《正态分布施肥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态分布施肥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94137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9.18 CN 203194137 U *CN203194137U* (21)申请号 201320113848.6 (22)申请日 2013.03.13 A01C 15/06(2006.01) (73)专利权人 李等全 地址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工业南路 67 号 山东省农机技术推广站 (72)发明人 马根众 魏作见 刘科 李新存 王博 童涵 梁化军 李等全 (74)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济南齐鲁科技专利事务 所有限公司 37108 代理人 陈月华 (54) 实用新型名称 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57) 摘要 本实。
2、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包括铲柄, 铲柄的前侧竖向设有碎土板, 碎土板的 下端设有深松铲, 铲柄的后侧安装排肥盒, 排肥盒 的顶部安装排肥管 ; 排肥盒的后部侧壁上由上而 下依次开设上层排肥口、 中层排肥口和数个下层 排肥口, 上层排肥口和中层排肥口是三角形, 下层 排肥口是矩形 ; 上层排肥口的面积小于中层排肥 口的面积 ; 最下部的下层排肥口上方设有挡板。 它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施肥口, 以及在下层施肥 口处加设挡板的方式, 使排肥盒能同时对土壤分 上中下三层进行同步施肥, 并且, 按照正态施肥的 标准, 确保上下两层的肥料较少, 中部肥料较多。 (51)Int.Cl. (ESM。
3、)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5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194137 U CN 203194137 U *CN203194137U* 1/1 页 2 1. 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包括铲柄 (1) , 铲柄 (1)的前侧竖向设有碎土板 (16) , 碎土板 (16) 的下端设有深松铲 (22) , 其特征在于 : 铲柄 (1) 的后侧安装排肥盒 (2) , 排肥盒 (2) 的 顶部安装排肥管 (3) ; 排肥盒 (2) 的后部侧壁上由上而下。
4、依次开设上层排肥口 (27) 、 中层排 肥口 (13) 和数个下层排肥口 (28) , 上层排肥口 (27) 和中层排肥口 (13) 是三角形, 下层排肥 口 (28) 是矩形 ; 上层排肥口 (27) 的面积小于中层排肥口 (13) 的面积 ; 最下部的下层排肥 口 (28) 上方设有挡板 (10) 。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肥盒 (2) 通过固定 座 (5) 与铲柄 (1) 连接固定 ; 固定座 (5) 的横断面是 C 形 ; 铲柄 (1) 的后侧设有第二定位板 (9) 和第一定位板 (4) , 固定座 (5) 与第二定位板 (9) 配合。
5、 ; 固定座 (5) 的下部设有护板 (6) , 护板 (6) 上设有铰链座 (7) , 固定座 (5) 通过铰链座 (7) 和轴与排肥盒 (2) 铰接 ; 排肥盒 (2) 的上部通过伸缩杆与铲柄 (1) 连接, 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排肥盒 (2) 和铲柄 (1) 铰接。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肥盒 (2) 的底部设 有两条限位板 (8) , 两条限位板 (8) 之间安装挡肥板 (14) , 挡肥板 (14) 能沿限位板 (8) 上下 移动 ; 挡肥板 (14) 上部设有拉杆 (15) , 挡肥板 (14) 上开设数个挡肥板通孔 (29) , 挡。
6、肥板通 孔 (29) 与下层排肥口 (28) 一一对应 ; 所述伸缩杆有杆体 (32) , 杆体 (32) 的上端与铲柄 (1) 铰接 ; 杆体 (32) 内开设内孔 (26) , 内孔 (26) 内安装丝杠 (25) , 丝杠 (25) 能沿内孔 (26) 直 线移动 ; 杆体 (32) 的下部外周开设环形槽 (30) , 排肥管 (3) 的下部外周安装螺母 (24) , 螺母 (24) 上安装定位销 (31) , 定位销 (31) 与环形槽 (30) 配合, 确保螺母 (24) 仅可相对杆体 (32) 旋转 ; 丝杠 (25) 与螺母 (24) 螺纹连接 ; 丝杠 (25) 的下端穿出螺母。
7、 (24) 外与排肥盒 (2) 铰 接 ; 螺母 (24) 的外周安装线轮 (23) , 线轮 (23) 通过定位销 (31) 与螺母 (24) 固定连接 ; 线 轮 (23) 的外周缠绕拉绳 (12) , 拉绳 (12) 与拉杆 (15) 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拉杆 (15) 的外侧设有 凸块 (20) , 限位板 (8) 上开设滑槽 (21) , 滑槽 (21) 与凸块 (20) 配合 ; 限位板 (8) 上安装固 定盒 (17) , 固定盒 (17) 内安装弹簧 (19) , 凸块 (20) 位于固定盒 (17) 内 ; 弹簧 (1。
8、9) 与凸块 (20) 配合并且对凸块 (20) 施加向下的预紧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排肥盒 (2) 上安装滑轮 (11) , 拉绳 (12) 与滑轮 (11) 配合。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194137 U 2 1/3 页 3 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存在施肥量无法适应农作物正常生长需求的问题。具体地说,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可知, 施肥量应随土层的深度呈正态分布, 即上层和下层施肥量应 较少, 中层施肥量较多, 但是, 目前, 没有能够实现正态施。
9、肥的装置,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 种植的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是提供一种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它能按照正态施肥规律进行 施肥作业, 实现上层、 下层少施肥, 中层多施肥, 从而, 更符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有利于农 业生产。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包括铲柄, 铲 柄的前侧竖向设有碎土板, 碎土板的下端设有深松铲, 铲柄的后侧安装排肥盒, 排肥盒的顶 部安装排肥管 ; 排肥盒的后部侧壁上由上而下依次开设上层排肥口、 中层排肥口和数个下 层排肥口, 上层排肥口和中层排肥口是三角形, 下层排肥口是矩形 ; 上层排肥口的。
10、面积小于 中层排肥口的面积 ; 最下部的下层排肥口上方设有挡板。 0005 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 所述排肥盒通 过固定座与铲柄连接固定 ; 固定座的横断面是 C 形 ; 铲柄的后侧设有第二定位板和第一定 位板, 固定座与第二定位板配合 ; 固定座的下部设有护板, 护板上设有铰链座, 固定座通过 铰链座和轴与排肥盒铰接 ; 排肥盒的上部通过伸缩杆与铲柄连接, 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排 肥盒和铲柄铰接。 所述排肥盒的底部设有两条限位板, 两条限位板之间安装挡肥板, 挡肥板 能沿限位板上下移动 ; 挡肥板上部设有拉杆, 挡肥板上开设数个挡肥板通孔, 挡肥板通孔与。
11、 下层排肥口一一对应 ; 所述伸缩杆有杆体, 杆体的上端与铲柄铰接 ; 杆体内开设内孔, 内孔 内安装丝杠, 丝杠能沿内孔直线移动 ; 杆体的下部外周开设环形槽, 排肥管的下部外周安装 螺母, 螺母上安装定位销, 定位销与环形槽配合, 确保螺母仅可相对杆体旋转 ; 丝杠与螺母 螺纹连接 ; 丝杠的下端穿出螺母外与排肥盒铰接 ; 螺母的外周安装线轮, 线轮通过定位销 与螺母固定连接 ; 线轮的外周缠绕拉绳, 拉绳与拉杆连接。所述拉杆的外侧设有凸块, 限位 板上开设滑槽, 滑槽与凸块配合 ; 限位板上安装固定盒, 固定盒内安装弹簧, 凸块位于固定 盒内 ; 弹簧与凸块配合并且对凸块施加向下的预紧力。
12、。 所述排肥盒上安装滑轮, 拉绳与滑轮 配合。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 : 它通过设置不同大小的施肥口, 以及在下层施肥口 处加设挡板的方式, 使排肥盒能同时对土壤分上中下三层进行同步施肥, 并且, 按照正态施 肥的标准, 确保上下两层的肥料较少, 中部肥料较多。它设有固定座, 既可方便更换不同型 号的排肥盒, 又可对排肥盒起保护作用, 延长排肥盒的使用寿命。另外, 它的排肥盒可调整 说 明 书 CN 203194137 U 3 2/3 页 4 角度, 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要, 调整排肥盒的施肥量和施肥深度, 从而, 能更准确地进行 正态施肥, 有效促进农作物生长。 本实用新型还具。
13、有结构简洁紧凑、 制造成本低廉和使用简 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07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正态分布施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 图 2 是沿图 1 的 A-A 线 剖视旋转放大结构示意图 ; 图 3 是沿图 1 的 B 向旋转放大结构示意图 ; 图 4 是图 1 的 C 向旋 转结构示意图 ; 图 5 是图 1 的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 图 6 是图 1 的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 图 7 是图 4 的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08 附图标记 :1 铲柄 2 排肥盒 3 排肥管 4 第一定位板 5 固定座 6 护板 7 铰 链座 8 限位板 9 第二定位板 10 挡板 11 滑轮 12 拉绳 13 。
14、中层排肥口 14 挡肥板 15 拉杆 16 碎土板 17 固定盒 18 导向杆 19 弹簧 20 凸块 21 滑槽 22 深松铲 23 线轮 24 螺母 25 丝杠 26 内孔 27 上层排肥口 28 下层排肥口 29 挡肥板通孔 30 环形槽 31 定位销 32 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09 如图 1 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包括铲柄 1。铲柄 1 的前侧竖 向设有碎土板 16。碎土板 16 的下端设有深松铲 22。铲柄 1 的后侧安装排肥盒 2, 排肥盒 2 的顶部安装排肥管 3。排肥盒 2 的后部侧壁上由上而下依次开设上层排肥口 27、 中层排肥 口 13 和数个下。
15、层排肥口 28。如图 3 所示, 上层排肥口 27 和中层排肥口 13 是三角形, 下层 排肥口 28 是矩形。上层排肥口 27 的面积小于中层排肥口 13 的面积。最下部的下层排肥 口 28 上方设有挡板 10。 0010 使用时, 碎土板 16 和深松铲 22 对土壤深松开槽, 同时, 肥料由排肥管 3 进入排肥 盒 2 内, 并分别由上层排肥口 27、 中层排肥口 13 和下层排肥口 28 分层排入土壤中。上层排 肥口 27 由于面积较小排肥量小于中层排肥口 13, 中层排肥口 13 的排肥量小于中部的下层 排肥口28, 最下部的下层排肥口28由于有挡板10的阻挡, 其排肥量小于中部的下。
16、层排肥口 28 排肥量, 从而, 可实现上、 下层少施肥, 中层多施层的正态施肥作业。 0011 为方便更换不同型号的排肥盒 2, 应使排肥盒 2 与铲柄 1 便于拆装, 如图 1 和 2 所 示, 所述排肥盒 2 通过固定座 5 与铲柄 1 连接固定。固定座 5 的横断面是 C 形。铲柄 1 的 后侧设有第二定位板 9 和第一定位板 4。固定座 5 与第二定位板 9 配合。第一定位板 4 和 第二定位板 9 配合可使固定座 5 与铲柄 1 连接牢固。如图 1 所示, 固定座 5 的下部设有护 板 6, 护板 6 上设有铰链座 7, 固定座 5 通过铰链座 7 和轴与排肥盒 2 铰接。护板 6。
17、 可对排 肥盒 2 起保护作用, 避免排肥盒 2 在施肥过程中受土地正面冲击。排肥盒 2 的上部通过伸 缩杆与铲柄 1 连接, 伸缩杆的两端分别与排肥盒 2 和铲柄 1 铰接。通过调整伸缩杆的长度, 可调整排肥盒 2 相对铲柄 1 角度, 从而, 能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 调整排肥盒 2 的施 肥深度和施肥量。排肥盒 2 相对铲柄 1 的倾斜角度越大, 最下层的下层排肥口 28 的施肥量 越小, 并且, 上层排肥口 27 的施肥深度越深。 0012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 应使排肥盒 2 相对铲柄 1 的夹角越大时, 下层排肥口 28 的施肥量也应越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 如图 2 所示,。
18、 所述排肥盒 2 的底部设有两条限位板 8, 说 明 书 CN 203194137 U 4 3/3 页 5 两条限位板 8 之间安装挡肥板 14, 挡肥板 14 能沿限位板 8 上下移动。如图 4 所示, 挡肥板 14 上部设有拉杆 15。挡肥板 14 上开设数个挡肥板通孔 29, 挡肥板通孔 29 与下层排肥口 28 一一对应。当排肥盒 2 如图 1 所示位置时, 挡肥板通孔 29 与下层排肥口 28 完全对应相 通。如图 6 所示, 所述伸缩杆有杆体 32, 杆体 32 的上端与铲柄 1 铰接。杆体 32 内开设内 孔 26, 内孔 26 内安装丝杠 25, 丝杠 25 能沿内孔 26 直。
19、线移动。杆体 32 的下部外周开设环 形槽 30。排肥管 3 的下部外周安装螺母 24。螺母 24 上安装定位销 31, 定位销 31 与环形槽 30 配合, 确保螺母 24 仅可相对杆体 32 旋转。丝杠 25 与螺母 24 螺纹连接 ; 丝杠 25 的下端 穿出螺母 24 外与排肥盒 2 铰接。螺母 24 的外周安装线轮 23, 线轮 23 通过定位销 31 与螺 母 24 固定连接。线轮 23 的外周缠绕拉绳 12, 拉绳 12 与拉杆 15 连接。当需增大排肥盒 2 相对铲柄 1 间的夹角时, 旋转螺母 24 使丝杠 25 向外推出, 同时, 螺母 24 带动线轮 23 同步 转动, 。
20、线轮 23 收紧拉绳 12, 拉绳 12 拉动拉杆 15 沿限位板 8 上移, 使挡肥板通孔 29 与下层 排肥口 28 错开, 从而进一步减少下层排肥口 28 的出肥量。 0013 如图 7 所示, 所述拉杆 15 的外侧设有凸块 20。限位板 8 上开设滑槽 21, 滑槽 21 与凸块 20 配合。限位板 8 上安装固定盒 17, 固定盒 17 内安装弹簧 19, 凸块 20 位于固定盒 17 内。弹簧 19 与凸块 20 配合, 并且对凸块 20 施加向下的预紧力, 从而, 使拉杆 15 和挡肥 板 14 能及时下移复位。 0014 如图 1 和图 7 所示, 所述排肥盒 2 上安装滑轮。
21、 11, 拉绳 12 与滑轮 11 配合, 可减少 拉绳 12 移动的摩擦力。 0015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制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的范围内。 本实 用新型未详尽描述的技术内容均为公知技术。 说 明 书 CN 203194137 U 5 1/5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4137 U 6 2/5 页 7 图 2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4137 U 7 3/5 页 8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4137 U 8 4/5 页 9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4137 U 9 5/5 页 10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194137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