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触点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日夜辛勤劳动,为了生活的需要,除了日常正常上班外,在晚上,还需要不断的熬夜加班,长期以来,会加重了身体的负担,使人们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且长期的加班,使人们的身体疲惫,容易造成腰酸背痛,所以人们急需一款使身体放松的产品,于是按摩器应运而生,随着按摩器的普及,人们发现,按摩器普遍的按摩触点比较小,且按摩装置中的每一个电机,在工作中只能带动一组机芯球头,从而使得按摩的舒适度不是很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按摩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多触点按摩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触点按摩装置,包括背部机芯下盖、背部机芯上盖、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和背部机芯上盖之间的颈部揉捏机构、背部揉捏行走机构、背部敲击机构,其中,背部揉捏行走机构包括背部揉捏电机、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上的第一力传动机构、第一背部揉捏机构,所述第一背部揉捏机构与第一力传动机构相连接,还包括第二力传动机构、与第二力传动机构相连接的第二背部揉捏机构、所述第二力传动机构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上。
其中,所述第一力传动机构包括蜗杆4、第一斜齿轮5,所述蜗杆4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8上,第一斜齿轮5与蜗杆4相互啮合,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蜗杆4传递到第一斜齿轮5上。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背部揉捏机构包括2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所述2个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任一个分别与第一斜齿轮5、行走大齿轮2和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另一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与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把第一斜齿轮5上由背部揉捏电机8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再由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
其中,所述第二力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斜齿轮28,所述第二斜齿轮28与蜗杆4相啮合,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蜗杆4传递到第二斜齿轮28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第二背部揉捏机构包括2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传动直齿轮6,所述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任一个分别与第二斜齿轮28和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另一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与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通过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把第二斜齿轮28上由背部揉捏电机8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再由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
进一步的,还包括背部机芯上盖9,所述背部揉捏电机8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与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第三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42、第四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43通过转轴分别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通过转轴,使得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和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
更进一步的,背部机芯上盖9与背部机芯下盖1大小相适应,所述背部机芯下盖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均通过转轴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通过转轴,使得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
其中,还包括4个按摩组件,所述按摩组件为4个,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并分别与2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2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相连接,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或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传递到按摩组件上,实现按摩功能。
优选的,所述按摩组件为背部机芯球头10,每个按摩组件上至少设有1个背部机芯球头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个按摩组件上设置背部机芯球头10的数量为2-5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触点按摩装置,由于增加了第二背部揉捏机构,使按摩触点增加,使人们身体得到更好的放松,使用更加舒适。
(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触点按摩装置,由一个电机带动多个按摩组件,使按摩器体积和重量增加幅度不大,更利于携带和搬运,且有效的提高电机的功率。
(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触点按摩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生产成本低廉。
(4)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多触点按摩装置,在背部机芯下盖上设有多道卡槽,使按摩装置内的零件能得到更好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部敲击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部揉捏行走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4 为本实用新型颈部揉捏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中,1为背部机芯下盖、2为行走大齿轮、3为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4为蜗杆、5为斜齿轮、6为传动直齿轮、7为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8为背部揉捏电机、9为背部机芯上盖、10为背部机芯球头,11为轴承压盖、12为608 轴承、13为608 轴承支架、14为橡胶减震柱固定螺母、15为偏心轮、16为大皮带轮、17为6900 轴承、18为皮带、19为小皮带轮、20为敲击马达、21为翘翘板转轴固定支架、22为翘翘板固定座、23为橡胶减震螺丝柱、24为敲击球头、25为橡胶减震螺丝柱固定螺母、26为传动主轴、27为翘翘板、28为第二斜齿轮、29为颈部机芯下盖、30为颈部揉捏直齿轮、31为颈部机芯揉捏转轴、32为斜齿轮转轴、33为斜齿轮、34为颈部电机、35为颈部机芯上盖、36为颈部机芯弹簧支架、37为颈部弹簧、38为颈部机芯球头支架、39为颈部球头,40为下盖板,41为上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多触点按摩装置,包括背部机芯下盖、背部机芯上盖、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和背部机芯上盖之间的颈部揉捏机构、背部揉捏行走机构、背部敲击机构,背部揉捏行走机构包括背部揉捏电机、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上的第一力传动机构、第一背部揉捏机构,第一背部揉捏机构与第一力传动机构相连接,还包括第二力传动机构、与第二力传动机构相连接的第二背部揉捏机构、所述第二力传动机构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上。
其中,第一力传动机构包括蜗杆4、第一斜齿轮5,蜗杆4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8上,第一斜齿轮5与蜗杆4相互啮合,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蜗杆4传递到第一斜齿轮5上。
而第一背部揉捏机构包括2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所述2个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任一个分别与第一斜齿轮5、行走大齿轮2和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另一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与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把第一斜齿轮5上由背部揉捏电机8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再由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
其中,第二力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斜齿轮28,第二斜齿轮28与蜗杆4相啮合,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蜗杆4传递到第二斜齿轮28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背部揉捏机构包括2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传动直齿轮6,所述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任一个分别与第二斜齿轮28和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另一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与传动直齿轮6啮合传动,通过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把第二斜齿轮28上由背部揉捏电机8传递过来的驱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再由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
其中,还包括背部机芯上盖9,背部揉捏电机8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与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第三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42、第四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43通过转轴分别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通过转轴,使得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和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
而背部机芯上盖9与背部机芯下盖1大小相适应,所述背部机芯下盖1通过固定件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均通过转轴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通过转轴,使得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
其中,还包括4个按摩组件,4个按摩组件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并分别与2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2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相连接,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或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传递到按摩组件上,实现按摩功能。
而按摩组件背部机芯球头10,每个按摩组件上至少设有1个背部机芯球头10,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每个按摩组件上设置背部机芯球头10的数量为2-5个。
如图1 所示,一种多触点按摩装置,包括上盖板41、下盖板40,上盖板41 形状近似为人体外形曲线造型,上盖板41与下盖板40通过螺丝可拆式的连接在一起。
如图2 所示,背部敲击机构是由背部机芯下盖1、轴承压盖11、608 轴承12、608 轴承支架13、橡胶减震柱固定螺母14、偏心轮15、大皮带轮16、6900 轴承17、皮带18、小皮带轮19、敲击马达20、翘翘板转轴固定支架21、翘翘板固定座22、橡胶减震螺丝柱23、敲击球头24、橡胶减震螺丝柱固定螺母25、传动主轴26、翘翘板27 组成。
具体实施方案是:敲击马达20、小皮带轮19、皮带18、大皮带轮16 组成减速结构把力传递给传动主轴26 ;再由传动主轴26、6900 轴承17、偏心轮15、橡胶减震柱固定螺母14、608 轴承支架13、608 轴承12、轴承压盖11、橡胶减震螺丝柱23、橡胶减震螺丝柱固定螺母25 传递给翘翘板27 ;再由翘翘板27 传递给由翘翘板固定座22、翘翘板转轴固定支架21、敲击球头24 构成的敲击结构;最后由这三个分结构组成的敲击功能件再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 上,就形成了背部有敲击功能的机芯。
如图3 所示,多触点按摩装置包括背部机芯下盖1、行走大齿轮2、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蜗杆4、斜齿轮5、传动直齿轮6、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背部揉捏电机8、背部机芯上盖9、背部机芯球头10、第二斜齿轮28。
具体实施方案就是:蜗杆4固定在背部揉捏电机8上,第一斜齿轮5与蜗杆4啮合连接,由背部揉捏电机8 通过蜗杆4把力传递给第一斜齿轮5,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分别与第一斜齿轮5、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 啮合连接,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把第一斜齿轮5上的传动力传到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上,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把传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其中,第一背部揉捏机构包括两个互相对称的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两个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带动背部机芯球头10共同按摩背部,;再由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
第二斜齿轮28与蜗杆4啮合连接,由背部揉捏电机8 通过蜗杆4把力传递给第二斜齿轮28,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分别与第二斜齿轮28、传动直齿轮6啮合连接,通过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把第二斜齿轮28上的传动力传到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上,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把传动力传递到传动直齿轮6上实现揉捏功能;再由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 传递给行走大齿轮2 实现背部机芯上下行走的功能,其中,第二背部揉捏机构包括两个互相对称的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两个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带动背部机芯球头10共同按摩背部,背部揉捏电机8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与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通过转轴分别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通过转轴,使得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和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均通过转轴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通过转轴,使得传动直齿轮6、行走大齿轮2、第一斜齿轮5、第二斜齿轮28更好的固定在背部机芯下盖1上,背部机芯球头10固定在背部机芯上盖9上,并分别与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或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相连接,使背部揉捏电机8的驱动力通过第一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3或第二背部机芯揉捏直齿轮7的转轴传递到背部机芯球头10上,实现按摩功能。
如图4 所示,颈部揉捏机构是由颈部机芯下盖29、颈部揉捏直齿轮30、颈部机芯揉捏转轴31、斜齿轮转轴32、斜齿轮33、颈部电机34、颈部机芯上盖35、颈部机芯弹簧支架36、颈部弹簧37、颈部机芯球头支架38、颈部球头39 构成。
具体实施方案就是:通过颈部电机34、蜗杆19、斜齿轮33 将动力传递给颈部揉捏直齿轮30 ;再由固定在颈部揉捏直齿轮30 的颈部机芯揉捏转轴31 传递给由颈部机芯弹簧支架36、颈部弹簧37、颈部机芯球头支架38、颈部球头39 构成的颈部球头组合;最后将上述零部件固定在颈部机芯下盖29、颈部机芯上盖35 上,组成颈部揉捏结构,实现颈部揉捏功能。
图中,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