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6851921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9.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222530.X

申请日:

20160413

公开号:

CN105918162A

公开日:

2016090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

主分类号:

A01K61/00

申请人:

重庆硕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发明人:

罗阳友

地址:

402760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阳龙村二组

优先权:

CN201610222530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公开了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1)鱼塘准备:清塘消毒后,在内塘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注新水进行需要、过滤理和浮游生物培养;2)培育水花鳅苗:投喂蛋黄、轮虫和粉碎的水蚯蚓,控制池水的增氧,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生长到乌子鳅苗;3)培育乌子鳅苗: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本发明通过改良池塘底质、水质,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科学投食饵料,控制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池水溶解氧、增加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作用,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成活率高,减少泥鳅苗病害,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如下:1)鱼塘准备: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30~50m,池深0.6~0.8mm。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池深1.0~1.2m;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池底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内塘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2)培育水花鳅苗: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对内塘中水温度进行控温,使温差不能超过3~5℃,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投喂蛋黄、轮虫和粉碎的水蚯蚓,控制池水的增氧,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生长到乌子鳅苗;3)培育乌子鳅苗:从第8天左右开始,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塘进行培育,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增氧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调节水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防治:(1)纤毛虫疾病: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尤其是原虫类疾病,主要有杯体虫、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2)气泡病:乌子鳅苗长到1~1.5cm,如内塘中密度太大,溶氧过高的情况下,泥鳅水花苗最容易患气泡病,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3)出血病、肠炎病: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可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4)在气温不稳定时,可在粉状饲料中,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同时外用硫醚沙星,以防真菌感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在泥鳅苗投放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每亩或粪肥300kg/每亩,且在鱼塘内种植小米草,种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乌子泥鳅苗下塘第1天~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50~8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豆0.5~1kg;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豆1~2kg;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贻贝、蜊蛄、龙虾、海绵、珍珠等的养殖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台湾泥鳅为大鳞副泥鳅的一种,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河流,该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个体大,抗病能力强,利润空间大。且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以及VA、VB、VB2、钙、铁、碘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还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人体血管衰老,因而有益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但台湾泥鳅寸片前的培育成活率很低,目前国内多数鳅苗培育者的成活率在30%以下,这一直以来是困扰着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制约大力发展成鳅养殖的一大瓶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该泥鳅苗的培育方法通过改良池塘底质、水质,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科学投食饵料,控制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池水溶解氧、增加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作用,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成活率高,减少泥鳅苗病害,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步骤如下:

1)鱼塘准备: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30~50m2,池深0.6~0.8mm2。

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池深1.0~1.2m;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池底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内塘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 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

2)培育水花鳅苗: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对内塘中水温度进行控温,使温差不能超过3~5℃,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投喂蛋黄、轮虫和粉碎的水蚯蚓,控制池水的增氧,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生长到乌子鳅苗;

3)培育乌子鳅苗:从第8天左右开始,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塘进行培育,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增氧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调节水质;

进一步,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防治:

(1)纤毛虫疾病: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尤其是原虫类疾病,主要有杯体虫、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

(2)气泡病:乌子鳅苗长到1~1.5cm,如内塘中密度太大,溶氧过高的情况下,泥鳅水花苗最容易患气泡病,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

(3)出血病、肠炎病: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可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

(4)在气温不稳定时,可在粉状饲料中,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同时外用硫醚沙星,以防真菌感染。

进一步,在步骤1)中,在泥鳅苗投放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每亩或粪肥300kg/每亩,且在鱼塘内种植小米草,种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

进一步,在步骤3)中,乌子泥鳅苗下塘第1天~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50~8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豆0.5~1kg;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豆1~ 2kg;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泥鳅苗的培育方法通过改良池塘底质、水质,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科学投食饵料,控制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提高池水溶解氧、增加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作用,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成活率高,减少泥鳅苗病害,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2、本发明泥鳅苗的培育方法能够解决了泥鳅苗种培育中影响成活率的多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可以使台湾泥鳅苗种的培育成活率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其步骤如下:

1)鱼塘准备: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30~50m2,池深0.6~0.8mm2。

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池深1.0~1.2m;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池底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后,在内塘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生物培养,在泥鳅苗投放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每亩或粪肥300kg/每亩,且在鱼塘内种植小米草,种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

2)培育水花鳅苗: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对内塘中水温度进行控温,使温差不能超过3~5℃,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投喂蛋黄、轮虫和粉碎的水蚯蚓,控制池水的溶氧,4~5毫克/升,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生长到乌子鳅苗;

3)培育乌子鳅苗:从第8天左右开始,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塘进行培育,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增氧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6~7毫克/升,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调节水质,乌子泥鳅苗下塘第1天~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50~8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 豆0.5~1kg;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每亩共需干黄豆1~2kg;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进一步,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防治:

(1)纤毛虫疾病: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尤其是原虫类疾病,主要有杯体虫、斜管虫、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

(2)气泡病:乌子鳅苗长到1~1.5cm,如内塘中密度太大,溶氧过高的情况下,泥鳅水花苗最容易患气泡病,采用投喂水丝蚓、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层水,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

(3)出血病、肠炎病: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病、肠炎病,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可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

(4)在气温不稳定时,可在粉状饲料中,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同时外用硫醚沙星,以防真菌感染。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泥鳅苗的培育方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222530.X (22)申请日 2016.04.13 (71)申请人 重庆硕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402760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阳龙村二 组 (72)发明人 罗阳友 (51)Int.Cl. A01K 61/00(2006.01) (54)发明名称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57)摘要 公开了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1)鱼塘准 备: 清塘消毒后, 在内塘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 肥或生物肥, 注新水进行需要、 过滤理和浮游生 物培养; 2)培育水花鳅苗: 投喂蛋黄、 轮虫和。

2、粉碎 的水蚯蚓, 控制池水的增氧, 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 右时间的培养, 生长到乌子鳅苗; 3)培育乌子鳅 苗: 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 和水丝蚓, 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 投喂粒径 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 本发明通过改良池塘 底质、 水质, 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 科学投食饵 料, 控制池塘氨氮、 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 提 高池水溶解氧、 增加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作用, 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 成活率高, 减少泥鳅苗病 害, 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CN 105918162 A 2016.09.07 CN 105918162 A 1.一种泥鳅苗。

3、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步骤如下: 1)鱼塘准备: 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 3050m2, 池深0.60.8m m2。 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 池深1.01.2m; 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池底 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 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后, 在内塘和外 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 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浮游 生物培养; 2)培育水花鳅苗: 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 对内塘中水温 度进行控温, 使温差不能超过35, 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 投喂蛋黄、 轮虫和粉碎 的水蚯蚓, 控制池水的增氧, 。

4、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 生长到乌子鳅苗; 3)培育乌子鳅苗: 从第8天左右开始, 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塘进行培育, 投 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 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 增氧 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 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 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 调节 水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防治: (1)纤毛虫疾病: 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 尤其是原虫类疾 病, 主要有杯体虫、 斜管虫、 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 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鑫铜 和原虫净全池泼洒, 。

5、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 (2)气泡病: 乌子鳅苗长到11.5cm, 如内塘中密度太大, 溶氧过高的情况下, 泥鳅水花 苗最容易患气泡病, 采用投喂水丝蚓、 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 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塘底 层水, 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 (3)出血病、 肠炎病: 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 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病、 肠 炎病, 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 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次, 可 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 (4)在气温不稳定时, 可在粉状饲料中, 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 同时外用 硫醚沙星, 以 防真菌感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6、: 在步骤1)中, 在泥鳅苗投放 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每亩或粪肥300kg/每亩, 且在鱼塘内种植小米草, 种草面积 占池塘面积的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3)中, 乌子泥鳅苗下 塘第1天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 泼浆量为5080kg/每亩, 每亩共需干黄豆0.5 1kg; 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 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 每亩共 需干黄豆12kg; 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豆渣、 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918162 A 2 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

7、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鱼类、 贻贝、 蜊蛄、 龙虾、 海绵、 珍珠等的养殖的技术领域, 具体是涉及 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台湾泥鳅为大鳞副泥鳅的一种, 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台湾岛西北部的浅滩 河流, 该品种具有生长快、 养殖周期短, 个体大, 抗病能力强, 利润空间大。 且肉质细嫩、 味道 鲜美, 营养丰富, 富含高蛋白、 低脂肪、 低胆固醇以及VA、 VB、 VB2、 钙、 铁、 碘等多种维生素和 微量元素; 此外还含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 具有抗人体血管衰老, 因而有益 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 但台湾泥鳅寸片前的培育成活率很低, 目前国内多数鳅。

8、苗培育者 的成活率在30以下, 这一直以来是困扰着泥鳅养殖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制约 大力发展成鳅养殖的一大瓶颈。 发明内容 0003 有鉴于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该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通过改良池塘底质、 水质, 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 科学投食饵料, 控制池塘氨氮、 亚硝酸盐 等有毒有害物质, 提高池水溶解氧、 增加浮游生物天然饵料的作用, 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 成活率高, 减少泥鳅苗病害, 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其步骤如下: 0005 1)鱼塘准备: 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 3050m2, 池深0.。

9、60.8mm2。 0006 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 池深1.01.2m; 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 池底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 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后, 在内塘 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 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 浮游生物培养; 0007 2)培育水花鳅苗: 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 对内塘中 水温度进行控温, 使温差不能超过35, 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 投喂蛋黄、 轮虫和 粉碎的水蚯蚓, 控制池水的增氧, 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 生长到乌子鳅苗; 0008 3)培育乌子鳅苗: 从第8天左。

10、右开始, 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塘进行培 育, 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 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 增氧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 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 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化颗粒饲料, 调节水质; 0009 进一步, 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防治: 0010 (1)纤毛虫疾病: 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 尤其是原虫 类疾病, 主要有杯体虫、 斜管虫、 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 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 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 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 0011 (2)气泡病: 乌子鳅苗长到11.5cm, 如内塘中密度太大, 溶氧过高的情况下。

11、, 泥鳅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5918162 A 3 水花苗最容易患气泡病, 采用投喂水丝蚓、 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 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 塘底层水, 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 0012 (3)出血病、 肠炎病: 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 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 病、 肠炎病, 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 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 次, 可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 0013 (4)在气温不稳定时, 可在粉状饲料中, 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 同时外用硫醚沙星, 以防真菌感染。 0014 进一步, 在步骤1)中, 在泥鳅苗投放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

12、每亩或粪肥 300kg/每亩, 且在鱼塘内种植小米草, 种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 0015 进一步, 在步骤3)中, 乌子泥鳅苗下塘第1天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 泼浆 量为5080kg/每亩, 每亩共需干黄豆0.51kg; 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 少于2次, 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 每亩共需干黄豆12kg; 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 豆渣、 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0016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 1、 本发明泥鳅苗的培育方法通过改良池塘底质、 水质, 改善天然饵料生物结构, 科 学投食饵料, 控制池塘氨氮、 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 提高池水。

13、溶解氧、 增加浮游生物天 然饵料的作用, 使泥鳅寸苗体质强壮, 成活率高, 减少泥鳅苗病害, 促进泥鳅苗快速生长。 0018 2、 本发明泥鳅苗的培育方法能够解决了泥鳅苗种培育中影响成活率的多个关键 性技术问题, 可以使台湾泥鳅苗种的培育成活率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本发明一种泥鳅苗的培育方法, 其步骤如下: 0020 1)鱼塘准备: 培育水花鳅苗的内塘面积为: 3050m2, 池深0.60.8mm2。 0021 培育乌仔鳅苗的外塘面积为12亩, 池深1.01.2m; 对内塘采用高锰酸钾对内塘 池底和池壁进行清塘消毒, 对外塘采用用生石灰和茶枯进行清塘消毒, 清塘消毒后。

14、, 在内塘 和外塘内施入发酵有机肥或生物肥, 内塘和外塘加注经过过滤的新水进行需要解毒处理和 浮游生物培养, 在泥鳅苗投放前的58天内施放绿肥500kg/每亩或粪肥300kg/每亩, 且在 鱼塘内种植小米草, 种草面积占池塘面积的1/3; 0022 2)培育水花鳅苗: 将水花鳅苗散养到经过水质培养和解毒处理的内塘, 对内塘中 水温度进行控温, 使温差不能超过35, 水花鳅苗入池后-第7天之间, 投喂蛋黄、 轮虫和 粉碎的水蚯蚓, 控制池水的溶氧, 45毫克/升, 水花鳅苗经过1周左右时间的培养, 生长到 乌子鳅苗; 0023 3)培育乌子鳅苗: 从第8天左右开始, 将内塘培育的乌子鳅苗转移到外。

15、塘进行培 育, 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050的鱼用粉状饲料和水丝蚓, 调节水质以消除有毒有害物质, 增氧以确保池水溶氧充足, 67毫克/升, 到泥鳅苗种达到寸苗种时, 投喂粒径为1.0mm的膨 化颗粒饲料, 调节水质, 乌子泥鳅苗下塘第1天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次, 泼浆量为50 80kg/每亩, 每亩共需干黄豆0.51kg; 泥鳅苗下塘第5天15天, 每天泼浆次数不少于2 次, 泼浆量为70100kg/每亩, 每亩共需干黄豆12kg; 泥鳅苗下塘第11天开始增投豆渣、 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5918162 A 4 0024 进一步, 还包括泥鳅苗种疾病。

16、防治: 0025 (1)纤毛虫疾病: 定期检查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的多种寄生虫病, 尤其是原虫 类疾病, 主要有杯体虫、 斜管虫、 车轮虫等纤毛虫疾病, 采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采用 鑫铜和原虫净全池泼洒, 可有效杀灭这类寄生虫。 0026 (2)气泡病: 乌子鳅苗长到11.5cm, 如内塘中密度太大, 溶氧过高的情况下, 泥鳅 水花苗最容易患气泡病, 采用投喂水丝蚓、 NaCl和酶和电解多维, 同时加注地下水或其它池 塘底层水, 可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 0027 (3)出血病、 肠炎病: 乌子鳅苗至寸片鳅苗阶段, 泥鳅苗种常见病还有细菌性出血 病、 肠炎病, 在粉料中加入大蒜素和三黄粉或三黄精进行投喂, 并在日常投喂时做到少量多 次, 可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 0028 (4)在气温不稳定时, 可在粉状饲料中, 加入适量荷香正气水, 同时外用硫醚沙星, 以防真菌感染。 0029 最后说明的是, 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 尽管通 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可以在 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而不偏离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5918162 A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