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式原丝烘干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箱体式原丝烘干机.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97675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197675A21申请号201410388624522申请日20140809F26B15/18200601F26B23/1020060171申请人陈菊芳地址325200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仙降街道塘头村114号72发明人陈菊芳54发明名称箱体式原丝烘干机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属于原丝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工作台、主动辊、从动辊和箱体,在箱体的左上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进入的进料板,在箱体的右下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后输出的出料板,在输送带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三套加热机构,相邻的加热机构之间设置有隔板,。
2、隔板固定在箱体内部,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加热的蒸汽管线、安装架和用于蒸汽管线安装的安装套管。本发明不仅合理控制了设备的生产成本,而且结构简单,方便维护,成本低。如果在箱体内加上水分、温度的感应设备,非常方便控制原丝的烘干质量。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97675ACN104197675A1/1页21一种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包括工作台(9)、主动辊(8)、从动辊(12)和箱体(5),主动辊(8)为一个,设置在工作台(9)左侧,从动辊(1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工作台(9)右侧,一。
3、个主动辊(8)和两个从动辊(12)在工作台(9)上为横向均匀分布,在主动辊(8)和从动辊(12)上安装有输送带(1),对应输送带(1)将箱体(5)在输送带(1)上方,箱体(5)底部固定在工作台(9)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1)为耐热材料制成,在箱体(5)的左上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进入的进料板(6),进料板(6)通过进料板支架(7)固定在工作台(9)左上侧,进料板(6)与输送带(1)之间的夹角为25度30度,进料板(6)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30MM50MM,在箱体(5)的右下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后输出的出料板(11),出料板(11)通过出料板支架(10)固定在工作台(9)右下侧,。
4、出料板(11)的进料端位于最右边的从动辊(12)下方,出料板(11)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30MM50MM,在输送带(1)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三套加热机构(3),相邻的加热机构(3)之间设置有隔板(2),隔板(2)固定在箱体(5)内部,隔板(2)底部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300MM500MM,加热机构(3)包括用于加热的蒸汽管线(31)、安装架(33)和用于蒸汽管线(31)安装的安装套管(32),蒸汽管线(31)通过安装套管(32)固定在安装架(33)底部,蒸汽管线(31)套在安装套管(32)内,安装套管(32)固定在安装架(33)底部,安装架(33)固定在箱体(5)内部,在。
5、箱体(5)内部设置有保温层(4),保温层(4)的厚度为30MM5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9)为框架式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板(6)为弯折结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1)上开设有透气孔(13)。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13)为等间距阵列。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透气孔(13)之间的间距为300MM500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板支架(7)为框架式结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6、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板支架(10)为框架式结构。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33)为框架式结构。权利要求书CN104197675A1/3页3箱体式原丝烘干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属于原丝烘干设备技术领域。背景技术0002原丝是碳纤维生产的关系环节之一,原丝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聚合,一个是纺丝。在纺丝环节中纺出来的原丝的烘干也非常重要,原丝的水分等含量的控制是碳纤维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用于烘干的设备其成本较高,结构复杂维护起来所用时间长。发明内容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其结构简。
7、单,方便维护,成本低,方便控制烘干质量,重量轻。0004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包括工作台、主动辊、从动辊和箱体,主动辊为一个,设置在工作台左侧,从动辊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工作台右侧,一个主动辊和两个从动辊在工作台上为横向均匀分布,在主动辊和从动辊上安装有输送带,对应输送带将箱体在输送带上方,箱体底部固定在工作台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为耐热材料制成,在箱体的左上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进入的进料板,进料板通过进料板支架固定在工作台左上侧,进料板与输送带之间的夹角为25度30度,进料板的进料端至输送带之间的距离为30MM50MM,在箱体的右下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后输出的出料板,出。
8、料板通过出料板支架固定在工作台右下侧,出料板的进料端位于最右边的从动辊下方,出料板的进料端至输送带之间的距离为30MM50MM,在输送带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三套加热机构,相邻的加热机构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固定在箱体内部,隔板底部至输送带之间的距离为300MM500MM,加热机构包括用于加热的蒸汽管线、安装架和用于蒸汽管线安装的安装套管,蒸汽管线通过安装套管固定在安装架底部,蒸汽管线套在安装套管内,安装套管固定在安装架底部,安装架固定在箱体内部,在箱体内部设置有保温层,保温层的厚度为30MM50MM。0005为了降低重量,同时确保工作台的结构强度,优选所述工作台为框架式结构。0006为了对进料。
9、板上的原丝再进入输送带时有一定的速度缓冲作用,优选所述进料板为弯折结构。0007为了提高原丝的烘干效果,在所述输送带上开设有透气孔。方便原丝与输送带接触处的水分控制。0008进一步为了方便控制原丝烘干质量,优选所述透气孔为等间距阵列。0009为了在确保原丝烘干重量的同时确保输送带的强度,优选所述相邻透气孔之间的间距为300MM500MM。0010为了降低重量,同时确保工作台的结构强度,优选所述进料板支架为框架式结构。0011同上,优选所述出料板支架为框架式结构。说明书CN104197675A2/3页40012同上,优选所述安装架为框架式结构。0013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不仅合理控制了。
10、设备的生产成本,而且结构简单,重量轻,方便维护,成本低。如果在箱体内加上水分、温度的感应设备,非常方便控制原丝的烘干质量。附图说明0014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5图2为本发明输送带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3为本发明中输送带安装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4为本发明中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18图中1输送带;2隔板;3加热机构;31蒸汽管线;32安装套管;33安装架;4保温层;5箱体;6进料板;7进料板支架;8主动辊;9工作台;10出料板支架;11出料板;12从动辊;13透气孔。具体实施方式00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
11、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0020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箱体式原丝烘干机,包括工作台9、主动辊8、从动辊12和箱体5,主动辊8为一个,设置在工作台9左侧,从动辊12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工作台9右侧,一个主动辊8和两个从动辊12在工作台9上为横向均匀分布,在主动辊8和从动辊12上安装有输送带1,对应输送带1将箱体5在输送带1上方,箱体5底部固定在工作台9上,所述输送带1为耐热材料制成,在箱体5的左上。
12、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进入的进料板6,进料板6通过进料板支架7固定在工作台9左上侧,进料板6与输送带1之间的夹角为25度,进料板6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50MM,在箱体5的右下角开设有用于原丝烘干后输出的出料板11,出料板11通过出料板支架10固定在工作台9右下侧,出料板11的进料端位于最右边的从动辊12下方,出料板11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50MM,在输送带1上方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三套加热机构3,相邻的加热机构3之间设置有隔板2,隔板2固定在箱体5内部,隔板2底部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为400MM,加热机构3包括用于加热的蒸汽管线31、安装架33和用于蒸汽管线31安装的安装套管3。
13、2,蒸汽管线31通过安装套管32固定在安装架33底部,蒸汽管线31套在安装套管32内,安装套管32固定在安装架33底部,安装架33固定在箱体5内部,在箱体5内部设置有保温层4,保温层4的厚度为40MM。0021本实施例中,所述工作台9为框架式结构;所述进料板6为弯折结构;所述输送带1上开设有透气孔13;所述透气孔13为等间距阵列;所述相邻透气孔13之间的间距为300MM;所述进料板支架7为框架式结构;所述出料板支架10为框架式结构;所述安装架33为框架式结构。说明书CN104197675A3/3页50022使用时,在所述箱体5内安装上水分和温度感应器,然后将待烘干的原丝从进料板6进入,再通过加。
14、热机构3和输送带1的进行边输送边加热,最后从出料板11输出,进入下一个工段环节。0023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进料板6与输送带1之间的夹角变为30度,进料板6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40MM,出料板11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40MM,隔板2底部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500MM,保温层4的厚度变为30MM,相邻透气孔13之间的间距变为500MM。其它同实施例一。0024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变化,将进料板6与输送带1之间的夹角变为28度,进料板6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30MM,出料板11的进料端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30MM,隔板2底部至输送带1之间的距离变为300MM,保温层4的厚度变为50MM,相邻透气孔13之间的间距变为400MM。其它同实施例一。002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说明书CN104197675A1/2页6图1图2图3说明书附图CN104197675A2/2页7图4说明书附图CN10419767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