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滚刷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尘器的滚刷装置.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475974.0 (22)申请日 2014.08.22 A47L 9/04(2006.01) (73)专利权人 莱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15009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向阳路 1 号 (72)发明人 倪祖根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慧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 ( 普通合伙 ) 32239 代理人 丁秀华 (54) 实用新型名称 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包括滚刷体, 以及分别设置在该滚刷体两端的旋 转部件和传动部件, 该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分别 与滚刷体形成收容部, 因此该滚刷装。
2、置可收容毛 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 防止了因细长垃圾缠绕过多 而产生的装置磨损和电机堵死, 安全可靠。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4606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4.08 CN 204246066 U 1/1 页 2 1.一种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包括滚刷体, 以及分别设置在该滚刷体两端的旋转部件和 传动部件, 其特征在于 : 该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分别与滚刷体形成收容部。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吸尘器的。
3、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滚刷体包括分别设置 在其两端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 该旋转部件包括连接头, 该传动部件包括带轮 ; 所述连接头包括与滚刷体相互抵靠的第一主体部, 和与滚刷体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第 一连接部, 其中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凹槽形成第一收容部 ; 所述带轮包括与所述滚刷体相互抵靠的第二主体部、 与该滚刷体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 二连接部、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主体部端部的齿状部, 其中第二主体部与第二凹槽形成第二 收容部。 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 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柱和若干个第一传动板, 以及设置在该第一连接。
4、柱上的若 干个第一限位筋。 4.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滚刷体的其中一端口 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连接柱、 第一传动板和第一限位筋相配接的第一连接孔、 第一传动孔和 第一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 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的第二连接柱和若干个第二传动板,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连接柱上的若 干个第二限位筋。 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滚刷体的其中一端口 设置有分别与第二连接柱、 第二传动板和第二限位筋相配接的第二 连接孔、 第二传动孔和 第二限位槽。 7.根据权。
5、利要求 2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第一 轴承以及连接该第一轴承和连接头的第一滚刷轴 ; 所述传动部件还包括第二轴承以及连接 该第二轴承和带轮的第二滚刷轴。 8.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套设 在第一滚刷轴上, 并位于第一轴承和连接头之间的第一垫片 ; 所述传动部件还包括套设在 第二滚刷轴上, 并位于第二轴承和带轮之间的第二垫片。 9.根据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收容 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一垫片的第一端盖 ; 所述传动部件还包括收容所述第二轴承和第二垫片 的第二。
6、端盖。 10.一种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包括滚刷体, 以及分别设置在该滚刷体两端的旋转部件和 传动部件, 其特征在于 : 该旋转部件包括连接头, 该传动部件包括带轮, 连接头和带轮分别 可拆卸地连接在滚刷体的两端、 并分别与滚刷体形成两个收容部。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246066 U 2 1/5 页 3 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通常, 吸尘器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 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 然 后再利用真空产生吸力吸入空气和尘屑, 并流过各种过滤器, 最终达到对空气中的异物进 行过滤, 清扫室内装置的。
7、效果。 0003 一般来说, 吸尘器主要包括抽吸装置和吸入管路, 以电动机和风机为主形成的抽 吸装置设置在机体内, 吸入管路包括吸头和吸气管, 吸头有向下开口的吸气口并通过吸气 管的伸缩管和软管与机体内风机的进风口相通。吸尘器运转时, 电动机带动风机的叶轮高 速旋转, 将吸尘器内的空气排出去, 在吸尘器内形成瞬时真空, 与外界大气之间形成一个相 当高的负压差。在此负压差的作用下, 吸头附近的灰尘连同空气一起通过吸气口吸入机体 内的集尘桶内。含有灰尘的空气在机体集尘桶内经过滤后, 再从出风口排回吸尘器外部。 这样, 就达到清除灰尘、 洁净地面的效果。 但是, 有些灰尘由于累积时间较长, 单利用风。
8、力吸 取, 是很难清扫干净的, 于是设计师们在吸尘器的吸气口处设计了一种滚刷装置, 利用滚刷 的转动, 松动作业面上的灰尘。 0004 吸尘器在工作时会经常遇到长细垃圾, 如头发、 线头等, 这些长细垃圾会很容易缠 绕在滚刷之上, 一旦缠绕的垃圾增多时, 就会逐步缠绕到滚刷的端部, 而且这些垃圾还难以 处理干净, 从而降低了滚刷的清扫效果, 严重时还会导致滚刷磨损和电机堵死, 因此, 有必 要对吸尘器的滚刷装置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提供一种能藏毛发、 线头等 细长垃圾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0006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
9、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吸尘器的滚刷 装置, 包括滚刷体, 以及分别设置在该滚刷体两端的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 该旋转部件和传 动部件分别与滚刷体形成收容部。 0007 此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如下附属技术方案 : 0008 所述滚刷体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两端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 所述旋转部件包括与 滚刷体一端相互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头, 该连接头包括与滚刷体相互抵靠的第一主体部, 和 与滚刷体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其中第一主体部与第一凹槽形成第一收容部 ; 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与滚刷体另一端相互可拆卸连接的带轮, 该带轮包括与所述滚刷体相互 抵靠的第二主体部、 与该滚刷体相互可拆卸连接。
10、的第二连接部、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主体部 端部的齿状部, 其中第二主体部与第二凹槽形成第二收容部 0009 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柱和若干个第一传动 板, 以及设置在该第一连接柱上的若干个第一限位筋。 说 明 书 CN 204246066 U 3 2/5 页 4 0010 所述滚刷体的其中一端口设置有分别与第一连接柱、 第一传动板和第一限位筋相 配接的第一连接孔、 第一传动孔和第一限位槽。 0011 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上的第二连接柱和若干个第二传动 板,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连接柱上的若干个第二限位筋。 0012 所述滚刷体的其中一端口设置有分别与第二。
11、连接柱、 第二传动板和第二限位筋相 配接的第二连接孔、 第二传动孔和第二限位槽。 0013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第一轴承以及连接该第一轴承和连接头的第一滚刷轴 ; 所述 传动部件还包括第二轴承以及连接该第二轴承和带轮的第二滚刷轴。 0014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套设在第一滚刷轴上, 并位于第一轴承和连接头之间的第一 垫片 ; 所述传动部件还包括套设在第二滚刷轴上, 并位于第二轴承和带轮之间的第二垫片。 0015 所述旋转部件还包括收容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一垫片的第一端盖 ; 所述传动部件还 包括收容所述第二轴承和第二垫片的第二端盖。 0016 相比于现有技术, 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势在于 : 揭示了一种吸。
12、尘器的滚刷装置, 该装 置包括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 通过该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分别与滚刷体形成收容部, 形成 的两个收容部可很好地收容缠绕上来的细长垃圾, 防止这些垃圾进入轴承区域, 从而防止 了滚刷磨损和电机堵死。 0017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提供一种既能藏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 又能方便快捷地清理这些细长垃圾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0018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 一种吸尘器的滚刷 装置, 包括滚刷体, 以及分别设置在该滚刷体两端的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 该旋转部件包括 连接头, 该传动部件包括带轮, 连接头和带轮分别可拆卸。
13、地连接在滚刷体的两端、 并分别与 滚刷体形成收容部。 0019 相比于现有技术, 本技术方案的优势在于 : 揭示了一种吸尘器的滚刷装置, 该装置 包括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 其中旋转部件包括连接头, 传动部件包括带轮, 而连接头和带轮 分别可拆卸地连接在滚刷体的两端、 并分别与滚刷体形成两个收容部。 由此可知, 滚刷体两 端的收容部可很好地收容缠绕上来的细长垃圾, 防止这些垃圾进入轴承区域, 从而防止了 滚刷磨损和电机堵死, 而清理这些垃圾时, 只需将旋转部件和传动部件从滚刷体上拆卸下 来, 即可轻松地将垃圾从滚刷体上除下, 从而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既能收容 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 。
14、提高滚刷装置的运行安全性, 又能清理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20 图 1 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的装配图。 0021 图 2 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的部件分解图。 0022 图 3 是对应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吸尘器的滚刷装置的剖视图。 0023 图 4 是图 2 中连接头的放大图。 0024 图 5 是图 2 中带轮的放大图。 0025 图 6 是图 2 中 a 圈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 明 书 CN 204246066 U 4 3/5 页 5 0026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 说明。 。
15、0027 如图1所示, 刷头100内设有可旋转的滚刷装置30, 本实施例中, 滚刷装置30由设 置在刷头 100 内的传动电机 ( 图未示 ) 驱动而发生旋转运动, 而滚刷装置 30 的旋转, 能松 动作业面上的灰尘, 再将灰尘通过刷头 100 吸入吸尘器的集尘袋中, 同时, 本实施例中的滚 刷装置 30 还可以储藏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 0028 进一步参照图 2 和图 3, 本实用新型的滚刷装置 30 包括滚刷体 1, 以及分别可拆卸 地设置在该滚刷体1两端的旋转部件2和传动部件3, 在滚刷体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凹 槽 4 和第二凹槽 5, 旋转部件 2 与第一凹槽 4 形成了第一收容。
16、部 6, 传动部件 3 与第二凹槽 5 形成了第二收容部 7。 0029 旋转部件 2 包括与滚刷体 1 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连接头 10、 第一轴承 11、 连接连 接头 10 和第一轴承 11 的第一滚刷轴 12、 套设在第一滚刷轴 12 上且位于连接头 10 和第一 轴承 11 之间的第一垫片 13、 以及收容第一轴承 11 的第一端盖 14。 0030 具体地, 参照图 3 和图 4 所示, 连接头 10 又包括与滚刷体 1 相互抵靠的第一主体 部 15, 和与滚刷体 1 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16。 0031 进一步, 第一主体部 15 主要由盖板 15a 和分别设置在该盖板 。
17、15a 两侧且半径不同 的前端部 15b 和后端部 15c 组成, 其中前端部 15b 的半径大于滚刷体 1 端部的半径 ; 第一连 接部 16 固定设置在盖板 15a 上, 当第一连接部 16 与滚刷体 1 相互连接时, 盖板 15a 与滚刷 体 1 相互抵靠, 同时前端部 15b 部分收容第一凹槽 4, 因此前端部 15b 与第一凹槽 4 组合形 成了一个开放的空腔, 该空腔即为收容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的第一收容部 6。第一连接部 16 包括设置在第一主体部 15 的盖板上的第一连接柱 17 和若干个第一传动板 18, 以及设置 在该第一连接柱 17 外壁上的若干个第一限位筋 19。 0。
18、032 再进一步, 第一连接柱17为具有插孔的圆柱体, 其设置在盖板15a的中心位置, 并 穿过该盖板 15a ; 该若干个第一传动板 18 的形状均大致呈弧形, 并且总体呈圆周围绕在第 一连接柱17外 ; 该若干个第一限位筋19均为长条形凸筋, 并且总体呈圆周围绕在第一连接 柱 17 上。在本实施例中, 第一传动板 18 和第一限位筋 19 的数量均为四个, 并且第一传动 板 18 的相对位置位于相邻的第一限位筋 19 之间, 或者是第一限位筋 19 的相对位置位于相 邻的第一传动板 18 之间, 而且相邻第一传动板 18 之间的间距相等, 同样的, 相邻第一限位 筋 19 之间的间距也相等。
19、。 0033 传动部件 3 包括与滚刷体 1 相互可拆卸地连接的带轮 30、 第二轴承 31、 连接带轮 30 和第二轴承 31 的第二滚刷轴 32、 套设在第二滚刷轴 32 上且位于带轮 30 和第二轴承 31 之间的第二垫片 33、 以及收容第二轴承 31 的第二端盖 34。 0034 具体地, 参照图3和图5所示, 带轮30包括与滚刷体1相互抵靠的第二主体部35、 与该滚刷体1相互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36、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主体部35端部的齿状部 37。 0035 进一步, 第二主体部 35 主要由盖板 35a 和设置在盖板 35a 一侧的前端部 35b 组 成, 前端部 35b 和齿。
20、状部 37 分别位于盖板 35a 的两侧, 并且前端部 35b 的半径大于滚刷体 1 端部的半径, 第二连接部 36 固定设置在盖板 35a 上, 当第二连接部 36 与滚刷体 1 相互连 接时, 盖板 35a 与滚刷体 1 相互抵靠, 同时前端部 35b 部分收容第二凹槽 5, 因此前端部 35b 说 明 书 CN 204246066 U 5 4/5 页 6 与第二凹槽 5 组合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空腔, 该空腔即为收容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的第二 收容部 7。第二连接部 36 包括设置在第二主体部 35 的盖板上的第二连接柱 38 和若干个第 二传动板 ( 图未示 ), 以及设置在该第二连接柱。
21、 38 上的若干个第二限位筋 39 ; 而齿状部 37 则为齿轮, 其与第二主体部 35 相互固定连接, 并且其半径小于第二主体部 35 的半径。 0036 再进一步, 第二连接柱38为具有插孔的圆柱体, 其设置在盖板35a的中心位置, 并 穿过该盖板 35a ; 该若干个第二传动板的形状均大致呈弧形, 并且总体呈圆周围绕在第二 连接柱38外 ; 该若干个第二限位筋39均为长条形凸筋, 并且总体呈圆周围绕在第二连接柱 38 上。在本实施例中, 第二传动板和第二限位筋 39 的数量均为四个, 并且第二传动板的相 对位置位于相邻的第二限位筋 39 之间, 或者是第第二限位筋 39 的相对位置位于相。
22、邻的第 二传动板之间, 而且相邻第二传动板之间的间距相等, 同样的, 相邻第二限位筋 39 之间的 间距也相等。 0037 滚刷体1包括第一端口41和第二端口42, 由图6可看出, 第二端口42包括第二连 接孔 50、 第二传动孔 51 和第二限位槽 52。具体地, 第二连接孔 50 位于第二端口 42 的中心 位置, 与第二连接柱38相配接 ; 第二传动孔51均匀地环绕在第二连接孔50外, 并与第二传 动板(图未示)相配接, 因此其数量和形状分别与该第二传动板的数量和形状相互匹配 ; 第 二限位槽 52 均匀地设置在第二连接孔 50 内, 并与第二连接孔 50 相互连通, 与第二限位筋 39。
23、 相配接, 因此其数量和形状分别与第二限位筋 39 的数量和形状相互匹配。同样的, 第一 端口 41 的结构、 形状等特征均与第二端口 42 相互类似, 包括与第一连接柱 17 相配接的第 一连接孔 ( 图未示 )、 与第一传动板 18 相配接的第一传动孔 ( 图未示 ) 和与第一限位筋 19 相配接的第一限位槽 ( 图未示 )。在滚刷体 1 上还设置有多个通孔 60, 该多个通孔 60 呈螺 旋形排列, 刷毛 ( 图未示 ) 通过该多个通孔 60 安装在滚刷体 1 上。 0038 在安装时, 第一滚刷轴 12 插入连接头 10 的第一连接柱 17 内, 第一垫片 13 和第一 轴承 11 套。
24、设进该第一滚刷轴 12 内, 第一端盖 14 将第一轴承 11 和第一垫片 13 收容, 而第 一端盖 14 固定设置在刷头 100 内。同样的, 第二滚刷轴 32 插入连接头 10 的第二连接柱 38 内, 第二垫片 33 和第二轴承 31 套设进该第二滚刷轴 32 内, 第二端盖 34 将第二轴承 31 和 第二垫片 33 收容, 而第二端盖 34 固定设置在刷头 100 内。 0039 旋转部件 2 与滚刷体 1 的连接具体是, 第一连接柱 17、 第一传动板 18 和第一限位 筋19分别插入第一连接孔、 第一传动孔和第一限位孔内, 其中第一传动板18与第一传动孔 之间的配接实现旋转部件。
25、 2 和滚刷体 1 之间的传动, 而第一限位筋 19 和第一限位孔之间的 配接实现旋转部件 2 和滚刷体 1 之间的限位, 并且可防止旋转部件 2 在滚刷体 1 内随意晃 动。而传动部件 3 与滚刷体 1 的连接具体是, 第二连接柱 38、 第二传动板和第二限位筋 39 分别插入第二连接孔50、 第二传动孔51和第二限位孔52内, 其中第二传动板与第二传动孔 51 之间的配接实现传动部件 3 和滚刷体 1 之间的传动, 而第二限位筋 39 和第二限位孔 52 之间的配接实现传动部件 3 和滚刷体 1 之间的限位, 并且可防止传动部件 3 在滚刷体 1 内 随意晃动。 0040 刷头 100 的。
26、电机与带轮 30 的齿状部 37 相互配接, 使电机能驱动传动部件 3, 传动 部件 3 再带动滚刷体 1 和旋转部件 2 发生旋转运动, 滚刷体 1 的旋转, 能带动设置在其上的 刷毛旋转, 从而达到松动作业面上的灰尘的效果。 0041 由于旋转部件2与第一凹槽4形成了第一收容部6, 传动部件3与第二凹槽5形成 说 明 书 CN 204246066 U 6 5/5 页 7 了第二收容部 7, 因此当滚刷体 1 上缠绕的细长垃圾逐渐增多时, 这些细长垃圾就会向滚刷 体 1 两端靠拢, 进入第一、 二收容部 6、 7 内, 同时由于连接头 10 和带轮 30 的阻挡, 这些细长 垃圾无法进入轴承。
27、区域, 有效防止了滚刷装置的磨损和电机堵死。同时, 当第一、 二收容部 6、 7 的收容量太大时, 可将旋转部件 2 和传动部件 3 从滚刷体 1 上拆卸下来, 这样便可轻松 地将第一、 二收容部 6、 7 内的垃圾清除干净。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吸尘器的滚刷 装置能收藏毛发、 线头等细长垃圾, 并且具有安全可靠、 清理方便快捷等优点。 0042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 其目的 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 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 都应涵盖在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4246066 U 7 1/5 页 8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066 U 8 2/5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066 U 9 3/5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066 U 10 4/5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066 U 11 5/5 页 12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246066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