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指一种线缆电性连接于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以保证良好电性能的高速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于很多电子装置中,比如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线缆连接器组件一般包括线缆及分别与线缆两端连接的电连接器。线缆可以为同轴线缆、扁平线缆或多芯线缆,该线缆与电连接器端子的连接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焊接,缠绕及绝缘刺破连接(IDC,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tact)。
电子装置的小型化已成为发展趋势,用于传输该等电子装置信号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相应地需要较小尺寸,以减少其在该等电子装置中的所占空间。而且,随着高速信号传输技术的发展,金属遮蔽壳体通常用于线缆连接器组件以防止外界环境的电磁干扰(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以保证线缆连接器组件可靠地传输高速信号。
目前,业界广泛采用在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上设置遮蔽壳体这一举措,相关例子如美国专利第5,380,233号、第6,162,086号及第6,179,662号揭示的遮蔽壳体。
美国专利第5,380,233号揭示了一种具有遮蔽壳体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固持有若干端子的本体及电性连接端子的线缆。遮蔽壳体包括相互固持的上、下遮蔽部,两遮蔽部形成内部收容空间以收容本体,该等上、下遮蔽部各设有自遮蔽基部及自遮蔽基部后端向后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缠绕线缆的编织层以接地。由于延伸部与遮蔽基部的连接部分地机械强度很小,延伸部很容易从遮蔽基部断裂,线缆的接地效果会受到影响。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设置的遮蔽壳体能可靠地电性连接线缆以保证较高的电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蔽壳体,其可方便地组装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绝缘本体且保证可靠的防电磁干扰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线缆连接器组件包括收容若干端子的绝缘本体、至少部分包围绝缘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导电固持装置及圆形线缆。其中遮蔽壳体设有具有开口的端壁,固持装置焊接于遮蔽壳体且设有自端壁向外延伸的管状连接部,线缆包括一束电线及包覆电线以防电磁干扰的遮蔽层,电线穿过开口以电性连接端子,管状连接部包覆遮蔽层。
与现有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功效: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遮蔽壳体与固持装置结构简化了其组装过程,有效防止两者脱离,取得较好的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底视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顶视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遮蔽壳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与图1相似,但未显示图1的绝缘本体及绝缘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线缆连接器组件1包括绝缘本体2、收容于绝缘本体2内的若干端子3、组装于绝缘本体2的金属遮蔽壳体4、稳定固持于遮蔽壳体4的固持装置5、穿过固持装置5以电性连接端子3的线缆6及用以将固持装置5与线缆6稳定固持于一起的绝缘管7。
绝缘本体2大致呈纵长矩形状,其设有对接方向。该绝缘本体2包括对接部20、自对接部20延伸的基部22及若干沿对接方向贯穿其自身以收容端子3的槽道24,其中对接部20设有面向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面200。对接部20于两相对端各设有凸肋26,于顶面及底面各设有凹陷27,其中凸肋26与对接连接器的两凹槽结合以供线缆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正确对接。每一端子3包括位于其前端且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部30及位于后端以机械及电性连接线缆6的结合部32。
请结合图2参阅图3所示,遮蔽壳体4是由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其包括第一遮蔽部41及与第一遮蔽部41相结合的第二遮蔽部42。第一遮蔽部41包括一顶壁410、自顶壁410两相对端向下延伸的两侧壁412及自顶壁410后端缘向下延伸的后壁414,其中顶壁410于前端延伸设有第一延伸部4100,其将位于对接部20的顶面。第一延伸部4100上设有第一扣持部4102,其可扣持于对接部20顶面的凹陷27。侧壁412及后壁414分别设有若干框口4120、4140。后壁4140在其中央设有开槽4142。
第二遮蔽部42包括底壁420、自底壁420两相对端向上延伸的两侧壁422、自底壁420后端缘向上延伸的后壁424及自底壁420前端缘向上延伸的前壁426。前壁426的顶端向前延伸设有第二延伸部4260,其将位于对接部20的底面。第二延伸部4260设有第二扣持部4262,其可扣持于对接部20底面的凹陷27。侧壁422及后壁424分别设有若干凸部4220、4240。后壁424于中央设有开口4242。
请参阅图4所示,第一遮蔽部41的侧壁412通过凸部4220压入框口4120与第二遮蔽部的侧壁422组合于一起,同时,第一遮蔽部41的后壁414通过凸部4240压入框口4140与第二遮蔽部的后壁424组合于一起。第一、第二遮蔽部41、42组合后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沿纵长方向看(如箭头A所示,其垂直于对接方向),其截面呈L型,该空腔包括一收容绝缘本体2的较小的收容空间43。第二遮蔽部42的开口4242与第一遮蔽部41的开槽4142对齐。另,第三方向(如箭头B所示)是垂直于对接方向及纵长方向,图中显示凸部4220、4240及框口4120、4140等连接装置与开口4242于第三方向上间隔一定距离。
请再参阅图2所示,线缆6是一圆形线缆,其包括一束由防电磁干扰的遮蔽层62包裹的电线60,遮蔽层62由绝缘层64包围。每一电线6通过导电芯线与端子3的结合部32结合以电性连接对应的端子3。
固持装置5是由导电材料制成,比如钢。该固持装置5包括矩形基体50、自基体50向后垂直延伸的圆柱状连接部52及贯穿基体50前端及连接部52后端的圆柱状通孔54。其中圆柱状连接部52的直径略小于开口4242的直径,圆柱状通孔54的直径略大于线缆6遮蔽层62的直径。
在组装过程中,首先,将固持装置5焊接于第二遮蔽部42。基体50位于两侧壁422之间且邻接于后壁424。连接部52穿过开口4242远离后壁424延伸。其次,绝缘管7可滑动地套设于线缆6外。线缆6穿过固持装置5的圆柱状通孔54,其中电线60位于第二遮蔽部42,遮蔽层62位于固持装置5的圆柱状通孔54内以电性接触连接部52的内圆周面。绝缘管7沿线缆6滑动,直至其包围固持装置5的连接部52。然后,将设有端子3的绝缘本体2收容于第二遮蔽部42,其中第二延伸部4260的第二扣持部4262扣持于对接部20底面的凹陷27。每一端子3电性连接线缆6的对应电线60。而且,对接部20的对接面200于第三方向上与开口4242间隔一定距离。最后,将第一遮蔽部41组装于第二遮蔽壁42,形成遮蔽壳体4。第一延伸部4100的第一扣持部4102扣持于对接部20顶面的凹陷27。第一遮蔽部41的侧壁412通过凸部4220压入框口4120组装于第二遮蔽部42的侧壁422。第一遮蔽部41的后壁414通过凸部4240压入框口4140组装于第二遮蔽部42的后壁424。
如上详述,连接于遮蔽壳体4的固持装置5不仅可将线缆6稳定固持于遮蔽壳体4上,而且可电性连接线缆6的遮蔽层62与遮蔽壳体4,以在线缆连接器组件1中建立完整及可靠地电磁干扰保护。需注意,借助焊接稳定固持于遮蔽壳体4的固持装置5简化了线缆连接器组件1的组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