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270882.7 (22)申请日 2017.04.24 (71)申请人 湖南农业大学 地址 410128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农 业大学 (72)发明人 郑华斌 廖晓兰 黄璜 李静怡 陈灿 傅志强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 任公司 43113 代理人 马强 李发军 (51)Int.Cl. A01G 16/00(2006.01) A01K 67/02(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季。
2、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所述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 构建稻田沟系, 将稻田分为: 稻作区、 供鸭夜宿的 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S2、 早稻种植; S3、 早稻种 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 早稻种植后40- 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 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 早稻成熟收获前 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 早稻收获; S8、 晚稻种 植; S9、 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10、 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S11、 晚稻 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2、 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3、; S13、 晚稻收获。 本发明显著延长了稻-鸭共生期, 增加 了收益。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CN 107047164 A 2017.08.18 CN 107047164 A 1.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S1、 构建稻田沟系, 将稻田分为: 用于水稻种植的稻作区、 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 离岛; S2、 早稻种植; S3、 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 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 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 早稻收获; S8、 晚稻种植; S9、。
4、 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10、 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S11、 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2、 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S13、 晚稻收获。 2.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下步骤: S1、 构建稻田沟系, 将稻田分为: 稻作区、 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S2、 早稻种植; S3、 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S4、 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S6、 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S7、 早稻收获及再生稻种植; S8、 再。
5、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S9、 再生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S10、 再生稻收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 中稻田沟系为 “一字” 沟, 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 优选所述 “一字” 沟宽0.8-1.0米, 深0.3 0.5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稻作区将田块 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移栽区, 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 优选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 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
6、 区或抛秧区的面积之比为1:3-5; 优选所述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或晚稻为 20cmx23.3cm, 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 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鸭栏区为: 在鸭 栏区内设置鸭笼, 所述鸭笼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 该大鸭室的进 口兼作出口; 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 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 于小鸭的通过尺寸; 优选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7047164 A 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
7、2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饲料隔离岛包 括两种饲料区: 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 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批 雏鸭、 第二批雏鸭、 第三批雏鸭、 第四批雏鸭的投放密度均为20-40只/亩; 优选所述第一批 雏鸭、 第二批雏鸭、 第三批雏鸭、 第四批雏鸭的投放时均为20-25日龄、 个体重150-250克的 雏鸭。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早稻成 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晚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8、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雏鸭 的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 所述围栏式养殖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 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 鸭舍大小按8-12羽鸭/计算, 同时因地制宜, 在田块周边设置围 栏, 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 放牧式养殖需放养在距离稻田在1000米以内, 按8-12羽鸭/计算鸭舍大小, 并配备水面供鸭嬉戏。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7047164 A 3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属于生态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9、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由于其增产增效、 减排稻田甲烷的功能, 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 用。 传统的稻田生态养鸭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530只/亩,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84732A 公开的一种利用稻田养殖鸭的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860286A公开的一种生态养鸭育 稻方法,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39274公开的一种稻田养鸭方法, 这些养殖密度能够基本实现 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 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单位产值不再具备优势, 因 此, 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值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0003 目前, 普遍的做法有选择品质更好的鸭品种和提高养殖数量。 前人已在鸭品种选。
10、 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 “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一文对比分析不同鸭 品种的经济效益发现, 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 养殖绿头野鸭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 种养技术纯利润的2.7倍, 产投比也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20.0, 成本收益率和 劳动生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 0004 但是, 上述专利和研究中稻鸭共生期为移栽后37天至齐穗后07天, 没有克服 水稻齐穗后07至成熟期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 对抽穗后期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 控制较差, 因此, 实现稻鸭全生育期共生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发明内容 0005 为了克服稻鸭共生系统受水稻。
11、抽穗后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 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该系统及方法能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 显著延长了稻- 鸭共生期, 增加了收益。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0008 S1、 构建稻田沟系, 将稻田分为: 稻作区、 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0009 S2、 早稻种植; 0010 S3、 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0011 S4、 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0012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0013 S6、 早稻成熟收。
12、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0014 S7、 早稻收获; 0015 S8、 晚稻种植; 0016 S9、 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0017 S10、 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0018 S11、 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7047164 A 4 0019 S12、 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0020 S13、 晚稻收获。 0021 其中, 早稻种植、 早稻收获、 晚稻种植、 晚稻收获均为已有技术, 不再赘述。 0022 由此, 本发明创造性地将雏鸭分批投入稻田, 稻作区用于种植水稻, 鸭栏区用于鸭 夜。
13、宿。 本发明通过稻作区、 鸭栏区、 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第一批、 第三批投放的 鸭)与小鸭(第二批、 第四批投放的鸭)争夺生活空间、 休息空间和饲料, 也避免了大鸭对小 鸭的啄伤, 饲料隔离岛视觉上对鸭群形成隔离,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鸭共生养殖模式, 显 著地延长了稻鸭共生期, 增加了收益。 0023 基于同一个发明构思,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多季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包括如下 步骤: 0024 S1、 构建稻田沟系, 将稻田分为: 稻作区、 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 0025 S2、 早稻种植; 0026 S3、 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0027 S4、 早稻种植后40-5。
14、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0028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0029 S6、 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0030 S7、 早稻收获及再生稻种植; 0031 S8、 再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0032 S9、 再生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0033 S10、 再生稻收获。 0034 其中, 早稻种植、 早稻收获、 再生稻种植、 再生稻收获均为已有技术, 不再赘述。 0035 由此, 本发明创造性地将雏鸭分批投入稻田, 稻作区用于种植水稻, 鸭栏区用于鸭 夜宿。 本发明通过稻作区、 鸭栏区、 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第一批。
15、投放的鸭)与小 鸭(第二批投放的鸭)争夺生活空间、 休息空间和饲料, 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 从而形 成一种全新的稻鸭共生养殖模式, 显著地延长了稻鸭共生期, 增加了收益。 0036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还可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优化, 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 术方案: 0037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 “一字” 沟, 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 优选所述 “一 字” 沟宽0.81.0米, 深0.30.5米。 0038 所述稻作区将田块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移栽区, 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 优选 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 由此, 可以有有效地形成鸭群聚集区, 避免第。
16、一批鸭和第二批鸭之间、 第三批鸭和第四批鸭之间争夺生活空间。 0039 优选地, 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的面积之比为1:3-5; 优选所述移栽密 度为早稻20cmx20cm或晚稻为20cmx23.3cm, 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 抛秧的抛秧 盘数为15002250盘/h。 0040 优选地, 所述鸭栏区为: 在鸭栏区内设置鸭笼, 所述鸭笼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 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 该大鸭室的进口兼作出口; 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 该栅 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 优选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 构。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
17、7047164 A 5 0041 优选地, 所述饲料隔离岛包括两种饲料区: 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 栅栏的 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 0042 所述第一批雏鸭、 第二批雏鸭、 第三批雏鸭、 第四批雏鸭的投放密度均为20-40只/ 亩; 优选所述第一批雏鸭、 第二批雏鸭、 第三批雏鸭、 第四批雏鸭的投放时均为20-25日龄、 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 0043 所述早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晚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三 批投放的鸭。 0044 所述雏鸭的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 所述围栏式养殖添置鸭舍 于田块任意一角, 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 鸭舍大。
18、小按8-12羽鸭/计算, 同时因地制宜, 在 田块周边设置围栏, 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 放牧式养殖需放养在距离稻 田在1000米以内, 按8-12羽鸭/计算鸭舍大小, 并配备水面供鸭嬉戏。 0045 本发明的稻、 大小鸭共生系统, 包括构建稻田沟系、 稻作区、 鸭栏区、 饲料隔离岛, 实现不同个体鸭在稻田中同时栖息, 通过稻作区、 鸭栏区、 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 与小鸭争夺生活空间、 休息空间和饲料, 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 0046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分批投放显著提高了单位稻 田的养鸭密度, 养鸭密度由常规的225450只/公顷至6。
19、00-1200只/公顷。 0047 此外, 通过第一批雏鸭单独栖息、 第一批大鸭和第二批雏鸭共同栖息、 第二批雏鸭 单独栖息、 第三批雏鸭单独栖息、 第三批大鸭和第四批雏鸭共同栖息、 第四批雏鸭单独栖息 (再生稻鸭养殖则是第三批雏鸭单独栖息)实现早晚稻全生育期的稻鸭共生。 0048 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 对于双季稻模式而言, 单季延长稻-鸭共生期 50-60天, 两季可以延长稻-鸭共生期100-120天。 0049 一般而言, 水稻种植后约60天左右开始进入灌浆期, 种植后90-100天左右进入收 获期, 因此, 单季种植过程中, 大鸭、 小鸭、 水稻共生期为15-20天, 两季大鸭。
20、、 小鸭、 水稻共生 达30-40天。 具体实施方式 0050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本发明 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51 实施例1 0052 一种早晚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0053 S1、 构建稻田沟系, 稻作区、 鸭栏区、 饲料隔离岛。 0054 S2、 早稻种植; 0055 S3、 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 0056 S4、 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 0057 S5、 早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 0058 S6、 早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0059 。
21、S7、 早稻收获; 0060 S8、 晚稻种植; 0061 S9、 晚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7047164 A 6 0062 S10、 晚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四批雏鸭; 0063 S11、 晚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0064 S12、 晚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四批投放的鸭; 0065 S13、 晚稻收获。 0066 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 “一字” 结构, 沿田埂内侧等田间适宜区域开挖 “一字” 沟。 田边内侧形成1条环沟, 田中间仍保持原状, 所形成的平面为田面。 田面是除沟以 外的部分, 即田面, 保持原貌。 。
22、所述 “一字” 沟宽0.81.0米, 深0.30.5米。 面为沟以外的田 面, 保持原状, 不作改造。 0067 所述稻作区将田块以1:4的面积比划分, 其中田块面积的4/5为移栽区, 移栽密度 为早稻20cmx20cm, 晚稻为20cmx23.3cm, 田块面积的1/5为直播区或抛秧区, 直播的用种量 为52.560kg/h, 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 所述移栽区与直播区或抛秧区 以间隔结构在稻田呈块状排列。 0068 所述鸭栏区在鸭笼本体内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 该大鸭 室的进口兼作出口; 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 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 。
23、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 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 0069 所述饲料隔离岛为两种饲料区, 即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 所述栅栏的材 料因地制宜, 可选用竹子、 小木条、 塑料管等材料, 栅栏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成方形或 圆形, 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 0070 所述鸭苗投放及其田间管理包括: 0071 1)雏鸭选择: 选择生命力、 适应力、 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 如绍兴鸭、 麻鸭、 绿头野鸭, 使鸭在稻田中能自由穿行觅食; 0072 2)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 围栏式养殖需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 一角, 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 鸭舍大小按10羽鸭/。
24、计算; 同时因地制宜, 在田块周边设置 围栏, 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 围栏高度为35-45cm为宜; 而放牧式养殖需 在放养稻田距离在1000米以内, 按10羽鸭/计算鸭舍大小, 并配备一定水面供鸭嬉戏。 0073 3)放养数量和时间: 第一批投放20-25日龄, 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 放养时间为 移栽后3-7天, 一般每亩放15-30只。 第二批投放20-25日龄, 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 放养 时间为移栽后4050天, 一般每亩放15-30只; 0074 4)科学饲养: 按 “早喂半饱晚喂足” 的原则给雏鸭在早、 晚各补料1次, 以后仅在每 天早上投少量补。
25、充料促育肥; 0075 5)疾病防治: 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鸭舍、 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 2的生石灰乳消毒 围栏; 对鸭进行饮水免疫或注射免疫接种疫苗, 以20日龄左右接种较好, 如发现异常情况, 做好应急准备。 0076 6)鸭适时收获: 第一批鸭的收获时期为水稻生育期发育至灌浆期后, 要及时将鸭 从田间收回, 避免鸭啄食稻穗, 造成水稻产量的损失; 第二批鸭的收获时期为水稻成熟前3 天, 此时稻田需落水、 晒田, 以便适应收割机的作业。 0077 本发明可以采用周年饲养计划: 第一批雏鸭于早稻育秧后13日内孵化出来或购 买, 早稻季秧苗移栽后3-7天, 投放20-35日龄、 个体重150-25。
26、0克的雏鸭, 每亩放90-100只, 稻鸭的共生期为3050天; 第二批雏鸭于早稻齐穗后10-20日孵化出来或购买, 晚稻季秧苗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7047164 A 7 移栽后3-7天, 投放15-30日龄、 个体重150-200克的雏鸭, 每亩90-100只, 稻鸭的共生期为40 60天。 0078 表1本发明实施例1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对比表(单位元) 0079 0080 0081 表2本发明实施例1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收益对比表 0082 0083 由上表可以看出, 采用本发明后, 每公顷收入由常规双季稻鸭系统的6944.2元增 长到了165。
27、03.3元, 同比增加收入9559.1元/h, 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0084 实施例2 0085 一种早稻再生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其具体方案与实施例1类似, 区别在于再生稻鸭 养殖步骤: 0086 早稻收获后再生稻种植; 当再生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三批雏鸭; 当再生稻生长发 育至灌浆期时, 收获第三批投放的鸭; 再生稻收获。 0087 表1本发明实施例2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成本对比表(单位: 元)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7047164 A 8 0088 0089 表2本发明实施例2的稻养鸭系统与传统稻养鸭系统的收益对比表(单位: 元) 0090 0091 由上表可以看出, 采用本发明后, 每公顷收入由常规双季稻鸭系统的6944.2元增 长到了17959.8元, 同比增加收入11015.6元/h, 显著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0092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 而不 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 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 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7047164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