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120350.2 (22)申请日 2016.10.13 (73)专利权人 高磊 地址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28号 (72)发明人 高磊 王亚斌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11548 代理人 李静 (51)Int.Cl. A61M 25/00(2006.01) A61M 25/09(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57)摘要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 型提供一。
2、种 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 影导管, 本实用新型包括 第一弯曲、 第二弯曲、 第三弯曲、 TIG导管、 造影腔、 导丝操控腔、 PTCA导 丝; 该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通过增强共用型造影导管的可操控性, 既满足对 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需求, 同时避免对右冠状动 脉开口的损伤。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6342776 U 2017.07.21 CN 206342776 U 1.一种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包括第一弯曲、 第二弯曲、 第三弯 曲、 TIG导管、 造影腔、 导丝操控腔、 PTCA导丝, 其特征是: 所述TIG导管前部有3。
3、个弯曲, 第一 弯曲、 第二弯曲、 第三弯曲, 造影腔位于第二弯曲内壁, 导丝操控腔设置在造影腔的侧壁, 导 丝操控腔体外段用于操控导丝进入, 体内段为盲端设计, 末端位于第一弯曲与第二弯曲之 间; 所述TIG导管通过导丝操控腔内的PTCA导丝改变造影导管第二弯曲和第三弯曲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其特征是: 导 丝操控腔内径0.37-0.40mm, 造影腔内径0.97mm, 造影腔长度80cm, 导丝操控腔长度为70cm。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342776 U 2 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技术领域 。
4、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心血管内科领域装置, 尤其是一种满足对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需求的同时避免对右冠状动脉开口的损伤的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5F共用导管是日本泰尔茂公司生产的TIG造影导管, 其有着其 鲜明的自身特点, 在带来了操作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 该导管前部有3个弯 曲, 第一弯曲呈90度, 第二、 第三弯曲相距较近且均呈135度, 使得第一、 二弯曲间的导管部 分与第三弯曲之后的导管体部亦呈90度夹角, 这种设计使其更易于经上肢桡动脉途径进行 左右冠状动脉插管。 第二弯曲距第一弯曲有4.0 cm。 由于5F造影导管柔。
5、韧性好, 有一定程度 的可塑性, 便于操作, 故4.0 cm导管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造影需要。 但在其按常规方 法进行右冠状动脉造影时, 与Judkins R型导管相比, 共用管尖端至第一弯曲的距离稍长, 且导管经旋转进入右冠状窦后, 其尖端易于指向右上且位置偏高, 容易超选择进入右冠状 动脉开口近端的圆锥支或进入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开口上方附近(单独开口于右冠状 窦)的圆锥支等分支。 虽然5F共用管导管直径较细, 而且距导管头端3mm处有一侧孔, 但插入 的血管直径过细或过深, 则很容易发生压力衰减或嵌顿, 此状态下, 若用力注射造影剂, 极 容易导致冠状动脉正向或逆向夹层或小血管分支破。
6、裂, 甚至可引起心室颤动等严重不良反 应。 现有的共用型导管的误入分支机率明显高, 容易增加手术的风险。 0003 目前, 关于本专利, 公知的技术构造是包括造影腔、 塑形腔、 导丝体部、 导丝接头、 导丝旋柄。 目前临床常用的共用型造影导管容易引起右冠状动脉开口损伤或者无法到位。 发明内容 0004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 冠状动脉造影导管, 该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通过增强共用型造影导管 的可操控性, 既满足对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需求, 同时避免对右冠状动脉开口的损伤。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
7、用新型包括第一弯曲、 第 二弯曲、 第三弯曲、 TIG导管、 造影腔、 导丝操控腔、 PTCA导丝。 0006 所述TIG导管前部有3个弯曲, 第一弯曲、 第二弯曲、 第三弯曲, 造影腔位于第二弯 曲内壁, 导丝操控腔设置在造影腔的侧壁, 导丝操控腔体外段用于操控导丝进入, 体内段为 盲端设计, 末端位于第一弯曲与第二弯曲之间; 所述TIG导管通过导丝操控腔内的PTCA导丝 改变造影导管第二弯曲和第三弯曲的角度。 0007 导丝操控腔内径0.37-0.40mm, 造影腔内径0.97mm, 造影腔长度80cm, 导丝操控腔 长度为70cm。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增强共用型造影。
8、导管的可操控性, 既满足对左右 冠状动脉造影的需求, 同时避免对右冠状动脉开口的损伤。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6342776 U 3 附图说明 0009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0 图1是经桡动脉可调式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实施例的构造图。 0011 图中 0012 1、 第一弯曲 0013 2、 第二弯曲 0014 3、 第三弯曲 0015 4、 TIG导管 0016 5、 造影腔 0017 6、 导丝操控腔 0018 7、 PTCA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 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弯曲1、 第二弯曲2、 第三弯曲3、 TIG。
9、导管 4、 造影腔5、 导丝操控腔6、 PTCA导丝7。 0020 所述TIG导管4前部有3个弯曲, 第一弯曲1、 第二弯曲2、 第三弯曲3, 造影腔5位于第 二弯曲2内壁, 导丝操控腔6设置在造影腔5的侧壁, 导丝操控腔6体外段用于操控导丝进入, 体内段为盲端设计, 末端位于第一弯曲1与第二弯曲2之间; 所述TIG导管4通过导丝操控腔6 内的PTCA导丝7改变造影导管第二弯曲2和第三弯曲3的角度; 导丝操控腔6内径0.37- 0.40mm, 造影腔5内径0.97mm, 造影腔5长度80cm, 导丝操控6腔长度为70cm。 0021 具体实施时, 共用型造影导管可通过操控TIG导管4的第二弯曲。
10、2和第三弯曲3的角 度, 更加有利于对右冠状动脉进行造影。 该造影导管由造影腔5和导丝操控腔6两部分组成, 其中造影腔5可注射造影剂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而导丝操控腔6设置在造影腔的侧壁, 导丝操控腔6体外段用于操控导丝进入, 体内段为盲端设计, 末端位于第一弯曲1与第二弯 曲2之间。 TIG导管4通过导丝操控腔6内的PTCA导丝7改变造影导管第二弯曲2和第三弯曲3 的角度, 使其能够同时实现对左右冠状动脉的有效、 安全造影检查, 更加有利于定向指向右 冠状动脉开口, 术者无需更换造影导管本身就能达到改变造影导管头段形状的目的, 减少 更换导管的麻烦, 同时降低造影导管对右冠状动脉开口的损伤。
11、风险。 其中, 导丝操控腔6仅 仅发挥调节导管第二弯曲2和第三弯曲3的角度的作用, 末端为盲端设计, 不会引起导丝对 血管的损伤。 所述TIG导管4利用PTCA导丝就能够发挥导管操控的作用, 不显著增加整体导 管的外径。 0022 由技术常识可知,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 施方案来实现。 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 就各方面而言, 都只是举例说明, 并不是仅有的。 所有 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6342776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6342776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