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员的供氧装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供氧压力调节 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战斗机驾驶员使用的氧气面罩和代偿背心分别供氧,各自有 独立的供氧管路。氧气面罩和代偿背心的供氧管路分别独立控制,根据环境 压力来调节氧气面罩的供氧压力以及代偿背心的充气压力。现有技术中设置 两套供氧管路导致供氧系统复杂化,增加了飞行员负担,并且易损坏,维护 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供氧压力调节装置来同时为 氧气面罩和代偿背心供氧,满足飞行防护需求,并且简化了供氧管路。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供氧压力调节 装置,包括壳体、膜片、活门座、活门板、调节螺母、三通管和第一弹簧,所 述三通管的三个口分别连接供氧调节器、氧气面罩和所述壳体,所述壳体的下 端连接代偿背心,所述活门座的上端通过膜片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活门板设 置在所述活门座的下端出口处,所述调节螺母固定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活门 板插入调节螺母并与调节螺母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活门板与所 述调节螺母之间,所述壳体上设有泄压口;
系统处于非加压供氧状态时,所述活门板堵住活门座的下端出口,供氧调 节器仅向氧气面罩供氧;
系统处于加压供氧状态时,所述活门板向下移动,第一弹簧被压缩,活门 座的下端出口打开,泄压口处于封闭状态,供氧调节器同时向氧气面罩和代偿 背心供氧;
加压供氧过程结束后,代偿背心内压力高于供氧管路内压力,活门板向上 移动至堵住活门座的下出口,活门座向上移动,泄压口打开,代偿背心内的氧 气由泄压口泄出。
上述方案中,所述活门座的上端还通过第二弹簧与所述壳体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上设有外 螺纹,所述壳体上设有内螺纹。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供氧压力调节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供氧调节器向氧气面罩输入压力超过0.5kPa时,向代偿背心充入氧气; 氧气面罩输入压力维持在一个压力时,向代偿背心输入等压氧气;氧气面罩输 入压力下降时,代偿背心泄压,并且维持与面罩压一致。本实用新型供氧压力 调节装置在满足高机动性能及高空代偿的防护的基础上,能够较大程度简化飞 机供氧管路,减轻飞行员负担。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供氧压力调节装置处于非加压供氧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2是供氧压力调节装置处于非加压供氧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供氧压力调节装置处于非加压供氧状态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 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供氧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壳体1、膜片2、活门座 3、活门板4、调节螺母5、三通管6、第一弹簧7和第二弹簧8。
三通管6与壳体1螺纹连接,三通管6用于连接氧气面罩和供氧调节器, 壳体1下端与代偿背心上的安装座螺纹连接。活门座3的上端通过膜片2与壳 体1连接,活门座3的上端还通过第二弹簧8与壳体1连接。活门板4设置在 活门座3的下端出口处,调节螺母5固定在壳体1内部。活门板4插入调节螺 母5并与调节螺母5间隙配合,活门板4的下端可在调节螺母5内移动。第一 弹簧7设置在活门板4与调节螺母5之间,调节螺母5与壳体1螺纹连接,调 节螺母5上设有外螺纹,壳体1上设有内螺纹。通过旋转调节螺母5,可以调 节第一弹簧7的弹力。壳体1上设有泄压口,分别位于左右两侧。
如图1所示,系统处于非加压供氧状态时,活门板4堵住活门座3的下端 出口,供氧调节器仅向氧气面罩供氧。如图2所示,系统处于加压供氧状态 时,活门板4向下移动,第一弹簧7被压缩,活门座3的下端出口打开,泄压 口处于封闭状态,供氧调节器同时向氧气面罩和代偿背心供氧。如图3所示, 加压供氧过程结束后,代偿背心内压力高于供氧管路内压力,活门板4向上 移动至堵住活门座3的下出口,活门座3向上移动,泄压口打开,第二弹簧8 被压缩,代偿背心内的氧气由泄压口泄出。
本实用新型供氧压力调节装置能实现同时为面罩和代偿背心供氧,在满 足高机动性能及高空代偿的防护的基础上,能够较大程度简化飞机供氧管路, 减轻飞行员负担。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 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 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 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