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用连接器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681344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86591.5

申请日:

2004.10.19

公开号:

CN1612418A

公开日:

2005.05.0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R13/40; H01R13/62; H01R43/16

主分类号:

H01R13/40; H01R13/62; H01R43/16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山田裕树; 川端隆志; 加贺谷浩之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3.10.28 JP 2003-367370; 2003.10.28 JP 2003-367371; 2003.10.28 JP 2003-367372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刘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能够提高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且同时实现了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具备将随着卡的插入及吐出而移动的滑动部件(10)保持在卡的插设位置的锁定部件(7)和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的可动触点(9),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可动触点(9),同时在受扭螺旋弹簧上形成与第1固定触点(5a)触接的第1触点弹簧(9a)和与第2固定触点(5b)触接的第2触点弹簧(9b),将第1触点弹簧(9a)及第2触点弹簧(9b)分别从不同的安装固定圈部延伸设置。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卡用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并具有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从上述连接器端子导出的、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上述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上述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上述连接器端子,一端侧从上述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上述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述上壳上的窗孔部向上述收容部内弯曲而被形成,另一端侧沿着上壳的上述窗孔部的两侧缘延伸到上述上壳的内方,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而形成上述连接端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使配设在上述上壳的窗孔部的上述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和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上述连接端子,沿与上述卡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端子和上述连接端子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其中间部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内。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端子和上述连接端子,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其中间部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内。

5.
  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的收容部中,具有由插设的上述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上述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上述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之间的可动触点;通过将延伸到上述上壳的内方的上述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导出而形成上述第1及第2固定触点。

6.
  一种卡用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并具有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由上述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上述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上述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之间的可动触点;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上述可动触点,同时在该受扭螺旋弹簧上形成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1触点弹簧、和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2触点弹簧,将该第1触点弹簧及第2触点弹簧分别从不同的安装固定圈部延伸设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上具备与上述卡的一端部相触接而转动的驱动部件,在该驱动部件上保持上述可动触点,且被可转动地轴支在上述壳体的收容部中。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驱动部件上,设置保持上述可动触点的上述第1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的第1保持部、和保持上述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的第2保持部;将上述第1保持部轴支在上述壳体上而使上述第1触点弹簧以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相接触的状态赋能,同时能够以上述第1保持部为支点转动地保持上述第2保持部,从而为可相互接触或分离地配置上述第2触点弹簧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触点弹簧,通过随着上述驱动部件的转动使上述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定位圈部扭转,从而在上述第2固定触点上进行滑动接触。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触点弹簧,通过随着上述驱动部件的转动使上述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定位圈部扭转,从而在上述第2固定触点上进行滑动接触。

11.
  如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触点弹簧构成上述驱动部件的恢复用的弹簧,上述第2触点弹簧构成施加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的触点压力用的弹簧。

12.
  一种卡用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并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其特征在于:
具有装设在上述壳体上的盖部件;上述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上述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上述连接器端子,从上述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设置,上述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述上壳中央的窗孔部向上述收容部内弯曲而一体形成在上述上壳上,在上述盖部件及上述上壳上,形成有限制在上述卡插入时、上述上壳随着上述触点部被顶起而向上述收容部侧位移的限制装置。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部件由金属板形成,在该金属板上形成向下方弯曲的配合阶梯部,同时在上述上壳上形成与上述配合阶梯部配合的配合凹部,通过将上述配合阶梯部配合在该配合凹部上而限制上述上壳的向上述收容部侧的位移。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部件及上述上壳的上述卡插入口侧的中央形成上述配合阶梯部及上述配合凹部。

15.
  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配合阶梯部及上述配合凹部,沿着相对于上述卡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呈长幅度状地形成。

说明书

卡用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在便携电话、PC等各种便携信息终端、数字相机、数字AV机等应用存储器的设备中所使用的小型存储器卡等所使用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个人电脑或数字相机等的电子设备的增设存储装置,一般使用卡用连接器装置。作为该卡用连接器装置的存储介质,PC卡或存储器卡等被广泛使用。作为该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已知有一种在壳体等的筐体内部形成插入卡的收容部,在该收容部上并列设置多个连接器端子(触头),使该连接器端子的触点与插设于收容部中的存储器卡等的外部触点连接而进行必要的信息的写入及读取的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图19及图20表示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结构。图19是表示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在装设于基板上的卡用连接器装置中插设着卡用连接器装置的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在图中,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50具备底板54、设置在底板54的后端的绝缘体51、保持在绝缘体51上的由细长的导体构成的触头52、以一端覆盖绝缘体51设置的金属盖53。另外,在金属盖53的与具备触头52的绝缘体51的壁部51a相反的一侧,设有用于插设卡20的开口部56。
另外,在金属盖53的与触头52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可供触头52的前端部通过的细长孔55,以免在插设卡之际、在触头52被顶起时与金属盖53接触。此外,标号63是用于检测卡有没有插设的开关。
在将卡20插入装设在基板60上的卡用连接器装置50上时,卡20被由底板54和金属盖53形成的导引部导引而进行插入。在卡20的前端,设置有触点21,当将卡20从连接器的开口插入而向后方移动时,触头52的触点52a与卡20的触点21接触。此时,卡20的触点21使触头52以克服其弹性力而以触头52的壁部的固定端部为轴向上方抬起到达孔55内的方式移动。
另外,根据存储器卡的种类不同,还开发出了带有检测卡的插设状况的检测开关的类型,开发出了满足在卡没有被可靠地插设在连接器装置中的状态下禁止进行信息的写入及读取、由此防止向存储器卡的写入失误或数据的损坏的需求的卡用连接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
作为该具备检测开关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在具有插设存储器卡的收容部、且在该收容部中配设有与存储器卡接触的连接器端子的壳体上,设置由存储器卡的插设而被驱动的检测开关,在存储器卡被插入时,存储器卡的一端部与其对接从而使检测开关的触点部被驱动,使其电连接,从而输出检测到存储器卡被插设在壳体上的信号。
专利文献1:特开2003-5955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357917号公报
但是,在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构成中,保持在绝缘体(壳体)51上的触头(连接器端子)52,是以形成其触点52a的自由端侧相对于卡20地插入方向从内侧向前方(卡插入口方向)延伸的形式形成的,因此存在有如下的问题,即,在由于某种原因而使触点52a被安装得偏向卡收容部的下侧的情况下,在插入卡20时,卡20的前端会与触点52a的前端相抵触,因而会导致触头52压曲或变形,引起接触不良。
另外,在为了避免触点52a的前端与卡20的前端抵触,预先使其向上方弯曲而使其突出的情况下,必须要将绝缘体的高度设置得较高以免在插设着卡20时触点52a从绝缘体(壳体)51突出,因此又产生了连接器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另外,虽然只要使保持在绝缘体(壳体)51上的触头(连接器端子)52,以使形成触点52a的自由端侧相对于卡20的插入方向向内侧延伸的形式形成即可,但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触头52的保持部相反地位于卡收容部的插入口侧的形态,因此在卡插入时,当触头52的触点52a与卡接触时,作为绝缘体51的自由端侧的卡插入口侧就会因为触头52的弹性压力而向卡收容部侧弯曲,出现无法确保与卡的接触压力的情况。
另外,在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构成中,检测卡的插设状态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由以转动支点为中心转动的一个触点弹簧形成,由同一触点弹簧来获得触点弹簧的自恢复用弹性压力和触点部的触点压力,因此当经过长期使用时,就会出现触点弹簧松弛倒下、接触压力下降、引起接触不稳定这样的问题。另外,要提高触点压力就必须加大触点弹簧,因此必然会使壳体增大,因而存在有难以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其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止在卡的插入时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压曲或变形,提高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及提高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由此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的卡用连接器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作为第1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具备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并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从上述连接器端子导出的、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上述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上述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上述连接器端子,一端侧从上述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上述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述上壳上的窗孔部向上述收容部内弯曲而被形成,另一端侧沿着上壳的上述窗孔部的两侧缘延伸到上述上壳的内方,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而形成上述连接端子。
另外,作为第2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使配设在上述上壳的窗孔部上的上述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和向上述壳体的外侧突出的上述连接端子,沿与上述卡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
另外,作为第3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上述连接器端子和上述连接端子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其中间部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内。
另外,作为第4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在上述壳体的收容部中,具有由插设的上述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上述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上述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的可动触点;通过将延伸到上述上壳的内方的上述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导出而形成上述第1及第2固定触点。
另外,作为第5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包括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并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由上述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上述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上述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上述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的可动触点;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上述可动触点,并同时在该受扭螺旋弹簧上形成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1触点弹簧、和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2触点弹簧,将该第1触点弹簧及第2触点弹簧分别从不同的安装固定圈部延伸设置。
另外,作为第6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在上述壳体上具备与上述卡的一端部相触接而转动的驱动部件,在该驱动部件上保持上述可动触点,且被可转动地轴支在上述壳体的收容部中。
另外,作为第7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在上述驱动部件上,设置保持上述可动触点的上述第1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第1保持部、和保持上述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的第2保持部;将上述第1保持部轴支在上述壳体上,使上述第1触点弹簧以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相接触的状态赋能,同时将上述第2保持部以能够以上述第1保持部为支点转动的方式保持,从而将上述第2触点弹簧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配置为可相互接触或分离。
另外,作为第8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上述第2触点弹簧,通过随着上述驱动部件的转动使上述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定位圈部扭转,从而在上述第2固定触点上进行滑动接触。
另外,作为第9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上述第1触点弹簧构成上述驱动部件的恢复用的弹簧,上述第2触点弹簧构成施加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的触点压力用的弹簧。
另外,作为第10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具备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上述收容部上、可与上述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装设在上述壳体上的盖部件;上述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上述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上述连接器端子,从上述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设置,上述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述上壳中央的窗孔部向上述收容部内弯曲而一体形成在上述上壳上,在上述盖部件及上述上壳上,形成有限制在上述卡插入时、上述上壳随着上述触点部被顶起而向上述收容部侧位移的限制装置。
另外,作为第11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上述盖部件由金属板形成,在该金属板上形成向下方弯曲的配合阶梯部,同时在上述上壳上形成与上述配合阶梯部配合的配合凹部,通过将上述配合阶梯部配合在该配合凹部上而限制上述上壳的向上述收容部侧的位移。
另外,作为第12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将上述配合阶梯部及上述配合凹部形成在上述盖部件及上述上壳的上述卡插入口侧的中央。
另外,作为第13解决方案,采用的结构为:将上述配合阶梯部及上述配合凹部,沿着相对于上述卡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呈长幅度状地形成。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包括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收容部上并可与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从连接器端子导出的、向壳体的外侧突出的连接端子,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连接器端子,一端侧从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壳上的窗孔部向收容部内弯曲而被形成,另一端侧沿着上壳的窗孔部的两侧缘延伸到上壳的内方,向上壳的外侧突出而形成连接端子;因此,能够将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以从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所以,在向收容部插设卡时,即便卡的前端部与连接器端子相触接也会顺利地向上方弯曲(避开),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发生压曲或变形,可提高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因为没有必要加高壳体的高度,因此可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是使配设在上壳的窗孔部上的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和向壳体的外侧突出的上述连接端子,沿与卡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因此,即便在从连接器端子导出的连接端子从壳体的内方突出的连接器装置中,也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优异的端子构造。
另外,由于连接器端子和连接端子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且其中间部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壳内,因此,连接器端子的构造不会变得复杂,因为较简单,所以可提高生产性。
另外,由于在壳体的收容部中,具有由插设的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且上述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的可动触点,并通过将延伸到上壳的内方的连接端子的一部分导出而形成第1及第2固定触点,因此,不会增加零件数量,能够简单地形成局部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卡用连接器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具备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收容部上并可与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由卡的一端部驱动、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壳体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的可动触点,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可动触点,并同时在该受扭螺旋弹簧上形成与第1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1触点弹簧、和与第2固定触点相触接的第2触点弹簧,将该第1触点弹簧及第2触点弹簧分别从不同的安装固定圈部延伸设置;因此,对于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能够以不同的触点弹簧获得触点弹簧的自恢复用的弹性压力、和触点部的触点压力,因此,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导致触点部的触点弹簧松弛、触点压力下降,能够提高接触可靠性。另外,没有必要为了提高触点压力而增大触点弹簧,可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在壳体上具备与卡的一端部相触接而转动的驱动部件,在该驱动部件上保持可动触点,且被可转动地轴支在壳体的收容部中,因此,能够经由驱动部件将卡的插设可靠地传递给可动触点,能够可靠地进行卡的插设检测。
另外,由于在驱动部件上设置保持可动触点的第1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第1保持部、和保持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固定圈部的第2保持部,将第1保持部轴支在壳体上,使第1触点弹簧以与第1固定触点相接触的状态赋能(具有弹势),同时将第2保持部以能够以第1保持部为支点转动的方式保持,从而将第2触点弹簧与第2固定触点配置为可相互接触或分离,因此,能够将可动触点可靠地保持在驱动部件上,且同时能够分别独立地使第1触点弹簧及第2触点弹簧进行赋能动作。
另外,由于第2触点弹簧,通过随着驱动部件的转动使第2触点弹簧的安装定位圈部扭转,从而在第2固定触点上进行滑动接触,因此,在触点部相互接触之际,能够获得相互摩擦的自清洁作用,所以可实现接触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由于第1触点弹簧构成驱动部件的恢复用的弹簧,第2触点弹簧构成施加与第2固定触点的触点压力用的弹簧,因此,以不同的接触弹簧形成了恢复用的弹簧与施加触点压力用的弹簧,所以能够可靠地施加触点压力,能够提高接触的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具备具有插设卡的收容部的壳体和被配设在收容部上并可与卡的外部接触部接触的触点部的连接器端子,且具有装设在壳体上的盖部件,壳体由上壳及下壳构成,收容部被形成在该上壳及下壳之间,连接器端子从上壳的卡插入口侧向内方延伸设置,触点部经由设置在上壳中央的窗孔部向收容部内弯曲而一体形成在上壳上,在盖部件及上壳上,形成有限制在卡插入时、上壳随着触点部被顶起而向收容部侧位移的限制装置;因此,能够防止在插设卡时连接器端子的触点部发生压曲或变形,可提高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同时因为由盖部件来限制触点部受到推压时的上壳的位移,因此没有必要加厚上壳的厚度,没有必要增加壳体的高度,因此可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盖部件由金属板形成,在该金属板上形成向下方弯曲的配合阶梯部,同时在上壳上形成与配合阶梯部配合的配合凹部,通过将配合阶梯部配合在该配合凹部上而限制上壳的向上述收容部侧的位移,因此,能够以仅在金属的盖部件上设置配合阶梯部的简单的构造,来限制上壳的位移。
另外,由于将配合阶梯部及配合凹部形成在盖部件及上壳的卡插入口侧的中央,因此,能够限制上壳的位移最大的部位,从而能够可靠地限制上壳的位移。
另外,由于将配合阶梯部及配合凹部沿着相对于卡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呈长幅度状地形成,因此,相对于位移方向的限制部的幅度要宽,所以强度变得牢固,进而能够可靠地限度上壳的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拆去本发明的盖部件后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卡吐出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卡吐出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卡插入中途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卡插入中途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卡插设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卡插设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上壳的仰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上壳的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部件和可动触点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驱动部件和可动触点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上壳和盖部件的配合部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卡吐出位置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卡插入中途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卡插设位置的俯视图。
图19是以往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卡插设在以往的装设于基板上的卡用连接器装置中的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中:1—壳体,1a—收容部,1b—卡插入口,1c—窗孔部,2—上壳,2a—窗孔部,2b—切口部,2c—配合凹部(限制装置),2d—贯通孔,3—下壳,3a—弹簧收容部,3b—轴孔,3c—支撑孔,4—连接器端子,4a—触点部,4b—导电部,4c—连接端子,5a—第1固定触点(检测装置),5b—第2固定触点(检测装置),6—施力部件,7—锁定部件,8—驱动部件,8a—臂部,8b—工作部,8c—第1保持部,8d—第2保持部,9—可动触点(检测装置),9a—第1触点弹簧,9b—第2触点弹簧,10—滑动部件,10a—弹簧卡合部,10b—心形凸轮槽,10c—卡触接部,11—盖部件,11a—切口窗部,11b—推压片,11c—配合阶梯部,12—卡(RS-MMC),12a—外部接触部,13—卡(SD-MINI)。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表示在图1~图15中。图1是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拆去盖部件后的状态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5是卡吐出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图6是卡吐出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7是卡插入中途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卡插入中途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9是卡插设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俯视图,图10是卡插设位置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11是上壳的仰视图,图12是上壳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13是驱动部件和可动触点的仰视图,图14是驱动部件和可动触点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上壳和盖部件的配合部的局部剖视图。
在图1~图4中,壳体1,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前方开口的方形状的箱形,由上下重合的上壳2和下壳3构成。在该壳体1的中央设有收容部1a,另外,在上述壳体1上,与上述收容部1a相连续地在壳体1的前面形成卡插入口1b。另外,在上述收容部1a上并列设置有多个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连接器端子4。
上壳2,如图11及图12所示,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为大体平板状,在中央设置有多个窗孔部2a。在该窗孔部2a上,配设多个连接器端子4。该连接器端子4,是使一端侧从上述上壳2的卡插入口侧(由箭头A表示)向内侧延伸、经由设置在上壳2上的上述窗孔部2a向上述收容部1a内弯曲而形成的,在其自由端形成触点部4a。
另外,上述连接器端子4,被以镶埋成形等方法一体地埋设在上述上壳2中,其中间的导电部4b,沿着上述上壳2的上述窗孔部2a的两侧缘弯曲而延伸设置。并且,该导电部4b延伸到上述上壳2的后端部,从而连接器端子4的另一端侧从上述上壳2的后方外侧面向外侧突出,从而配设多个连接端子4c,该连接端子4c通过与电子设备等的外部的电路基板上的电路图形锡焊固定而进行信号的传送。
上述连接器端子4,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上述触点部4a和连接端子4c,且其中间的导电部4b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2中,另外,配设在上述上壳2的窗孔部2a上的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与向上壳2的外侧突出地配设的连接端子4c,从卡插入口侧沿卡插入方向延伸而形成。
这样,由于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与连接端子4c,由连续的一片金属板形成,且其中间的导电部4b被一体地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2中,因此连接器端子4的构造不会变得复杂而简单,因此可实现生产性的提高,同时即便在从连接器端子4导出的连接端子4c从壳体1的内侧向外侧突出的连接器装置中,也能够沿着与卡的插入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地形成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
另外,在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一端侧延伸形成的上述触点部4a,是向上述收容部1a内突出而配设的。在后述的卡12被插设到壳体1的收容部1a中的时候,卡12的外部接触部12a会连接在该触点部4a上。
另外,在上壳2上,在与卡插入口侧相反的一侧的内方,形成有作为检测卡12的插设的检测装置的一对触点部——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是通过将延伸设置到上述上壳2的后端部的上述连接端子4c的一部分导出、以同样的镶埋成形等方法一体地形成的。
这样,因为作为检测卡12的插设的检测装置的一对触点部——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是通过将延伸设置到上壳2的内侧的连接端子4c的一部分导出而形成的,所以不会增加零件个数,能够简单地形成具备检测卡12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卡用连接器装置。
另外,在上壳2的一侧部上,设置有切口部2b,在该切口部2b上配设着设置在后述的盖部件11上的推压片11b,从而使得该推压片11b经由切口部2b向配置在下方的轴支在下壳3上的后述锁定部件7进行施力。
另外,在上壳2的卡插入口侧的中央部,形成有凹状的配合凹部2c。另外,该配合凹部2c沿着相对于卡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长幅状地形成。在该配合凹部2c上,配合着后述的盖部件11的同样形成在卡插入口侧的中央部上的钩状的配合阶梯部11c,从而限制上壳2向壳体1的收容部1a侧位移(弯曲)。
另外,在上壳2上,在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中间的导电部4b被一体埋设形成在上述上壳2内的部分的多个部位,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d。该贯通孔2d,是在将连接器端子4一体地镶埋成形在上壳2上之后、用于使各个连接器端子4各自独立的切断冲头的加工痕迹。
下壳3,以同样的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被形成为上面及前面开口的箱形形状。通过在该开口部的上侧重叠上壳2而在该开口部内构成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另外,在该下壳3的一侧部上,形成有收容施力部件6的弹簧收容部3a,该施力部件6由螺旋弹簧构成,对后述的滑动部件10向卡吐出方向施力。
另外,在弹簧收容部3a的轴线上且在前面的卡插入口侧,形成有可旋转地轴支锁定部件7的一端的轴孔3b,其中该锁定部件7由金属线材构成,被滑动接触在形成于后述的滑动部件10的一端侧的心形凸轮槽10b上。另外,在上述下壳3的后方端部上,设置有可转动地轴支后述的驱动部件8的支撑孔3c,可转动地轴支在该支撑孔3c上的驱动部件8是随着卡12的插入而转动的。
驱动部件8,如图13及图14所示,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具有细长状的臂部8a、突出设置在该臂部8的一端侧的工作部8b、设置在该工作部8b的另一端侧的由圆柱状的支轴构成的第1保持部8c、设置在上述臂部的大体中央处的中空的竖立壁状的第2保持部8d。
在该驱动部件8上,安装有由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且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的可动触点9。在该可动触点9上,形成有分别从两个安装定位圈部延伸出来的第1触点弹簧9a及第2触点弹簧9b。该可动触点9,通过将延伸出第1触点弹簧9a的安装定位圈部保持在驱动部件8的第1保持部8c的支轴上、将延伸出第2触点弹簧9b的安装定位圈保持在驱动部件8的第2保持部8d的中空竖立壁中而被安装。
该驱动部件8的第1保持部8c的支轴的前端,被可旋转地支撑在设置于上述下壳3的后方端部上的支撑孔3c中,被可转动地轴支在该支撑孔3c上的驱动部件8,在卡12被插入之际,与卡12的一端部相触接而转动,由此,随着驱动部件8的旋转,可动触点9的第1及第2触点弹簧9a、9b就会与形成在上述上壳2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接触。
此时,驱动部件8,通过将第1保持部8c轴支在上述下壳3的支撑孔3c中,从而被形成为以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5a相接触的状态使上述第1触点弹簧9a赋能,将上述第2保持部8d保持为可以上述第1保持部8c为支点旋转,由此上述第2触点弹簧9b和上述第2固定触点5b被配置为可相接触或分离。
这样,在驱动部件8上,设置有保持可动触点9的第1触点弹簧9a的安装定位圈部的第1保持部8c和保持第2触点弹簧9b的安装定位圈部的第2保持部8d,将第1保持部8c轴支在壳体1上,以与第1固定触点5a相接触的状态使第1触点弹簧赋能,同时能以第1保持部8c为支点转动地保持第2保持部8d,从而将第2触点弹簧9b和第2固定触点5b配置为可相接触或分离,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可动触点9保持在驱动部件8上,同时能够分别独立地使第1触点弹簧9a和第2触点弹簧9b进行赋能动作。
另外,在第2触点弹簧9b与第2固定触点5b相接触时,随着驱动部件8的转动,前述第2触点弹簧9b的安装定位圈部被扭转,通过该安装定位圈部的扭转作用,上述第2触点弹簧9b就会滑动接触在上述第2固定触点5b的接触面上。
这样,随着驱动部件8的转动,第2触点弹簧9b的安装定位圈部被扭转,由此第2触点弹簧9b滑动接触在上述第2固定触点5b上,因此,在触点部相互接触之际,就会获得相互摩擦的自清洁作用,因此可实现接触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采用的结构是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第1及第2触点弹簧9a、9b形成可动触点9,由第1触点弹簧9a构成上述驱动部件8的转动动作后的恢复用的弹簧,由上述第2触点弹簧9b构成用于施加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5b的触点压力的弹簧。
这样,由于第1触点弹簧9a构成驱动部件8的恢复用弹簧,第2触点弹簧9b构成与第2固定触点5b的触点压接用的弹簧,因此可以由不同的触点弹簧形成恢复用的弹簧和施加触点压力用的弹簧,因此能够可靠地施加触点压力,能够提高接触的可靠性。
滑动部件1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为大体倒L字形状,可随着卡12的插入及吐出而沿卡12的插入及吐出方向移动地被收容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中。在该滑动部件10的基部的一端侧,形成有卡合被收容在下壳3的弹簧收容部3a中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上述施力部件6的一端部的弹簧卡合部10a。
另外,在基部的上面的一端侧,形成有与一端侧被可旋转地轴支在下壳3的轴孔3b中的上述锁定部件7协动、克服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将滑动部件10保持在卡12的插设位置上的心形凸轮槽10b。另外,在滑动部件10的一端侧,形成有从基部向与卡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而设置的、与卡12的一端部(前端部)相触接的卡触接部10c。
在上述上壳2的上面侧,覆盖上、下壳2、3地安装着由金属板构成的盖部件11。该盖部件11被以覆盖被配设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中的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方式形成,还起到防止来自外部的辐射噪音等的侵入的屏蔽板的作用。
另外,在盖部件11的一侧部,形成有切口窗部11a,从该切口窗部11a的一边呈悬臂梁状地延伸而形成具有弹性的推压片11b。该推压片11b经由上壳2的切口部2b对轴支在下壳3上的锁定部件7向滑动部件10的心形凸轮槽10b施力。
另外,如图15所示,在盖部件11的卡插入口侧的中央部设置有向下方弯曲的钩状的配合阶梯部11c。另外,该配合阶梯部11c沿着相对于卡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长幅度状地形成。在覆盖壳体1安装盖部件11时,该配合阶梯部11c与上壳2的同样设置在卡插入口侧的中央部上的配合凹部2c相互配合,由此限制上壳2向壳体1的收容部1a侧的位移(弯曲)。
另外,在将盖部件11安装在上壳2上之际,能够通过使盖部件11滑动移动,而简单地使盖部件11的钩状的配合阶梯部11c与上壳2的配合凹部2c相配合,能够较容易地进行制造。
这样,由于在盖部件11及上壳2上,形成有用于限制在将卡12插入之际、随着触点部4a被顶起(通过因连接器端子4所具有的弹性引起的反作用)、而上壳2向收容部1a侧位移(弯曲)的配合阶梯部11c及配合凹部2c,因此,可由盖部件11限制在推压触点部4时的上壳2的位移,从而不必将上壳2的厚度设置得较厚,没有必要加高壳体1的高度,因此可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盖部件11由金属板形成,在该金属板上形成有向下方弯曲的配合阶梯部11c,因而仅以在金属的盖部件11上设置配合阶梯部11c这样的简单的构造,即可限制上壳2的位移。
另外,由于将配合阶梯部11c及配合凹部2c形成在盖部件11及上壳2的卡插入口侧的中央,所以能够限制上壳2位移最大的部位,因此能够可靠地限制上壳2的位移。另外,由于将配合阶梯部11c及配合凹部2c沿着相对于卡的插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呈长幅度状地形成,所以相对于位移方向的限制部的宽度较宽,因此能够使强度变得较强,进而能够可靠地限制上壳2的位移。
卡12例如是RS-MMC卡(reduce size-multi mekea card),内部收容有集成电路(IC),是作为存储介质而被使用的。在该卡12的一表面上,在其一端侧形成有多个外部接触部12a,该外部接触部12a通过与配设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上的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接触,从而进行与连接在外部的电子设备的各种信息处理。
另外,被形成为在上述卡12被插入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内时,卡12的前端部触接在滑动部件10的卡触接部10c上,由此滑动部件10可随着卡12的插入而向插入方向移动。
其次,利用图5~图10对将上述卡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中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插入上述卡12的情况下,首先,如图3及图4所示的初期的状态、即在上述卡12未插入时,上述滑动部件10被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趋向卡吐出方向。
接着,当上述卡12被向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内插入时,上述卡12的前端部与上述滑动部件10的卡触接部10c触接而被保持。此时上述卡12的外部接触部12a与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分离。另外,作为检测卡12的插设状态的检测装置的可动触点9,通过驱动部件8的作为恢复用的弹簧的第1触点弹簧9a的施力,使驱动部件8趋向卡的吐出方向,且第1触点弹簧9a与第1固定触点5a接触,但第2触点弹簧9b与第2固定触点5b处于分离状态(参照图5、图6)。
接着,当将上述卡12向卡插入方向推压时,上述滑动部件10可随着卡的插入而向插入方向移动,从而滑动部件10克服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向卡插入方向移动。然后,卡12的前端部触接在被可转动地轴支在壳体1的收容部1a中的驱动部件8的工作部8b上,使驱动部件8克服第1触点弹簧9a的施力向卡插入方向移动。此时,随着滑动部件10的移动,锁定部件7的一端部追随设置在滑动部件10上的心形凸轮槽10b而移动(参照图7、图8)。
这样,由于上述连接器端子4,一端侧从上壳2的卡插入口侧向内侧延伸,触点部4a经由设置在上壳2上的窗孔部2a而向收容部1a内弯曲,另外,另一端侧沿着上壳2的窗孔部2a的两侧缘延伸到上壳2的内方,向壳体1的外侧突出而形成连接端子4c,所以能够将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c以从卡插入口侧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向收容部1a中插设卡12时,即便卡12的前端触接在连接器端子4上也可以自然地向上方弯曲(避开),因此能够防止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发生压曲或变形,能够提高触点部4a的接触可靠性。
另外,由于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侧从上壳2的卡插入口侧向内侧延伸,因此没有必要在触点部4a的前端延伸设置作为压曲防止用的导引片等,因此不必担心在卡12的插设时导引片等从壳体1的上面突出,因此没有必要加高壳体1的高度,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其次,当将上述卡12进一步向卡的插入方向时,锁定部件7的一端部追随设置在滑动部件10上的心形凸轮槽10b而被锁定在锁定位置,上述卡12被插设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的卡插设位置上。此时,上述卡12的外部接触部12a与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接触。此时,驱动部件8通过与卡12的插设一起向卡插入方向转动,从而使施加触点压力用的第2触点弹簧9b与第2固定触点5b接触,从而经由可动触点9将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之间电连接,由此检测卡12的插设(参照图9、图10)。
为了从图9及图10所示的状态将卡12吐出,通过进一步将卡12暂时向插入方向推压,使前述锁定部件7从上述心形凸轮槽10b的锁定位置脱离,使上述滑动部件10借助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向卡吐出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述卡12与该滑动部件10一起被吐出到吐出位置。
这样,因为在上述壳体1上设有将上述滑动部件10向卡吐出位置施力的上述施力部件6、和使上述滑动部件10克服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保持在卡插设位置上的锁定部件7,所以,在将上述卡12吐出时,能够通过利用上述施力部件6的施力很容易地将上述卡12吐出。
另外,由设置在上述壳体1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的可动触点9,形成被前述卡12的一端驱动来检测卡12的插设的检测装置,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该可动触点9,同时,在该受扭螺旋弹簧上形成与上述第1固定触点5a接触的第1触点弹簧9a和与上述第2固定触点5b接触的第2触点弹簧9b,将上述第1触点弹簧9a及第2触点弹簧9b分别从不同的安装定位圈部延伸出来而设置,由此,对于检测卡12的插设状态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可以由不同的弹簧来获得触点弹簧的自恢复用的弹性压力与触点部的接触压力,因此,即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导致触点部的触点弹簧松弛、使接触压力下降,可提高接触可靠性。另外,没有必要为了提高触点压力而增大触点弹簧的形状,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壳体1上,具有与卡12的一端触接而转动的上述驱动部件8,在该驱动部件8上保持着上述可动触点9,且可旋转地轴支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中,因此,能够经由上述驱动部件8可靠地将卡12的插设传递给可动触点9,从而就能够可靠地进行卡12的插设检测。
图16~18表示的是本发明的卡用连接器装置的其他的实施例,图16是表示卡吐出位置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卡插设中途的俯视图,图18是卡插设位置的俯视图。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配设在壳体1上的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的延伸方向不同、以及卡的种类和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结构不同。
即,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仅由下壳形成,在该壳体1上一体地并排设置多个连接器端子4。另外,该连接器端子的连接端子4c,同样地形成为从壳体1的后方外侧面向外侧突出,但与插设的卡的外部接触部相连接的触点部4a,从壳体1的内侧向卡插入口侧延伸,上述触点部4a,经由设置在壳体1上的窗孔部1c向收容部1a内弯曲而形成。该连接器端子4是向壳体1的收容部1a的内侧并列地设置而形成的。
另外,作为检测卡13的插设的检测装置的一对触点部,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被形成在壳体1的收容部1a侧面部内侧。另外,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同样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将在壳体1的后方外侧面突出的上述连接端子4c的一部分导出,以同样的镶埋成形等方法一体地形成。
另外,对于配设在上述收容部1a中随着卡13的插入而转动的驱动部件8、和被保持在该驱动部件8上的可动触点9,因为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卡13,在图中以点划线表示。该卡13,例如是SD-MINI卡(secure-digital-mini card),同样在内部收容有集成电路(IC),是作为存储介质而被使用的。在该第1卡13的一表面上,在其一端侧形成有多个外部接触部(图未示),该外部接触部通过与配设在上述壳体1的收容部1a中的上述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接触,而进行与连接在外部的电子设备的各种的信息处理。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初始的状态、即上述卡13的未插入时,滑动部件10通过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趋向卡的吐出方向。
接着,当将上述卡13向壳体1的收容部1a插入时,卡13的左侧前端部就会与滑动部件10的卡触接部10c触接而被保持。此时,上述卡13的外部接触部(图未示)与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为分离状态。另外,作为检测卡13的插设的检测装置的可动触点9,借助作为驱动部件8的恢复用的弹簧的第1触点弹簧9a的施力,对驱动部件8向逆时针方向(图示左方向)施力,第1触点弹簧9a与第1固定触点5a接触,但第2触点弹簧9b与第2固定触点5b成为相分离的状态(参照图16)。
接着,当将上述卡13向卡的插入方向推压时,滑动部件10就能够随着卡13的插入而向插入方向移动,从而滑动部件10克服施力部件6的施力而向卡插入方向移动。然后,卡13的右侧前端部与可旋转地轴支在壳体1的收容部1a上驱动部件8的工作部8b相触接,从而使驱动部件8克服第1触点弹簧9a的施力而向顺时针方向(图示右方向)旋转。此时,随着滑动部件10的移动,锁定部件7的一端部追随设置在滑动部件10上的心形凸轮槽10b。(参照图17)。
接着,当将上述卡13进一步向卡的插入方向推压时,锁定部件7的一端部追随设在滑动部件10上的心形凸轮槽10b而被锁定在锁定位置,上述卡13被插设于壳体1的收容部1a的卡插设位置。此时,上述卡13的外部接触部就会与连接器端子4的触点部4a接触。此时,由于驱动部件8在卡13的插设的同时向顺时针方向(图示右方向)转动,因此施加触点压力用的第2触点弹簧9b与第2固定触点5b接触,从而经由可动触点9,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之间被电连接,从而可检测到卡13的插设(参照图18)。
要从图18的状态将上述卡13吐出,可通过将卡13暂时进一步向插入方向推压,使锁定部件7从心形凸轮槽10b的锁定位置脱离,再借助施力部件6的施力使滑动部件10向卡吐出方向移动,从而与该滑动部件10一起使上述卡13吐出到吐出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壳体1仅由下壳即可构成,因为不需要上壳所以能够实现零件数量的削减。另外,因为没有必要使导电部在壳体1内回绕,所以连接器端子4的结构变得简单,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同时还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

卡用连接器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卡用连接器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卡用连接器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用连接器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用连接器装置.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能够提高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开关的触点部的接触可靠性、且同时实现了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的卡用连接器装置。其具备将随着卡的插入及吐出而移动的滑动部件(10)保持在卡的插设位置的锁定部件(7)和检测卡的插设的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具有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和连接该第1及第2固定触点(5a、5b)的可动触点(9),由具有两个安装定位圈部的一根受扭螺旋弹簧形成可动触点(9),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