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680660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7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2824555.5

申请日:

2002.12.05

公开号:

CN1602544A

公开日:

2005.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H01L21/335

主分类号:

H01L21/335

申请人:

因芬尼昂技术股份公司;

发明人:

P·奥洛夫松

地址:

德国慕尼黑

优先权:

2001.12.11 SE 0104164-9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吴立明;梁永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用于制造高电压、高频MOS晶体管的方法,该方法结合深n阱和p阱工艺以及延伸的漏极区(45)和沟道区(31)的形成,该沟道具有短的长度并与栅极边缘很好地对准。深n阱(11)和p阱(19)都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的。该方法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提供了低制造成本、提高了的击穿电压、更好的整体高频性能,并防止了由p阱的隔离产生的“体效应”。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制造高电压、高速度MOS晶体管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第一导电类型的半导体衬底(1)中形成第二导电类型的掩埋的第一阱区(11),
-在衬底表面与第一阱区(11)之间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二阱区(19),
-在第二阱区(19)内形成第一导电类型的沟道区(31),
-在衬底(1)的表面上形成栅极区(35),
-在第二阱区(19)内形成弱掺杂的延伸漏极区(45),以及
-形成具有第二导电类型重掺杂的源极、漏极和下沉区(51、53、55),该源极区形成于沟道区(31)之内,
其特征在于:
-通过高能量注入形成第一阱区(11),以使第一阱区(11)位于衬底(1)的深处,
-通过高能量注入形成第二阱区(19),以使第二阱区(19)位于衬底(1)的表面与第一阱区(11)之间,
-通过离子注入形成从衬底(1)表面延伸到第一阱区(11)的第二导电类型的接触栓塞(25),
-通过离子注入形成沟道区(31),并且
-通过离子注入形成延伸的漏极区(45)。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磷的离子注入形成第一阱区(11)。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硼的离子注入形成第二阱区(19)。

4、
  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基本上1013cm-2的剂量、基本上220keV的能量和以注入方向相对于垂至于衬底(1)表面的方向成基本上7°的角度进行硼的离子注入。

5、
  根据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三个连续的步骤中通过磷的离子注入形成接触栓塞(25)。

6、
  根据权利要求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骤包括以基本上2×1013cm-2的剂量、基本上49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0°的角度进行磷的注入,第二步骤包括以基本上4×1013cm-2的剂量、基本上14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7°的角度进行磷的注入,第三步骤包括以基本上3.7×1013cm-2的剂量、基本上5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7°的角度进行磷的注入。

7、
  根据权利要求1-6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连续的步骤中通过硼和二氟化硼的离子注入形成沟道区(31)。

8、
  根据权利要求7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骤包括以基本上6×1012cm-2的剂量、基本上6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7°的角度注入硼,第二步骤包括以基本上5×1012cm-2的剂量、基本上5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7°的角度注入二氟化硼。

9、
  根据权利要求1-8任何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磷的离子注入形成延伸的漏极区(45)。

10、
  根据权利要求9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基本上6×1012cm-2的剂量、基本上50keV的能量以及衬底(1)相对于注入方向倾斜基本上10°的角度,并且以四方结构旋转至四个对称的方向来进行磷的注入。

说明书

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低电压CMOS工艺制造高电压、高过渡频率的MOS晶体管的方法。
发明背景
对于CMOS元件信息容量不断增加的需求需要电路中持续更高的封装密度和更高的速度,及由此产生的线宽、举例和层厚度的缩减。
缩减线宽同样要求更低的电源电压和信号电压。由于其节省电能,所以对于数字元件这是一个优点,然而噪声容限相对大。但是,在模拟高频电路中噪声容限是令人关心的问题。现代的低电压CMOS工艺不能经受住维护高性能的模拟电路中信噪比所需要的电压电平。
通过结合高击穿电压与良好的高频特性,横向DMOS结构以前被用于例如RF功率放大器。在这些结构中,沟道区已经从例如栅极结构的边缘扩散。这种构造需要额外的退火步骤,由于在许多工艺中热预算非常受限,所以其可能不与标准的CMOS工艺流程兼容。而且,由于最靠近源极区自动获得了最高的沟道掺杂,所以没有获得在沟道区中最佳的掺杂梯度。
借助所谓的延伸漏极技术可以提高MOS晶体管的击穿电压。对于NMOS晶体管,有源区被限定于p阱区中。在该区域中,当漏极电压增加时,形成n区以限定可以耗尽的延伸的漏极区。
通过使用掩埋的N型层可获得进一步的提高,该N型层具有将晶体管的有源p阱区与衬底隔离的作用。利用外延与延伸漏极技术的结合,这已较早地引入隔离RESURF LDMOS(减小的表面场横向双扩散MOS)晶体管中,用于所谓的“高侧驱动器”应用,如在U.S.专利No.5,286,995中公开的。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将有成本效益的、深隔离的n阱工艺与高性能的延伸漏极技术以及与栅极边缘高度对准的MOS沟道的形成进行结合。
这里优选的n或p阱形成的方法是离子注入。
制造的结构将显示出下面的优点:
-  与标准的CMOS制造工艺相兼容,仅需要三次额外的注入和相关的掩模。与利用外延的技术相比该制造工艺具有较低的成本。
-  它具有增大的击穿电压。在高漏极到源极电压处延伸的漏极区将被耗尽,且在栅极边缘处的最大电场将变的更低。
-  由于短沟道长度所以它具有改进的高频特性。由于自对准沟道精确度所以该结构可以支持非常短的沟道长度。
-  具有更好的与衬底的噪声隔离。有源p阱区的隔离还防止产生“体效应”,即当对于N型器件时,对于给定的源电流,栅极偏置必须被设置为更大的正电压。

附图简述
给出附图1-14用于仅仅通过例子的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应该认为成限定。所有的附图示出在制造工艺不同阶段的衬底放大的、示意性剖面图,并且特别是有些垂直尺寸相对过大。在附图中:
-  图1是具有蚀刻的STI沟槽的p衬底剖面图;
-  图2是进行CMP之后具有填充的沟槽的所产生结构的剖面图;
-  图3是说明深n阱注入的衬底剖面图;
-  图4是在注入额外的高电压p阱的步骤中的衬底剖面图;
-  图5是说明用作深n阱的接触区地n阱区注入的衬底剖面图;
-  图6是说明包括p阱和n阱区的所产生结构的衬底剖面图;
-  图7是说明形成沟道区步骤的衬底剖面图;
-  图8是说明栅极区形成的衬底剖面图;
-  图9是说明利用成角度注入的沟道形成的替换方式的衬底剖面图;
-  图10是形成注入的延伸漏极区后的结构剖面图;
-  图11是说明弱掺杂n区的注入步骤的衬底剖面图;
-  图12是说明用作接触背栅极区的p+区注入的衬底剖面图;
-  图13是说明源极、漏极和深n阱接触区注入的衬底剖面图,以及
-  图14是说明包括源极、漏极和栅极区并具有在接触区上形成的硅化物的所得结构的剖面图。
发明描述
以下将描述一个具体的例子,以便理解本发明相关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那些细节已被省略。显然,在该特别的描述中有许多可能脱离具体细节的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一个这种例子是通过使所有的掺杂反型的p型器件的制造。
在图1中,说明了高电阻率的p型硅衬底1,其制备用于浅沟槽隔离(STI)工艺且包括蚀刻的沟槽2。沟槽围绕其内部将形成MOS晶体管的区域。在沟槽的外部,还制造了蚀刻的区域,留下同样延伸围绕其中将形成晶体管的区域的未蚀刻的带。STI衬垫氧化物3已生长于衬底的表面上,并且氮化硅掩模4已被施加到其顶部以便用于随后的通过氧化硅填充沟槽2,如图2中所示。完成该氧化物的填充后,分别制作STI氧化物的内部和外部区5′和5″,进行衬底表面的化学机械平面化(CMP)。在CMP步骤之后,薄氧化物6生长于暴露的硅区上,如图3中所示。
同样如图3中所示,接着施加另一个掩模7,具有在其中将形成MOS晶体管的区域中的窗口,并且如箭头9所指示的注入900keV的相对高能量、2×1013cm-2剂量的磷。以常规方式,在与衬底1表面的法线为例如7°的小倾角方向进行注入,以避免沟道效应。该注入在掩模的窗口中产生深n阱11。n阱峰值轮廓的深度是大约1μm,其由注入能量决定。然后移除掩模7。
如图4所示,然后施加掩模15,以在用于深n阱区11的前一个掩模7的开口内部定义一个开口,该开口例如具有位于内部STI氧化物区5′顶表面的接近中心线处的边缘。然后以1×1013cm-2的剂量、220keV的能量和7°的倾角按照箭头17指示注入硼。如此设置该注入步骤的参数以制造位于如图4所示的深n阱11之上的高电压p阱19。以此方式,p阱19获得与掺杂区之外的电子电流和电压的高度电隔离。此外,在下文中描述的延伸的漏极将保护晶体管的栅极和源极不受p阱的高电压影响而制造。p阱可以具有位于内部STI区5′的底部表面的接近中心线处的垂直侧。然后移除掩模层15。
作为下一个步骤,根据图5施加掩模21。该掩模只在位于深n阱区11端部正上方的那些区域中具有开口,包括位于内部5′和外部5″STI区之间的衬底表面的那些部分。按照箭头23所指示通过掩模的开口注入磷。该注入步骤被分成具有不同特征的三个子步骤。分别为,在第一子步骤中,注入具有掺杂剂量为2×1013cm-2、能量为490keV且倾角为0°的磷,因此它深深渗入衬底。在第二子步骤中,磷具有4×1012cm-2的剂量、140keV的能量和7°的倾角,在第三子步骤中为3.7×1012cm-2、50keV和7°。因此该注入产生位于内部和外部STI区5′、5″之间的p衬底表面区域中的相对高n掺杂区25,并向下延伸到深n阱11,作为用于深n阱的接触栓塞。移除掩模层21之后的结果示出于图6中。n+型接触区将被注入到这些栓塞区的顶部,用于将偏置电压连接到深n阱11,以下将对其描述。当将器件的制造合并到标准CMOS工艺流程内时,该n型掺杂步骤与n阱形成相同。
接着描述在形成栅极和相关的沟道中的两个可选方案。第一个可选方案开始于根据图7通过施加掩模27形成沟道。该掩模暴露了在内部STI氧化物区5′和接着将设置栅极的区域之间延伸的带状区,该区域也在内部STI氧化物区上延伸一段距离。按照箭头29所示,该注入被分成两个子步骤。在第一子步骤中只有硼用于注入,且在第二子步骤中使用二氟化硼BF2。这些注入的特征是:仅对于硼,掺杂剂量为6×1012cm-2、能量为60keV且倾角为7°,对应地,对于二氟化硼为5×1012cm-2、50keV和7°。该注入生成p掺杂的沟道区31,与内部STI场氧化区5′的内边缘自对准。然后移除掩模27。在该阶段中,形成了用于器件的所有所需要的阱区,并且从整个表面剥除薄氧化物6。完成以上描述的每一个注入步骤之前在暴露区中已更新了该氧化物层。
然后,如图8所示,薄栅氧化物33生长于衬底的整个表面上,并且用于栅极的高掺杂多晶硅层被沉积于其顶部上。掩模(未示出)用于定义栅极35。在图8的剖面图中,示出两个对称设置的栅极区,或是两个单独的MOS晶体管的部分,或是连接以形成单个、连接的区域且之后属于同一MOS晶体管。通过穿过掩模开口的蚀刻制造这些栅极,并接着移除掩模。保持位于栅极外部的薄栅氧化层,目的是保护防止在栅极和源极/漏极之间击穿。
在第二个可选方案中,如图9所示,在栅极形成后进行沟道注入。如图8所示例的,后一个步骤与以上描述的相同,但现在排除了p沟道区域。对于后续的沟道形成,延伸到栅极35的中心线的掩模37用于保护漏极区。硼的成角度注入36用于在将结的边缘置于栅极35下面。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对由注入能量和角度确定的沟道长度的改进的控制。在相对于衬底表面法线的四个独立的方向中,这里倾角可以选择为基本上48°,即,以所谓的四方布置获得该倾角。另外在两个子步骤中进行注入,第一子步骤使用6×1012cm-2的剂量和60keV的能量,第二子步骤使用4×1012cm-2的剂量和10keV的能量。
进行沟道形成的这两个可选方案中的任何一个后,随即施加新的掩模39,具有基本上中心地置于p阱19的上方的窗口,其边缘位于栅极区35的顶部,如图10所示。接着,按照箭头41所指示的将磷注入到窗口中,以如上所限定的四方结构,以6×1012cm-2的掺杂剂量、50keV的粒子能量和10°的倾角进行注入。注入的结果是延伸的漏极区45,其是弱掺杂的n区,该弱掺杂的n区位于表面处、p阱中的中心且从栅极区35的一侧延伸,在示出的例子中是在栅极区35之间且部分位于栅极区35的下面,该掺杂区具有相对小的深度。
如图11中所示,移除掩模39之后,施加新的掩模47以制备n掺杂的轻掺杂的漏极和弱掺杂n区的袋状(pocket)注入,掩模的开口限定了要设置源极、漏极和下沉连接的位置。因此,以四方结构首先注入剂量为5×1012cm-2、能量为30keV和倾角为10°的磷,接着同样以四方结构注入剂量为2×1014cm-2、能量为20keV和倾角为7°的砷,按照箭头49指示进行注入。分别用于源极、漏极和下沉的所得的n区域51、53和55同样示出于图11中。然后移除掩模47。
关于源极、漏极和下沉区的注入,薄氧化物通常沉积于暴露的区域中。现在还沉积氮化硅,未示出所有的步骤。然后通过各向异性刻蚀移除大多数的氮化物,仅留下栅极区的侧壁上的间隔物56。如图12所示,然后进行利用掩模57的另一个选择步骤,接着在掩模的开口中进行硼的p+型注入,由箭头59所指示。注入的特征数据是剂量为2×1015cm-2、能量为5keV和四方倾角为7°。结果,获得了与沟道区61的接触。在标准CMOS工艺流程中,该注入与p+源极/漏极注入相同。然后移除掩模57。
之后,施加用于合并的n+注入和扩散的掩模63。现在如图13中由箭头65所指示的注入砷,产生源极51、漏极53和下沉55区域的最终的形状。在该情况下对应的注入特征是4×1015cm-2、60keV和7°的四方倾角。
移除掩模63后的最终结构示出于图14中。在注入的栅极、源极、漏极和下沉区的顶部上生成硅化物层、金属-硅化合物层是具有优势的。通过例如利用Salicide(自对准硅化)工艺,硅化物变得与较早形成的间隔物自对准,并且也缩减了到覆盖的区域的串联电阻。之后,施加到栅极、源极、漏极和下沉区的接触。如上所述,p衬底表面区域中的相对高的n掺杂区25用作深n阱的接触区。因此,通过为n区25顶部上的下沉接触提供正电压+Vcc,由p阱19、深n阱11和p衬底1限定的寄生pnp晶体管变为反向偏压,其提高了MOS结构的隔离特性。

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离子注入制造高电压MOS晶体管的方法.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用于制造高电压、高频MOS晶体管的方法,该方法结合深n阱和p阱工艺以及延伸的漏极区(45)和沟道区(31)的形成,该沟道具有短的长度并与栅极边缘很好地对准。深n阱(11)和p阱(19)都是通过离子注入形成的。该方法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提供了低制造成本、提高了的击穿电压、更好的整体高频性能,并防止了由p阱的隔离产生的“体效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