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877692.6 (22)申请日 2018.08.03 (71)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72)发明人 尹明明 陈福良 任立瑞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旭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567 代理人 姚自奇 王莹 (51)Int.Cl. A01N 43/653(2006.01) A01N 25/02(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5。
2、7)摘要 本发明涉及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利用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作为溶 剂, 己唑醇静电油剂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 组成: 己唑醇0.110, 助溶剂310, 余 量为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作为溶 剂, 本发明提供的静电油剂的电导率大大提高, 静电油剂喷雾的雾滴在植物叶片的沉积量和均 匀度显著增加, 进而显著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降低了农药的施用量, 且对环境污染较小, 可以 在实践上用于防治农作物病害, 提高农作物产 量。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CN 108849921 A 2018.11.23 CN 108849921 A 1.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
3、氨基甲酸酯在制备农药静电油剂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 述应用为作为静电油剂的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农药的有效成分包括己唑醇。 3.一种己唑醇静电油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油剂的溶剂为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 氨基甲酸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油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油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含量 的组分: 己唑醇 0.110 助溶剂 310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余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静电油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油剂由如下重量百分含 量的组分组成: 己唑醇 110 助溶剂 510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4、 余量。 6.根据权利要求35任意一项所述的静电油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电油剂由如下重 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己唑醇 310 助溶剂 510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余量。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意一项所述的静电油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助溶剂选自二甲亚 砜、 N-甲基吡咯烷酮、 异佛尔酮、 佛尔酮、 甲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8.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静电油剂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利用助溶剂和溶 剂溶解己唑醇, 混匀后即得所述静电油剂。 9.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静电油剂在防治植物害虫中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849921 A。
5、 2 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己唑醇静电油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己唑醇(hexaconazole)为三唑类杀菌剂。 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 对真菌尤其是担 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引起的病害有广谱性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 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使病菌死亡。 具有内吸、 保护和治疗 活性。 有效地防治子囊菌、 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 尤其是对担子菌纲和子囊菌纲引起的 病害如白粉病、 锈病、 黑星病、 褐斑病、 炭疽病等有优异的保护和铲除作用。 对水稻纹枯病有 良好防效。 000。
6、3 静电油剂是农药制剂剂型的一种, 通过选择挥发性低、 闪点高、 对原药溶解性高、 对作物药害较低、 粘度低的有机溶剂制备而成, 静电油剂施药时无需加水, 一般也无需加入 其他有机溶剂, 而是用静电喷雾机直接施用。 静电喷雾技术是应用高压静电在喷头与喷雾 靶标间建立一个静电场, 而农药液体流经喷头在静电场作用下雾化后, 通过不同的充电方 法被充上电荷, 形成群体荷电雾滴, 然后在静电场力和其他外力的联合作用下, 雾滴做定向 运动而吸附在目标的各个部位, 达到沉积效率高、 雾滴飘移散失少、 改善生态环境等良好的 性能。 0004 总体而言, 相比于传统的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 静电喷雾油剂具有以下。
7、优点: 0005 1、 静电喷雾具有包抄效应、 尖端效应、 穿透效应, 对靶标作物覆盖均匀, 沉积量高。 静电喷雾使每个喷出的雾滴均带有同性静电荷, 更易于被靶标捕获, 且雾滴在空间运动中 相互排斥, 不发生凝聚, 带电雾滴的感应使作物的外部产生异性电荷, 在电场力的作用下, 雾滴快速吸附到作物的正反面, 提高了农药在靶标作物上的沉积量, 改善了农药沉积的均 匀性。 0006 2、 提高农药的利用率,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降低防治成本。 静电喷雾雾滴体积中径 一般在45 m左右, 可有效地降低雾滴粒径, 提高雾滴谱均匀性, 符合生物最佳粒径理论, 易 于被靶标捕获, 且对植物株冠层等靶标的穿透。
8、性更好。 显著增加了雾滴与病虫害接触的机 会, 成倍地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样条件下比常规喷雾提高2倍以上)。 而且油剂对昆虫 体壁有亲和能力, 易于穿透体壁进入害虫体内, 使害虫快速中毒。 用药量比常规喷雾节约 30以上。 0007 3、 对水源、 环境影响较小, 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静电喷雾喷液量少, 每亩仅 为60150mL, 仅为常规喷雾的几百分之一, 且电场力的吸附作用减少了农药的飘移, 使农 药利用率高, 避免了农药流失, 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0008 4、 静电喷雾持效期长。 带电雾滴在作物上吸附能力强, 而且全面均匀, 施药效率 高, 农药在叶子上粘附牢靠, 耐雨。
9、水冲刷, 且油剂中的高沸点溶剂可以有效延缓农药有效成 分的降解, 药效长久。 0009 5、 工效高, 防治及时。 手持式静电超低量喷雾比常规喷雾提高工效1020倍, 东方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8849921 A 3 红-18型背负式机动静电喷雾机每小时可喷2030亩。 0010 6、 静电喷雾采用配套的静电油剂, 无需加水, 特别适用于水源缺乏、 病虫害属暴发 性且发生面积大、 须短时间内大范围施药的场合。 0011 7、 静电喷雾对作物不易产生药害, 无明显残留, 可提高作物的品质。 0012 目前, 制备静电油剂所用的溶剂为重芳烃或二线油。 最早的静电油剂以一线油或 二。
10、线油作为溶剂, 中级醇作为助溶剂, 农乳500#作为导电剂(CN1058505A)产生的带电电荷 有限, 其电导率最高仅为10-3 scm-1级别。 二代的静电油剂主要有烯啶虫胺静电油剂、 戊 唑醇静电油剂、 啶虫脒静电油剂、 阿维与毒死蜱二元组合物静电油剂等, 这些静电油剂采用 重芳烃作为溶剂, 导电率为10-1 scm-1级别(CN101518231A、 CN101897331A、 CN101578979、 CN101578993)。 然而, 传统静电喷雾制剂所用的溶剂重芳烃或二线油不仅对环境污染较大, 而且产生的带电电荷有限, 限制了雾滴在靶标上的沉积量的进一步提高。 0013 目前, 。
11、己唑醇的制剂主要有悬浮剂、 微乳剂、 水乳剂等, 而己唑醇的静电油剂尚未 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14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己唑醇静电油剂 及其制备方法。 0015 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在制备农药静电油剂中 的应用, 所述应用为作为静电油剂的溶剂。 0016 发明人长期致力于农药静电油剂的研究, 针对传统的静电油剂的溶剂的问题, 如 二线油已经禁用, 重芳烃的电导性能有限且环境污染较大等, 开展具有优良性能的静电油 剂溶剂的研究。 经过尝试多种常用的溶剂, 发明人发现酯类物质更适于作为静电溶剂的油 剂。 然而经大量对比试验发。
12、现, 不同结构的酯类作为溶剂制备的静电溶剂在溶解性、 电导率 和粘度方面差异较大。 经过筛选含有不同数量酯键的、 不同分子量大小的酯类物质, 发明人 发现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作为静电油剂的溶剂时, 两者单独使用或者混合联 用, 制备的农药静电油剂能够产生较高的电导率、 较低的粘度, 其优秀的物理化学性能配合 静电喷雾技术使用时, 显著提高了在农作物上的沉积量。 0017 所述的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均为常用市售产品,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 以根据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所述的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 0018 己唑醇是农药中常用的广谱杀菌剂。 同类物质在相同的溶剂中的。
13、溶解、 分散等性 能相似, 己唑醇属于三唑类物质, 而很多常用的农药均属于此类物质。 因此, 本发明进一步 将开发的多元醇混合酯和改性氨基乙醇酯溶剂用于制备己唑醇的静电油剂。 0019 优选的, 所述农药的有效成分包括己唑醇。 0020 更优选的, 所述农药的有效成分为己唑醇。 0021 另一方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己唑醇静电油剂, 所述静电油剂的溶剂为多元醇混合 酯和/或改性氨基乙醇酯。 0022 己唑醇与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配伍使用, 并添加常用的助溶剂后, 制备的静电油剂溶液也具有两种溶剂的粘度低、 电导率高、 作物沉积量高等优良性能, 在此 基础上, 通过优化有效成分、 助溶。
14、剂和溶剂配伍使用的用量比, 获得了性能稳定优越的己唑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8849921 A 4 醇静电油剂。 0023 具体地, 所述静电油剂包括如下重量配比的组分: 0024 己唑醇 0.110 0025 助溶剂 310 0026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余量 0027 优选地, 所述静电油剂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0028 己唑醇 110 0029 助溶剂 510 0030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余量 0031 更优选地, 所述静电油剂由如下重量百分含量的组分组成: 0032 己唑醇 310 0033 助溶剂 510 0034 乙二醇醋酸酯。
15、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 余量 0035 对于助溶剂的选择, 发明人发现, 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类溶剂配制 己唑醇使用, 对于几乎所有常用的助溶剂都具有很好的兼容性。 0036 所述助溶剂选自二甲亚砜、 N-甲基吡咯烷酮、 异佛尔酮、 佛尔酮、 甲酰胺中的任意 一种或多种; 0037 更优选的, 所述助溶剂为二甲亚砜、 N-甲基吡咯烷酮、 异佛尔酮或佛尔酮。 0038 进一步地, 本发明提供所述己唑醇静电油剂的制备方法, 即利用助溶剂和溶剂溶 解己唑醇, 混匀后即得所述静电油剂。 0039 己唑醇制剂可以用于防治子囊菌、 担子菌和半知菌所致病害, 尤其是对担子菌纲 和子囊菌纲引起的病害。
16、如白粉病、 锈病、 黑星病、 褐斑病、 炭疽病等有优异的保护和铲除作 用。 对水稻纹枯病有良好防效。 0040 因此,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己唑醇静电油剂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应用。 0041 所述应用为将己唑醇静电油剂施用于植物叶面; 0042 优选地, 所述施用是采用静电超低容量喷雾; 0043 优选地, 所述己唑醇静电油剂的施药量是50200g a.i./hm2, 但不限于此, 本领 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防治病虫害及植物的种类及病虫害程度的不同调整施药量。 0044 静电油剂的溶液电导率和溶液的粘度、 介电常数、 表面张力等等影响农药施用时 在靶标上的沉积量和农药的分散均匀度。 现有技术中的静电油。
17、剂多采用重芳烃或二线油作 为溶剂, 重芳烃或二线油对环境污染相对较大, 而且产生的带电电荷有限, 其电导率低, 限 制了静电油剂喷雾雾滴在靶标上的沉积量和均匀度的进一步提高。 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 基甲具有电导率高、 闪点高、 挥发率低、 粘度低的性质, 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多 应用于涂料工业、 树脂工业, 在制药工业方面的应用则多作为清洗剂、 铸造性粘结剂、 稀释 剂、 脱漆剂、 有机合成中间体等。 目前没有乙二醇醋酸酯和/或改性氨基甲酸酯在农药制剂 方面的应用的报道。 在众多的具有不同物理化学参数性能的有机溶剂中, 发明人偶然发现 采用乙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 作为农药静电油。
18、剂的溶剂, 与常用的助溶剂配合使 用, 均可以显著提高静电油剂的电导率和喷施时的作物沉积量, 同时也克服了传统的二线 油、 重芳烃溶剂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由此开发了高电导率和环境友好的新一代的静电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8849921 A 5 油剂。 004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0046 (1)本发明提供的己唑醇静电油剂的电导率高, 达到16.62 scm-1, 较采用传统的 重芳烃或二线油作为溶剂的电导率提高了3.28倍, 对作物的沉积量达到39.56 gcm-2, 较 使用传统的重芳烃提高了3.22倍, 从而显著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降低了农药施用量, 节省 了作。
19、物生产的物料和劳动力成本; 0047 (2)本发明提供的己唑醇静电油剂的配方简单, 使用的助剂种类少, 除有效成分己 唑醇外, 只需一种有机溶剂和一种助溶剂, 无需导电剂等助剂, 降低了生产成本; 0048 (3)采用的有机溶剂在环境中易于降解, 对环境相容性好, 且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从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方式 0049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理解的是以下实 施例的给出仅是为了起到说明的目的, 并不是用于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制。 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宗旨和精神的情况下, 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替换。 0050。
20、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 均为常规方法。 0051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 试剂等, 如无特殊说明, 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其中, 乙 二醇醋酸酯和改性氨基甲酸酯均购买自广州印田新材料有限公司。 0052 实施例1 0053 0.1己唑醇静电油剂 0054 己唑醇 0.1 0055 佛尔酮 3.0 0056 乙二醇醋酸酯 补足至100 0057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0.1己唑醇静 电油剂粘度为1.34mPas, 电导率为1.15 scm-1,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是8.06 gcm-2。 0058 实施例2 0059 1己唑醇静。
21、电油剂 0060 己唑醇 1 0061 二甲亚砜 5.0 0062 改性氨基甲酸酯 补足至100 0063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1己唑醇静电 油剂粘度为1.63mPas, 电导率为3.26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剂量下 进行静电喷雾(采用改性氨基甲酸酯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是 10.27 gcm-2。 0064 实施例3 0065 3己唑醇静电油剂 0066 己唑醇 3 0067 甲酰胺 7.0 0068 乙二醇醋酸酯 补足至100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8849921 A 6 0069 己。
22、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3己唑醇静电 油剂粘度为1.58mPas, 电导率为4.78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剂量下 进行静电喷雾(采用乙二醇醋酸酯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是13.28 gcm-2。 0070 实施例4 0071 5己唑醇静电油剂 0072 己唑醇 5 0073 N-甲基吡咯烷酮 10.0 0074 改性氨基甲酸酯 补足至100 0075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5己唑醇静电 油剂粘度为1.25mPas, 电导率为10.32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
23、有效成分剂量下 进行静电喷雾(采用改性氨基甲酸酯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是 28.48 gcm-2。 0076 实施例5 0077 7己唑醇静电油剂 0078 己唑醇 7 0079 N-甲基吡咯烷酮 10.0 0080 乙二醇醋酸酯: 改性氨基甲酸酯1:1 补足至100 0081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7己唑醇静电 油剂粘度为1.42mPas, 电导率为12.76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剂量下 进行静电喷雾(采用乙二醇醋酸酯: 改性氨基甲酸酯1:1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 片上的沉积量是32.75 gc。
24、m-2。 0082 实施例6 0083 10己唑醇静电油剂 0084 己唑醇 10 0085 二甲亚砜 10.0 0086 乙二醇醋酸酯 补足至100 0087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10己唑醇静电油 剂粘度为1.27mPas, 电导率为16.62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分剂量下进行静 电喷雾(采用乙二醇醋酸酯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是39.56 gcm-2。 0088 以上实施例16所制备的己唑醇静电喷雾油剂外观为透明的均一油状液体; 低温 相容性好, 在-5下, 冷藏24h不析出结晶或悬浮物; 挥发性低, 滤。
25、纸悬挂法测定的挥发率低 于30; 对植物安全, 无药害; 采用闭口法测定静电油剂的闪点, 结果表明, 其闪点大于70。 0089 对比例1 0090 0.1己唑醇静电油剂 0091 己唑醇 0.1 0092 N-甲基吡咯烷酮 7.0 0093 重芳烃S200# 补足至100 0094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对比例1中0.1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8849921 A 7 己唑醇静电油剂粘度为6.26mPas, 电导率为0.43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 成分剂量下进行静电喷雾(采用重芳烃S200#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
26、番茄叶片上的沉积 量是6.15 gcm-2。 0095 对比例2 0096 5己唑醇静电油剂 0097 己唑醇 1 0098 N-甲基吡咯烷酮 10.0 0099 重芳烃S200# 补足至100 0100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对比例2中5己 唑醇静电油剂粘度为6.49mPas, 电导率为2.51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 分剂量下进行静电喷雾(采用重芳烃S200#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 8.26 gcm-2。 0101 对比例3 0102 10己唑醇静电油剂 0103 己唑醇 10 0104 二甲亚砜 10.0。
27、 0105 重芳烃S200# 补足至100 0106 己唑醇原药用助溶剂、 溶剂溶解, 充分搅拌后即可配成静电油剂。 对比例3中5己 唑醇静电油剂粘度为6.52mPas, 电导率为3.88 scm-1, 采用与实施例1具有相同有效成 分剂量下进行静电喷雾(采用重芳烃S200#对静电油剂进行稀释), 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 9.37 gcm-2。 0107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 这些改进和润饰 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8849921 A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