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农林领域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具体涉及外植体浸泡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的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方法,是外植体先经流水冲洗几十分钟至数小时,用70%酒精浸泡10-30s,以无菌水冲洗2-3次,随后进行较彻底的浸泡消毒,消毒液首选氯化汞或次氯酸钠(钙),一般以0.1%氯化汞浸8-12min或用2%次氯酸钠(饱和次氯酸钙溶液)浸泡15-20 min。期间需手工不断震荡或摇晃消毒杯使外植体表面与消毒液摩擦而洗脱掉表面微生物。氯化汞虽然消毒效果好,操作时间短,但常温下微量挥发,可渗透皮肤,对人毒性极强,致死量为0.05克,对环境危害大,2013年10月中国签署《水俣汞污染防治公约》,汞制剂的生产应用将更加严厉控制。次氯酸钠(钙)放出活性氯离子从而杀死菌体,消毒效果较氯化汞差,产生的氯气对人体刺激大,有毒,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性很强,对植物材料有较大的破坏致死作用。而不少温和的杀菌剂对植物药害小,对人体安全,环境友好,但为达到消毒杀菌效果,必须延长浸泡时间,为避免因长时间浸泡外植体细胞缺氧死亡,需手工不断震荡或摇晃消毒杯,有利空气中氧气溶入消毒液中,增加了工作量,延长了操作人员与有毒消毒剂接触时间。虽然有一些关于外植体搅拌消毒装置的实用新型公布,但其搅拌部件仍需手工操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使用电动机搅拌装置,解决浸泡消毒外植体期间需手工不断震荡或摇晃消毒杯的问题,适宜长时间搅拌,有利温和杀菌剂应用于浸泡消毒外植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包括盛放消毒液的消毒杯和带搅拌装置的杯盖。
消毒杯杯体内底面中心垂直粘贴一套筒。
杯盖中央安装中轴电动机,电动机带调速按钮,外接定时开关,中轴可从电动机插拔,便于从杯盖分离清洗消毒,中轴至上而下安插数片扇叶,扇叶之间匀称叉开(如三片扇叶,每片之间间隔角度60度),中轴直径稍小于杯底套筒内径,当杯盖套装在杯体时,中轴末端插入杯底套筒内,不碰及杯底,中轴可旋转自如。杯盖盖面开有数个通气孔,可让外界空气通入杯内溶于消毒液,避免外植体由于长时间浸泡搅拌而缺氧死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外植体及一定量消毒液装入消毒杯,电动机通电,中轴扇叶旋转,带动杯体内消毒液和外植体震荡,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杀菌,达到预设时间后自动停止搅拌并鸣音提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浸泡消毒外植体期间无须人工摇晃消毒杯体,减轻工作量,避开消毒剂对人体毒害,适用于(采用温和杀菌剂)长时间浸泡消毒外植体。
附图说明
图1 消毒杯与杯盖配套剖面图。
图2 中轴和套筒俯视图。
图的1——消毒杯, 2——套筒,3——杯盖,4——电动机,5——中轴,6——扇叶,7——通气孔,8——定时开关,9——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植物组培外植体浸泡消毒的搅拌装置,包括盛放消毒液的消毒杯(1)和带搅拌装置的杯盖(3)。
待消毒外植体及一定量消毒液装入消毒杯(1),带扇叶(6)的中轴(5)安插到杯盖的电动机(4)上,扣上杯盖(3),中轴(5)垂直伸进杯内,末端插进杯底套筒(2),电动机(4)设定旋转速度,定时开关(8)设定搅拌时间,电线(9)接通电源,电动机(4)启动扇叶(6)旋转,带动杯体内消毒液和外植体震荡,对外植体进行消毒杀菌。到达预计浸泡时间后,定时开关(8)切断电源停止搅拌,鸣音提示,取下杯盖(3),倒出消毒液,取出外植体作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