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6734804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71.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526442.5

申请日:

20140915

公开号:

CN204047706U

公开日:

2014123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M5/00

主分类号:

A01M5/00

申请人:

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李文红,李凤良,金剑雪,程英

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金农社区金农路1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优先权:

CN201420526442U

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李亮;程新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另设有带柄漏勺。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减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四处逃逸,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有东西吃,免受饥饿,从而增强了稻飞虱体质,提高了实验进度。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1),其特征在于:在透明管(1)内设连根稻茎(5),在透明管(1)的底端设有脱脂棉(2),脱脂棉(2)包覆连根稻茎(5)的根部,在透明管(1)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另设有带柄漏勺(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管(1)底端开口的直径为2-4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7-9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带柄漏勺(4)的漏勺孔径为20-30目,其柄漏勺(4)的漏勺口直径为7-9cm。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尤其是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昆虫纲同翅目(Homoptera)稻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常见种类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田间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严重。本实用新型尤其针对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采集和相关试验的开展。稻飞虱的特点是体型小,繁殖快,若虫活跃,成虫有翅能飞。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还传播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的重要害虫,开展田间虫害预测预报、田间药效评价、田间种群敏感性或抗性(检)监测等研究可为稻飞虱的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室内生测试验通常需要大量虫源,快速简便采集虫源的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试虫采集是试验开展中关键的第一步,试虫的多少、试虫的体质和试虫发育的整齐度等往往关系到试验的成败,稻飞虱采集总的要求“适时采集,防止饥饿,简便快速”,要实现稻飞虱采集要求需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一是及时了解田间种群发育动态;二是稻飞虱四处跳跃,消耗体力,易受饥饿,影响体质;三是采集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田间采集过程中易受高温,晒太阳,这与现代农业生产追求低成本、省力化、高收益的目标背道而驰。

稻飞虱采集常用的是瓷盘法、捕虫网法,瓷盘相对较重不利操作,瓷盘口浅稻飞虱善跳,不易捕捉保存,且瓷盘法采集试虫还要借助吸虫器,再将试虫从吸虫器中转移到接虫杯中,往往采集过程需要两个人合作完成采虫,程序繁杂,效率低,所需采集时间较长,对低龄若虫有一定的伤害,且难以捕捉到成虫,捕虫网仅限于捕捉稻飞虱有翅成虫,一般试验都不会直接利用田间采集的成虫,这样就必须在室内繁殖,但往往有翅成虫繁殖后代能力不如无翅成虫强,且捕捉过程会同时带入各种天敌和杂物,常规方法中都存在采集数量不多,需要室内饲养繁殖至下一代甚至下两代才能开展试验,这不利于开展敏感性或抗药性测定试验的进行,尤其是测试药剂品种多、任务重的情况下。

由于稻飞虱采集经常在水稻田间、泥水中操作,尤其是夏天的高温暴晒环境下进行,时间紧,任务重,长时间繁杂的采集过程还会出现个别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它能适时、快速的采集,防止稻飞虱饥饿,减少了稻飞虱采集中的技术环节,实现了高效化采集,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另设有带柄漏勺。

所述的透明管底端开口的直径为2-4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7-9cm。

所述的带柄漏勺的漏勺孔径为20-30目,其柄漏勺的漏勺口直径为7-9cm。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合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减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四处逃逸,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暑、昏倒等安全事故;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有东西吃,免受饥饿,从而增强了稻飞虱体质,提高了实验进度,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采集试虫的积极性,高效率还给人愉悦感和成就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的盛放稻飞虱装置结构图;

图2 本实用新型的漏勺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1-透明管,2-脱脂棉,3-海绵塞,4-漏勺,5-连根稻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1,在透明管1内设连根稻茎5,在透明管1的底端设有有脱脂棉2,脱脂棉2包覆连根稻茎5的根部,在透明管1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另设有带柄漏勺4;所述的透明管1底端开口的直径为3cm,顶端开口的直径为8cm;所述的带柄漏勺4的漏勺孔径为25目,其柄漏勺4的漏勺口直径为8cm。

本实用新型于2012~2014年在贵州贵阳、遵义、平塘、平坝、黔西、玉屏等地开展田间白背稻飞虱、褐飞虱采集,并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实验室进行10余种药剂的抗药性(敏感性)测定研究。

、田间前期调查:采虫前,调查田间稻飞虱发育情况,掌握所需试虫龄期比例。田间多点调查后,选择虫量较大的地块进行采集,以便取得更高的效率。若虫口密度高但田间水层不足,通过进水升高田间水位,保证高效率采虫。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准备:准备包括透明管1,脱脂棉2,海绵塞3,带柄漏勺4,透明管1采用矿泉水瓶制作,减去饮水塑料瓶底部即可,矿区水瓶轻便,取材容易,方便携带;连根稻茎5可就地取材,用田间拔取孕穗期至抽穗期水稻,剪去上部稻叶,保留根部及以上稻茎,洗去根部泥沙,以脱脂棉2包住根部,从小径口一端塞入透明管1中,塞紧以防连根稻茎5掉出,每瓶5株左右,以备稻飞虱栖息及补充营养,防止稻飞虱饥饿,从而影响虫体体质及发育,脱脂棉2吸水后保湿效果好,连根稻茎5可以坚持3天以上而不影响虫体健康,后用海绵塞3封住透明管1大径口一端。

、采集稻飞虱:将海绵塞3取出,一手拿着装有稻茎的透明管1,一手拿着漏勺4,将漏勺4轻轻碰触栖有稻飞虱的水稻基部,稻飞虱会立即落于水面,立刻用漏勺4朝着稻飞虱密度较高的水面,捞起稻飞虱,迅速倒扣于透明管1中,并用手指挡住管口,防止透明管4中稻飞虱逃逸,透明管1中采集稻飞虱达到想要的数量时,用海绵塞3封住管口即可。

稻飞虱采集时,透明管1大径口一端朝上,保持竖立,期间保证透明管1随时靠近漏勺4。

当漏勺4中有自然天敌如蜘蛛或其他小动物时,放弃该漏勺4所有稻飞虱,重新再捞。

在2012年5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使用该技术,发现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200%以上,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在田间虫口密度高的田块,通常每人每小时可采集稻飞虱500至5000头。田间虫量大时,采集数量更多。同时,采集的试虫随时可以补充营养,从而保证了虫体健康,带回室内当天或者第二天即可开展试验,免去室内饲养繁殖,大大节约成本,还提高实验进度。即使田间虫源少,采回室内繁殖也较其他方法效率高。在2012年5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使用该技术,发现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200%以上,而且操作简便,省时省力。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集稻飞虱的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47706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31 CN 204047706 U (21)申请号 201420526442.5 (22)申请日 2014.09.15 A01M 5/00(2006.01) (73)专利权人 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 550006 贵州省贵阳市金农社区金农路 1 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内 (72)发明人 李文红 李凤良 金剑雪 程英 (74)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代理人 李亮 程新敏 (54) 实用新型名称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

2、管, 在透明管内设连根稻茎, 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 脱脂棉包覆连根稻 茎的根部, 在透明管的顶端设有海绵塞 ; 另设有 带柄漏勺。 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采集容器, 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 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 减少了使用吸虫器 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 更是避免了采集过 程稻飞虱四处扩散, 四处逃逸, 从而提高了采集数 量, 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 而导致的人员中暑、 昏倒等安全事故 ; 且保证采 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 有东西吃, 免受饥饿 , 从而 增强了稻飞虱体质, 提高了实验进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

3、书 3 页 附图 1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47706 U CN 204047706 U 1/1 页 2 1. 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 (1) , 其特征在于 : 在透明管 (1) 内 设连根稻茎 (5) , 在透明管 (1) 的底端设有脱脂棉 (2) , 脱脂棉 (2) 包覆连根稻茎 (5) 的根部, 在透明管 (1) 的顶端设有海绵塞 (3) ; 另设有带柄漏勺 (4)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透明管 (1) 。

4、底端开口 的直径为 2-4cm, 顶端开口的直径为 7-9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带柄漏勺 (4) 的漏勺 孔径为 20-30 目, 其柄漏勺 (4) 的漏勺口直径为 7-9c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047706 U 2 1/3 页 3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 尤其是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稻飞虱, 昆虫纲同翅目 (Homoptera) 稻飞虱科 (Delphacidae) 害虫。常见种类有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 白背飞虱 (So。

5、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田间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严重。本实用新型尤其针对褐飞虱与白背飞 虱的采集和相关试验的开展。 稻飞虱的特点是体型小, 繁殖快, 若虫活跃, 成虫有翅能飞。 稻 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水稻等作物, 还传播植物病毒病, 是农业的重要害虫, 开展田间虫 害预测预报、 田间药效评价、 田间种群敏感性或抗性 (检) 监测等研究可为稻飞虱的防控提 供重要参考依据, 特别是室内生测试验通常需要大量虫源, 快速简便采集虫源的方法显得 尤为必要。 0003 试虫采集是试验开展中关键的第一步, 试虫的多少、 试虫的体。

6、质和试虫发育的整 齐度等往往关系到试验的成败, 稻飞虱采集总的要求 “适时采集, 防止饥饿, 简便快速” , 要 实现稻飞虱采集要求需要解决三个方面问题 : 一是及时了解田间种群发育动态 ; 二是稻飞 虱四处跳跃, 消耗体力, 易受饥饿, 影响体质 ; 三是采集时间紧, 任务重, 长时间繁杂的田间 采集过程中易受高温, 晒太阳, 这与现代农业生产追求低成本、 省力化、 高收益的目标背道 而驰。 0004 稻飞虱采集常用的是瓷盘法、 捕虫网法, 瓷盘相对较重不利操作, 瓷盘口浅稻飞虱 善跳, 不易捕捉保存, 且瓷盘法采集试虫还要借助吸虫器, 再将试虫从吸虫器中转移到接虫 杯中, 往往采集过程需要。

7、两个人合作完成采虫, 程序繁杂, 效率低, 所需采集时间较长, 对低 龄若虫有一定的伤害, 且难以捕捉到成虫, 捕虫网仅限于捕捉稻飞虱有翅成虫, 一般试验都 不会直接利用田间采集的成虫, 这样就必须在室内繁殖, 但往往有翅成虫繁殖后代能力不 如无翅成虫强, 且捕捉过程会同时带入各种天敌和杂物, 常规方法中都存在采集数量不多, 需要室内饲养繁殖至下一代甚至下两代才能开展试验, 这不利于开展敏感性或抗药性测定 试验的进行, 尤其是测试药剂品种多、 任务重的情况下。 0005 由于稻飞虱采集经常在水稻田间、 泥水中操作, 尤其是夏天的高温暴晒环境下进 行, 时间紧, 任务重, 长时间繁杂的采集过程还。

8、会出现个别人员中暑、 昏倒等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 : 提供一种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它能适时、 快速的采集, 防止 稻飞虱饥饿, 减少了稻飞虱采集中的技术环节, 实现了高效化采集, 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 足。 0007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 包括两端敞口的透明管, 在透明管 内设连根稻茎, 在透明管的底端设有脱脂棉, 脱脂棉包覆连根稻茎的根部, 在透明管的顶端 设有海绵塞 ; 另设有带柄漏勺。 说 明 书 CN 204047706 U 3 2/3 页 4 0008 所述的透明管底端开口的直径为 2-4cm, 顶端开口的直径为 7-9cm。 0。

9、009 所述的带柄漏勺的漏勺孔径为 20-30 目, 其柄漏勺的漏勺口直径为 7-9cm。 0010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合的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采用透明管作为 采集容器, 并在透明管中设置连根稻茎作为稻飞虱的食源, 利用带柄漏勺作为收集工具, 减 少了使用吸虫器吸取试虫及转移试虫的环节, 更是避免了采集过程稻飞虱四处扩散, 四处 逃逸, 从而提高了采集数量, 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避免了采集时间偏长而导致的人员中 暑、 昏倒等安全事故 ; 且保证采集的稻飞虱有地方待, 有东西吃, 免受饥饿 , 从而增强了稻 飞虱体质, 提高了实验进度, 能有效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采集试虫的。

10、积极性, 高效率还给人 愉悦感和成就感。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 成本低廉, 使用方便, 效果理想。 附图说明 0011 图 1 本实用新型的盛放稻飞虱装置结构图 ; 0012 图 2 本实用新型的漏勺结构图 ; 0013 附图标记说明 : 1- 透明管, 2- 脱脂棉, 3- 海绵塞, 4- 漏勺, 5- 连根稻茎。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结构如图 1 所示, 包括两端敞口的透 明管 1, 在透明管 1 内设连根稻茎 5, 在透明管 1 的底端设有有脱脂棉 2, 脱脂棉 2 包覆连根 稻茎5的根部, 在透明管1的顶端设有海绵塞3 ; 另设有带柄漏勺4 。

11、; 所述的透明管1底端开 口的直径为 3cm, 顶端开口的直径为 8cm ; 所述的带柄漏勺 4 的漏勺孔径为 25 目, 其柄漏勺 4 的漏勺口直径为 8cm。 0015 本实用新型于 2012 2014 年在贵州贵阳、 遵义、 平塘、 平坝、 黔西、 玉屏等地开展 田间白背稻飞虱、 褐飞虱采集, 并在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实验室进行 10 余种药 剂的抗药性 (敏感性) 测定研究。 0016 、 田间前期调查 : 采虫前, 调查田间稻飞虱发育情况, 掌握所需试虫龄期比例。 田间 多点调查后, 选择虫量较大的地块进行采集, 以便取得更高的效率。 若虫口密度高但田间水 层不足, 通过进水。

12、升高田间水位, 保证高效率采虫。 0017 、 采集稻飞虱的装置的准备 : 准备包括透明管1, 脱脂棉2, 海绵塞3, 带柄漏勺4, 透 明管 1 采用矿泉水瓶制作, 减去饮水塑料瓶底部即可, 矿区水瓶轻便, 取材容易, 方便携带 ; 连根稻茎 5 可就地取材, 用田间拔取孕穗期至抽穗期水稻, 剪去上部稻叶, 保留根部及以上 稻茎, 洗去根部泥沙, 以脱脂棉2包住根部, 从小径口一端塞入透明管1中, 塞紧以防连根稻 茎5掉出, 每瓶5株左右, 以备稻飞虱栖息及补充营养, 防止稻飞虱饥饿, 从而影响虫体体质 及发育, 脱脂棉 2 吸水后保湿效果好, 连根稻茎 5 可以坚持 3 天以上而不影响虫体。

13、健康, 后 用海绵塞 3 封住透明管 1 大径口一端。 0018 、 采集稻飞虱 : 将海绵塞3取出, 一手拿着装有稻茎的透明管1, 一手拿着漏勺4, 将 漏勺4轻轻碰触栖有稻飞虱的水稻基部, 稻飞虱会立即落于水面, 立刻用漏勺4朝着稻飞虱 密度较高的水面, 捞起稻飞虱, 迅速倒扣于透明管1中, 并用手指挡住管口, 防止透明管4中 稻飞虱逃逸, 透明管 1 中采集稻飞虱达到想要的数量时, 用海绵塞 3 封住管口即可。 0019 稻飞虱采集时, 透明管 1 大径口一端朝上, 保持竖立, 期间保证透明管 1 随时靠近 说 明 书 CN 204047706 U 4 3/3 页 5 漏勺 4。 002。

14、0 当漏勺4中有自然天敌如蜘蛛或其他小动物时, 放弃该漏勺4所有稻飞虱, 重新再 捞。 0021 在 2012 年 5 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 使用该技术, 发现 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 200% 以上, 而且操作简便, 省时省力。在田间虫口密度高的田块, 通常 每人每小时可采集稻飞虱 500 至 5000 头。田间虫量大时, 采集数量更多。同时, 采集的试 虫随时可以补充营养, 从而保证了虫体健康, 带回室内当天或者第二天即可开展试验, 免去 室内饲养繁殖, 大大节约成本, 还提高实验进度。即使田间虫源少, 采回室内繁殖也较其他 方法效率高。在 2012 年 5 月开始进行稻飞虱对常规药剂的抗性监测试验中, 使用该技术, 发现本实用新型减少用工 200% 以上, 而且操作简便, 省时省力。 说 明 书 CN 204047706 U 5 1/1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47706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