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11355 B (45)授权公告日 2013.09.04 CN 102511355 B *CN102511355B* (21)申请号 201110314409.7 (22)申请日 2011.10.17 A01G 23/00(2006.01) (73)专利权人 黑龙江省森林工程与环境研究所 地址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平 路 134 号 (72)发明人 刘广菊 刘滨凡 刘延坤 梁素钰 吴占杰 王志成 贾丹 丛燕 孟庆峰 王文帆 邵英男 刘玉龙 张鑫炎 (74)专利代理机构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 务所 23109 代理人 张宏威 (54) 发明。
2、名称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57) 摘要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它涉及防火林带阻隔系统及其构建方法。它为解 决解决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无法阻隔地下 火、 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森林大火和树冠火, 营 造周期过长, 结构简单, 阻火效果差, 灭火人员运 输困难的问题而提出。阻隔系统由多个相同的改 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组成 ; 两个防火沟分别设 置防火林道两侧 ; 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分别 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在 一个防火沟的外侧 ; 多个所述模块相互连接形成 一个封闭的阻隔系统。构建方法 : 一 : 划分多个封 闭的区域 ; 二 : 构建。
3、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形 成阻隔系统 ; 它不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森林资源, 见效快, 可降低森林火灾发生率 30以上。 (51)Int.Cl. 审查员 刘昶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102511355 B CN 102511355 B *CN102511355B* 1/1 页 2 1.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由多个相 同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组成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的形状。
4、为长条 状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由防火林道 (1)、 两个防火沟 (2) 和两个改培型生物 防火林带(3)组成 ; 所述两个防火沟(2)分别设置防火林道(1)两侧 ; 所述两个改培型生物 防火林带 (3) 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 (2) 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 (2) 的 外侧 ; 所述多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 带阻隔系统 ;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由如下步骤实现 ; 步骤一 : 将现有林区划分为多个封闭的区域 ; 所述封闭区域为人工林时阻隔面积为 300-400 公顷, 所述封闭区域为天然林时阻隔。
5、面积为 5000-8000 公顷 ; 步骤二 : 在获得的多个封闭区域之间的分割线上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使各个封闭区域之间通过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隔离 ; 形成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 隔系统 ; 步骤二中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由如下步骤实现 : 步骤 1 : 对位于现有林区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 采用改建的方式实现, 将现 有林间道进行拓宽改造或新建形成防火林道 (1) ; 步骤 2 : 在步骤 1 得到的防火林道 (1) 的两侧分别设置防火沟 (2) ; 步骤 3 : 在步骤 2 得到防火沟 (2) 外侧设置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所述改。
6、培型生物防火 林带分别设置在两个防火沟 (2) 的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 (2) 的外侧 ; 所述改培型 生物防火林带 (3) 的宽度 N 为 30.0-50.0 米 ; 其特征在于步骤 3 所述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的构建过程由如下步骤完成 : 步骤 a : 选取防火林道 (1) 两侧 30.0-50.0 米范围的林地作为原始防火林带 ; 步骤 b : 对步骤 a 选取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清林处理, 使原始防火林带的落叶与枯草的 平均载量小于 2.0 吨 / 公顷 ; 步骤c : 对经过步骤b清林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修枝操作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 的天然成熟林枝下高(H)为2.0米 ;。
7、 所述枝下高(H)表述的为最下端树枝距离地面的高度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中龄林枝下高 (H) 为 1.5-2.0 米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 幼林枝下高 (H) 为 1.0 米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人工林枝下高 (H) 为 2.0-3.0 米 ; 步骤 d : 对步骤 c 修枝操作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间伐操作 ; 对于郁闭度超过 0.6 的天然林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外, 其余树种中树高低于 1.5 米以及树高低于 2.0 米 的非耐火树种均伐除 ; 对于郁闭度低于 0.6 的天然林中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和树高 超 过 1.5 米的耐火树种保留外, 其余树种均伐除 。
8、; 人工纯林中的其余树种均伐除 ; 步骤e : 对于郁闭度低于0.9且林分密度小于5000株/公顷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补植, 所述补植的树种为耐火树种 ; 步骤 f : 经过上述步骤后得到最终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11355 B 2 1/3 页 3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火林带阻隔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森林火灾是突发性强, 危害性大, 补救处置难度极大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中, 次 数仅占 5的特大森林大火, 其损失却占全部森林火灾损失的 95以上, 特大森林火灾不 但毁坏大量森林资源, 带来。
9、严重的环境污染, 而且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也需要几十年甚至 上百年的时间, 因此, 森林防火最主要任务是预防、 控制、 扑灭特大森林火灾。当前, 我国森 林防火工作正在由扑救型向预防型转变, 生物性防火林带作为阻止林火蔓延、 预防控制森 林大火发生的有效生态方法, 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的积极手段, 正在被广泛推广应用。 但 是现有的新建型生物防火林带无法阻隔地下火、 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森林大火和树冠 火,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周期过长, 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阻火效果差, 灭火人员运输困难的 缺点。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无法阻隔地下火、 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控 。
10、制森林大火和树冠火, 营造周期过长, , 结构简单, 阻火效果差, 灭火人员运输困难的问题, 而提出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0004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 它由多个相同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组成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的形状为长条状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由防火林 道、 两个防火沟和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组成 ; 所述两个防火沟分别设置防火林道两侧 ; 所述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 防火沟的外侧 ; 所述多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改培型生物防 火林带阻隔系统。 0005 上述改培型。
11、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法, 它由如下步骤实现 ; 0006 步骤一 : 将现有林区划分为多个封闭的区域 ; 所述封闭区域为人工林时阻隔面积 为 300-400 公顷, 所述封闭区域为天然林时阻隔面积为 5000-8000 公顷 ; 0007 步骤二 : 在获得的多个封闭区域之间的分割线上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使各个封闭区域之间通过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隔离 ; 形成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 统。 0008 发明效果 : 0009 本申请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通过增加防火林道 1 和防火沟 2, 可有 效阻隔地下火、 地表火, 防火林道 1 还能实现快速运输灭火人员, 改培。
12、型生物防火林带 3 是 在现有林地通过清理林下可燃物、 保留目的树种形成防火林带, 克服了新建型生物防火林 带营造周期过长, 树种单一, 结构简单, 阻火效果差的缺点 ; 同时还可以此为依托及时采取 点烧迎面火等扑火措施控制森林大火、 树冠火的蔓延, 形成多功能立体阻火功效的阻隔带。 说 明 书 CN 102511355 B 3 2/3 页 4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3 作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开设与定期维护是降 低林火发生率和有效控制林火大面积蔓延的重要防范措施。其长效性、 生态性和根本性的 治本效果明显, 能够在阻止林火蔓延、 预防和控制森林大火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0。
13、10 本发明所述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不需要砍伐树木破坏森林资源, 见效 快, 还能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与开设生土隔离带相比可以减少投入 50以上, 在比新建生物防火林带投资低的情况下, 能提前发挥防火、 阻火作用 10-15 年 ; 本申请所述 改培型防火林带内可燃物载量小, 火险等级低, 施工前林内可燃物载量 20.0-30.0 吨 / 公 顷, 施工后林内卫生环境优良, 无站杆、 倒木等大型可燃物, 可燃物载量降到2.0吨/公顷以 下, 枝下高不低于 2.0 米, 且第二年早操萌生量也明显减少, 可燃物蔓延性减弱, 可降低森 林火灾发生率 30以上 ; 经济效益、 生态。
14、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统一。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一中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A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 图2为 具体实施方式二中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A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 图3为本申请的改培 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AA纵剖方向示意图 ; 图4为本申请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 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 具体实施方式一 : 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所述改培型生物防 火林带阻隔系统, 其特征在于它由多个相同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组成 ; 所述改培 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的形状为长条状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由防火林道 1、 。
15、两 个防火沟 2 和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3 组成 ; 所述两个防火沟 2 分别设置防火林道 1 两 侧 ; 所述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3 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防火沟 2 的两个外侧或并排设置 在一个防火沟 2 的外侧 ; 所述多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封闭的改 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 如图 4 所示。 0013 具体实施方式二 : 结合图 3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 点在于所述防火林道1的宽度为大于4.0米。 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14 具体实施方式三 : 结合图 3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
16、二 不同点在于所述两个防火沟 2 的宽度均为大于 0.5 米。其它组成和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 式一或二相同。 0015 具体实施方式四 : 结合图 3 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三不同 点在于所述两个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的宽度为 30.0-50.0 米, 易发生特大火灾地区可增宽 到 100.0 米以上 ;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通过对原有林地进行改培而得到。其它组成和 连接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三相同。 0016 具体实施方式五 : 具体实施方式四所述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系统的构建方 法, 它由如下步骤实现 ; 0017 步骤一 : 将现有林区划分为多个封闭的区域 ; 所述封闭。
17、区域为人工林时阻隔面积 为 300-400 公顷, 所述封闭区域为天然林时阻隔面积为 5000-8000 公顷 ; 0018 步骤二 : 在获得的多个封闭区域之间的分割线上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说 明 书 CN 102511355 B 4 3/3 页 5 A, 使各个封闭区域之间通过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隔离 ; 形成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 隔系统。 0019 具体实施方式六 : 结合图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五不同点 在于步骤二中构建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由如下步骤实现 : 0020 步骤 1 : 对位于现有林区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模块 A, 采用改建的方式。
18、实现, 将 现有林间道进行拓宽改造或新建形成防火林道 1 ; 0021 步骤 2 : 在步骤 1 得到的防火林道 1 的两侧分别设置防火沟 2 ; 0022 步骤 3 : 在步骤 2 得到防火沟 2 外侧设置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所述改培型生物防 火林带分别设置在两个防火沟 2 的外侧或并排设置在一个防火沟 2 的外侧 ; 所述改培型生 物防火林带的宽度 N 为 30.0-50.0 米。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五相同。 0023 具体实施方式七 : 结合图说明本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六不同点 在于步骤 3 所述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的构建过程由如下步骤完成 : 0024 步骤a : 。
19、选取防火林道1两侧30.0-50.0米范围的林地作为原始防火林带 ; 易发生 特大火灾地区可增宽到 100.0 米以上 ; 0025 步骤 b : 对步骤 a 选取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清林处理, 使原始防火林带的落叶与枯 草的平均载量小于 2.0 吨 / 公顷 ; 0026 步骤c : 对经过步骤b清林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修枝操作 ; 所述原始防火林 带中的天然成熟林枝下高H为2.0米 ; 所述枝下高H表述的为最下端树枝距离地面的高度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中龄林枝下高 H 为 1.5-2.0 米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天然幼 林枝下高 H 为 1.0 米 ; 所述原始防火林带中的人。
20、工林枝下高 H 为 2.0-3.0 米 ; 0027 步骤d : 对步骤c修枝操作后得到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间伐操作 ; 对于郁闭度超过 0.6的天然林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外, 其余树种中树高低于1.5米以及树高低于2.0 米的非耐火树种均伐除 ; 对于郁闭度低于 0.6 的天然林中除保留人工栽培的针叶树种和树 高超过 1.5 米的耐火树种保留外, 其余树种均伐除 ; 人工纯林中的其余树种均伐除 ; 0028 步骤 e : 对于郁闭度低于 0.9 且林分密度小于 5000 株 / 公顷的原始防火林带进行 补植, 所述补植的树种为耐火树种。 0029 步骤 f : 经过上述步骤后得到最终的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 0030 其它步骤与具体实施方式六相同。 0031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 不能认定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 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所提交 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专利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CN 102511355 B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11355 B 6 2/2 页 7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11355 B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