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

上传人:狗** 文档编号:6697747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6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810408726.7

申请日:

20180502

公开号:

CN108619113A

公开日:

2018100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1K9/50,A61K9/52,A61K47/38,A61K47/34,A61K31/704,A61K33/00,A61P35/00

主分类号:

A61K9/50,A61K9/52,A61K47/38,A61K47/34,A61K31/704,A61K33/00,A61P35/00

申请人:

丽水市中心医院

发明人:

纪建松,杜永忠,邬嘉晖,徐民,陈敏江,赵中伟,张登科

地址: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括苍路289号

优先权:

CN201810408726A

专利代理机构: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朱巧兴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技术,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阿霉素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提供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可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碳酸氢钠能从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与阿霉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显著提高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碳酸氢钠、阿霉素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1)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2)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3)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继续搅拌1min后,在快速搅拌的同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5)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6)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7)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阿霉素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1)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2)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3)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制得阿霉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4)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5)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共载微球;6)将收集到的阿霉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碳酸氢钠、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1)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2)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3)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4)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5)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碳酸氢钠共载微球;6)将收集到的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称取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0.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称取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4.6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微球及其制备技术,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对于较小的肿瘤,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晚期HCC或者患有潜在的慢性肝脏疾病,无法进行手术切除(Bruix J, Sherman M,Hepatology, 2011, 53(3):1020;El-Serag H B,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5(12):1118-1127.)。此外,肝脏移植的器官供体短缺,并且移植费用高昂,也限制了肝脏移植的应用。全身性的化学治疗又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且影响生活质量。而栓塞治疗对于人体的创伤较小,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栓塞治疗利用了影像学技术,实现了基于导管的动脉内治疗;其中,药物洗脱珠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近年来受到了大量关注。2007年,有学者对DEB-TACE在HCC患者上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疗效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患者对于DEB-TACE的耐受性良好(Varela M; Real MI; Burrel M; Forner A; Sala M; Brunet M; Ayuso C; Castells L; Montañá X; Llovet JM; Bruix 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7, 46(3):474-481.)。同样在2007年,有相关报道表明包载阿霉素的微球对于HCC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毒性(Poon R T, Tso W K, Pang R W, et al,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the Official Clinical Practi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2007, 5(9):1100.)。在2012年,有相关报道表明了DEB-TACE在将近300名早期和中期HCC患者中具有很好的疗效(Malagari K, Pomoni M, Moschouris H, et al, Cardio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12, 35(5):1119;Burrel M, Reig M, Forner A, et 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2, 56(6):1330-5.)。

HCC作为一种实体瘤,体内肿瘤的生长对葡萄糖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葡萄糖缺乏情况下,肿瘤细胞将启动一系列的细胞信号通路途径,最终导致死亡。实体肿瘤由于血管发育不完善,很多区域处于葡萄糖缺乏的状态,但是肿瘤细胞却能很好地适应葡萄糖缺乏的环境。对此,有学者发现乳酸可以使肿瘤细胞抵抗葡萄糖缺乏导致的死亡。乳酸能使细胞处于休眠状态,降低了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同时乳酸还抑制了葡萄糖缺乏所能激活的凋亡通路,并诱导细胞自噬,使得细胞能够存活更久。因此,乳酸在肿瘤部位大量存在,形成偏酸性的肿瘤微环境,有利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再生(Wu H, Ding Z, Hu D, et al,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2, 227(2):189; Peppicelli S, Toti A, Giannoni E, et al, Cell Cycle, 2016, 15(14):1908-1918.)。

在常规的栓塞治疗中,栓塞材料阻塞肿瘤动脉的同时,也会抑制乳酸从肿瘤中排除。乳酸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了栓塞治疗的疗效。有相关报道表明在进行栓塞治疗的同时,往肿瘤部位注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乳酸,能降低肿瘤部位乳酸的浓度,提高栓塞治疗的疗效(Chao M, Wu H, Jin K, et al, Elife, 2016, 5.)。在此治疗方案中,碳酸氢钠是以注射液的形式给予,因此给予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很快从肿瘤组织中流失,全身分布,难以长时间持肿瘤组织偏碱性的环境。

本发明采用油包油包固体(S/O/O)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能有效包载阿霉素和碳酸氢钠,并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碳酸氢钠能从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与阿霉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共载和缓释的微球,此微球能有效包载阿霉素和碳酸氢钠,并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阿霉素和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

1)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3)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继续搅拌1min后,在快速搅拌的同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5)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6)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7)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阿霉素和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

1)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制得阿霉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4)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所述的步骤如下:

1)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2)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4)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作为优选方案,称取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0.6%。

作为优选方案,称取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4.67%。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供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可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碳酸氢钠能从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与阿霉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显著提高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的曲线图;

图2为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的曲线图;

图3为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的比对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以下实施例予以解释,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只是为了解释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160mg、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1000mg。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充分溶解,制得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中,继续搅拌1min后,保持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20ml乙腈挥发完全。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1.6%。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4.67%。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6%。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52μm。

实施例2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1000mg。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3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充分溶解,制得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中,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乙腈挥发完全。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共载微球。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2.1%。

称取50mg阿霉素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6%。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30μm。

实施例3

一种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160mg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1000mg。

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2)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充分溶解,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4)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20ml乙腈挥发完全;

5)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将收集到的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2.8%。

称取50mg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4.67%。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344μm。

实施例4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160mg、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聚乳酸1000mg。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聚乳酸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聚乳酸丙酮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聚乳酸丙酮溶液中,继续搅拌1min后,保持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20ml丙酮挥发完全。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2.5%。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58%。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63μm。

实施例5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包括碳酸氢钠160mg、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聚乳酸-羟基乙酸1000mg。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聚乳酸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丙酮中,充分溶解,制得聚乳酸丙酮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聚乳酸丙酮溶液中,继续搅拌1min后,保持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即内油相。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外油相中,制得S/O/O乳剂,继续搅拌至20ml丙酮挥发完全。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自然干燥,收集固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测得回收率为82.1%。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二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加三氯甲烷破坏,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79μm。

微球中碳酸氢钠缓释效果评价

精密称取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和实施例3所制得的碳酸氢钠微球各80mg,置于含有4mL去离子水的释放管中,37℃,100rpm恒温振荡。在预设的时间点取样,每次取1mL上清液并加入1mL新鲜释放介质。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样品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图1)。由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可知,通过微球包载后,碳酸氢钠能缓慢从微球中释放,并且持续释放达到72h。因此,微球能有效延缓碳酸氢钠的释放。

微球中阿霉素缓释效果评价

精密称取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和实施例2所制得的阿霉素微球各10mg,置于含有20mL释放介质(PBS)的释放管中,37℃,100rpm恒温振荡。在预设的时间点取样,每次取1mL上清液并加入1mL新鲜释放介质。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阿霉素浓度,测得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图2)。由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可知,通过微球包载后,阿霉素能缓慢从微球中释放,并且持续释放达到28天。因此,微球能有效延缓阿霉素的释放。

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在实施1的制备后,取对数生长期的VX2和Bel-7402细胞,以5×104个/mL的细胞密度接种于12孔Transwell细胞板,每孔1mL。培养24h后,在Transwell小室中分别加入30mg的实施例3所制得的碳酸氢钠微球、实施例2所制得的阿霉素微球和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每个小室补充0.5mL含有10%(v/v)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未加微球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每孔设置3个平行组。微球和细胞共孵育48h之后,每孔加入200μL的5mg/mL的MTT,孵育4h,弃上清液,每孔加入1mL的DMSO以溶解紫色的沉淀物甲瓒,96rpm恒温水平振荡30 min,然后每孔移出200μL液体至96孔板,用酶联检测仪在570 nm处测定吸光值A。

细胞存活率(%)= (AT/AC )×100%

式中AT为实验组570 nm处的吸光值,AC为空白对照组570 nm处的吸光值。根据吸光度值计算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由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可知,碳酸氢钠微球,阿霉素微球和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在体外都能杀伤肿瘤细胞,且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细胞毒性最强。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408726.7 (22)申请日 2018.05.02 (71)申请人 丽水市中心医院 地址 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括苍路289号 (72)发明人 纪建松 杜永忠 邬嘉晖 徐民 陈敏江 赵中伟 张登科 (74)专利代理机构 丽水创智果专利代理事务所 (普通合伙) 33278 代理人 朱巧兴 (51)Int.Cl. A61K 9/50(2006.01) A61K 9/52(2006.01) A61K 47/38(2006.01) A61K 47/34(2017.01。

2、) A61K 31/704(2006.01) A61K 33/00(2006.01) A61P 35/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 法与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微球制备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 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微球及其制备 技术, 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种阿霉素及 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 阿霉素和微球壁材,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 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提供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并在 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可 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 阿霉。

3、素碳酸氢钠 共载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 碳酸氢钠能从 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 与阿霉 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 显著提高肿瘤细胞 的抑制率。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2页 CN 108619113 A 2018.10.09 CN 108619113 A 1.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碳酸氢钠、 阿霉素和 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 的步骤如下: 1) 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 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3)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

4、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4) 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继续搅拌1min后, 在快速搅 拌的同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 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5)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6)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7) 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阿霉。

5、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包括阿霉素和 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 的步骤如下: 1) 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 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制得阿霉素纳米混悬液, 即 内油相; 4)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 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

6、燥, 收集固 体得到阿霉素共载微球; 6) 将收集到的阿霉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碳酸氢钠、 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 其中一种, 所述的步骤如下: 1) 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2)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 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4)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

7、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 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 将收集到的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称取共载微 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8619113 A 2 0.5-0.6%。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

8、方法, 称取共载微 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 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 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4.67%。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8619113 A 3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0001 技术领域 0002 本发明涉及微球制备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微球 及其制备技术, 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3 肝细胞癌 (HCC) 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 死亡率高。 对于较小的肿瘤, 手术切除和肝移植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然而, 大多数患者被诊断为晚。

9、期HCC或者患有 潜在的慢性肝脏疾病, 无法进行手术切除 (Bruix J, Sherman M, Hepatology, 2011, 53 (3):1020;El-Serag H B,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1, 365(12):1118- 1127. ) 。 此外, 肝脏移植的器官供体短缺, 并且移植费用高昂, 也限制了肝脏移植的应用。 全 身性的化学治疗又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且影响生活质量。 而栓塞治疗对于人体的创伤较小, 且操作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 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0004 栓塞治疗利用了影像学技术, 实现了基于导管的动脉。

10、内治疗; 其中, 药物洗脱珠动 脉化疗栓塞 (DEB-TACE) 近年来受到了大量关注。 2007年, 有学者对DEB-TACE在HCC患者上的 安全性、 药代动力学和疗效进行了评价; 试验表明, 患者对于DEB-TACE的耐受性良好 (Varela M; Real MI; Burrel M; Forner A; Sala M; Brunet M; Ayuso C; Castells L; Monta X; Llovet JM; Bruix J,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7, 46(3):474- 481. ) 。 同样在2007年, 有相关报道表明包载阿霉素的微球。

11、对于HCC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并 且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毒性 (Poon R T, Tso W K, Pang R W, et al,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Burrel M, Reig M, Forner A, et 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12, 56(6):1330-5. ) 。 0005 HCC作为一种实体瘤, 体内肿瘤的生长对葡萄糖具有很大的依赖性。 葡萄糖缺乏情 况下, 肿瘤细胞将启动一系列的细胞信号通路途径, 最终导致死亡。 实体肿瘤由于血管发育 不完善, 很多区域处于葡萄糖缺乏的状态, 但是肿瘤细胞却能很好。

12、地适应葡萄糖缺乏的环 境。 对此, 有学者发现乳酸可以使肿瘤细胞抵抗葡萄糖缺乏导致的死亡。 乳酸能使细胞处于 休眠状态, 降低了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消耗。 同时乳酸还抑制了葡萄糖缺乏所能激活的凋 亡通路, 并诱导细胞自噬, 使得细胞能够存活更久。 因此, 乳酸在肿瘤部位大量存在, 形成偏 酸性的肿瘤微环境, 有利于肿瘤的生长, 转移和再生 (Wu H, Ding Z, Hu D, et al, Journal of Pathology, 2012, 227(2):189; Peppicelli S, Toti A, Giannoni E, et al, Cell Cycle, 2016, 15(。

13、14):1908-1918. ) 。 说 明 书 1/6 页 4 CN 108619113 A 4 0006 在常规的栓塞治疗中, 栓塞材料阻塞肿瘤动脉的同时, 也会抑制乳酸从肿瘤中排 除。 乳酸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从而降低了栓塞治疗的疗效。 有相关报道表明在 进行栓塞治疗的同时, 往肿瘤部位注射碳酸氢钠溶液中和乳酸, 能降低肿瘤部位乳酸的浓 度, 提高栓塞治疗的疗效 (Chao M, Wu H, Jin K, et al, Elife, 2016, 5. ) 。 在此治疗方 案中, 碳酸氢钠是以注射液的形式给予, 因此给予的碳酸氢钠注射液很快从肿瘤组织中流 失, 全身分布, 难以。

14、长时间持肿瘤组织偏碱性的环境。 0007 本发明采用油包油包固体 (S/O/O) 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 球, 能有效包载阿霉素和碳酸氢钠, 并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 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 碳酸氢钠能从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 与阿 霉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 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效果。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能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共载和缓释的微球, 此微球能有 效包载阿霉素和碳酸氢钠, 并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 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效果。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15、的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 阿霉素和微球壁材, 微 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的步骤如下: 1) 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 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3)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4) 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继续搅拌1min后, 在快速搅 拌的同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 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5)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16、,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6)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7) 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0010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包括阿霉素和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 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的步骤如下: 1) 将阿霉素溶解于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2)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 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制得阿霉。

17、素纳米混悬液, 即 内油相; 4)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 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 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0011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 微球壁材, 微球壁 说 明 书 2/6 页 5 CN 108619113 A 5 材为乙基纤维素、 聚乳酸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中的其中一种, 所述。

18、的步骤如下: 1) 将碳酸氢钠溶解于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2) 将微球壁材和吐温80分散于乙腈或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液; 3) 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4) 以含有司班80的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制得的 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或丙酮挥发完全; 5) 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6) 将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82.8%。 0012。

19、 作为优选方案, 称取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 游离,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0.6%。 0013 作为优选方案, 称取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 钠游离, 然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 4.67%。 00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提供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并在肿瘤治疗 中的应用,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可实现阿霉素和碳酸氢钠的缓释,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 载微球与肿瘤细胞共孵育之后, 碳酸氢钠能从微球中释放并中和肿瘤微环境中的乳酸, 与 阿。

20、霉素的细胞毒性产生协同作用, 显著提高肿瘤细胞的抑制率。 0015 附图说明: 图1为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的曲线图; 图2为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的曲线图; 图3为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的比对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本发明用以下实施例予以解释, 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只是为了解释而不是以任何方 式限制本发明。 0017 实施例1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160mg、 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 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纤维素1000mg。 0018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

2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 充分溶解, 制得乙基纤 维素乙腈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中, 继续搅拌1min后, 保持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 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0019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 的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20ml乙腈挥发完全。 说 明 书 3/6 页 6 CN 108619113 A 6 0020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22、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 自然干燥, 收集固体 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0021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1.6%。 0022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 然 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4.67%。 0023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 用荧 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6%。 0024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52 m。 0025 实施例2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

23、法, 包括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 为乙基纤维素1000mg。 0026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3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 充分溶解, 制得乙基纤 维素乙腈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乙基纤维素乙腈溶液中, 制得阿霉素碳酸 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0027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 的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乙腈挥发完全。 0028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

24、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 自然干燥, 收集固体 得到阿霉素共载微球。 0029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2.1%。 0030 称取50mg阿霉素共载微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 用荧光分光光 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6%。 0031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30 m。 0032 实施例3 一种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160mg和微球壁材, 微球壁材为乙基 纤维素1000mg。 0033 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1) 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2) 。

25、将1000mg乙基纤维素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乙腈中, 充分溶解, 制得微球壁材溶 液; 3) 将碳酸氢钠水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微球壁材溶液中, 制得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4) 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的步骤4 制得的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20ml乙腈挥发完全; 5) 对步骤4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三次, 再自然干燥, 收集固 体得到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0034 6) 将收集到的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2.8%。 说 明 书 4/6 页 7 CN 1086191。

26、13 A 7 0035 称取50mg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 然后用去 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4.67%。 0036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344 m。 0037 实施例4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160mg、 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 材, 微球壁材为聚乳酸1000mg。 0038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聚乳。

27、酸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聚乳酸丙酮 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聚乳酸丙酮溶液中, 继续搅拌1min后, 保持 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 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0039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 的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20ml丙酮挥发完全。 0040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 自然干燥, 收集固体 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0041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

28、2.5%。 0042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 然 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58%。 0043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 用荧 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 0044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63 m。 0045 实施例5 一种阿霉素及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制备方法, 包括碳酸氢钠160mg、 阿霉素40mg和微球壁 材, 微球壁材为聚乳酸-羟基乙酸1000mg。 0046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

29、骤1将40mg阿霉素溶解于2ml氯仿中, 制得阿霉素氯仿溶液; 步骤2将160mg碳酸氢钠溶解于2ml水中, 制得碳酸氢钠水溶液; 步骤3将1000mg聚乳酸和200mg吐温80分散于20ml丙酮中, 充分溶解, 制得聚乳酸丙酮 溶液; 步骤4将阿霉素氯仿溶液注入到快速搅拌的聚乳酸丙酮溶液中, 继续搅拌1min后, 保持 快速搅拌并注入碳酸氢钠水溶液, 制得阿霉素碳酸氢钠纳米混悬液, 即内油相。 0047 步骤5以含有6g司班80的180ml大豆油为外油相, 在25将内油相加入到不停搅拌 的外油相中, 制得S/O/O乳剂, 继续搅拌至20ml丙酮挥发完全。 0048 对步骤5的溶液离心去上清液。

30、, 得到的固体用正己烷洗涤3遍, 自然干燥, 收集固体 得到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0049 将步骤6收集到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称重, 测得回收率为82.1%。 0050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二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碳酸氢钠游离, 然 说 明 书 5/6 页 8 CN 108619113 A 8 后用去离子水萃取碳酸氢钠, 用酸碱滴定法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负载量为3.87%。 0051 称取50mg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 加三氯甲烷破坏, 使包载的阿霉素游离, 用荧 光分光光度法测得微球中阿霉素负载量为0.5%。 0052 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得微球的数均粒径为279。

31、 m。 0053 微球中碳酸氢钠缓释效果评价 精密称取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和实施例3所制得的碳酸氢钠微 球各80mg, 置于含有4mL去离子水的释放管中, 37, 100rpm恒温振荡。 在预设的时间点取 样, 每次取1mL上清液并加入1mL新鲜释放介质。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样品中的碳酸氢钠含量, 测得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 (图1) 。 由微球中碳酸氢钠的体外释放情况可知, 通过 微球包载后, 碳酸氢钠能缓慢从微球中释放, 并且持续释放达到72h。 因此, 微球能有效延缓 碳酸氢钠的释放。 0054 微球中阿霉素缓释效果评价 精密称取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

32、球和实施例2所制得的阿霉素微球 各10mg, 置于含有20mL释放介质 (PBS) 的释放管中, 37, 100rpm恒温振荡。 在预设的时间点 取样, 每次取1mL上清液并加入1mL新鲜释放介质。 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中的阿霉素 浓度, 测得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 (图2) 。 由微球中阿霉素的体外释放情况可知, 通 过微球包载后, 阿霉素能缓慢从微球中释放, 并且持续释放达到28天。 因此, 微球能有效延 缓阿霉素的释放。 0055 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在实施1的制备后, 取对数生长期的VX2和Bel-7402细胞, 以5104个/mL的细胞密度接 种于12孔Transwel。

33、l细胞板, 每孔1mL。 培养24h后, 在Transwell小室中分别加入30mg的实施 例3所制得的碳酸氢钠微球、 实施例2所制得的阿霉素微球和实施例1所制得的阿霉素碳酸 氢钠共载微球, 每个小室补充0.5mL含有10% (v/v) 胎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 未加微球的 细胞作为空白对照, 每孔设置3个平行组。 微球和细胞共孵育48h之后, 每孔加入200 L的 5mg/mL的MTT, 孵育4h, 弃上清液, 每孔加入1mL的DMSO以溶解紫色的沉淀物甲瓒, 96rpm恒温 水平振荡30 min, 然后每孔移出200 L液体至96孔板, 用酶联检测仪在570 nm处测定吸光值 A。 0056 细胞存活率(%)= (AT/AC )100% 式中AT为实验组570 nm处的吸光值, AC为空白对照组570 nm处的吸光值。 根据吸光度 值计算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 由微球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可知, 碳酸氢钠微球, 阿霉素微球和 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在体外都能杀伤肿瘤细胞, 且阿霉素碳酸氢钠共载微球的细胞毒 性最强。 说 明 书 6/6 页 9 CN 108619113 A 9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10 CN 108619113 A 10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11 CN 108619113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