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05875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5.18 CN 102058759 A *CN102058759A* (21)申请号 201010618059.9 (22)申请日 2010.12.31 A61K 36/8962(2006.01) A61K 36/9068(2006.01) A61K 9/00(2006.01) A61K 9/14(2006.01) A61P 11/00(2006.01) A61P 31/00(2006.01) A61P 31/04(2006.01) A61P 29/00(2006.01) A61P 1/08(2006.01) A。
2、61P 1/12(2006.01) (71)申请人 广东太安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15021 广东省汕头市潮汕路金园工业 区 11R2-2 片区 (72)发明人 柯树泉 柯少彬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 公司 44228 代理人 刘媖 (54) 发明名称 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 中药, 属于中药技术领域, 其特点是将具有抑菌 作用的中药 (材) 提取液作为发酵液, 然后通过发 酵法进行炮制, 最后制成可煎煮的茶剂或者可冲 泡的块茶、 袋泡茶 ; 所述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是 指已经发现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 。
3、(材) , 如大蒜、 生 姜、 花椒、 郁金、 丹参、 金银花、 板蓝根、 大青叶、 五 倍子、 乾漆、 虎杖、 厚朴、 大風子、 黄连、 苦参、 连翘、 大黄、 生地、 知母、 薤白等 ; 这种茶剂中药中可以 含有或者不含茶叶并和其它中药组成, 可以煎煮, 也可以冲泡, 该种茶剂中药具有使用顺应性高、 药 材利用率高的特点 ; 这种茶剂具有疏风解表, 利 湿和中的功能, 用于四季伤风感冒, 中暑发热, 腹 痛身酸, 呕吐泄泻。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4 页 CN 102058761 A1/1 页 2 。
4、1. 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其特征在于 : 该茶剂中药是将具有抑菌作用 的中药材提取液发酵后制成粉末、 压成块或制成袋泡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材为在体外细菌培养试验中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材中的一种或几种。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其特征在于 : 所 述的茶剂中药优选配方为 : 紫苏 1050g, 香薷 1050g, 甘草 30100g, 香附 1050g, 苍术 3580g, 石菖蒲 1030g, 厚朴 2060g, 羌活 1050g, 陈皮。
5、 1050g, 贯众 1050g, 柴胡 1050g, 半夏 1050g, 酒制川 芎 1050g, 薄荷 1035g, 枳壳 1065g, 玉叶金花 4065g, 桔梗 1050g, 荆芥 1050g, 广藿香 1050g, 麻黄 020g, 大蒜或姜 40100g。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茶 剂中药还含有茶叶, 所述茶叶的含量为 2080g。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 茶剂中药的制备方法如下 : 将紫苏 1050g, 香薷 1050g, 甘草 30100g, 香附。
6、 1050g, 苍术 3580g, 石菖蒲1030g, 厚朴2060g, 羌活1050g, 陈皮 1050g, 贯众1050g, 柴胡1050g, 半夏 1050g, 酒制川芎 1050g, 薄荷 1035g, 枳壳 1065g, 玉叶金花 4065g, 桔梗 1050g, 荆芥 1050g, 广藿香 1050g, 麻黄 020g, 茶叶 2080g, 分别粉碎成粗粉, 混匀备用, 取大蒜 或者姜 40-100g , 切片, 加入切片重量的 6-10 倍量水, 煎煮 0.5-2 小时, 取汁弃渣, 将取得 的汁加入上述药材粗粉中, 均匀润湿, 放置室温发酵 1-3 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然后。
7、干燥, 分装成袋, 或制成袋泡茶, 或压制成块。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1/14 页 3 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剂中药, 特别涉及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属于 茶剂中药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 在近代, 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 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 轨外, 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 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 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 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
8、容, 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 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 改 变药性、 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 并能产生丰 富的次生代谢产物, 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 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 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 提高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扩大适应症。由于真菌在 微生物中具有种类多、 次生代谢产物多、 培养条件比较简单等特点, 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 菌。 0003 微生物的药用历史十分悠久, 真菌类药物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 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 早在东汉年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 神 农本草经 中, 就有灵芝、。
9、 茯苓、 猪苓、 雷丸等药用真菌分别作了专项论述, 这些药物至今沿 用不衰。 从这些真菌中药中已经分离到相应的纯菌种, 有些已实行人工种植物代替野生品, 不能人工种植子实体的, 也可以通过培养菌丝体来代替, 充分满足了制药实践的要求, 也为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近 50 年来, 国内外学者在药用微生物分类、 化学、 药理 学、 临床医学、 制剂学及遗传育种、 栽培驯化、 发酵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如微生态制剂、 灵芝菌、 虫草菌、 蜜环菌、 阿氏假囊酵母、 竹红菌等在保健品和药品开 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生理活。
10、 性, 因此, 受到药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0004 发酵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 物发酵物, 建神曲、 沉香曲、 淡豆豉、 半夏曲、 红曲、 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 从某 种意义上说, 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发酵而成的, 僵蚕也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 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 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 药。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界天然的菌种发酵的, 一般多为霉菌、 酵母、 细菌等, 由于菌种 不纯, 针对性不强, 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 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 同时接。
11、入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 也不可能根据需 要将几种微生物组合接种在一起 ; 另一方面, 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 生长条件要求比 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 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 外, 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 所以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还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 出来。 0005 微生物是中药发酵的有力工具。 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2/14 页 4 物质, 并易于工业化。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如各式各样 的酶、 抗生素。酶是一切生物。
12、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 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 压下迅速完成, 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 碱性蛋白酶、 酸性蛋白酶、 纤维素 酶、 半纤维素酶、 果胶酶、 单宁酶、 酯化酶、 酰胺酶、 淀粉酶和糖化酶等, 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 蔗糖酶、 淀粉酶、 脂肪酶、 酒化酶等, 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 也有胞外酶 ; 既有合成酶, 也有分 解酶。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 微生物进行生命活 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 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 础, 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 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 基础。
13、。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 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 法, 据有关报道, 提取小檗碱之前, 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 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 另 一方面, 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 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 物 ; 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 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 或微生物的次生 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 效成分发生复方、 协同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 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 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 径, 从。
14、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 毒物质进行分解, 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菜籽饼、 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 毒物质, 从而用来饲喂牲畜 ; 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 得易于吸收, 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 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 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 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 糖等常规物质, 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 如发酵法提取薯 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 就微生态制剂而言, 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 如双歧杆菌。微生物容易诱变, 可以根据需要,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 使之 更。
15、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 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 最成熟的领域。 0006 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 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 细菌、 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 200 余种, 抗肿瘤的真菌 200 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 查统计, 我国药用真菌有 41 科、 110 属、 298 种, 占藻类、 菌类、 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 467 种的 63.8%, 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 富的可供选择菌株,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 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 但 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
16、似的生理活性物质, 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 几百种真菌, 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 ; 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 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 如发酵淡豆豉时, 用桑叶、 青蒿同制的, 药性偏于寒 凉,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征 ; 用麻黄、 紫苏等同制的, 药性偏于辛温, 适用于外感风 寒之征。 0007 微生物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微生物中发现的活性成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已 成为发现新药的重要领域。现在, 除了抗菌、 抗肿瘤等抗生素外, 非抗微生物生理活性物质 的发现越来越多, 如 : 免疫抑制剂、 降血脂、 抗氧化、 受体拮抗剂和特异性酶抑制剂等。毒菌。
17、 也是一类含有对人有强烈作用效果的菌类, 极其少量的活性物质就可引起人的剧烈反应, 若用这些菌类发酵有关中药, 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毒蝇鹅膏菌含有神经毒素, 能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3/14 页 5 引起人的精神幻觉, 在欧美还有食毒蝇菌的嗜好。 采用这类毒菌发酵相应的戒毒中药, 有可 能对开发戒毒类药物有所帮助。 0008 对某一具体发酵中药的研究来说, 主要需做好以下工作 : 1) 加强功能微生物的菌 种选育工作 ; 2) 中药发酵技术及装备研究 ; 3) 发酵中药的组方及药理活性研究 ; 4) 复合微 生物发酵技术研究 ; 5)。
18、 建立有效的筛选模型 ; 6) 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 建立快速灵敏的 分析检测手段 ; 7) 在研究发酵中药过程中如何贯彻中医理论的指导并吸收现代中医药的其 它新成果。总之,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关条件, 时 机是成熟的。国内如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已开始了有关的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一 定的进展。可以预见, 通过努力,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药必将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 剂 型改进、 创制新药方面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 给中药研 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为中药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 中药应成为。
19、中药研究的新内容。 0009 以上是中药的微生物发酵方面的技术背景, 为研究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中药茶 剂, 还需了解一下中药茶剂的发展史、 现有技术情况。 0010 中国是茶的故乡, 种茶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早在 2000 多年前的 神农本草经 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 三国魏 吴普本草 亦有记载。唐代王焘的 外台秘要 、 孙思邈的 千金方 及元代忽思慧的 饮膳正要 等书中均记载有多种 “茶饮剂” 。唐陈藏 器 本草拾遗 说 :“诸药为各病之药, 茶为百病之药。 ” 明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 说 :“茶, 苦而寒, 阴中之阴, 沉也降也, 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 火降内上清矣。 ”。
20、 清代汪昂在 本草备要 中说 :“饮茶能解酒食、 油腻、 烧灼之毒。 ” 近代根据中医药的理论, 认为茶能提神醒脑, 安神 除烦, 上清头目, 清心降火, 下气消食, 解油去腻, 止渴生津, 利尿消炎, 清热解毒, 消暑止泄, 祛风解表, 化痰止咳, 补益和胃, 延年益寿。饮茶好处很多, 概括起来有以下 12 点 :(1) 能使 人振奋精神, 增强思维、 记忆与运动能力 ; (2) 能消除疲劳, 促进新陈代谢, 并有维持心脏、 血管、 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 ; (3) 对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 儿童经常 饮茶龋齿可减少 60% ; (4) 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并含有。
21、妊娠妇女不可缺少的微 量元素锌 ; (5) 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 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突变 ; (6) 能抑制细胞 衰老, 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 E 的 18 倍以上 ; (7) 能延缓和防止血管 内膜脂质斑块形成, 防止动脉硬化、 高血压和脑血栓 ; (8) 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 ; (9) 可 以预防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白内障 :(10) 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 故能防治口腔 炎、 咽喉炎, 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 痢疾等 ; (11) 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及维持血液的正常 酸碱平衡 ; (12) 防暑降温。 0011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
22、临床与研究中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成分 均有很好的保健、 治疗效果。其中所含的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 质等, 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 茶药配用, 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和利于药物溶 解、 吸收。因此, 国内外自 80 年代起, 兴起了一股茶疗热。药茶已作为中医药防病治病、 养 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0012 在充分研究了以上两大技术的发展史、 现状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本发明创造性 地发明了中药选取菌群进行了定向发酵的中药炮制方法, 创新了定向发酵中药茶剂的制备 方法。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4/14 页 6 发。
23、明内容 001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该茶剂中药采用结合 中药茶剂技术和微生物发酵技术, 独创抗菌中药选菌制备茶剂中药的技术, 发展与提高了 中药剂型多样化技术和中药炮制技术。 001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 一种以微生物发酵法炮制的茶剂中药, 该茶剂中药是将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材提取液 发酵后制成粉末、 压成块或制成袋泡茶。 0015 上述的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材为在体外细菌培养试验中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材 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 选定用药范围并优化配方 : 紫苏 10-50g, 香薷 10-50g, 甘草 30-100g, 香附 。
24、10-50g, 苍术 35-80g, 石菖蒲 10-30g, 厚朴 (制) 20-60g, 羌活 10-50g, 陈皮 (制) 10-50g, 贯众 10-50g, 柴胡 10-50g, 半夏 (制) 10-50g, 川芎 (酒制) 10-50g, 薄荷 10-35g, 枳壳 10-65g, 玉叶金花 40-65g, 桔梗 10-50g, 荆芥 10-50g, 广藿香 10-50g, 麻黄 0-20g, 茶叶 20-8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粉 (全部过二号 筛 (24目) , 少于40%通过四号筛 (65目) , 粒径0.850.25mm, 混匀, 取大蒜或者姜 40-100g , 。
25、最好是生姜, 切片, 加6-10倍量水, 煎煮0.5-2小时, 取汁弃渣, 加入上述药材粗粉中, 润湿 均匀, 放置发酵1-3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药粉微, 表面发黄), 干燥, 分装成每袋6g或12g, 或制成袋泡茶, 或压制成块, 每服 6g 或 12g, 这种茶剂具有疏风解表, 利湿和中的功能, 用于 四季伤风感冒, 中暑发热, 腹痛身酸, 呕吐泄泻。 本发明的抑菌中药范围是外延的, 剂型表现 形式为粗粉茶、 块茶和袋泡茶, 使用方式是粗粉和块茶用煎煮方式, 袋泡茶直接用开水反复 冲泡, 最多可冲泡 9 次。 0017 本发明的产品具有疏风解表, 利湿和中的功能, 用于防治四季伤风感冒,。
26、 中暑发 热, 腹痛身酸, 呕吐泄泻作用的药物的制备。具体的实验情况请参见实施例。 0018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 1. 本发明采用中药炮制技术和微生物发酵炮制技术相结合, 独创抗菌中药选菌制备茶 剂中药的技术, 发展与提高了中药剂型多样化技术和中药炮制技术 ; 2. 本发明用抑菌作用强的中药 (材) 发酵物其抑菌作用弱。反之易然, 用抑菌作用弱的 中药 (材) 发酵物其抑菌作用强 ; 3用中药抑菌性进行发酵菌群 (蔟) , 进行发酵炮制选菌, 巧妙顺应了自然界的生态平 衡法则, 菌群稳定性高, 发酵物产品质量稳定, 变异系数小。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
27、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这些实施例仅用来说明本发明, 并 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0 实施例 1 取麻黄 20g, 紫苏 50g, 香薷 10g, 甘草 100g, 香附 10g, 苍术 35g, 石菖蒲 30g, 厚朴 (制) 20g, 羌活 50g, 陈皮 (制) 10g, 贯众 50g, 柴胡 10g, 半夏 (制) 10g, 川芎 (酒制) 10g, 薄荷 35g, 枳壳 10g, 玉叶金花 50g, 桔梗 10g, 荆芥 10g, 广藿香 10g, 茶叶 3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5/14 页 7 粉, 。
28、全部过二号筛 (24 目) , 少于 40% 通过四号筛 (65 目) , 粒径 0.85 0.25mm, 混匀, 取大蒜 40g, 切片, 加盖, 加水约 400g 煎煮 2 小时, 弃渣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发 酵 3 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干燥, 压制成块, 每块 6g, 每次用 1-2 块, 煎煮 0.5 小时, 每天 1-2 次。 0021 实施例 2 取紫苏 10g, 香薷 50g, 甘草 30g, 香附 50g, 苍术 80g, 石菖蒲 10g, 厚朴 (制) 60g, 羌活 10g, 陈皮 (制) 50g, 贯众 10g, 柴胡 50g, 半夏 (制) 。
29、10-50g, 川芎 (酒制) 50g, 薄荷 35g, 枳壳 10g, 玉叶金花40g, 桔梗10g, 荆芥10g, 广藿香10g, 茶叶2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粉, 全 部过二号筛24目, 少于40%通过四号筛65目, 粒径0.850.25mm, 混匀, 取姜 40g, 最好是 生姜, 切片, 加水约 400g 煎煮 2 小时, 弃渣, 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发酵 1 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干燥, 每袋 6g 分装并制成袋泡茶, 每次 1-2 袋。 0022 实施例 3 取紫苏 10g, 香薷 10g, 甘草 35g, 香附 10g, 苍术 35g, 石菖。
30、蒲 10g, 厚朴 (制) 20g, 羌活 10g, 陈皮 (制) 10g, 贯众 10g, 柴胡 10g, 半夏 (制) 50g, 川芎 (酒制) 10g, 薄荷 10g, 枳壳 65g, 玉叶金花65g, 桔梗50g, 荆芥50g, 广藿香50g, 茶叶8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粉, 全部过 二号筛24目, 少于40%通过四号筛65目, 粒径0.850.25mm, 混匀, 取大蒜 100g, 切片, 加 水约 600g 煎煮 0.5 小时, 弃渣, 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发酵 1 天, 以文火 炒至微焦, 干燥, 即得。 0023 实施例 4 取紫苏 25g,。
31、 香薷 25g, 甘草 50g, 香附 25g, 苍术 50g, 石菖蒲 15g, 厚朴 (制) 40g, 羌活 25g, 陈皮 (制) 25g, 贯众 25g, 柴胡 25g, 半夏 (制) 25g, 川芎 (酒制) 25g, 薄荷 15g, 枳壳 25g, 玉叶金花 50g, 桔梗 25g, 荆芥 25g, 广藿香 25g, 茶叶 55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粉, 全部 过 24 目二号筛, 少于 40% 通过 65 目四号筛, 粒径 0.85 0.25mm, 混匀, 取姜 100g, 最好是 生姜, 切片, 加水 600g, 煎煮 0.5 小时, 弃渣, 提取液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
32、湿润均匀, 放置发酵 3 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干燥, 即得。 0024 实施例 5 效果比较实验, 取实施例 2、 3 的产物, 进行了下列实验 : 先用生姜、 大蒜水提液体外抑菌作用的对比试验, 然后按实施例 2、 3 发明物水煎液进 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试验。发明物其抑菌效果出乎意料。 0025 大蒜(Allium sativum L.)属于百合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 外 有灰白色或淡红色膜质鳞皮, 剥去鳞叶, 内有 6-10 个蒜瓣, 轮状生于花茎的周围, 茎基部盘 状, 生有多数须根。一个蒜瓣外面包有一层透明膜, 剥去膜, 即见白色、 肥厚多汁的鳞片。有 浓烈的蒜臭。
33、, 味辛辣。入脾、 胃、 肺经。具有行滞气, 暖脾胃, 消瘾积, 解毒, 杀虫作用。单用 于治疗饮食积滞, 脘腹冷痛, 水肿胀满, 泻泄, 痢疾, 疟疾, 百日咳, 痈疽肿毒, 白秃癣疮, 蛇虫 咬伤。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类、 酶类、 硫甙类、 甾体甙类、 肽与氨基酸类和糖类。现代研究 表明大蒜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与本试验有关的是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其活性物质还不 清楚, 可能与挥发油、 酶类、 硫甙类、 甾体甙类物质有关。 0026 生姜 (Zingiber of officinal Rose) 属于姜科草本植物, 茎为肉质根状茎, 腋 芽不断分生可发生一、 二、 三次, 次生根茎, 丛。
34、生密集成块状, 地上茎是叶鞘抱合成的假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6/14 页 8 茎, 高 70-100 cm, 直立不分枝。叶披针形具叶鞘, 绿色, 叶互生, 排浓度两行。姜在热带开 花, 花黄绿色或红色, 很少结果, 以根茎繁殖。呈不规则块状, 略扁, 具指状分枝, 长 418cm, 厚 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 有环节, 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 断面浅黄 色, 内皮层环纹明显, 维束管散在。气香特异, 味辛辣。辛, 微温 ; 归肺、 脾、 胃经。具有解表 散寒, 温中止呕, 化痰止咳, 用于风寒感冒, 胃寒呕吐, 寒痰咳嗽。。
35、 0027 采用大蒜、 生姜水提液对大肠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痢疾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四 种细菌进行抑菌效果研究, 并对大蒜、 生姜水水浸液对以上四种细菌抑菌效果进行对比分 析, 比较生姜、 大蒜对细菌的抑菌的强弱, 为微生物发酵菌群选择提供依据。每种有抑菌作 用的中药其抗菌谱是不同的, 根据生态平衡和每种中药特定的活生菌群和抑制菌群, 其发 酵炮制结果均不同。 因此, 本发明要求保护有抑菌作用的中药用于中药发酵炮制法的权利。 具有抑菌作用的中药除上述大蒜、 生姜, 还有花椒、 郁金、 丹参、 金银花、 板蓝根、 大青叶、 五 倍子、 乾漆、 虎杖、 厚朴、 大風子、 黄连、 黄柏、 苦参。
36、、 连翘、 大黄、 生地、 知母、 薤白等。 0028 提取液制备 : 取大蒜去皮, 生姜洗净, 各 50g, 切片, 分别放入洁净 1000ml 烧瓶中。 分别按 1:1, 1:6, 1:10, 1:15 的比例加入无菌水, 各回流提取 0.52 小时, 过滤, 取过滤后的 不同浓度梯度的大蒜、 生姜提取液备用, 以上浓度梯度依次设为 A, B, C, D 处理号。其中 A、 C 组提取 0.5 小时, B、 D 组提取 2 小时。 0029 菌液制备 : 取大肠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痢疾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菌株试管, 用吸管吸取 5 ml 无菌水, 洗下菌落, 并使其混合均匀, 配。
37、制成不少于 50 100cfu/ml 菌液, 备用。 0030 培养基的制备 :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 : 牛肉 3g, 蛋白胨 10 g, NaCl 5 g, 琼脂 1520 g, 加纯水制成 1000 ml, pH 7. 07. 2, 121下灭菌 20 min。 0031 抑菌试验 :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 20 ml 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吸 取 0.5mL 菌液于平板培养基内, 再在其上倒入一层培养基混匀, 使菌悬液与培养基均匀分 布在平板内。用无菌打孔器将滤纸打成直径 6 mm 圆片, 经灭菌, 浸在大蒜、 生姜提取液中, 每叠 4 片, 贴入平板, 每个共置平板 4 叠。。
38、将贴好滤纸片的培养皿倒置, 于 30培养箱中培 养 24 h 测定抑菌圈直径, 并继续培养 3-5 天, 观察抑菌时间。 0032 抑菌时间计时方法 : 从出现抑菌环开始计时, 至抑菌环中重新长出第一个菌落为 止, 为抑菌时间。 0033 抑菌时间试验结果 : 出乎意料的是, 用姜提取物处理过的发明实施例 4 与用大蒜提取物润湿、 发酵处理的 发明实施例 3 的对照抑菌效果完全相反。换句话说, 用姜处理的发明物抑菌谱和抑菌时间, 与大蒜提取物处理的发明物比较, 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 生姜发酵物其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大 蒜发酵物, 这可能与竞争性微生物生态有关。现将发明实施 4 与实施例 3 所做实。
39、验报告如 下 : 各取发明实施例 3、 4 样品 50g, 分别放入洁净 1000ml 烧瓶中。分别按 1:1, 1:6, 1:10, 1:15 的比例加入无菌水, 各回流提取 0.5-2 小时, 过滤, 取过滤后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大蒜、 生姜提取液备用, 以上浓度梯度依次设为 A, B, C, D 处理号。其中 A、 C 组提取 0.5 小时, B、 D 组提取 2 小时。 0034 菌液制备 : 取大肠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痢疾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菌株试管,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7/14 页 9 用吸管吸取5 ml无菌水, 洗下菌落,。
40、 并使其混合均匀, 配制成不少于50100 cfu/ml菌液, 备用。 0035 培养基的制备 :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牛肉3g, 蛋白胨10 g, NaCl 5 g, 琼脂15 20 g, 制成 1000 ml, pH 7. 0-7. 2, 121下灭菌 20 min。 0036 抑菌试验 :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 20 ml 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吸 取 0.5ml 菌液于平板培养基内, 再在其上倒入一层培养基混匀, 使菌悬液与培养基均匀分 布在平板内。用无菌打孔器将滤纸打成直径 6 mm 圆片, 经灭菌, 浸在大蒜、 生姜提取液中, 每叠 4 片, 贴入平板, 每个共置平板 4。
41、 叠。将贴好滤纸片的培养皿倒置, 于 30培养箱中培 养 24 h 测定抑菌圈直径, 并继续培养 3-5 天, 观察抑菌时间。 0037 抑菌时间计时方法 : 从出现抑菌环开始计时, 至抑菌环中重新长出第一个菌落为 止, 为抑菌时间。 0038 抑菌时间试验结果 :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8/14 页 10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9/14 页 11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10/14 页 12 出乎意料的是, 用姜提取物处理过的发明实施例 4 与用大蒜提。
42、取物润湿、 发酵处理的 发明实施例 3 的对照抑菌效果完全相反。换句话说, 用姜处理的发明物抑菌谱和抑菌时间, 与大蒜提取物处理的发明物比较, 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 生姜发酵物其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大 蒜发酵物, 这可能与竞争性微生物生态有关。现将发明实施 4 与实施例 3 所做实验报告如 下 : 各取发明实施例 3、 4 样品 50g, 分别放入洁净 1000ml 烧瓶中。分别按 1:1, 1:6, 1:10, 1:15 的比例加入无菌水, 各回流提取 0.5-2 小时, 过滤, 取过滤后的不同浓度梯度的大蒜、 生姜提取液备用, 以上浓度梯度依次设为 A, B, C, D 处理号。其中 A、 C。
43、 组提取 0.5 小时,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11/14 页 13 B、 D 组提取 2 小时。 0039 菌液制备 : 取大肠杆菌、 蜡样芽孢杆菌、 痢疾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菌株试管, 用吸管吸取5 ml无菌水, 洗下菌落, 并使其混合均匀, 配制成不少于50100 cfu/ml菌液, 备用。 0040 培养基的制备 : 牛肉膏蛋白陈培养基:牛肉3g, 蛋白胨10 g, NaCl 5 g, 琼脂15 20 g, 制成 1000 ml, pH 7. 0-7. 2, 121下灭菌 20 min。 0041 抑菌试验 : 将灭菌后的培养基 2。
44、0 ml 倒入无菌培养皿中制成平板。用无菌吸管吸 取 0.5ml 菌液于平板培养基内, 再在其上倒入一层培养基混匀, 使菌悬液与培养基均匀分 布在平板内。用无菌打孔器将滤纸打成直径 6 mm 圆片, 经灭菌, 浸在大蒜、 生姜提取液中, 每叠 4 片, 贴入平板, 每个共置平板 4 叠。将贴好滤纸片的培养皿倒置, 于 30培养箱中培 养 24 h 测定抑菌圈直径, 并继续培养 3-5 天, 观察抑菌时间。 0042 抑菌时间计时方法 : 从出现抑菌环开始计时, 至抑菌环中重新长出第一个菌落为 止, 为抑菌时间。 0043 抑菌时间试验结果 :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
45、02058761 A12/14 页 14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13/14 页 15 上表可见, 发明物中选菌中药提取物加水量控制在 1 : 10 之内, 且选择中药对菌种范围 高度敏感, 有极显著差异 (P 0.01)。 0044 由于中药抗四时感冒的作用, 除了抑菌作用外, 应还考虑抗应激、 抗炎、 抗免疫等 效果的复合效应。但就抗菌效果本发明的方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西医抗生素治感 冒相比, 本发明具有明显的多靶位和系统治疗的优势和特点。 0045 实施例 6 取生地 20g、 知母 30g、 薤白 10g, 甘草 100g, 香附 。
46、10g, 苍术 35g, 石菖蒲 30g, 厚朴 (制) 20g, 羌活 50g, 陈皮 (制) 10g, 贯众 50g, 北柴胡 10g, 半夏 (制) 10g, 川芎 (酒制) 10g, 薄荷 35g, 枳壳 10g, 金银花 50g, 桔梗 10g, 荆芥 10g, 广藿香 10g, 茶叶 3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 粗粉, 全部过二号筛 (24 目) , 少于 40% 通过四号筛 (65 目) , 粒径 0.85 0.25mm, 混匀, 取大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CN 102058761 A14/14 页 16 蒜 80g, 切片, 加盖, 加水约400g煎。
47、煮2小时, 弃渣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 发酵2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干燥, 压制成块, 每块6g, 每次用1-2块, 煎煮0.5小时, 每天1-2 次。 0046 实施例 7 取山豆根 10g、 紫草 15g, 黄柏 15g, 甘草 30g, 香附 50g, 苍术 80g, 石菖蒲 10g, 厚朴 (制) 60g, 羌活 10g, 陈皮 (制) 50g, 贯众 10g, 柴胡 50g, 半夏 (制) 10-50g, 川芎 (酒制) 50g, 薄荷 35g, 枳壳 10g, 玉叶金花 40g, 桔梗 10g, 荆芥 10g, 广藿香 10g, 茶叶 20g, 以上药材, 。
48、分别粉碎 成粗粉, 全部过二号筛 24 目, 少于 40% 通过四号筛 65 目, 粒径 0.85 0.25mm, 混匀, 取生 姜 50g, 切片, 加水约 400g 煎煮 2 小时, 弃渣, 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发酵 1 天, 以文火炒至微焦, 干燥, 每袋 6g 分装并制成袋泡茶, 每次 1-2 袋。 0047 实施例 8 取百合 10g, 紫苏 15g, 山豆根 30g, 丹参 10g, 苍术 35g, 石菖蒲 10g, 厚朴 (制) 20g, 羌活 10g, 陈皮 (制) 10g, 贯众10g, 北柴胡10g, 半夏 (制) 50g, 川芎 (酒制) 10g, 薄荷10g, 枳壳65g, 玉叶金花65g, 桔梗50g, 荆芥50g, 广藿香50g, 茶叶80g, 以上药材, 分别粉碎成粗粉, 全部过 二号筛24目, 少于40%通过四号筛65目, 粒径0.850.25mm, 混匀, 取大蒜 100g, 切片, 加 水约 600g 煎煮 0.5 小时, 弃渣, 取汁, 加入上述粗粉中, 使湿润均匀, 放置发酵 1 天, 以文火 炒至微焦, 干燥, 即得。 说 明 书 CN 102058759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