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67067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89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95370.X

申请日:

2014.08.12

公开号:

CN104201731A

公开日:

2014.12.1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2J 7/00申请公布日:2014121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J 7/00申请日:20140812|||公开

IPC分类号:

H02J7/00

主分类号:

H02J7/00

申请人:

华南理工大学

发明人:

康龙云; 郭向伟; 黄志臻

地址: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路25号华工大广州产研院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何淑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至少三个电池单体串联,最多七个电池单体串联,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串联电池组正端到连接点N的各个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串联电池组负端的各个电池单体为下部分,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n-1或m=n+1,m7;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本发明能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小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周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                                               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
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负端(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漏极与正端(VCC)连接的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负端(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正端(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负端(GN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子电路中所有MOS管的栅极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MOS管的开通和关断由控制电路控制。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串联电池组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中的电池是铅酸电池或锂离子电池。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的频率大小为10khz-20khz。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满足储能电感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复位,即储能电感的电流先从零开始上升,最后又下降到零。

说明书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电池组均衡技术,尤其是一种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或蓄能电站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
背景技术
串联电池在经过多个充放电循环后,各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的分布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低;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和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低。
针对上述三种情况,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如针对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的情况,有研究者提出了并联电阻分流法,它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器件将剩余容量偏高的电池单体的能量通过电阻消耗掉,该方法将能量白白浪费掉,并且在均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增加了电池热管理的负荷。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双向DC-DC均衡法、同轴变压器均衡法等均衡电路,这些电路都采用了变压器,使得均衡电路的成本增加。
目前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控制的方法,由均衡过程中电路对能量的消耗情况,可分为能量耗散型和能量非耗散型两大类。按照均衡功能分类,可分为充电均衡、放电均衡和动态均衡。充电均衡是指在充电过程中的均衡,一般是在电池组单体电压达到设定值时开始均衡,通过减小充电电流防止过充电。放电均衡是在放电过程中的均衡,通过向剩余能量低的单体电池补充能量来防止过放电。动态均衡方式结合了充电均衡和放电均衡的优点,它是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组进行均衡,使得均衡电路的功能更加完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串联电池组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一种均衡电路(EQU)来保证电池组中的单体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小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周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当电池组中任何一个单体能量过高时,可以将此单体的能量均衡给电池组其它所有剩余单体,当电池组中任何一个单体能量过低时,可以将电池组其它所有剩余单体的能量均衡给这个能量过低的单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                                               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漏极与VCC连接的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GN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所有MOS管的栅极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通过控制MOS管的闭合和断开来实现均衡电路对电池组的均衡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均衡子电路中所有MOS管的栅极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MOS管的开通和关断由控制电路控制。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池单体中的电池是铅酸电池或锂离子电池。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的频率大小为10khz-20khz。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满足储能电感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复位,即储能电感的电流先从零开始上升,最后又下降到零。
进一步的,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对于奇电池Bi(i=1,3,5,7)和奇均衡子电路Si(i=1,3,5,7)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在充电过程中,若Bi电池单体能量过高,为避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储能电感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单体和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编号大于i的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ij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和所有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
对于偶电池Bi(i=2,4,6)和偶均衡子电路Si(i=2,4,6)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在充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高,为避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单体和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下标编号i的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和所有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j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电池单体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本发明由于在串联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上述电池均衡技术,能保证每个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电站中蓄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路原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均衡子电路原理图。
图3是以四节单体电池为例的均衡电路原理图。
图4a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中B1放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4b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中B2、B3、B4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4c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程中B2、B3、B4放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4d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程中B1充电的电路原理图。
图5a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的仿真结果图。
图5b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程的仿真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此,以下若有未特别详细说明的内容,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实现的。
如图1,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串联电池组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所有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所有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均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漏极与VCC连接的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GN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所有MOS管的栅极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通过控制MOS管的闭合和断开来实现均衡电路对电池组的均衡目的。
如图2所示,是均衡子电路原理图,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奇(偶)均衡子电路由与被均衡电池单体串联的两个储能电感Lij(Lji)、Lki(Lik)及所有编号为奇(偶)数的MOS管和MOS管So(Se)组成,Si为与被均衡对象并联的MOS管,对于奇均衡子电路,Su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大于i的所有MOS管,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上桥臂MOS管,Sd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小于i的所有MOS管及MOS管So,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下桥臂MOS管;对于偶均衡子电路,Su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小于i的所有MOS管及MOS管Se,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上桥臂MOS管,Sd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大于i的所有MOS管,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下桥臂MOS管。Bi为被均衡对象,对于奇均衡子电路,若i为1,Lki=L1,Lij=L13,若i为m,Lki=L(m-2)m,Lij=0,若1<i<m,k=i-2,j=i+2;对于偶均衡子电路,若i=2,Lij=L2,Lki=L24,若i=n,Lki=0,Lji=(n-2)n,若2<i<n,Lji=L(i-2)i,Lik=Li(i-2),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奇(偶)均衡子电路MOS管的闭合与断开对电池单体进行充放电双向均衡。
对于奇电池Bi和奇均衡子电路Si(i=1,3,5,7)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在充电过程中,若Bi电池单体能量过高,为避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储能电感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单体和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编号大于i的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ij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和所有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
对于偶电池Bi(i=2,4,6)和偶均衡子电路Si(i=2,4,6)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在充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高,为避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单体和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下标编号i的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和所有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j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电池单体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
图3所示为以四节单体电池为例的均衡电路原理图,图4a、图4b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放电均衡的原理图。图4c、4d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充电均衡的原理图。图5a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放电均衡的仿真结果图。图5b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充电均衡的仿真结果。
在对电池组充电过程中,当B1单体的能量过高时,为防止其过充电,需要对B1进行放电均衡,图4a中,控制电路控制MOS管S1闭合,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断开,此时,单体电池B1、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1、第二储能电感L1形成闭合回路,B1对储能电感(L13、L1)进行充电,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进行储能。当MOS管S1闭合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值时,断开MOS管S1,闭合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此时电路中电流变化如图4b所示,通过单体S3的体二极管,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3、单体B3形成闭合回路,第一储能电感L13对单体B3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单体B1到单体B3的转移。通过下桥臂MOS管So的体二极管,第二储能电感L1、单体B2、单体B4、下桥臂MOS管So形成闭合回路,第二储能电感L1对单体(B2、B4)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单体B1到单体(B2、B4)的转移,整个过程实现了能量从单体B1到电池组剩余单体(B2、B3、B4)的转移。图5a为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整个均衡电路进行仿真,各个单体电池单体的电压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单体B1的电压逐渐减小,其余单体的电压则逐渐升高,最后趋于一致达到电池组事先设定的一致性指标。
在对电池组进行放电过程中,当单体B1的能量过低时,为防止其过放电,需要对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图4c中,控制电路控制MOS管S1断开,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闭合,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3、单体B3形成闭合回路,单体B3对第一储能电感L13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1、单体B2、单体B4、下桥臂MOS管So形成闭合回路,单体(B2、B4)对第二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方向如图所示,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进行储能。当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闭合时间达到预先设定时间值时,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断开,与B1并联的MOS管S1闭合,此时电路中电流方向如图4d所示,通过与B1并联的MOS管S1的体二极管,第一储能电感L13、单体B1、第二储能电感L1、与B1并联的MOS管S1形成闭合回路,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同时为单体B1充电,实现了能量从单体(B2、B3、B4)到单体B1的转移。图5b为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对整个均衡电路进行仿真,各个单体电池单体的电压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单体B1的电压逐渐升高,各个单体电压最后趋于一致达到电池组事先设定的一致性指标。
对于B1的整个充放电均衡过程,最终实现了能量从B1转移到电池组其余所有剩余单体或者能量从其余所有剩余单体转移到B1,实现了对B1双向快速均衡的目的。
如上即可较好的实现本发明并取得本发明的前述技术效果。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01731A43申请公布日20141210CN104201731A21申请号201410395370X22申请日20140812H02J7/0020060171申请人华南理工大学地址511400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环市大道南路25号华工大广州产研院72发明人康龙云郭向伟黄志臻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代理人何淑珍54发明名称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至少三个电池单体串联,最多七个电池单体串联,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串联电池。

2、组正端到连接点N的各个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串联电池组负端的各个电池单体为下部分,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N1或MN1,M7;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本发明能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小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周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6页附图5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01731ACN1042017。

3、31A1/1页21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

4、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负端(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漏极与正端(VCC)连接的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

5、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负端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正端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负端GN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

6、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衡子电路中所有MOS管的栅极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MOS管的开通和关断由控制电路控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串联电池组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中的电池是铅酸电池或锂离子电池。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的频率大小为10KHZ20KHZ。5根据。

7、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满足储能电感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复位,即储能电感的电流先从零开始上升,最后又下降到零。权利要求书CN104201731A1/6页3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电池组均衡技术,尤其是一种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或蓄能电站的电池管理系统的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背景技术0002串联电池在经过多个充放电循环后,各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的分布大致会出现三种情况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低;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和个别。

8、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低。0003针对上述三种情况,国内外学者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如针对个别电池单体的剩余容量偏高的情况,有研究者提出了并联电阻分流法,它通过控制相应的开关器件将剩余容量偏高的电池单体的能量通过电阻消耗掉,该方法将能量白白浪费掉,并且在均衡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增加了电池热管理的负荷。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双向DCDC均衡法、同轴变压器均衡法等均衡电路,这些电路都采用了变压器,使得均衡电路的成本增加。0004目前锂离子电池组均衡控制的方法,由均衡过程中电路对能量的消耗情况,可分为能量耗散型和能量非耗散型两大类。按照均衡功能分类,可分为充电均衡、放电均衡和动态均衡。充电均衡是指在充。

9、电过程中的均衡,一般是在电池组单体电压达到设定值时开始均衡,通过减小充电电流防止过充电。放电均衡是在放电过程中的均衡,通过向剩余能量低的单体电池补充能量来防止过放电。动态均衡方式结合了充电均衡和放电均衡的优点,它是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对电池组进行均衡,使得均衡电路的功能更加完善。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串联电池组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一种均衡电路(EQU)来保证电池组中的单体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减小串联电池组的维修和更换周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蓄能电站的成本。当电池组中任何一个单体能量过高。

10、时,可以将此单体的能量均衡给电池组其它所有剩余单体,当电池组中任何一个单体能量过低时,可以将电池组其它所有剩余单体的能量均衡给这个能量过低的单体。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0007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所述串联电池组具有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

11、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双向充放电均说明书CN104201731A2/6页4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漏极与VCC连接的。

12、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GN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

13、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所有MOS管的栅极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通过控制MOS管的闭合和断开来实现均衡电路对电池组的均衡目的。0008进一步的,所述均衡子电路中所有MOS管的栅极接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电路,MOS管的开通和关断由控制电路控制。00。

14、0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池单体中的电池是铅酸电池或锂离子电池。00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的频率大小为10KHZ20KHZ。00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满足储能电感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复位,即储能电感的电流先从零开始上升,最后又下降到零。0012进一步的,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对于奇电池BII1,3,5,7和奇均衡子电路SII1,3,5,7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在充电过程中,若BI电池单体能量过高,为避免对B。

15、I过充电,闭合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储能电感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单体和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

16、编号大于I的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IJ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和所有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0013对于偶电池BII2,4,6和偶均衡子电路SII2,4,6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说明书CN104201731A3/6页5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在充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高,为避。

17、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单体和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

18、OS管SD,此时所有下标编号I的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和所有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J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电池单体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技术效果本发明由于在串联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中采用上述电池均衡技术,能保证每个电池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不出现过充电和过放电,改善串联电池组不均衡的现象,提高电池组的可用容量,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

19、命,降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电站中蓄电池储能系统的成本。附图说明0015图1是本发明电路原理图。0016图2是实施方式中均衡子电路原理图。0017图3是以四节单体电池为例的均衡电路原理图。0018图4A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中B1放电的电路原理图。0019图4B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中B2、B3、B4充电的电路原理图。0020图4C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程中B2、B3、B4放电的电路原理图。0021图4D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程中B1充电的电路原理图。0022图5A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放电均衡过程的仿真结果图。0023图5B是对电池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过。

20、程的仿真结果图。具体实施方式0024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效果,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不限于此,以下若有未特别详细说明的内容,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照现有技术实现的。0025如图1,一种基于电感储能的串联电池组双向充放电均衡电路,串联电池组正端VCC和负端GND,串联电池组分为上部分、下部分,上部分和下部分的连接点N,正端VCC到连接点N的所有电池单体为上部分,连接点N到负端GND的所有电池单体为下部分,上部分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点,正端VCC为终点,按奇数顺次对电池单体编号,上部分电池单体为奇电池;下部分串联电池单体以连接点N为起。

21、点,负端GND为终点,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对电池单体进行编号,下部分电池单体为偶电池;M为奇数,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M说明书CN104201731A4/6页67,N6,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M1)/2,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为N/2,上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与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相同或比下部分电池单体的个数多一;均衡电路包括两组MOS管,第一组MOS管的个数为(M1)/21,将第一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其中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源极连接GND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O,从与MOS管SO连接的MOS管开始,。

22、到漏极与VCC连接的MOS管截止,按奇数顺次编号;第二组MOS管的个数为(N/2)1,将第二组MOS管中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依次连接,连接后的两端中一端为源极,另一端为漏极,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源极连接电池组负端GND,漏极连接电池组正端VCC的MOS管命名为MOS管SE,从与MOS管SE连接的MOS管开始,到源极与GND连接的MOS管截止,从2开始按偶数顺次编号;若MN1,电路包括M个储能电感,若NM1,电路包括N个储能电感,所有储能电感第一端为A端,第二端为B端,与VCC连接的电池单体的负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一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源极;与GN。

23、D连接的电池单体的正极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此储能电感的B端连接第二组MOS管中编号最大的MOS管的漏极;上下部分连接点N处连接两个储能电感的A端,这两个储能电感中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1的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个储能电感的B端与编号为2的MOS管的漏极连接;其余电池单体的正负端连接点均连接一个储能电感的A端,与电池单体编号一致的MOS管的漏极和源极的连接点连接此储能电感的B端。所有MOS管的栅极接收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控制电路通过控制MOS管的闭合和断开来实现均衡电路对电池组的均衡目的。0026如图2所示,是均衡子电路原理图,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将与奇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奇均衡子电路。

24、,与偶电池连接的均衡子电路为偶均衡子电路。奇(偶)均衡子电路由与被均衡电池单体串联的两个储能电感LIJLJI、LKILIK及所有编号为奇(偶)数的MOS管和MOS管SO(SE)组成,SI为与被均衡对象并联的MOS管,对于奇均衡子电路,SU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大于I的所有MOS管,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上桥臂MOS管,SD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小于I的所有MOS管及MOS管SO,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下桥臂MOS管;对于偶均衡子电路,SU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小于I的所有MOS管及MOS管SE,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上桥臂MOS管,SD代表与SI在同一条支路上且编号大于I的所有MO。

25、S管,称为电池单体BI的下桥臂MOS管。BI为被均衡对象,对于奇均衡子电路,若I为1,LKIL1,LIJL13,若I为M,LKILM2M,LIJ0,若1IM,KI2,JI2;对于偶均衡子电路,若I2,LIJL2,LKIL24,若IN,LKI0,LJIN2N,若2IN,LJILI2I,LIKLII2,控制电路通过控制奇(偶)均衡子电路MOS管的闭合与断开对电池单体进行充放电双向均衡。0027对于奇电池BI和奇均衡子电路SII1,3,5,7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在充电过程中,若BI电池单体能量过高,为避。

26、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储能电感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单体和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说明书CN104201731A5/6页7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电池单体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

27、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编号大于I的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IJ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奇电池和所有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K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IJ、第二储能电感LKI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0028对于偶电池BII2,4,6和偶均衡子电路SII2,4,6所包含的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和电池单体并联的MOS管SI及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在充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高。

28、,为避免对BI过充电,闭合与BI并联的MOS管SI,断开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当MOS管SI闭合时,电池单体BI对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中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MOS管SI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通过上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单体和所有奇电池单体进行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下桥臂MOS管的体二极管续流,对编号大于I的所有偶电池单体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BI到电池组剩余电池单体的转移。在放电过程中,若BI单体能量过低,为避免对BI过放电,断开与BI并联的MOS管SI,闭合上桥臂MOS管SU、下。

29、桥臂MOS管SD,此时所有下标编号I的偶电池对第二储能电感LIK充电,所有编号小于I的偶电池和所有奇电池对第一储能电感LJI充电,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电流上升进行储能,当上桥臂MOS管SU、下桥臂MOS管SD断开时,第一储能电感LJI、第二储能电感LIK通过MOS管SI的体二极管续流,为电池单体BI充电,实现电池单体BI吸收电池组所有剩余电池单体的能量。0029图3所示为以四节单体电池为例的均衡电路原理图,图4A、图4B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放电均衡的原理图。图4C、4D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

30、,对B1进行充电均衡的原理图。图5A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放电均衡的仿真结果图。图5B以编号为1的单体B1为例,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对B1进行充电均衡的仿真结果。0030在对电池组充电过程中,当B1单体的能量过高时,为防止其过充电,需要对B1进行放电均衡,图4A中,控制电路控制MOS管S1闭合,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断开,此时,单体电池B1、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1、第二储能电感L1形成闭合回路,B1对储能电感(L13、L1)进行充电,电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进行储能。当M。

31、OS管S1闭合时间达到预设时间值时,断开MOS管S1,闭合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此时电路中电流变化如图4B所示,通过单体S3的体二极管,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3、单体B3形成闭合回路,第一储能电感L13对单体B3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单体B1到单体B3的转移。通过下桥臂MOS管SO的体二极管,第二储能电感L1、单体B2、单体B4、下桥臂MOS管SO形成闭合回路,第二储能电感L1对单体(B2、B4)进行充电,实现能量从单体B1到单体(B2、B4)的转移,整个过程实现了能量从单体B1到电池组剩余单体(B2、B3、B4)的转移。图5A为当B1中的能量明显高于其余单体时,对整个。

32、均衡电路进行仿真,各个单体电池单体的电压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单体B1的电压逐渐减小,其余单体的电压则逐渐升高,最后趋于一致达到电池组事先设定的一致性指标。说明书CN104201731A6/6页80031在对电池组进行放电过程中,当单体B1的能量过低时,为防止其过放电,需要对单体B1进行充电均衡,图4C中,控制电路控制MOS管S1断开,上桥臂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闭合,第一储能电感L13、MOS管S3、单体B3形成闭合回路,单体B3对第一储能电感L13充电,第二储能电感L1、单体B2、单体B4、下桥臂MOS管SO形成闭合回路,单体(B2、B4)对第二储能电感L1充电,电流方向如图。

33、所示,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进行储能。当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闭合时间达到预先设定时间值时,MOS管S3、下桥臂MOS管SO断开,与B1并联的MOS管S1闭合,此时电路中电流方向如图4D所示,通过与B1并联的MOS管S1的体二极管,第一储能电感L13、单体B1、第二储能电感L1、与B1并联的MOS管S1形成闭合回路,第一储能电感L13、第二储能电感L1同时为单体B1充电,实现了能量从单体(B2、B3、B4)到单体B1的转移。图5B为当B1中的能量明显低于其余单体时,对整个均衡电路进行仿真,各个单体电池单体的电压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可以看出单体B1的电压逐渐升高,各个单体电压最后趋于一致达到电池组事先设定的一致性指标。0032对于B1的整个充放电均衡过程,最终实现了能量从B1转移到电池组其余所有剩余单体或者能量从其余所有剩余单体转移到B1,实现了对B1双向快速均衡的目的。0033如上即可较好的实现本发明并取得本发明的前述技术效果。说明书CN104201731A1/5页9图1说明书附图CN104201731A2/5页10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01731A103/5页11图3说明书附图CN104201731A114/5页12图4A图4B图4C图4D说明书附图CN104201731A125/5页13图5A图5B说明书附图CN104201731A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