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矮生麦冬的组织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矮生麦冬为百合科多年矮生常绿草本植物。叶片丛生,叶短株矮,喜荫,耐寒,不择土壤,适应性强。 矮生麦冬耐-18.9度以下低温,株高仅10~15厘米,喜欢温暖湿润、较阴蔽的地方,可在北方地区良好生长。矮生麦冬所形成的地被整齐,景观效果极佳,管理省工,无需修剪,是一种极为优秀的常绿草坪植物。
矮生麦冬的繁殖方法以分株为主,四季都可以进行,也可以进行播种,但是成活或发芽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矮生麦冬的组织培养方法,该方法能够缩短矮生麦冬的繁殖周期,提高其成活率或发芽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矮生麦冬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矮生麦冬当年生嫩叶为外植体,经过无菌接种于诱芽培养基上,形成愈伤组织后,利用愈伤组织块再进行继代培养,然后把诱导出来的小苗接种在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壮苗培养,之后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诱导形成生根苗,生根苗经过炼苗驯化得到再生植株。
其中,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1,消毒灭菌:
选取当年新生的嫩叶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步骤2,初代培养:将消毒后的叶片接种到MS+BA 0.5mg/L+NAA0.5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5~7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为5.5~5.8,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15~20分钟,在温度25±2℃黑暗培养30-35天,叶片形成愈伤组织,切下愈伤组织进入继代培养;
步骤3,继代培养:将切下的愈伤组织块接种到MS+BA 2.0mg/L+NAA 0.2mg/L+IAA0.5mg/L+蔗糖30g/L+琼脂5~7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为5.5~5.8, 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15~20分钟,在温度25~30℃,光照强度1500~2000lux,每日光照12-14小时,培养20天时,愈伤组织上出现绿色芽苗,培养30-35天,芽苗长至2㎝时,切割扩大繁殖;
步骤4,壮苗培养:将继代培养基上切下的小苗接种到MS+BA0.5mg/L+NAA0.2 mg/L+蔗糖30g/L+琼脂5~7g/L培养基上,壮苗培养20-30天,将长至2~3㎝芽苗移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步骤5,生根培养 :将壮苗培养后的芽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0.3%活性炭+蔗糖20g/L,在温度为25~28℃,光照强度1500lux,每日光照10小时,培养20-25天后,将形成白色短根的芽苗进行炼苗移栽;
步骤6, 炼苗移栽:将生根培养后的芽苗先在温度23±2℃的温室内放置3~5天,然后进行温床过渡移栽,移栽时,将幼苗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种入苗床后,用清水浇灌,并喷施适量的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或1000倍多菌灵药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4次。
其中,步骤1中,所述消毒灭菌处理为将叶片先以70%酒精浸泡15秒钟,再转入0.1%升汞溶液中灭菌1~3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4~5遍。
其中,步骤6中,所述温床过渡移栽的过渡温床位于塑料大棚内,床宽1.2m,床四周砌高30㎝,床底整平。
有益效果: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矮生麦冬的培养方法通过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使矮生麦冬的繁殖更为容易,大大缩短了矮生麦冬的繁殖周期,提高了其成活率或发芽率,有效的解决了播种繁殖慢和分株成活率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矮生麦冬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消毒灭菌:
选取当年刚萌发出的嫩叶,自来水冲洗后,在超净工作台上以70%酒精浸泡15秒钟,再转入0.1%升汞溶液中灭菌1分钟,倒去灭菌液,用预先准备好的无菌水冲洗4遍,沥干水后,将消毒后的叶片接种到诱芽培养基上;
步骤2,初代培养 :
将消毒后的叶片接种到MS+BA 0.5mg/L+NAA0.5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5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5.6,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20分钟,在温度25±2℃黑暗培养20天左右叶片开始愈伤化,到第30天,叶片大多已形成愈伤组织,切下愈伤组织进入下一阶段的继代培养;
步骤3,继代培养:
将切下的愈伤组织接种到MS+BA 2.0mg/L+NAA 0.2mg/L+IAA0.5mg/L+蔗糖30g/L+琼脂5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5.6,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20分钟,在温度25~30℃,光照强度1500~2000lux,每日光照12小时,20天左右,愈伤组织上出现绿色芽苗,至30天左右,芽苗达到2㎝左右,切割以扩大繁殖;
步骤4,壮苗培养:
将继代培养基上切下的小苗接种到MS+BA0.5mg/L+NAA0.2 mg/L+蔗糖30g/L+琼脂5g/L培养基上,壮苗培养20天左右,将健壮的小苗移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步骤5,生根培养:
将长至2㎝左右的无根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0.3%活性炭+蔗糖20g/L,在温度为25~28℃,光照强度1500lux,每日光照10小时,15天左右可见芽苗上有白色短根形成,经25天左右,进行炼苗移栽;
步骤6,炼苗移栽:
将生根培养后的芽苗先在温度23±2℃之间的温室内拧松瓶盖放置3天,然后进行温床过渡移栽,过渡苗床(即温床)可建在普通单体的塑料大棚内,床宽1.2m左右,床四周砌高30㎝,床底整平,24小时后即可移栽小苗,移栽时,将幼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同时应尽量减少伤根,种入苗床后,选择清水浇灌,并喷施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药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连续3次,全封闭管理一周左右,在20天左右可以逐步通风,并除去覆盖物。
实施例2
一种矮生麦冬的组织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消毒灭菌:
选取当年刚萌发出的嫩叶,自来水冲洗后,在超净工作台上以70%酒精浸泡15秒钟,再转入0.1%升汞溶液中灭菌3分钟,倒去灭菌液,用预先准备好的无菌水冲洗5遍,沥干水后,将消毒后的叶片接种到诱芽培养基上;
步骤2,初代培养:
将消毒后的叶片接种到MS+BA 0.5mg/L+NAA0.5mg/L+KT1.0mg/L+蔗糖30g/L+琼脂7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为5.8,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20分钟,在温度25±2℃黑暗培养20天左右叶片开始愈伤化,到第33天,叶片大多已形成愈伤组织,切下愈伤组织进入下一阶段的继代培养。
步骤3, 继代培养:
将切下的愈伤组织块接种到MS+BA 2.0mg/L+NAA 0.2mg/L+IAA0.5mg/L+蔗糖30g/L+琼脂7g/L培养基上,培养基的PH值为5.8,MS培养基经过1.1kg/cm2高压消毒20分钟,在温度25~30℃,光照强度1500~2000lux,每日光照14小时,23天左右,愈伤组织上出现绿色芽苗,至33天左右,芽苗达到2㎝左右,切割扩大繁殖;
步骤4,壮苗培养:
将继代培养基上切下的小苗接种到MS+BA0.5mg/L+NAA0.2 mg/L+蔗糖30g/L+琼脂7g/L培养基上,壮苗培养30天左右,将健壮的小苗移入生根培养基培养;
步骤5,生根培养:
将长至3㎝的无根苗转移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mg/L+0.3%活性炭+蔗糖20g/L基本培养基,在温度为25~28℃,光照强度1500lux,每日光照10小时, 10天左右可见白色短根形成,经20天左右,进行炼苗移栽;
步骤6,炼苗移栽:
将生根培养后的芽苗先在温度23±2℃之间的温室内拧松瓶盖放置5天,然后进行温床过渡移栽,过渡苗床(即温床)可建在普通单体的塑料大棚内,床宽1.2m左右,床四周砌高30㎝,床底整平,24小时后即可移栽小苗,移栽时,将幼苗从瓶内取出,用清水将根部琼脂清洗干净,同时应尽量减少伤根,种入苗床后,选择清水浇灌,并喷施1000倍多菌灵药液,以后每隔一周喷施一次,连续4次,全封闭管理一周左右,在20天左右可以逐步通风,并除去覆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