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技术,尤其是一种斑点叉尾鮰种鱼的繁殖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斑点叉尾鮰 (Ictalures Punctatus),亦称美洲鲶、沟鲶等,原产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试养,在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相继突破了养殖、繁殖、饲料、加工出口等环节技术难关,形成了从苗种繁育、养殖、加工、市场营销完整的产业链条,产量也从最初的几千吨猛增并稳定在10万吨左右,最高峰时达到了22.4万吨,成为我国出口美国的主要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已发展成为我国淡水养殖业中令人瞩目的特色产业,纳入《全国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重点品种规划。由于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业发展迅速,已经对美国本土的养殖业形成冲击,因此美国已经在成鱼贸易、种源出口等各方面对我国实行限制。种质来源得不到保障,累代养殖群体近交水平不断升高,养殖斑点叉尾鮰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减慢、体色分化、病害高发和规格不齐等种质衰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种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瓶颈,为了促进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选育和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斑点叉尾鮰良种以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斑点叉尾鮰种质来源得不到保障,累代养殖群体近交水平不断升高,养殖斑点叉尾鮰出现了明显的生长减慢、体色分化、病害高发和规格不齐等种质衰退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发明一种以我国历史引进的斑点叉尾鮰不同批次或地里群体种质为种源,通过自交筛选后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繁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方法,它包括亲鱼选择与培育、鱼苗繁殖、鱼卵孵化和出苗四个步骤,其特征是所述的亲鱼选择与培育步骤为:
(一)母亲本制备:
以2001年从美国密西西比引入我国养殖美国原始群体建立自交家系10个以上,大塘混合养殖18个月达商品规格后,以体重为指标,选择型体正常、非畸形、体重增重最快的雌性个体作为母亲本,筛选率为10~20%;
(二)父亲本制备:
以2003年从阿肯色引入我国养殖美国原始群体建立自交家系10个以上,大塘养殖混合18个月达商品规格后,以体重为指标,选择型体正常、非畸形、体重增重最快的雄性个体为父亲本,筛选率为10~20%;
(三)良种生产亲鱼选择:选择母亲本和父亲本中的4~10龄个体,按照1~2:1比例搭配放养于亲本培育池进行亲本培育;
(四)亲本培育:除了常规配合饲料投喂外,在繁殖生产前3个月开始每3~5d补充投喂一次新鲜的动物性饵料,以促进亲鱼性腺快速同步发育,提高亲鱼怀卵量和产卵率;
(五)产卵巢设置:选择在5~7月,亲鱼培育池水温稳定在22℃以上一周开始在培育池中设置产卵巢以供亲鱼入巢产卵。
所述的动物性饵料包括畜禽下脚料和新鲜的小杂鱼虾。
所述的亲本培育池面积以3~6亩为佳,水深1.5~1.8米,池塘淤泥小于15cm。
所述的亲本培育放养密度为平均每667m2放养100~130尾,尾重250~300kg,并搭配15cm左右的鲢、鳙鱼鱼种200~250尾左右,亲鱼池中忌放鲤、鲫尖杂食性鱼类。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利用本发明方法繁育组合的后代体重比对照组(父母本自交组合)均值提高了22.1%,比对市场普通商品苗提高了25.3%,其生长优势在不同世代间得到了稳定表现,为该优势繁育组合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斑点叉尾鮰良种繁育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亲鱼选择与培育
1.1亲鱼选择
1.1.1亲鱼来源
2001年和2003年我国从美国引入的斑点叉尾鮰原始群体,或以生长为指标按照总选择率10-20%逐代自交选育群体,按照2001年原始群体和自交选育群体的雌性个体和2003原始群体和自交选育群体的雄性个体进行配种。适用繁殖的亲鱼体长为50cm以上,体重为2.0kg以上。
1.1.2亲鱼年龄
允许用于繁殖的亲鱼最小年龄,雌鱼4龄、雄鱼4龄;允许用于人工繁殖的最大年龄,雌雄鱼均为10龄。
1.2亲鱼培育
1.2.1 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面积以3~6亩为佳,水深以1.5~1.8米为佳,池塘淤泥小于15cm。
1.2.2放养密度
亲鱼培育一般平均每667m2放养密度为100~130尾(250~300kg左右),雌雄比例为1:1,并搭配15cm左右的鲢、鳙鱼鱼种200~250尾左右。亲鱼池中忌放鲤、鲫等杂食性鱼类。
1.2.3饵料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要求粗蛋白含量32%以上,饲料质量符合GB 13708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在亲鱼产卵前30d左右,每3~5d还可增投一次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如畜禽下脚料、新鲜的小杂鱼虾等,促进亲鱼性腺快速发育。
1.2.4水质管理
亲鱼池水质要求清新,溶氧量在4mg/L以上,pH值6.5~8.5,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从四月底开始,每隔10~15d给亲鱼池加注新水,或更换部分老水,始终保持池塘内水质清新;培育期间隔3~5d冲水2小时,促进性腺发育;每天适时开增氧机,天气闷热时早开,并延长开机时间。
2. 产卵繁殖
2.1 繁殖季节
一般为5~7月,培育池水温稳定在22℃以上。
2.2 产卵鱼巢及其使用
产卵巢为沉性镂空塑料桶或陶瓷缸,产卵巢高要求50cm以上,桶或缸体以正方形或圆形为佳,大小为40cm×40cm或Ф40cm以上,口径为15cm以上,另一端用网布蒙合,使亲鱼产卵时不漏卵。产卵巢放置在产卵池四周离池边1~3m、水下0.5~0.8m深处,间距按照每4~10m放一个。鱼巢开口处朝向池中央,每个鱼巢系上一个漂浮物作标记,以便寻找检查、集卵。鱼巢的多少可按照亲鱼配对情况而设定,一般为亲鱼配对数的30%以上。产卵多在晚上或清晨进行,鱼巢检查可在上午8点钟,发现卵块应及时快速的将卵块移入孵化设施孵化。如运输距离较远,应进行充气增氧,以免缺氧。
3. 鱼卵孵化
3.1 孵化设备
受精卵要用流水孵化。常用设备有环道、孵化槽、流水孵化水泥池等,一般采用孵化槽。孵化槽长2~5 m,深35~45 cm,宽60~100 cm,控制水位35 cm;采用水车式搅水器,转速28 r/mim~30 r/min,使槽内水体波动。孵化时,将卵块置于12目铝丝网布孵化篓或塑料孵化篓中,悬挂于孵化槽水中,篓口高出水面4 cm~5 cm,每只篓容纳1500 g左右的卵块。卵块超过500 g时,应分开卵块,以免中间的卵缺氧窒息死亡。死卵、未受精卵及时剔除,防止水霉病发生。
3.2 水温及水流
孵化水温为22℃~32℃ ,最适水温为25℃~30℃,溶解氧6mg/L以上,pH值6.5~8.0;采用流水孵化,控制孵化槽水流量为10 L/min~15 L/min,水泥池为20 L/min~25 L/min。
3.3 消毒
在眼点出现之前(鱼卵变成红色),每天上午要进行消毒一次。将盛有卵块的孵化篓放入3 ppm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4 min~5 min,再用新鲜水浸洗一下放回孵化槽中继续孵化,消毒药物使用符合NY 5071相关规定。
3.4 孵化出膜
受精卵在水温为25.5℃~29℃时,出膜时间约需115 h。
4.出苗
刚孵化出膜的幼苗,在水体的底部聚集成团,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体质弱嫩,卵黄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只能借助水体的流动而上下翻动,约2~3d后幼苗快吸收完自身的卵黄后,开始有一定游动能力,且能够开口,将鱼苗计数后移至暂养池。
亲鱼选择的依据为:
利用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不同时期从美国引入我国的地理种群为基础群体,(具体群体地理为97得克萨斯群体、99阿肯色群体、01密西西比群体、03阿肯色群体及04阿肯色群体),通过双列杂交构建不同群体间配组家系,12月注射电子标记后,土池混合进行养殖。经养殖试验,2009年12月数据测试发现01密西西比(♀)×03阿肯色(♂)组合较其他组合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优势,其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比其他组合值分别提高了22.23%和14.53%。2010年以01和03基础群体开展了杂交和自交配组,对01密西西比(♀)×03阿肯色(♂)组合后代的生长中试,结果该组合后代体重比对照组(父母本自交组合)均值提高了31.23%,进一步验证该组合后代的生长优势。为了进一步验证繁育组合优势是否能够在不同世代间得到稳定表达,2011年和2012年以群选后01和03基础群体的自交后代为亲本,按照杂交和自交配组,获得的后代进行生长测试,并对市场的普通商品苗进行了对比,结果该优势繁育组合后代体重比对照组Ⅰ(父母本自交组合)均值提高了22.1%,比对照组Ⅱ(市场普通商品苗)提高了25.3%,其生长优势在不同世代间得到了稳定表现,为该优势繁育组合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以下是历年良种繁育实例。
例1.2008年利用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不同时期从美国引入我国的地理种群为基础群体,(具体群体地理为97得克萨斯群体、99阿肯色群体、01密西西比群体、03阿肯色群体及04阿肯色群体),通过双列杂交构建不同群体间配组,12月注射电子标记后,土池混合进行养殖。经养殖试验,2009年12月数据测试发现01密西西比(♀)×03阿肯色(♂)组合较其他组合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存在显著优势,其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比其他组合值分别提高了22.23%和14.53%。
例2.2010年我们选择2001年美国密西西比原始群体雌亲本和2003年美国阿肯色原始群体雄亲本配种生产的良种比较其自交群体后代同池养殖18个月后进行体重对比,结果该杂交配种生产的良种比自交群体后代生长优势明显,比对照组(父母本自交组合)均值提高了31.23%。
例3.2011和2012年我们选择按照10~20%筛选率培育的2001年美国密西西比原始群体F1代雌体(年龄为4龄)和2003年美国阿肯色原始群体F1代雄体(年龄为4龄)作为亲本配种生产的良种比较其自交生产的F2代以及普通的市场商品苗生长情况。结果同池养殖18个月后测量,良种体重增长速度比对照组Ⅰ(父母本自交组合)均值提高了22.1%,比对照组Ⅱ(市场普通商品苗)提高了25.3%,其生长优势在不同世代间得到了稳定表现,为该优势繁育组合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