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

上传人:t**** 文档编号:664200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0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90353.7

申请日:

2014.08.11

公开号:

CN104134832A

公开日:

2014.11.05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H01M 10/6556申请公布日:20141105|||专利申请权的转移IPC(主分类):H01M 10/6556登记生效日:20161215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青岛大学变更后权利人:青岛大学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权利人: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变更后权利人: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变更事项:申请人变更前权利人:青岛威能电动车辆电控有限公司变更后权利人:山东威能环保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著录事项变更IPC(主分类):H01M 10/6556变更事项:发明人变更前:张纪鹏 戴作强 王德昌 郑艺华 马永志 张风太 杜纪磊变更后:戴作强 张纪鹏 张小杰 杜纪磊 张风太|||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M 10/6556申请日:20140811|||公开

IPC分类号:

H01M10/6556(2014.01)I

主分类号:

H01M10/6556

申请人:

青岛大学; 青岛威能电动车辆电控有限公司

发明人:

张纪鹏; 戴作强; 王德昌; 郑艺华; 马永志; 张风太; 杜纪磊

地址:

266071 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代理人:

张世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其主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可用于各种充电电池的外壳结构,提高电池温度的均衡性和一致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和增强换热沟槽,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

说明书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的热交换增强装置,特别是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考虑热源问题,以电加热、热管、风(热)冷、液(热)冷和传热介质相变形式的热调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很少考虑如何提高电池的换热性能及电池的热均衡性问题,大型动力电池壳体一般为矩形结构,表面为平面,当热管理系统内用来热交换的流体流过时,电池表面一般为层流结构,换热系数较小,不利于形成电池与热管理系统的热交换,导致整个系统换热效率低下,电池温度均衡性较差等问题。中国专利201320198257.3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肋片式单体电池结构,在单体电池侧面设有凸台和凹槽,其散热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其适用范围小,对凸台和凹槽设计要求高,换热流体流动速度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所以,设计一种利用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换热性能,对提升电池工作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利于换热的电池壳体,在电池外壳开导流槽形成合理的流体通道,换热流体流动过程中,形成局部涡流,增加热管理系统换热介质与电池间的换热能力,解决单体电池与换热介质温度差问题,提高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和增强换热沟槽,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 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单体电池的换热性能,增强了电池与热管理系统间的换热能力,能缩短电池组合热管理温度的调节时间,使电池组合的温度调控更加稳定可靠,效率更高;其主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可用于各种充电电池的外壳结构,提高电池温度的均衡性和一致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1和增强换热沟槽2,电池壳体1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2,增强换热沟槽2在电池壳体1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2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2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2时,在增强换热沟槽2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1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2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2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134832A43申请公布日20141105CN104134832A21申请号201410390353722申请日20140811H01M10/655620140171申请人青岛大学地址266071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308号申请人青岛威能电动车辆电控有限公司72发明人张纪鹏戴作强王德昌郑艺华马永志张风太杜纪磊74专利代理机构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37104代理人张世功54发明名称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57摘要本发明属于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

2、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其主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可用于各种充电电池的外壳结构,提高电池温度的均衡性和一致性。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134832ACN104134832A1/1页21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和增强换热沟槽,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

3、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权利要求书CN104134832A1/2页3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电池温度控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池的热交换增强装置,特别是一种利于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

4、背景技术0002目前,电池热管理系统主要考虑热源问题,以电加热、热管、风热冷、液热冷和传热介质相变形式的热调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很少考虑如何提高电池的换热性能及电池的热均衡性问题,大型动力电池壳体一般为矩形结构,表面为平面,当热管理系统内用来热交换的流体流过时,电池表面一般为层流结构,换热系数较小,不利于形成电池与热管理系统的热交换,导致整个系统换热效率低下,电池温度均衡性较差等问题。中国专利2013201982573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用肋片式单体电池结构,在单体电池侧面设有凸台和凹槽,其散热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其适用范围小,对凸台和凹槽设计要求高,换热流体流动速度慢,难以实现预期效果。所以,。

5、设计一种利用换热的动力电池壳体,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换热性能,对提升电池工作性能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寻求设计一种利于换热的电池壳体,在电池外壳开导流槽形成合理的流体通道,换热流体流动过程中,形成局部涡流,增加热管理系统换热介质与电池间的换热能力,解决单体电池与换热介质温度差问题,提高电池的性能及使用寿命。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和增强换热沟槽,电池壳体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增强换热沟槽在电池壳体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

6、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时,在增强换热沟槽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0005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提高了单体电池的换热性能,增强了电池与热管理系统间的换热能力,能缩短电池组合热管理温度的调节时间,使电池组合的温度调控更加稳定可靠,效率更高;其主体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可用于各种充电电池的外壳结构,提高电池温度的均衡性和一致性。附图说明0006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原理示意图。0007图2为本发明。

7、所述增强换热沟槽的截面结构原理示意图,说明书CN104134832A2/2页4具体实施方式0008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0009实施例0010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包括电池壳体1和增强换热沟槽2,电池壳体1的前后两侧面自上而下均匀开制有波纹状的增强换热沟槽2,增强换热沟槽2在电池壳体1成型过程中直接冲压形成,且在前后两侧面上的高度位置不同;增强换热沟槽2的截面为矩形、梯形或圆弧形;增强换热沟槽2的方向与换热流体流动方向一致,当换热流体流过增强换热沟槽2时,在增强换热沟槽2的峰和谷位置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电池的换热能力;使用时,电池壳体1设置在电池的前后两侧面上,两个侧面上的增强换热沟槽2高度位置不同,避免在电池组合后增强换热沟槽2的流道效应发生相互干涉。说明书CN104134832A1/1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134832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