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6597110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8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627123.1

申请日:

20170728

公开号:

CN107439617A

公开日:

201712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65/40,A01N43/80,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65/40,A01N43/80,A01P3/00

申请人:

张月婵

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澳大道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华泰路1号科创中心1号楼206号房

优先权:

CN201710627123A

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丁冉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组合物中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其中植物组织提取物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混合物,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混用对致病疫霉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本发明杀菌组合物适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荔枝霜疫病等作物病害。本发明有效、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减少农业投入及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其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植物组织提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圆叶乌头全草60份,鸢尾根茎60份,木槿叶片60份,茜草全草20份,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0份、醋酸仲丁酯10份、280份的去离子水,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混合液体置于每分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钟后,取其上清液,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如下:取100份权利要求4所制得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噻霉酮400份,A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切机剪切20分钟,即制得所述杀菌组合物。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辣椒疫病、黄瓜霜霉病、荔枝霜疫病上的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具体提供一种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其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混合物;属于植物源农药与化学农药组合及其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圆叶乌头,拉丁学名为Aconitum rotundifolium,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产中国新疆,具有祛腐生肌、镇痛的效果。

鸢尾,拉丁学名为Iris tectorum,又名屋顶鸢尾(中国植物学杂志)、蓝蝴蝶(广州)、紫蝴蝶、扁竹花(陕西)、蛤蟆七(湖北),为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属天门冬目,鸢尾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直径约1cm,斜伸;叶长15~50cm,宽1.5~3.5cm;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4.5~6cm,直径2~2.5cm;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生长于海拔500米至3,8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向阳坡地、林缘和水边湿地。其花型大而美丽,已有人工种栽培,可供观赏;其根状茎可作中药,全年可采,具有消炎作用。

木槿,拉丁学名为Hibiscus syriacus,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是一种在庭园很常见的灌木花种,中国中部各省原产,各地均有栽培;在园林中可做花篱式绿篱,孤植和丛植均可。木槿种子入药,称"朝天子";木槿花的营养价值极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以及还原糖、维生素C、氨基酸、铁、钙、锌等,并含有黄酮类活性化合物;木槿花蕾,食之口感清脆,完全绽放的木槿花,食之滑爽。

茜草,拉丁学名为Rubia cordifolia,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可达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茎多条,细长,方柱形,棱上生倒生皮刺,叶片轮生,纸质,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渐尖,心形,边缘有齿状皮刺,两面粗糙,叶柄长可达2.5厘米,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有花数十朵,花序和分枝均细瘦,花冠淡黄色,花冠裂片近卵形,果球形,橘黄色;8-9月开花,10-11月结果;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四川及西藏等地。常生于疏林、林缘、灌丛或草地上,朝鲜、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茜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茜草性寒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可选用。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属于异噻唑杂环化合物,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霉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细菌、霉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农作物上的腐烂病、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霜霉病等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致病疫霉,拉丁学名为Phytophthora infestans,侵染马铃薯引起马铃薯晚疫病,1845年前后致病疫霉在欧洲特别是爱尔兰造成马铃薯的绝产,不仅是英国废除玉米进口法的部分原因,而且引起一场大规模由爱尔兰向美国的移民浪潮。

目前,一种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混合物和噻霉酮混配的农药尚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与噻霉酮混配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方案: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其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混合物,优选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1~10,更优选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4,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其中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

所述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圆叶乌头全草60份,鸢尾根茎60份,木槿叶片60份,茜草全草20份,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0份、醋酸仲丁酯10份、280份的去离子水,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混合液体置于每分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钟后,取其上清液,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如下:取植物组织提取物A若干份,噻霉酮若干份,A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切机剪切20分钟,即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物,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所述的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混用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活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本发明有利于克服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降低了农药的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仅仅用于描述本发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中所述的含量比例均为质量份。

实施例一植物组织提取物A提取方法。

植物组织提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圆叶乌头全草60份,鸢尾根茎60份,木槿叶片60份,茜草全草20份,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0份、醋酸仲丁酯10份、280份的去离子水,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混合液体置于每分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钟后,取其上清液,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其中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所述圆叶乌头全草、鸢尾根茎、木槿叶片、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取实施例一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制得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若干份,噻霉酮若干份,A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切机剪切20分钟,即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表1实施例二所述方法制得的A与噻霉酮以不同混合比例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实施例三植物组织提取物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活性测定

表2植物组织提取物A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室内活性测定结果(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NY/T 1156.2-2006,接种后7天调查)。

实施例四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毒力活性联合作用测定(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参照NY/T 1156.2-2006;混配的联合作用测定,参照NY/T 1156.6-2006)

按照孙云沛法,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协同作用,即CTC≤80为协同拮抗作用,80<CTC<120为协同拮抗作用,CTC≥120为协同增效作用。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50/供试药剂的EC50)×100;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表3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室内毒力活性联合作用测定结果(接种后7天调查)。

表3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在1:1~1:10范围内对致病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即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均在134以上,大于120;而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混合比例为2:1和1:15对致病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则没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小于120。

实施例五植物提取物A、噻霉酮及其混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引起),每亩兑水35千克喷雾。

表4植物提取物A、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雾法,药后15天调查)。

处理 施用剂量(克/亩) 药后15天防治效果(%) 杀菌组合物1号 1.5 72.7 杀菌组合物2号 1.5 92.2 杀菌组合物3号 1.5 81.4 杀菌组合物4号 1.5 76.6 杀菌组合物5号 1.5 53.2 植物提取物A 1.5 26.7 噻霉酮 1.5 49.9

表4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其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相同剂量下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表5植物提取物A、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试验(喷雾法,药后15天调查)。

表5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辣椒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其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相同剂量下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表6植物提取物A、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雾法,药后15天调查)。

处理 施用剂量(克/亩) 药后15天防治效果(%) 杀菌组合物1号 1.5 66.6 杀菌组合物2号 1.5 87.4 杀菌组合物3号 1.5 75.5 杀菌组合物4号 1.5 71.7 杀菌组合物5号 1.5 46.6 植物提取物A 1.5 24.7 噻霉酮 1.5 45.5

表6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其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相同剂量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表7植物提取物A、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雾法,药后15天调查)。

表7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荔枝霜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其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相同剂量下对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627123.1 (22)申请日 2017.07.28 (71)申请人 张月婵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 澳大道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华泰路1 号科创中心1号楼206号房 (72)发明人 不公告发明人 (74)专利代理机构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普通合伙) 44231 代理人 丁冉 (51)Int.Cl. A01N 65/40(2009.01) A01N 43/80(2006.01) A01P 3/00(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含。

2、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 组合物, 组合物中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 酮, 其中植物组织提取物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混合物, 植物组织 提取物A和噻霉酮混用对致病疫霉具有协同增效 作用;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新鲜的植 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 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适用 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辣椒疫病、 黄瓜霜霉病、 荔 枝霜疫病等作物病害。 本发明有效、 科学、 合理地 利用资源, 对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减。

3、少 农业投入及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 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CN 107439617 A 2017.12.08 CN 107439617 A 1.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 其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混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 份数比例为1: 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植物组织提 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 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4、: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 叶片、 茜草全草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植物组织提 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 圆叶乌头全草60份, 鸢尾根茎60份, 木槿叶片60份, 茜草全草20份, 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 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10份、 醋酸仲丁酯10 份、 280份的去离子水, 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 混合液体置于每分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 钟后, 取其上清液, 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新鲜的。

5、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 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6.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其特征在于: 其制备方法如 下: 取100份权利要求4所制得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 噻霉酮400份, A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 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切机剪切20分钟, 即制得所述杀菌组合物。 7.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辣椒疫病、 黄瓜霜霉病、 荔枝霜 疫病上的应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439617 A 2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具体提供一种含有植。

6、物组织提取 物A和噻霉酮, 其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混合物; 属于植物 源农药与化学农药组合及其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0002 圆叶乌头, 拉丁学名为Aconitum rotundifolium, 毛茛科、 乌头属植物, 产中国新 疆, 具有祛腐生肌、 镇痛的效果。 0003 鸢尾, 拉丁学名为Iris tectorum, 又名屋顶鸢尾(中国植物学杂志)、 蓝蝴蝶(广 州)、 紫蝴蝶、 扁竹花(陕西)、 蛤蟆七(湖北), 为鸢尾科鸢尾属的植物, 属天门冬目, 鸢尾科多 年生草本; 根状茎粗壮; 直径约1cm, 斜伸; 叶长1550cm, 宽1.53.5cm;。

7、 花蓝紫色, 直径约 10cm; 蒴果长椭圆形或倒卵形, 长4.56cm, 直径22.5cm; 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大陆等地, 生长于海拔500米至3,800米的地区, 一般生长在向阳坡地、 林缘和水边湿地。 其花型大而美 丽, 已有人工种栽培, 可供观赏; 其根状茎可作中药, 全年可采, 具有消炎作用。 0004 木槿, 拉丁学名为Hibiscus syriacus, 锦葵科木槿属植物, 是一种在庭园很常见 的灌木花种, 中国中部各省原产, 各地均有栽培; 在园林中可做花篱式绿篱, 孤植和丛植均 可。 木槿种子入药, 称“朝天子“; 木槿花的营养价值极高, 含有蛋白质、 脂肪、 粗纤维, 以及。

8、还 原糖、 维生素C、 氨基酸、 铁、 钙、 锌等, 并含有黄酮类活性化合物; 木槿花蕾, 食之口感清脆, 完全绽放的木槿花, 食之滑爽。 0005 茜草, 拉丁学名为Rubia cordifolia, 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 长通常 可达3.5米; 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 茎多条, 细长, 方柱形, 棱上生倒生皮刺, 叶片轮 生, 纸质, 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 顶端渐尖, 心形, 边缘有齿状皮刺, 两面粗糙, 叶柄长可达 2.5厘米, 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 有花数十朵, 花序和分枝均细瘦, 花冠淡黄色, 花冠裂片近 卵形, 果球形, 橘黄色; 8-9月开花, 10-11月结。

9、果; 分布于中国东北、 华北、 西北和四川及西藏 等地。 常生于疏林、 林缘、 灌丛或草地上, 朝鲜、 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亦有分布; 茜草是一 种历史悠久的植物染料, 茜草性寒入血分, 能凉血止血, 且能化瘀, 凡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均 可选用。 0006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属于异噻唑杂环化合物, 其作用机制是: 与细菌、 霉 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 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 从而抑制 细菌、 霉菌繁殖, 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 使其生理紊乱, 导致病原菌死亡。 该化合物对农 作物上的腐烂病、 溃疡病、 炭疽病、 黑星病、 叶斑病、 霜霉病等。

10、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0007 致病疫霉, 拉丁学名为Phytophthora infestans, 侵染马铃薯引起马铃薯晚疫病, 1845年前后致病疫霉在欧洲特别是爱尔兰造成马铃薯的绝产, 不仅是英国废除玉米进口法 的部分原因, 而且引起一场大规模由爱尔兰向美国的移民浪潮。 0008 目前, 一种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混 合物和噻霉酮混配的农药尚未有报道。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7439617 A 3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与噻霉酮混配的杀菌组合物。 0010 技术方案: 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

11、杀菌组合物含有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 其 中A提取自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混合物, 优选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 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为1: 110, 更优选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和噻霉酮的质量份数比例 为1: 4,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新 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0011 所述的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 其中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的 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 0012 所述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 圆叶乌头全草60份, 鸢尾根茎6。

12、0份, 木 槿叶片60份, 茜草全草20份, 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 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 乙烯醚10份、 醋酸仲丁酯10份、 280份的去离子水, 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 混合液体置于每分 钟3000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钟后, 取其上清液, 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 所述圆叶乌 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 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植物组织。 0013 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 其制备方法如下: 取植物组织提取物A 若干份, 噻霉酮若干份, A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

13、切机剪切20分 钟, 即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 的植物组织; 所述的新鲜的植物组织指植物组织自离开其生长环境后失水率在5以下的 植物组织。 0014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 所述的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混用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活性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本 发明有利于克服和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降低了农药的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 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简洁明了, 本发明用以下具体实施例 进行说明, 但本发明绝非仅限于这些例子。 以下所述仅为本发明较好的实施例, 仅仅用于描 述本发明, 。

14、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 内所做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和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7 实施例中所述的含量比例均为质量份。 0018 实施例一植物组织提取物A提取方法。 0019 植物组织提取物A的提取方法如下: 圆叶乌头全草60份, 鸢尾根茎60份, 木槿叶片 60份, 茜草全草20份, 分别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后混合在一起, 加入二苄基联苯基聚氧乙烯醚 10份、 醋酸仲丁酯10份、 280份的去离子水, 搅拌机搅拌5分钟后, 混合液体置于每分钟3000 转的离心机离心35分钟后, 取其上清液, 即制得所述植物组织提取物A;。

15、 其中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的质量份数比例为6:6:6:2; 所述圆叶乌头全草、 鸢尾根茎、 木槿叶片、 茜草全草均为新鲜的植物组织。 0020 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含有植物提取物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7439617 A 4 0021 取实施例一所记载的技术方案制得的植物组织提取物A若干份, 噻霉酮若干份, A 与噻霉酮混合后置于容器中用每分钟6000转的剪切机剪切20分钟, 即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 物。 0022 表1实施例二所述方法制得的A与噻霉酮以不同混合比例制得所述的杀菌组合物。 0023 0024 实施例三植物组织提取物对。

16、致病疫霉的室内活性测定 0025 0026 表2植物组织提取物A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室内活性测定结 果(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参照NY/T 1156.2-2006, 接种后7天调查)。 0027 0028 0029 实施例四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的室内毒力活性联 合作用测定(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 参照NY/T 1156.2-2006; 混配的联合作 用测定, 参照NY/T 1156.6-2006) 0030 0031 按照孙云沛法, 根据共毒系数(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协同作用, 即CTC80为协 说。

17、 明 书 3/6 页 5 CN 107439617 A 5 同拮抗作用, 80CTC120为协同拮抗作用, CTC120为协同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 (ATI)(标准药剂的EC50/供试药剂的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的毒力指数 混剂中A药剂的百分含量+B药剂的毒力指数混剂中B药剂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 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0032 表3植物提取物A和噻霉酮以一定比例混合后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室内毒力活性联合作用测定结果(接种后7天调查)。 0033 0034 表3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

18、, 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在1:11:10范围内对致病疫霉 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协同作用即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均在134以上, 大于120; 而植物提 取物A与噻霉酮混合比例为2:1和1:15对致病疫霉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则没有增效作用, 共 毒系数小于120。 0035 实施例五植物提取物A、 噻霉酮及其混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引 起), 每亩兑水35千克喷雾。 0036 表4植物提取物A、 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 雾法, 药后15天调查)。 0037 处理施用剂量(克/亩)药后15天防治效果() 杀菌组合物1号1.572.7 杀菌组合物2号1.59。

19、2.2 杀菌组合物3号1.581.4 杀菌组合物4号1.576.6 杀菌组合物5号1.553.2 植物提取物A1.526.7 噻霉酮1.549.9 0038 表4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 提取物A和噻霉酮, 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7439617 A 6 大, 其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 相同剂量下对马铃薯晚疫病 的防治效果最好。 0039 表5植物提取物A、 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辣椒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0040 试验(喷雾法, 药后15天调查)。

20、。 0041 0042 0043 表5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辣椒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取 物A和噻霉酮, 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 其中杀 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 相同剂量下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最 好。 0044 表6植物提取物A、 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雾 法, 药后15天调查)。 0045 处理施用剂量(克/亩)药后15天防治效果() 杀菌组合物1号1.566.6 杀菌组合物2号1.587.4 杀菌组合物3号1.575.5 杀菌组合物4号1.571.7 杀菌组合物5号1.546.。

21、6 植物提取物A1.524.7 噻霉酮1.545.5 0046 表6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黄瓜霜霉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 取物A和噻霉酮, 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 其 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 相同剂量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效果最好。 0047 表7植物提取物A、 噻霉酮及其混合物防治荔枝霜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喷雾 法, 药后15天调查)。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7439617 A 7 0048 0049 0050 表7记载的数据结果表明杀菌组合物1-4号防治荔枝霜疫病效果明显优于植物提 取物A和噻霉酮, 而杀菌组合物5号则和噻霉酮单剂对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 其 中杀菌组合物2号为植物提取物A与噻霉酮的比例为1:4, 相同剂量下对荔枝霜疫病的防治 效果最好。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7439617 A 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