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

上传人:li****8 文档编号:6585010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8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0834092.7

申请日:

20170915

公开号:

CN107410228A

公开日:

20171201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9/04

主分类号:

A01K69/04

申请人:

宿松县玖索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青平

地址:

246500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孚玉镇纱帽路26号

优先权:

CN201710834092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遮阳盖设置顶部,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的管壁设置饵料孔;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浮体设置在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使用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填放饵料后,选择收集地点投放在水蛭活动水域,利用水蛭的生物学特性,诱捕水蛭,易操作,成本低,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所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其他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所述柱状饵料管连通;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所述浮体设置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并在所述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面之间设置网状平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盖内设置隔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活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为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或者固定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地点选择:在水蛭生长繁殖季节,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清理干净;(2)饵料填放: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料;(3)投放: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1)选择好的收集地点,并且固定,做好标记;(4)收集:间隔1-3天后,收回水蛭收集装置,打开遮阳盖,取出水蛭,收集暂养;(5)清理消毒: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晒干或者晾干,用新洁尔灭消毒后,重复使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水蛭属冷血环节动物,在中国南北方均可生长繁殖,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沟渠、水田、湖沼中,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生长适温为10-40℃,北方地区低于3℃时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水蛭为杂食性动物,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生活方式,常以水中浮游生物、昆虫、软体动物为主饵,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熟蛋黄、配合饲料、植物残渣,淡水螺贝类、杂鱼类、蚯蚓等作饵。

野生水蛭以自然捕捞为主,每年4-5月份水蛭到岸边繁殖期间,人工捡挖。近年因农药、化肥等滥用,及工农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野生水蛭资源锐减,捕捞、收集野生水蛭的难度越来越大。人工养殖水蛭的捕捞也无捷径,在非繁殖季节捕捞水蛭同样缺少快速、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发明内容

为解决水蛭捕捞难、尤其是在水蛭密度较小的野生水域收集水蛭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利提供一种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在水蛭活动水域,利用水蛭的生物学特性,诱捕水蛭,易操作,成本低,效果好。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其他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所述柱状饵料管连通;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所述浮体设置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并在所述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

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相连。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面之间设置网状平台,供水蛭摄食后栖息,更好地留住前来摄食的水蛭,提高收集效率。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所述遮阳盖内设置隔热层。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所述环形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活动连接,既便于清洗消毒,又便于收藏。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所述定位装置为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或者固定锚,在浅水水域使用固定支架,在较深的水域收集水蛭使用固定锚效果更好。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地点选择:在水蛭生长繁殖季节,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清理干净;

(2)饵料填放: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料;

(3)投放: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1)选择好的收集地点,并且固定,做好标记;

(4)收集:间隔1-3天后,收回水蛭收集装置,打开遮阳盖,取出水蛭,收集暂养;

(5)清理消毒: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晒干或者晾干,用新洁尔灭消毒后,重复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水蛭收集装置示意图。

图1中:11--遮阳盖,21--外壳,22--水蛭进出孔,31--环形饵料槽,32--连接档,33--柱状饵料管,41--浮体,51--固定支架。

图2:环形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示意图。

图2中:31--环形饵料槽, 33--柱状饵料管,34--饵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所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从外到内三层,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其他两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每个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相应的柱状饵料管可拆卸活动连接;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泡沫塑料浮体粘附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泡沫塑料浮体和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所述定位装置为固定支架,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相连。

实施例2: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所述遮阳盖内置泡沫塑料隔热层,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有内、外两层,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内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两个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相应的柱状饵料管连通;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由密闭气室形成的浮体设置在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所述定位装置为固定锚,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相连。

实施例3: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浮体、外壳和定位装置;所述遮阳盖内置泡沫塑料隔热层,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从外到内三层,环形饵料槽的底面之间设置网状平台,供水蛭摄食后栖息,内、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其他两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每个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相应的柱状饵料管连通;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泡沫塑料浮体粘附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泡沫塑料浮体和环形饵料槽、柱状饵料管,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所述定位装置为固定支架,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与所述外壳相连。

实施例4:

一种实施例1的水蛭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地点选择:在水蛭生长繁殖季节,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清理干净;

(2)饵料填放: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料;

(3)投放: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1)选择好的收集地点,并且固定,做好标记;

(4)收集:间隔1-3天后,收回水蛭收集装置,打开遮阳盖,取出水蛭,收集暂养;

(5)清理消毒: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晒干或者晾干,用新洁尔灭消毒后,重复使用。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834092.7 (22)申请日 2017.09.15 (71)申请人 宿松县玖索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地址 246500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孚玉镇 纱帽路26号 (72)发明人 吴青平 (51)Int.Cl. A01K 69/04(2006.01) (54)发明名称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 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该装置包括遮阳 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 装置; 遮阳盖设置顶部。

2、, 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 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内、 外环形饵料槽通过 连接档固定连接, 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 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 环形饵料槽和 柱状饵料管的管壁设置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 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浮体设置在最 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 开设水蛭进出孔。 使用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 填放饵料后, 选择收集地点投放在水蛭活动水 域, 利用水蛭的生物学特性, 诱捕水蛭, 易操作, 成本低, 效果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107410228 A 2017.12.01 CN 107410228 A 1.一种水蛭收。

3、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 料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 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内、 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 定连接; 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 其他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 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 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所述柱状饵料 管连通;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 柱状饵料管的管 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所述浮体设置在所述最外层。

4、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并在所述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 开设水蛭进出孔; 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 与所述外壳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面之间设置网 状平台。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盖内设置隔热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的连 接方式为可拆卸活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收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装置为与所述外壳固定连 接的固定支架或者固定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蛭。

5、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地点选择: 在水蛭生长繁殖季节, 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 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 清理干净; (2) 饵料填放: 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 料; (3) 投放: 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 (1) 选择好的收集地点, 并且固定, 做好标记; (4) 收集: 间隔1-3天后, 收回水蛭收集装置, 打开遮阳盖, 取出水蛭, 收集暂养; (5) 清理消毒: 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 晒干或者晾干, 用新洁尔灭消毒后, 重 复使用。 权 利 要 求 书 1/。

6、1 页 2 CN 107410228 A 2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水蛭收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水蛭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是中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 其干制品泡制后中 医入药, 具有治疗中风、 高血压、 清瘀、 闭经、 跌打损伤等功效。 近年新发现水蛭制剂在防治 心脑血管疾病和抗癌方面具有特效,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水蛭属冷血环节动物, 在中国南北 方均可生长繁殖, 它主要生活在淡水中的水库、 沟渠、 水田、 湖沼中, 以有机质丰富的池塘或 无污染的小河中最多。 生长适温为10-40, 北方地区低于3时。

7、在泥土中进入蛰伏冬眠期, 次年3-4月份高于8左右出蜇活动。 水蛭为杂食性动物, 以吸食动物的血液或体液为主要 生活方式, 常以水中浮游生物、 昆虫、 软体动物为主饵, 人工条件下以各种动物内脏、 熟蛋 黄、 配合饲料、 植物残渣, 淡水螺贝类、 杂鱼类、 蚯蚓等作饵。 0003 野生水蛭以自然捕捞为主, 每年4-5月份水蛭到岸边繁殖期间, 人工捡挖。 近年因 农药、 化肥等滥用, 及工农业 “三废” 对环境的污染, 野生水蛭资源锐减, 捕捞、 收集野生水蛭 的难度越来越大。 人工养殖水蛭的捕捞也无捷径, 在非繁殖季节捕捞水蛭同样缺少快速、 有 效的方法和工具。 发明内容 0004 为解决水蛭。

8、捕捞难、 尤其是在水蛭密度较小的野生水域收集水蛭的技术问题, 本 发明利提供一种水蛭收集装置, 投放在水蛭活动水域, 利用水蛭的生物学特性, 诱捕水蛭, 易操作, 成本低, 效果好。 0005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蛭收集装置包括遮阳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 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 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内、 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 定连接; 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 其他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 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

9、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 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所述柱状饵料 管连通;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 柱状饵料管的管 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所述浮体设置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并在所述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 开设水蛭进出孔; 所述定位装置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 与所述外壳相连。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410228 A 3 0006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 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面之间设置网状平台, 供水蛭摄食 后栖息, 更好地。

10、留住前来摄食的水蛭, 提高收集效率。 0007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 所述遮阳盖内设置隔热层。 0008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 所述环形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活动 连接, 既便于清洗消毒, 又便于收藏。 0009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 所述定位装置为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或者固 定锚, 在浅水水域使用固定支架, 在较深的水域收集水蛭使用固定锚效果更好。 0010 本发明的水蛭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地点选择: 在水蛭生长繁殖季节, 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 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 清理干净; (2)。

11、 饵料填放: 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 料; (3) 投放: 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 (1) 选择好的收集地点, 并且固定, 做好标记; (4) 收集: 间隔1-3天后, 收回水蛭收集装置, 打开遮阳盖, 取出水蛭, 收集暂养; (5) 清理消毒: 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 晒干或者晾干, 用新洁尔灭消毒后, 重 复使用。 附图说明 0011 图1: 水蛭收集装置示意图。 0012 图1中: 11-遮阳盖, 21-外壳, 22-水蛭进出孔, 31-环形饵料槽, 32-连接档, 33-柱状饵料管, 41-浮体, 51-固定支架。 0013 图2: 环形。

12、饵料槽与柱状饵料管示意图。 0014 图2中: 31-环形饵料槽, 33-柱状饵料管, 34-饵料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6 实施例1: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 包括遮阳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 述遮阳盖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 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从外到内三层, 内、 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 接; 除最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 其他两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最外 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 每个环形饵料槽。

13、的底部与相应的柱 状饵料管可拆卸活动连接;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 连通, 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 中; 泡沫塑料浮体粘附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包 裹所述泡沫塑料浮体和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 出孔; 所述定位装置为固定支架,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 与所述外壳相连。 0017 实施例2: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 包括遮阳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41022。

14、8 A 4 述遮阳盖内置泡沫塑料隔热层,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 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 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有内、 外两层, 内、 外环形饵料槽 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 外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 内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 及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 两个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相应 的柱状饵料管连通;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 柱状饵料管的管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由 密闭气室形成的浮体设置在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

15、包裹 所述浮体和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 所述定 位装置为固定锚,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 与所述外壳相连。 0018 实施例3: 一种水蛭收集装置, 包括遮阳盖、 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浮体、 外壳和定位装置; 所 述遮阳盖内置泡沫塑料隔热层,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顶部, 与外壳通过一侧的铰链活动 连接; 所述环形饵料槽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内膛的中上部, 从外到内三层, 环形饵料槽的底 面之间设置网状平台, 供水蛭摄食后栖息, 内、 外环形饵料槽通过连接档固定连接; 除最外 层的环形饵料槽的外侧面不设置饵料孔外, 其他两层环形饵料槽的两侧及。

16、最外层环形饵料 槽的内侧都均匀设置供水蛭吸食的饵料孔; 每个环形饵料槽的底部与相应的柱状饵料管连 通; 所述柱状饵料管连接在所述环形饵料槽的底部并与环形饵料槽连通, 柱状饵料管的管 壁均匀分布饵料孔; 水蛭饵料填放在所述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 泡沫塑料浮体粘附 在所述最外层环形饵料槽的外侧, 且在所述壳体的内侧; 所述外壳包裹所述泡沫塑料浮体 和环形饵料槽、 柱状饵料管, 并在柱状饵料管外围的侧面开设水蛭进出孔; 所述定位装置为 固定支架, 设置在水蛭收集装置的底部, 与所述外壳相连。 0019 实施例4: 一种实施例1的水蛭收集装置的使用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1) 收集地点选择: 在。

17、水蛭生长繁殖季节, 在水蛭养殖水域或者野生水蛭生活水域中选 择腐殖质含量丰富的湾汊岸边作为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地点, 清理干净; (2) 饵料填放: 在水蛭收集装置的环形饵料槽和柱状饵料管中充填诱捕水蛭的水蛭饵 料; (3) 投放: 将水蛭收集装置投放到步骤 (1) 选择好的收集地点, 并且固定, 做好标记; (4) 收集: 间隔1-3天后, 收回水蛭收集装置, 打开遮阳盖, 取出水蛭, 收集暂养; (5) 清理消毒: 将收回的水蛭收集装置清洗干净, 晒干或者晾干, 用新洁尔灭消毒后, 重 复使用。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410228 A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107410228 A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