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线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线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060989.4 (22)申请日 2017.01.19 (73)专利权人 何雄伟 地址 424100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土桥镇 迳口村十一组 (72)发明人 何雄伟 (74)专利代理机构 郴州大天知识产权事务所 (普通合伙) 43212 代理人 徐起堂 (51)Int.Cl. A01K 89/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渔线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可以降低刹车片的磨 损和提高刹车片的使用寿命的渔线轮。 本实用新 型的渔线轮, 包括绕线轮、。
2、 主轴和刹车组, 所述绕 线轮和刹车组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刹车组 和第二刹车组分别位于所述绕线轮的两端; 所述 第一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 一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一内刹车片并 且位于所述绕线轮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刹车片 之间;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 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 轴; 所述第二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二 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述绕线轮第二端与所述第 二外刹车片之间。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 CN 206371357 U 2017.08.04 CN 2063。
3、71357 U 1.一种渔线轮, 包括绕线轮、 主轴和刹车组, 所述绕线轮和刹车组均套接所述主轴, 其 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组包括第一刹车组和第二刹车组; 所述第一刹车组和第二刹车组分别位于所 述绕线轮的两端; 所述第一刹车组包括第一内刹车片、 第一外刹车片和第一弹簧;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周 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弹簧套 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一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述绕线轮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刹车片之 间; 所述第二刹车组包括第二内刹车片、 第二外刹车片和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周 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
4、述主轴; 所述第二弹簧套 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二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述绕线轮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刹车片之 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渔线轮的第一端中央设置有第一轴 承腔, 所述渔线轮的第二端中央设置有第二轴承腔; 所述第一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一轴承, 第 二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轴承的内环和第二轴承的内环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内环, 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外刹车片; 所 述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环, 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外刹车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垫片, 所。
5、述 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垫片; 所述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垫片位 于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所述第二垫片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与第二外刹车片之 间;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中央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垫片外径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内刹 车片中央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垫片外径的第二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加固垫和第 一加固座, 所述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加固垫和第二加固座; 所述第一加固座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头部和第 一套接部; 所述第一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外径; 所述第一套接部的。
6、外径小于 所述第一垫片的外径; 所述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外刹车片均周向固定于所述第一套接部并且 夹紧于所述第一头部与第一垫片之间; 所述第二加固座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二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头部和第 二套接部; 所述第二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径; 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径小于 所述第二垫片的外径; 所述第二加固垫和第二外刹车片均周向固定于所述第二套接部并且 夹紧于所述第二头部与第二垫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轴承垫, 所 述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轴承垫; 所述第一轴承垫和第二轴承垫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 一轴承垫位于所述第一弹。
7、簧与第一轴承的内环之间, 所述第二轴承垫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与 第二轴承的内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轮包括绕线部以及 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 所述绕线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夹线部的外径和 第二夹线部的外径;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一外刹车片的外径均大于所述绕线轮的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206371357 U 2 绕线部的外径并小于第一夹线部的外径;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二外刹车片的外径 均大于所述绕线轮的绕线部的外径并小于第二夹线部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内刹。
8、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 出第一凸耳, 所述绕线轮的第一夹线部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第一卡口, 所述第 一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环形槽, 所述第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卡环, 所述第一卡环压 紧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第一凸耳;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出第二凸耳, 所 述绕线轮的第二夹线部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二内刹车片的第二卡口, 所述第二卡口的内侧壁 设置有第二环形槽, 所述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二卡环, 所述第二卡环压紧所述第二内刹 车片的第二凸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渔线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刹车组还包括第三刹车组和第四刹 车组; 所述第三刹车组包括第三内刹车片、 第三外刹车片和。
9、第三弹簧; 所述第三内刹车片周 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一端; 所述第三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三弹簧套 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三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述第三外刹车片与所述第一外刹车片之 间; 所述第四刹车组包括第四内刹车片、 第四外刹车片和第四弹簧; 所述第四内刹车片周 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四弹簧套 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四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述第四外刹车片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206371357 U 3 渔线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具, 特别涉及一种渔线轮。 背景技术。
10、 0002 渔线轮是安装在钓鱼竿上用来绕线和放线工具, 一般包括摇把、 传动齿轮、 绕线轮 和刹车装置。 刹车装置一般集成在传动齿轮或者绕线轮上。 刹车装置用于控制渔线轮的放 线。 刹车装置一般包括刹车片组和刹车臂。 刹车片组包括多片并列的刹车片, 通过操作刹车 臂可以压紧刹车片组, 进而增加刹车片之间的摩擦力, 进而增加刹车力。 还原刹车臂位置 后, 刹车片组之间摩擦减小, 进而减小刹车力。 0003 然而, 传统的渔线轮刹车装置, 尽管还原刹车臂的位置后, 降低了刹车片之间的压 力, 减小了刹车力, 但是刹车片之间仍然有接触或者摩擦, 由此导致刹车片受到不必要的磨 损, 降低了刹车片的使用。
11、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降低刹车片的磨损和提高刹车片 的使用寿命的渔线轮。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渔线轮, 包括绕线轮、 主轴和刹车组, 所述 绕线轮和刹车组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刹车组包括第一刹车组和第二刹车组; 所述第一刹 车组和第二刹车组分别位于所述绕线轮的两端; 所述第一刹车组包括第一内刹车片、 第一 外刹车片和第一弹簧;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外刹 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一内刹车片并且位于 所述绕线轮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所述第。
12、二刹车组包括第二内刹车片、 第二外 刹车片和第二弹簧;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外刹车 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二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二内刹车片并且位于所 述绕线轮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0006 所述渔线轮的第一端中央设置有第一轴承腔, 所述渔线轮的第二端中央设置有第 二轴承腔; 所述第一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一轴承, 第二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二轴承; 所述第一轴 承的内环和第二轴承的内环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 内环, 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一外刹车片; 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内环, 另 一端抵接所述第。
13、二外刹车片。 0007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垫片, 所述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垫片; 所述第一垫 片和第二垫片均套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垫片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所 述第二垫片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中央设置有直径大 于所述第一垫片外径的第一通孔, 所述第二内刹车片中央设置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垫片外 径的第二通孔。 0008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加固座, 所述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加 说 明 书 1/5 页 4 CN 206371357 U 4 固垫和第二加固座; 所述第一加固座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 的第一。
14、头部和第一套接部; 所述第一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套接部的外径; 所述第一套 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垫片的外径; 所述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外刹车片均周向固定于所述 第一套接部并且夹紧于所述第一头部与第一垫片之间; 所述第二加固座周向固定于所述主 轴; 所述第二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头部和第二套接部; 所述第二头部的外径大于所 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径; 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垫片的外径; 所述第二加固垫 和第二外刹车片均周向固定于所述第二套接部并且夹紧于所述第二头部与第二垫片之间。 0009 所述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轴承垫, 所述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轴承垫; 所述第 一轴承垫和第二轴承垫均套。
15、接所述主轴; 所述第一轴承垫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与第一轴承的 内环之间, 所述第二轴承垫位于所述第二弹簧与第二轴承的内环之间。 0010 所述绕线轮包括绕线部以及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 所述绕线部 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夹线部的外径和第二夹线部的外径;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一 外刹车片的外径均大于所述绕线轮的绕线部的外径并小于第一夹线部的外径; 所述第二内 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二外刹车片的外径均大于所述绕线轮的绕线部的外径并小于第二夹线 部的外径。 0011 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出第一凸耳, 所述绕线轮的第一夹线部设 置有对应所述第一刹车片的第一卡口, 所述第一卡口的内侧。
16、壁设置有第一环形槽, 所述第 一环形槽内设置有第一卡环, 所述第一卡环压紧所述第一内刹车片的第一凸耳; 所述第二 内刹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出第二凸耳, 所述绕线轮的第二夹线部设置有对应所述第二 刹车片的第二卡口, 所述第二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环形槽, 所述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 第二卡环, 所述第二卡环压紧所述第二内刹车片的第二凸耳。 0012 所述刹车组还包括第三刹车组和第四刹车组; 所述第三刹车组包括第三内刹车 片、 第三外刹车片和第三弹簧; 所述第三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一端; 所述第 三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三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三内刹车片并 且位于所。
17、述第三外刹车片与所述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所述第四刹车组包括第四内刹车片、 第四外刹车片和第四弹簧; 所述第四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绕线轮的第二端; 所述第四 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所述主轴; 所述第四弹簧套接所述主轴、 穿过所述第四内刹车片并且 位于所述第四外刹车片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0013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具有一下有益效果: 0014 1、 由于在绕线轮两端均设置有刹车组, 从两端对绕线轮刹车, 刹车力更大。 0015 2、 由于在绕线轮两端均设置有刹车组, 在刹车时对主轴的轴向力大部分从刹车组 传导到绕线轮, 降低了从轴承传导到绕线轮的轴向力, 降低了轴承受到的轴向力, 可以减少 。
18、对轴承的损坏, 进而可以对轴承具有保护作用。 0016 3、 由于内刹车片周向固定在绕线轮端部, 而外刹车片与绕线轮之间设置弹簧, 弹 簧穿过内刹车片中央通孔, 使得内、 外刹车片相互摩擦后, 可以通过弹簧自动弹开分离, 减 少刹车片之间不必要的磨损, 提高刹车片的使用寿命。 0017 4、 由于绕线轮两端分别套接有轴承, 使得弹簧抵接在轴承的内环上, 避免弹簧随 绕线轮转动, 减少弹簧的变形, 提高弹簧的使用寿命。 0018 5、 由于外刹车片与弹簧之间还设置有垫片, 避免弹簧与外刹车片之间发生摩擦, 说 明 书 2/5 页 5 CN 206371357 U 5 可以减少外刹车片的磨损。 0。
19、019 6、 由于外刹车片安装在加固座上, 同时在外刹车片一侧设置加固垫, 均可以增加 外刹车片的稳固性, 减少外刹车片歪斜, 进而减少外刹车片损坏。 附图说明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主轴卡环, 2-第一加固座, 3-第一加固垫, 4-第一外刹车片, 5-第一垫片, 6-第一卡环, 7-第一弹簧, 8-第一内刹车片, 9-第一轴承, 10-绕线轮, 11-主轴, 12-第二轴承, 13-第二内刹车片, 14-第二弹簧15-第二卡环, 16-第二垫片, 17-第二外刹车 片, 18-第二加固垫, 19-第二加固座, 20-第二主轴卡环。 具体。
20、实施方式 002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0023 如图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渔线轮, 包括绕线轮、 主轴和刹车组, 绕线轮和刹车组均 套接主轴。 主轴对应绕线轮的部位为圆柱, 对应刹车组的部位为非圆柱。 刹车组位于在绕线 轮两端。 绕线轮与主轴可滑动套接, 主轴连接有齿轮, 齿轮连接传动齿轮, 传动齿轮连接摇 臂。 转动摇臂即可驱动绕线转动。 主轴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主轴卡环和第二主轴卡环。 主轴 设置在外壳上。 主轴一端连接刹车臂, 另一端连接刹车钮, 刹车臂和刹车钮设置在外壳外。 通过转动刹车臂或者刹车钮均可轴向拉动主轴, 进而压紧刹车组, 进而产生刹车力。 。
21、0024 刹车组包括第一刹车组和第二刹车组。 第一刹车组和第二刹车组分别位于绕线轮 的两端。 0025 第一刹车组包括第一内刹车片、 第一外刹车片和第一弹簧。 第一内刹车片周向固 定于绕线轮的第一端, 在绕线轮转动时, 第一内刹车片与绕线轮同步转动。 第一内刹车片中 央设置有通孔以使主轴和第一弹簧可以自由通过。 第一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主轴, 在主轴 转动时, 第一外刹车片与主轴同步转动, 同时第一外刹车片在主轴上可以轴向滑动。 第一弹 簧为圆柱弹簧, 第一弹簧套接主轴, 第一弹簧在主轴上可以滑动, 第一弹簧穿过第一内刹车 片中央的通孔, 第一弹簧位于绕线轮第一端与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第一弹簧一。
22、端抵接绕线 轮第一端, 另一端抵接第一外刹车片。 第一内刹车片和第一外刹车片在被压紧完成刹车动 作后, 可以被第一弹簧回弹而自动分开, 进而减少不必要的磨损。 0026 第二刹车组包括第二内刹车片、 第二外刹车片和第二弹簧。 第二内刹车片周向固 定于绕线轮的第二端, 在绕线轮转动时, 第二内刹车片与绕线轮同步转动。 第二内刹车片中 央设置有通孔以使主轴和第二弹簧可以自由通过。 第二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主轴, 在主轴 转动时, 第二外刹车片与主轴同步转动, 同时第二外刹车片在主轴上可以轴向滑动。 第二弹 簧套接主轴, 第二弹簧在主轴上可以滑动, 第二弹簧穿过第二内刹车片中央的通孔, 第二弹 簧位于。
23、绕线轮第二端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第二弹簧一端抵接绕线轮第二端, 另一端抵接 第二外刹车片。 第二内刹车片和第二外刹车片在被压紧完成刹车动作后, 可以被第二弹簧 回弹而自动分开, 进而减少不必要的磨损。 0027 如图1所示, 渔线轮的第一端中央设置有第一轴承腔, 渔线轮的第二端中央设置有 第二轴承腔。 第一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一轴承, 第二轴承腔内套接有第二轴承。 第一轴承的内 说 明 书 3/5 页 6 CN 206371357 U 6 环和第二轴承的内环均套接主轴。 第一轴承的内环和第二轴承的内环均可以在主轴上滑 动。 渔线轮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活动连接在主轴上。 第一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一。
24、轴承 的内环, 另一端抵接第一外刹车片。 第二弹簧的一端抵接于第二轴承的内环, 另一端抵接第 二外刹车片。 通过在绕线轮两端设置轴承, 不仅可以支撑绕线轮使绕线轮转动更灵活, 而且 可以避免绕线轮与弹簧之间的摩擦, 减少绕线轮的磨损, 还可以隔离绕线轮对弹簧的转动 传导, 减少弹簧变形。 0028 如图1所示, 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垫片, 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垫片。 第一垫片 和第二垫片均套接主轴。 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均可以在主轴上滑动。 第一垫片位于第一弹 簧与第一外刹车片之间, 第二垫片位于第二弹簧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通过在弹簧与外刹 车片之间设置垫片, 可以避免弹簧对外刹车片的磨损, 。
25、提高刹车片的使用寿命。 0029 第一内刹车片中央设置有直径大于第一垫片外径的第一通孔, 第二内刹车片中央 设置有直径大于第二垫片外径的第二通孔。 由于内刹车片中央的通孔大于垫片, 在外刹车 片和垫片向内刹车片压缩时, 垫片可以穿过内刹车片的套孔, 避免垫片垫在内、 外刹车片之 间形成间隙而影响刹车力。 0030 如图1所示, 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加固座, 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 加固垫和第二加固座。 0031 第一加固座周向固定于主轴, 第一加固座与主轴套接, 可以在主轴上滑动, 但是在 主轴转动时第一加固座与主轴同步转动。 第一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头部和第一套接 部, 第一头。
26、部的外径大于第一套接部的外径, 第一套接部的外径小于第一垫片的外径, 第一 加固垫和第一外刹车片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一套接部的长度, 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外刹车片均 周向固定于第一套接部并且夹紧于第一头部与第一垫片之间。 第一加固垫和第一外刹车片 均与第一加固座同步转动。 由于第一垫片的阻挡, 在第一外刹车片被弹回时, 第一外刹车不 会从加固座上滑落。 由于第一加固座的第一头部, 在第一外刹车片被压紧时, 第一外刹车片 也不会从加固座上滑落。 第一加固垫位于第一外刹车片与第一加固座的第一头部之间。 通 过设置第一加固座和第一加固垫, 可以减少第一外刹车片歪斜损坏, 还可以减少第一外刹 车片与主轴之间的。
27、磨损。 0032 第二加固座周向固定于主轴, 第二加固座与主轴套接, 可以在主轴上滑动, 但是在 主轴转动时第二加固座与主轴同步转动。 第二加固座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二头部和第二套接 部, 第二头部的外径大于第二套接部的外径, 第二套接部的外径小于第二垫片的外径, 第二 加固垫和第二外刹车片的厚度之和等于第二套接部的长度, 第二加固垫和第二外刹车片均 周向固定于第二套接部并且夹紧于第二头部与第二垫片之间。 第二加固垫和第二外刹车片 均与第二加固座同步转动。 由于第二垫片的阻挡, 在第二外刹车片被弹回时, 第二外刹车不 会从加固座上滑落。 由于第二加固座的第二头部, 在第二外刹车片被压紧时, 第二外。
28、刹车片 也不会从加固座上滑落。 第二加固垫位于第二外刹车片与第二加固座的第二头部之间。 通 过设置第二加固座和第二加固垫, 可以减少第二外刹车片歪斜损坏, 还可以减少第二外刹 车片与主轴之间的磨损。 0033 如图1所示, 第一刹车组还包括第一轴承垫, 第二刹车组还包括第二轴承垫。 第一 轴承垫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第二轴承垫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第一轴承垫 和第二轴承垫均套接主轴, 均可以绕主轴转动并沿主轴滑动。 第一轴承垫位于第一弹簧与 说 明 书 4/5 页 7 CN 206371357 U 7 第一轴承的内环之间, 第二轴承垫位于第二弹簧与第二轴承的内环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
29、轴 承垫和第二轴承垫, 可以在轴承被卡死或者锈死后, 第一弹簧仍然可以与第一轴承的内环 相对转动, 第二弹簧仍然可以与第二轴承的内环相对转动, 避免轴承的内环将旋转运动传 导到弹簧, 进而避免弹簧损坏, 提高弹簧的使用寿命。 0034 如图1所示, 绕线轮包括绕线部以及绕线部两端的第一夹线部和第二夹线部, 绕线 部的外径小于第一夹线部的外径和第二夹线部的外径, 钓鱼线绕在第一夹线部与第二夹线 部之间的绕线部上。 第一内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一外刹车片的外径均大于绕线轮的绕线部的 外径并小于第一夹线部的外径。 第二内刹车片的外径和第二外刹车片的外径均大于绕线轮 的绕线部的外径并小于第二夹线部的外径。 。
30、由于第一内刹车片、 第一外刹车片、 第二内刹车 片和第二外刹车片均直径设置得更大, 使得刹车片之间的接触面更大, 摩擦力更大, 使刹车 力更大。 0035 如图1所示, 第一内刹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出第一凸耳, 绕线轮的第一夹线部 设置有对应第一内刹车片的第一卡口, 第一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一环形槽, 第一环形槽 内设置有第一卡环, 第一卡环为具有一个断开口的环形钢丝, 第一卡环压紧第一内刹车片 的第一凸耳。 第二内刹车片的外圈边缘径向延伸出第二凸耳, 绕线轮的第二夹线部设置有 对应第二内刹车片的第二卡口, 第二卡口的内侧壁设置有第二环形槽, 第二环形槽内设置 有第二卡环, 第二卡环为具有一。
31、个断开口的环形钢丝, 第二卡环压紧第二内刹车片的第二 凸耳。 通过设置卡环压紧内刹车片的凸耳, 可以阻止内刹车片从绕线轮上沿轴向脱出, 保证 内刹车片与绕线轮保持同步转动, 保证刹车力。 0036 如图1所示, 刹车组还包括第三刹车组和第四刹车组。 第三刹车组位于第一刹车组 外侧的主轴上, 第四刹车组位于第二刹车组外侧的主轴上。 第三刹车组包括第三内刹车片、 第三外刹车片和第三弹簧。 第三内刹车片周向固定于绕线轮的第一端。 第三外刹车片周向 固定于主轴。 第三弹簧套接主轴、 穿过第三内刹车片并且位于第三外刹车片与第一外刹车 片之间。 第四刹车组包括第四内刹车片、 第四外刹车片和第四弹簧。 第四。
32、内刹车片周向固定 于绕线轮的第二端。 第四外刹车片周向固定于主轴。 第四弹簧套接主轴、 穿过第四内刹车片 并且位于第四外刹车片与第二外刹车片之间。 绕线轮两端分别可以容纳多个刹车组, 可以 周向固定多个内刹车片, 以及可以容纳多个外刹车片。 第三弹簧可以自由通过第三内刹车 片中央的通孔, 第四弹簧可以自由通过第四内刹车片中央的通孔。 刹车时的轴向力挤压第 三外刹车片贴紧到第三内刹车片而产生刹车力, 同时轴向力通过第三外刹车片传导到第三 弹簧, 再经过第三弹簧传导到第一外刹车片, 进而挤压第一外刹车贴紧到第一内刹车片而 产生刹车力。 第四刹车组的刹车过程与第三刹车组的刹车过程类似。 通过在绕线轮两端增 加刹车组, 可以进一步提高刹车力。 说 明 书 5/5 页 8 CN 206371357 U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9 CN 206371357 U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