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949543.7 (22)申请日 2017.08.01 (73)专利权人 谢锡水 地址 53030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 马山乡农业站 (72)发明人 谢锡水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索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640 代理人 宋涛 (51)Int.Cl. A01C 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包括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和齿轮, 所述水稻蒸汽 催芽机外壳的一侧设置。
2、有水稻蒸汽催芽机门, 所 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 门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 外壳的正表面设置有传送带, 所述传送带上靠近 控制开关的一端设置有摇杆, 所述传送带的下方 设置有挡板,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的下表面 设置有上衬脚, 所述上衬脚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 机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下衬脚, 所述下衬脚上远离 传送带的一侧设置有衬脚转轴, 所述下衬脚的正 表面设置有卡扣; 通过设计了传送带便于取出已 发芽水稻, 解决了因传统水稻蒸汽催芽装置使用 倾倒的方式取出发芽水稻, 从而导致芽尖造成损 坏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702242。
3、6 U 2018.02.23 CN 207022426 U 1.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包括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和齿轮(11),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 (1)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5),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 的正表面设置有传送带(3), 所述传送带(3)上靠近控制开关(5)的一端设置有摇杆(4), 所 述传送带(3)的下方设置有挡板(6),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下表面设置有上衬脚 (7), 所述上衬脚(7)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下衬脚(9)。
4、, 所述下衬脚 (9)上远离传送带(3)的一侧设置有衬脚转轴(8), 所述下衬脚(9)的正表面设置有卡扣 (10), 所述齿轮(11)安装在衬脚转轴(8)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3)的下方 设置有转轴, 且摇杆(4)上靠近传送带(3)的一端与传送带(3)下方的转轴内壁均设置有矩 形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脚转轴(8)的剖 面形状为正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衬脚(7)上靠近 齿轮(11)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5、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扣(10)上远离衬 脚转轴(8)的一侧通过转轴与卡扣(10)连接, 且卡扣(10)上靠近衬脚转轴(8)的一侧设置有 矩形凹槽。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022426 U 2 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 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属于 第一产业, 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 获得的产品是动植 物本身。 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
6、重要产业 部门, 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 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 料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 利用土地上水 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 又叫渔业,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 是林业, 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 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 者制作的是副业, 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 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 又称休闲农业, 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 农业形式 0003 现有的水稻蒸汽催芽装置在催芽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晾晒, 而水稻在。
7、水稻蒸汽催芽 装置搬运至晾晒地时极易对新芽造成损坏, 且水稻蒸汽催芽装置工作时需要保证自身的平 稳, 从而导致对地面要求过高的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 现有的水稻蒸汽催芽装置在催芽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晾晒, 而水稻在水稻蒸汽催芽装置搬运 至晾晒地时极易对新芽造成损坏, 且水稻蒸汽催芽装置工作时需要保证自身的平稳, 从而 导致对地面要求过高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包括水 稻蒸汽催芽机外壳和齿轮,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
8、的一侧设置有水稻蒸汽催芽机门, 所 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门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 所述水稻蒸汽催 芽机外壳的正表面设置有传送带, 所述传送带上靠近控制开关的一端设置有摇杆, 所述传 送带的下方设置有挡板, 所述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的下表面设置有上衬脚, 所述上衬脚上 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下衬脚, 所述下衬脚上远离传送带的一侧设置有衬 脚转轴, 所述下衬脚的正表面设置有卡扣, 所述齿轮安装在衬脚转轴上。 0006 优选的, 所述传送带的下方设置有转轴, 且摇杆上靠近传送带的一端与传送带下 方的转轴内壁均设置有矩形凸起。 0007 优选的, 所述衬脚转轴的剖面形状为。
9、正方形。 0008 优选的, 所述上衬脚上靠近齿轮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凸起。 0009 优选的, 所述卡扣上远离衬脚转轴的一侧通过转轴与卡扣连接, 且卡扣上靠近衬 脚转轴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凹槽。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7022426 U 3 0010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1 (1)通过设计了传送带便于取出已发芽水稻, 解决了因传统水稻蒸汽催芽装置使 用倾倒的方式取出发芽水稻, 从而导致芽尖造成损坏的问题。 0012 (2)通过设计了衬脚便于调节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的平衡性, 解决了传统水稻蒸 汽催芽装置对地面要求过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
10、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衬脚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传送带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 1-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 2-水稻蒸汽催芽机门、 3-传送带、 4-摇杆、 5-控制开 关、 6-挡板、 7-上衬脚、 8-衬脚转轴、 9-下衬脚、 10-卡扣、 11-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
11、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水稻蒸汽催芽装置, 包括水稻 蒸汽催芽机外壳1和齿轮11, 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 水稻 蒸汽催芽机外壳1上远离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的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5, 水稻蒸汽催芽机外 壳1的正表面设置有传送带3, 传送带3上靠近控制开关5的一端设置有摇杆4, 传送带3的下 方设置有挡板6, 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下表面设置有上衬脚7, 上衬脚7上远离水稻蒸汽 催芽机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下衬脚9, 下衬脚9上远离传送带3。
12、的一侧设置有衬脚转轴8, 下衬 脚9的正表面设置有卡扣10, 齿轮11安装在衬脚转轴8上。 0020 为了便于收缩摇杆4,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传送带3的下方设置有转轴, 且摇杆4上 靠近传送带3的一端与传送带3下方的转轴内壁均设置有矩形凸起。 0021 为了便于固定衬脚转轴8,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衬脚转轴8的剖面形状为正方形。 0022 为了便于调节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高度,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上衬脚7上靠近齿 轮11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凸起。 0023 为了便于固定衬脚转轴, 本实施例中, 优选的, 卡扣10上远离衬脚转轴8的一侧通 过转轴与卡扣10连接, 且卡扣10上靠近衬脚。
13、转轴8的一侧设置有矩形凹槽。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该装置安装完成后, 将水稻蒸汽催芽装置移 动至所需位置处, 然后旋转衬脚转轴8, 通过衬脚转轴8带动齿轮11控制上衬脚7上升下降, 从而调节水稻蒸汽催芽机外壳1的平稳性, 然后连接电源, 将所需催芽的水稻放置于传送带 3上, 关闭挡板6与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 启动水稻蒸汽催芽装置对水稻进行催芽, 催芽完成 后, 打开挡板6与水稻蒸汽催芽机门2, 将传送带3一侧的摇杆4抽出, 使得摇杆4上的矩形凸 起卡合在传送带3的转轴之上, 用承接物放置与传送带3下方, 摇动摇杆4,传送带3开始工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
14、7022426 U 4 作, 将水稻传送至承接物上, 然后拿出去晾晒即可。 0025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022426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7022426 U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7022426 U 7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7022426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