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6572031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2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10066920.3

申请日:

20070119

公开号:

CN101066046B

公开日:

201110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61/00,A61D19/00,A01K67/027

主分类号:

A01K61/00,A61D19/00,A01K67/027

申请人: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发明人:

宓国强,许谷星,黄鲜明,贾永义,胡廷尖,王雨辰,顾志敏,刘启文

地址:

313001 浙江省湖州市杭长桥南路999号

优先权:

CN200710066920A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戴心同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一、挑选翘嘴鳜作母本亲鱼和斑鳜作父本亲鱼并进行强化培育;二、采取注射外源激素促熟催产、流水刺激促产、人工干法授精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80%以上,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9%;三、杂交苗种采用分阶段培育和饵料鱼选择、投喂和杂交鱼苗由摄食活鱼转为非活鱼的食性转化培养,使杂交鱼苗成活率达60%。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为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培育出了一种肉质味道、抗病能力优于翘嘴鳜而生长速度快于斑鳜、能摄食非活鱼的经济性状好、便于人工规模养殖的杂交鳜鱼新品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1)、亲鱼培育在繁育前一年秋季,选用2足龄、体重1Kg以上的健壮翘嘴鳜作杂交母本,杂交父本则选用2足龄、体重0.5Kg以上的斑鳜,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网箱或池塘中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期间的饲料,翘嘴鳜喂适口的活鱼,斑鳜可用适口活鱼或鱼块,开春后用流水剌激,促使性腺正常成熟,但到4月中旬后停止流水刺激;2)、杂交方法①、人工催产与授精当亲鱼养殖水体水温达到22℃时,开始对亲鱼注射外源激素,外源激素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马来酸地欧酮(DOM)中的一种或多种,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50%,一般成熟度好的亲鱼可一次注射,否则可分二次注射,二次注射时两针的间隔为12小时,注射后将父本斑鳜与母本翘嘴鳜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0.1~0.2m/s的水流剌激促使发情、排卵,注射激素24小时后,开始检查,当轻压翘嘴鳜腹部有卵流出时,将翘嘴鳜与斑鳜分开,进行干法人工授精;②、孵化管理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以使胚胎发育期间的卵能全部翻动但不剧烈翻动,杂交鱼苗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一般控制为0.45m/s,并及时清除环道或孵化缸中的卵膜,鱼苗能平游时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速,可控制为0.25m/s;3)、杂交鱼苗培育①、体长小于20mm阶段的培育a、培育方式,在环道或微流水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1.5万尾/m以内,流速控制在0.1m/s左右;b、饵料投喂,整个培育过程投喂适口家鱼鱼苗,随着杂交鳜鱼苗的长大,饵料鱼苗亦相应增大,一般控制饵料鱼苗的体长为杂交鳜鱼鱼苗体长的60%左右,饵料鱼每天投喂一次,在开食后的6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5~6,以后逐渐增加,使日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8~10;c、消毒防病,定期在杂交鳜鱼苗吃完饵料鱼后,用兜网捞起杂交鳜鱼苗放入浓度为3-5%的食盐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回培育池;②、体长20mm-50mm阶段的培育a、采用池塘静水培育的方式,杂交鳜鱼苗的放养密度在2万尾/亩左右,水深1.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进排水方便;b、饵料投喂,饵料鱼由专塘培育,控制好生长速度,投喂饵料鱼的体长为杂交鳜鱼体长的50~60%左右,杂交鳜鱼苗下塘时每亩投放饵料鱼30万尾左右,以后保持池塘中饵料鱼的量为杂交鳜鱼苗量的5倍以上;c、水质控制,杂交鳜鱼下塘前对池塘彻底消毒后,灌注外河清水,培育期间,每隔3天池塘换水30cm左右,每隔5天用0.8~1.0pp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一次,缺氧时及时开启增氧设施;4)、食性转化当杂交鳜鱼苗长至体长50mm时进行食性转化,先将杂交鳜鱼苗用密网拦在池塘一角100-150m的区域内,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向水面泼水,再抛撒饵料鱼,刚开始时,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10-20%的刚死的新鲜乌仔,以后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直至全部用死鱼或鱼块投喂,约4-7天完成食性转化,随后即可进入成鱼养殖。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人工催产与授精的时间主要依水温而定,催产时的水温要达到22℃,催产后7天内的水温保持在22~24℃。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混合激素,雌鱼剂量为LRH-A 10~15μg+HCG 1500~1800I/K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 4.按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亲鱼注射外源激素时,先注射父本斑鳜,2小时后再注射母本翘嘴鳜。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同属鲈形目,科,鳜属,均为高档淡水水产品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翘嘴鳜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翘嘴鳜需终生摄食活鱼,不同生长期需投喂不同规格的活鱼,翘嘴鳜的这种特殊食性,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难度,更影响了人工养殖的规模推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许多科研和生产部门曾对翘嘴鳜的行为习性、摄食机理、食性训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改进翘嘴鳜的养殖方法,但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斑鳜是野生鳜鱼中又一品种,别名岩鳜,俗称圆筒鳜,是一种生长在山溪、水库中的肉食性经济鱼类,与翘嘴鳜相比,该鱼肉质坚实、肌间刺少、味道更鲜美、抗病性好而且能摄食非活鱼,缺点是生长慢、个体较小。目前市场上的斑鳜主要是野生资源,很少有人工养殖的商品斑鳜。

根据杂交的生物学特性,若将翘嘴鳜与斑鳜进行杂交,使遗传基因重新组合,经定向培育,可望获得具备亲本双方优良性状或产生亲本所没有的新的优良性状的杂交种,即可望得到能摄食非活鱼、抗病性好、生长速度快且肉质好的杂交鳜鱼养殖新品种。然而,至今尚未见有关翘嘴鳜与斑鳜杂交育种方面的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发展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培育鳜鱼养殖优良新品种,以降低鳜鱼养殖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而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包括下列步骤:

1,亲鱼培育,在繁育前一年秋季,选用2足龄、体重1Kg以上的健壮翘嘴鳜作杂交母本,杂交父本则选用2足龄、体重0.5Kg以上的斑鳜,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网箱或池塘中进行强化培育,培育期间的饲料,翘嘴鳜喂适口的活鱼,斑鳜可用活鱼或鱼块。开春后用流水刺激,促使性腺正常成熟,但到4月中旬后停止流水刺激。

2、杂交方法

①、人工催产与授精,当亲鱼养殖水体水温达到22℃时,开始对亲鱼注射外源激素,外源激素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马来酸地欧酮(DOM)中的一种或多种,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50%,一般成熟度好的亲鱼可一次注射,否则可分二次注射,二次注射时两针的间隔为12小时。注射后将父本斑鳜与母本翘嘴鳜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0.1-0.2m/s的水流刺激促使发情、排卵。注射激素24小时后,开始检查,当轻压翘嘴鳜腹部有卵流出时,将翘嘴鳜与斑鳜分开,进行干法人工授精。

②、孵化管理,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水流通畅,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以使胚胎发育期间的卵能全部翻动但不剧烈翻动,杂交鱼苗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一般控制为0.45m/s,并及时清除环道或孵化缸中的卵膜,鱼苗能平游时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速,可控制为0.25m/s。

3、杂交鱼苗培育

①、体长小于20mm阶段的培育

a、培育方式,在环道或微流水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密度控制在1.5万尾/m3以内,流速控制在0.1m/s左右。

b、饵料投喂,整个培育过程投喂适口家鱼鱼苗,随着杂交鳜鱼苗的长大,饵料鱼苗亦相应增大,一般控制饵料鱼苗的体长为杂交鳜鱼鱼苗体长的60%左右。饵料鱼每天投喂一次,在开食后的6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5~6,以后逐渐增加,使日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8~10。

c、消毒防病,定期在杂交鳜鱼苗吃完饵料鱼后,用兜网捞起杂交鳜鱼苗放入浓度为3-5%的食盐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放回培育池。

②、体长20mm-50mm阶段的培育

a、采用池塘静水培育的方式,杂交鳜鱼苗的放养密度在2万尾/亩左右,水深1.5m左右,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cm,进排水方便。

b、饵料投喂,饵料鱼由专塘培育,控制好生长速度,投喂饵料鱼的体长为杂交鳜鱼体长的50~60%左右。杂交鳜鱼苗下塘时每亩投放饵料鱼30万尾左右,以后保持池塘中饵料鱼的量为杂交鳜鱼苗量的5倍以上。

c、水质控制,杂交鳜鱼下塘前对池塘彻底消毒后,灌注外河清水,培育期间,每隔3天池塘换水30cm左右,每隔5天用0.8~1.0pp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一次。缺氧时及时开启增氧设施。

4、食性转化

当杂交鳜鱼苗长至体长50mm时进行食性转化,先将杂交鳜鱼苗用密网拦在池塘一角100-150m2的区域内,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向水面泼水,再抛撒饵料鱼,刚开始时,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10-20%的刚死的新鲜乌仔,以后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直至全部用死鱼或鱼块投喂。约4-7天完成食性转化,随后即可进入成鱼养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取注射外源激素促熟催产、流水刺激促产、人工干法杂交授精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使亲鱼的催产率达80%以上,杂交受精率达83.5%,孵化率达89%;三、杂交苗种采用分阶段培育和饵料鱼选择、投喂和杂交鱼苗由摄食活鱼转为非活鱼的食性转化培养,使杂交鱼苗成活率达60%。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为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培育出了一种肉质味道、抗病能力优于翘嘴鳜而生长速度快于斑鳜、能摄食非活鱼的经济性状好、便于人工规模养殖的杂交鳜鱼新品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亲鱼培育

本实施例所用亲鱼在繁育前一年的秋季收集,母本翘嘴鳜来自人工养殖池塘,2龄,体重1.0~1.3Kg/尾,父本斑鳜取自水库的野生群体,鱼龄2龄、体重0.5~0.8Kg/尾。翘嘴鳜和斑鳜的亲鱼分别放在4×3×2m3的网箱内培育,培育期间,翘嘴鳜投喂适口的小鲫鱼,斑鳜投喂适口的小鲫鱼或鱼块。繁殖当年的2月1日至4月15日,每天用微型泵冲水3小时,使网箱水处于微流状态。

2、杂交方法

①、人工催产与授精

a、亲鱼挑选,母本亲鱼挑选生殖孔呈红色、腹部膨大、柔软、仰腹时中间下凹的健壮翘嘴鳜,父本亲鱼挑选生殖孔呈淡色、轻挤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的健壮斑鳜,父、母本亲鱼比为1∶2~3。

b、人工催产与授精的时间,主要依水温而定,催产时的水温要达到22℃,催产后7天内的水温保持在22~24℃。不同水温变化趋势与杂交鳜鱼苗“开食”和成活率的关系见下表1所示。

表1    促产后水温变化对鳜鱼苗“出膜”、“开食”的影响

    时间促产后7天水温变化(℃)“出膜”时间 (h)  “开食”时间  (h)至“开食”后的成活率(%)  2005.5.8  21.5→18    70    76    37.5  2006.5.11.  22→24    24    24    86.0

由表1可知,促产后的水温变化,对鳜鱼的出膜、开食及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水温处于上升趋势时,鳜鱼“出膜”、“开食”整齐,成活率高。

c、人工催产与授精,采用人工注射外源激素催产,促使性腺成熟、排卵,进行人工干法授精,受精卵在环道中孵化的方法。因亲鱼成熟度较好,本实施例采用一次注射,先注射父本斑鳜,2小时后再注射母本翘嘴鳜,注射后将父、母亲本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0.1-0.2m/s的水流刺激,促使发情、排卵。注射激素24小时后,开始检查,每隔1小时检查一次,当轻压雌鱼腹部有卵流出时,将雌雄鱼分开,进行干法授精。先捞起雄鱼,擦干生殖孔,用干燥的10ml针筒抽取精液,再起捕雌鱼,擦干生殖孔后将卵挤在容器内,并立即滴入精液,经充分搅拌后将卵与精液倒入盛水的脸盆中,搅动脸盆中的水,激活精子,使鱼卵受精。受精后的卵放入环道内孵化。

d、催产激素剂种与剂量

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马来酸地欧酮  (DOM)激素中的多种配伍进行催产效果对比,确定催产效果较好的激素剂种和剂量。试验情况如下表。

表2    不同剂种、剂量的激素催产效果对比表

    时间  水温  (℃)剂种与剂量(国际单位,微克,毫克/公斤)催产尾数产卵尾数催产率(%)    05.05.    21.5    1800H+15L+5D    20    17    85.0    21.5    1800H+15L    17    14    82.4    06.05     22.0    1500H+10L+5D    15    12    80.0    1500H+10L    15    13    86.7

由表2可知,四种不同的激素配伍对催产率没有明显影响,加入DOM后,不会增加鳜鱼的产卵率,所以,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与HCG的混合激素,雌鱼剂量为LRH-A10~15μg+HCG 1500~1800I/Kg鱼体重,雄鱼剂量减半。

②、孵化管理

杂交受精鱼卵在直径5m、水深1m的圆形环道内孵化,孵化水为经80目密网布过滤的外河水,通过进水阀门,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以使胚胎发育期间的卵能全部翻动但翻动不能太剧烈,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控制在0.45m/s左右,鱼苗能平游时要降低环道流速,控制在0.25m/s左右。

3、杂交鱼苗培育

①、体长小于20mm阶段的培育

本实施例在12m3的圆形环道内放刚出膜的鳜鱼苗10万尾,环道流速控制在0.1m/s左右。杂交鳜鱼苗出膜第4天,用刚出膜的团头鲂鱼苗“开食”,并连续3天投喂团头鲂鱼苗,开食的第4-6天投喂刚出膜的草鱼和鲢鳙鱼鱼苗,第7天起投喂腰点出齐的草鱼和鲢鳙鱼鱼苗。随着鳜鱼苗的长大,饵料鱼苗亦相应增大,饵料鱼的体长一般控制在杂交鳜鱼苗体长的60%左右。饵料鱼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天气和鳜鱼摄食情况而定,在开食后的6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5~6,以后逐渐增加,使日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8~10。

杂交鳜鱼苗开食6天后进行第一次消毒,消毒在饵料鱼吃完后进行,用兜网捞起鳜鱼苗,在浓度为4%的食盐水中浸泡10分钟后放回环道。以后如发现鳜鱼吃食减少或浮在水面、行动迟缓时,及时进行消毒或对水体增氧。

②、体长20mm-50mm阶段的培育

本实施例的培育在面积3亩、水深1.5m的长方形池塘中进行,放养平均体长22mm的杂交鳜鱼苗6.5万尾。在杂交鳜鱼苗下塘的前一天,塘中放入体长12mm的草鱼乌仔70万尾作为杂交鳜鱼苗饵料,以后根据塘中饵料鱼的数量及时补充。池塘内装一微型水泵,每天冲水4小时,每隔3天换水30cm左右。在杂交鳜鱼苗下塘的第7天用1.0ppm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一次,以后根据杂交鳜鱼苗在池塘内的集群、游动和摄食情况及时消毒或增氧。

4、食性转化

当杂交鳜鱼苗体长长至50mm左右时进行食性转化。用密网(夏花网)在池塘一角拦成一面积100m2左右的三角形区域,将杂交鳜鱼苗密集在此,每天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向水面泼水,再抛撒饵料鱼。刚开始时,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10-20%刚死的新鲜乌仔,以后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经5天左右的食性转化,鳜鱼会抢食投喂的死乌仔后,即完成杂交鳜鱼苗的培育,可进入成鱼养殖。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101066046 B (45)授权公告日 2011.10.26 CN 101066046 B *CN101066046B* (21)申请号 200710066920.3 (22)申请日 2007.01.19 A01K 61/00(2006.01) A61D 19/00(2006.01) A01K 67/027(2006.01) (73)专利权人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地址 313001 浙江省湖州市杭长桥南路 999 号 (72)发明人 宓国强 许谷星 黄鲜明 贾永义 胡廷尖 王雨辰 顾志敏 刘启文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 限公司 33100。

2、 代理人 戴心同 CN 1736343 A,2006.02.22, 全文 . CN 1871899 A,2006.12.06, 全文 . 凌继忠 . 翘嘴鳜与斑鳜繁育技术比较 .科 学养鱼 .2007,( 第 1 期 ), 全文 . 张君等 . 斑鳜规模化人工繁育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 渔业致富指南 .2006,( 第 21 期 ),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57) 摘要 一种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它包括 下列步骤 : 一、 挑选翘嘴鳜作母本亲鱼和斑鳜作 父本亲鱼并进行强化培育 ; 二、 采取注射外源激 素促熟催产、 流水刺激促产、 人工干法授精和孵。

3、 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 使亲鱼的催产率达 80以上, 受精率达 83.5, 孵化率达 89 ; 三、 杂交苗种采用分阶段培育和饵料鱼选择、 投喂和 杂交鱼苗由摄食活鱼转为非活鱼的食性转化培 养, 使杂交鱼苗成活率达 60。本发明成功地提 供了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 为高档淡水 水产养殖业培育出了一种肉质味道、 抗病能力优 于翘嘴鳜而生长速度快于斑鳜、 能摄食非活鱼的 经济性状好、 便于人工规模养殖的杂交鳜鱼新品 种。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樊继红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5 页 CN 10106。

4、6046 B1/2 页 2 1. 一种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 : 1)、 亲鱼培育 在繁育前一年秋季, 选用 2 足龄、 体重 1Kg 以上的健壮翘嘴鳜作杂交母本, 杂交父本则 选用 2 足龄、 体重 0.5Kg 以上的斑鳜, 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网箱或池塘中进行强化培育, 培 育期间的饲料, 翘嘴鳜喂适口的活鱼, 斑鳜可用适口活鱼或鱼块, 开春后用流水剌激, 促使 性腺正常成熟, 但到 4 月中旬后停止流水刺激 ; 2)、 杂交方法 、 人工催产与授精 当亲鱼养殖水体水温达到 22时, 开始对亲鱼注射外源激素, 外源激素可采用促黄体 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

5、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马来酸地欧酮 (DOM) 中的一种或 多种, 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 50, 一般成熟度好的亲鱼可一次注射, 否则可分二次注射, 二 次注射时两针的间隔为 12 小时, 注射后将父本斑鳜与母本翘嘴鳜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 0.1 0.2m/s 的水流剌激促使发情、 排卵, 注射激素 24 小时后, 开始检查, 当轻压翘嘴鳜腹 部有卵流出时, 将翘嘴鳜与斑鳜分开, 进行干法人工授精 ; 、 孵化管理 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 水流通畅, 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 以使胚胎发育期间的 卵能全部翻动但不剧烈翻动, 杂交鱼苗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 一般控制为 0.45。

6、m/s, 并及时清除环道或孵化缸中的卵膜, 鱼苗能平游时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速, 可控制为 0.25m/s ; 3)、 杂交鱼苗培育 、 体长小于 20mm 阶段的培育 a、 培育方式, 在环道或微流水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 密度控制在 1.5 万尾 /m3以内, 流 速控制在 0.1m/s 左右 ; b、 饵料投喂, 整个培育过程投喂适口家鱼鱼苗, 随着杂交鳜鱼苗的长大, 饵料鱼苗亦相 应增大, 一般控制饵料鱼苗的体长为杂交鳜鱼鱼苗体长的 60左右, 饵料鱼每天投喂一次, 在开食后的 6 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 / 杂交鳜鱼苗 5 6, 以后逐渐增加, 使日投喂 量为饵料鱼 / 杂交鳜鱼苗。

7、 8 10 ; c、 消毒防病, 定期在杂交鳜鱼苗吃完饵料鱼后, 用兜网捞起杂交鳜鱼苗放入浓度为 3-5的食盐水中浸泡 5-10 分钟, 然后放回培育池 ; 、 体长 20mm-50mm 阶段的培育 a、 采用池塘静水培育的方式, 杂交鳜鱼苗的放养密度在 2 万尾 / 亩左右, 水深 1.5m 左 右,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 15cm, 进排水方便 ; b、 饵料投喂, 饵料鱼由专塘培育, 控制好生长速度, 投喂饵料鱼的体长为杂交鳜鱼体长 的5060左右, 杂交鳜鱼苗下塘时每亩投放饵料鱼30万尾左右, 以后保持池塘中饵料鱼 的量为杂交鳜鱼苗量的 5 倍以上 ; c、 水质控制, 杂交鳜鱼下塘前对池。

8、塘彻底消毒后, 灌注外河清水, 培育期间, 每隔 3 天 池塘换水 30cm 左右, 每隔 5 天用 0.8 1.0ppm 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一次, 缺氧时及时开启增 氧设施 ; 4)、 食性转化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066046 B2/2 页 3 当杂交鳜鱼苗长至体长 50mm 时进行食性转化, 先将杂交鳜鱼苗用密网拦在池塘一角 100-150m2的区域内, 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向水面泼水, 再抛撒饵料鱼, 刚开始时, 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 10-20的刚死的新鲜乌仔, 以后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 直至全部用 死鱼或鱼块投喂, 约 4-7 天完成食性转化, 随后即可进入成鱼养殖。

9、。 2.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人工催产与授精的 时间主要依水温而定, 催产时的水温要达到 22, 催产后 7 天内的水温保持在 22 24。 3. 按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采用促黄体素释 放激素类似物 (LRH-A) 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的混合激素, 雌鱼剂量为 LRH-A 10 15g+HCG 1500 1800I/Kg 鱼体重, 雄鱼剂量减半。 4. 按权利要求 1 或 2 或 3 所述的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其特征在于对亲鱼注 射外源激素时, 先注射父本斑鳜, 2 小时后再注射母本翘嘴鳜。。

10、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1066046 B1/5 页 4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 特别是涉及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和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同属鲈形目, 科, 鳜属, 均为高档淡水水产品种。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 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翘嘴鳜的养 殖,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翘嘴鳜需终生摄食活鱼, 不同生长期需投喂不同规 格的活鱼, 翘嘴鳜的这种特殊食性, 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和养殖难度, 更影响了人工养殖的 规模推广。 上世纪九。

11、十年代中期, 国内许多科研和生产部门曾对翘嘴鳜的行为习性、 摄食机 理、 食性训化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以期改进翘嘴鳜的养殖方法, 但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斑鳜是野生鳜鱼中又一品种, 别名岩鳜, 俗称圆筒鳜, 是一种生长在山溪、 水库中的肉食性 经济鱼类, 与翘嘴鳜相比, 该鱼肉质坚实、 肌间刺少、 味道更鲜美、 抗病性好而且能摄食非活 鱼, 缺点是生长慢、 个体较小。目前市场上的斑鳜主要是野生资源, 很少有人工养殖的商品 斑鳜。 0003 根据杂交的生物学特性, 若将翘嘴鳜与斑鳜进行杂交, 使遗传基因重新组合, 经定 向培育, 可望获得具备亲本双方优良性状或产生亲本所没有的新的优良性状的杂交。

12、种, 即 可望得到能摄食非活鱼、 抗病性好、 生长速度快且肉质好的杂交鳜鱼养殖新品种。然而, 至 今尚未见有关翘嘴鳜与斑鳜杂交育种方面的技术报道。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 是为发展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 培育鳜鱼养殖优良新品种, 以降低 鳜鱼养殖成本、 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 而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翘嘴鳜和斑鳜的杂交繁殖方 法。 0005 本发明方法的技术方案包括下列步骤 : 0006 1, 亲鱼培育, 在繁育前一年秋季, 选用 2 足龄、 体重 1Kg 以上的健壮翘嘴鳜作杂交 母本, 杂交父本则选用 2 足龄、 体重 0.5Kg 以上的斑鳜, 将它们分别放在不同网箱或池塘中 进行强化培。

13、育, 培育期间的饲料, 翘嘴鳜喂适口的活鱼, 斑鳜可用活鱼或鱼块。开春后用流 水刺激, 促使性腺正常成熟, 但到 4 月中旬后停止流水刺激。 0007 2、 杂交方法 0008 、 人工催产与授精, 当亲鱼养殖水体水温达到 22时, 开始对亲鱼注射外源激 素, 外源激素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和马来酸 地欧酮 (DOM) 中的一种或多种, 雄鱼注射量为雌鱼的 50, 一般成熟度好的亲鱼可一次注 射, 否则可分二次注射, 二次注射时两针的间隔为 12 小时。注射后将父本斑鳜与母本翘嘴 鳜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 0.1-0.2m/s 的水流刺激促。

14、使发情、 排卵。注射激素 24 小时后, 开 始检查, 当轻压翘嘴鳜腹部有卵流出时, 将翘嘴鳜与斑鳜分开, 进行干法人工授精。 0009 、 孵化管理, 孵化期间确保水质清新, 水流通畅, 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 以使 说 明 书 CN 101066046 B2/5 页 5 胚胎发育期间的卵能全部翻动但不剧烈翻动, 杂交鱼苗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 一般控 制为 0.45m/s, 并及时清除环道或孵化缸中的卵膜, 鱼苗能平游时降低环道或孵化缸内水流 速, 可控制为 0.25m/s。 0010 3、 杂交鱼苗培育 0011 、 体长小于 20mm 阶段的培育 0012 a、 培育方式, 在环道。

15、或微流水的水泥池中进行培育, 密度控制在 1.5 万尾 /m3以 内, 流速控制在 0.1m/s 左右。 0013 b、 饵料投喂, 整个培育过程投喂适口家鱼鱼苗, 随着杂交鳜鱼苗的长大, 饵料鱼苗 亦相应增大, 一般控制饵料鱼苗的体长为杂交鳜鱼鱼苗体长的 60左右。饵料鱼每天投喂 一次, 在开食后的6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杂交鳜鱼苗56, 以后逐渐增加, 使日 投喂量为饵料鱼 / 杂交鳜鱼苗 8 10。 0014 c、 消毒防病, 定期在杂交鳜鱼苗吃完饵料鱼后, 用兜网捞起杂交鳜鱼苗放入浓度 为 3-5的食盐水中浸泡 5-10 分钟, 然后放回培育池。 0015 、 体长 20mm-50。

16、mm 阶段的培育 0016 a、 采用池塘静水培育的方式, 杂交鳜鱼苗的放养密度在2万尾/亩左右, 水深1.5m 左右, 池底淤泥厚度小于 15cm, 进排水方便。 0017 b、 饵料投喂, 饵料鱼由专塘培育, 控制好生长速度, 投喂饵料鱼的体长为杂交鳜鱼 体长的 50 60左右。杂交鳜鱼苗下塘时每亩投放饵料鱼 30 万尾左右, 以后保持池塘中 饵料鱼的量为杂交鳜鱼苗量的 5 倍以上。 0018 c、 水质控制, 杂交鳜鱼下塘前对池塘彻底消毒后, 灌注外河清水, 培育期间, 每隔 3 天池塘换水 30cm 左右, 每隔 5 天用 0.8 1.0ppm 的硫酸铜全池泼洒一次。缺氧时及时开 启增。

17、氧设施。 0019 4、 食性转化 0020 当杂交鳜鱼苗长至体长 50mm 时进行食性转化, 先将杂交鳜鱼苗用密网拦在池塘 一角 100-150m2的区域内, 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向水面泼水, 再抛撒饵料鱼, 刚开 始时, 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 10-20的刚死的新鲜乌仔, 以后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 直至 全部用死鱼或鱼块投喂。约 4-7 天完成食性转化, 随后即可进入成鱼养殖。 0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 采取注射外源激素促熟催产、 流水刺激促产、 人工干法 杂交授精和孵化过程精心管理等技术措施, 使亲鱼的催产率达 80以上, 杂交受精率达 83.5, 孵化率达 89 ; 三、。

18、 杂交苗种采用分阶段培育和饵料鱼选择、 投喂和杂交鱼苗由摄 食活鱼转为非活鱼的食性转化培养, 使杂交鱼苗成活率达 60。本发明成功地提供了翘嘴 鳜和斑鳜的杂交育种方法, 为高档淡水水产养殖业培育出了一种肉质味道、 抗病能力优于 翘嘴鳜而生长速度快于斑鳜、 能摄食非活鱼的经济性状好、 便于人工规模养殖的杂交鳜鱼 新品种。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下面以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23 翘嘴鳜与斑鳜的杂交繁殖方法, 包括下列步骤 : 0024 1、 亲鱼培育 说 明 书 CN 101066046 B3/5 页 6 0025 本实施例所用亲鱼在繁育前一年的秋季收集, 母本翘嘴鳜来自人工养殖池塘。

19、, 2 龄, 体重1.01.3Kg/尾, 父本斑鳜取自水库的野生群体, 鱼龄2龄、 体重0.50.8Kg/尾。 翘嘴鳜和斑鳜的亲鱼分别放在 432m3的网箱内培育, 培育期间, 翘嘴鳜投喂适口的小鲫 鱼, 斑鳜投喂适口的小鲫鱼或鱼块。繁殖当年的 2 月 1 日至 4 月 15 日, 每天用微型泵冲水 3 小时, 使网箱水处于微流状态。 0026 2、 杂交方法 0027 、 人工催产与授精 0028 a、 亲鱼挑选, 母本亲鱼挑选生殖孔呈红色、 腹部膨大、 柔软、 仰腹时中间下凹的健 壮翘嘴鳜, 父本亲鱼挑选生殖孔呈淡色、 轻挤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遇水即散的健壮斑鳜, 父、 母本亲鱼比为 1。

20、 2 3。 0029 b、 人工催产与授精的时间, 主要依水温而定, 催产时的水温要达到 22, 催产后 7 天内的水温保持在 22 24。不同水温变化趋势与杂交鳜鱼苗 “开食” 和成活率的关系见 下表 1 所示。 0030 表 1 促产后水温变化对鳜鱼苗 “出膜” 、“开食” 的影响 0031 时间促产后 7 天水 温变化 ( ) “出膜” 时间 (h) “开食” 时间 (h) 至 “开食” 后的 成活率 ( ) 2005.5.8 21.5 18 70 76 37.5 2006.5.11. 22 24 24 24 86.0 0032 由表 1 可知, 促产后的水温变化, 对鳜鱼的出膜、 开食。

21、及成活率有较大的影响, 水 温处于上升趋势时, 鳜鱼 “出膜” 、“开食” 整齐, 成活率高。 0033 c、 人工催产与授精, 采用人工注射外源激素催产, 促使性腺成熟、 排卵, 进行人工 干法授精, 受精卵在环道中孵化的方法。因亲鱼成熟度较好, 本实施例采用一次注射, 先 注射父本斑鳜, 2 小时后再注射母本翘嘴鳜, 注射后将父、 母亲本放在同一网箱内用流速 0.1-0.2m/s 的水流刺激, 促使发情、 排卵。注射激素 24 小时后, 开始检查, 每隔 1 小时检查 一次, 当轻压雌鱼腹部有卵流出时, 将雌雄鱼分开, 进行干法授精。先捞起雄鱼, 擦干生殖 孔, 用干燥的 10ml 针筒抽。

22、取精液, 再起捕雌鱼, 擦干生殖孔后将卵挤在容器内, 并立即滴入 精液, 经充分搅拌后将卵与精液倒入盛水的脸盆中, 搅动脸盆中的水, 激活精子, 使鱼卵受 精。受精后的卵放入环道内孵化。 0034 d、 催产激素剂种与剂量 0035 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马来酸地欧酮 (DOM)激素中的多种配伍进行催产效果对比, 确定催产效果较好的激素剂种和剂量。 试验情 况如下表。 0036 表 2 不同剂种、 剂量的激素催产效果对比表 0037 说 明 书 CN 101066046 B4/5 页 7 时间 水温 ( ) 剂种与剂量 ( 国际单位, 微。

23、 克, 毫克 / 公斤 ) 催产尾数产卵尾数催产率 ( ) 05.05. 21.5 1800H+15L+5D 20 17 85.0 21.5 1800H+15L 17 14 82.4 06.05 22.0 1500H+10L+5D 15 12 80.0 1500H+10L 15 13 86.7 0038 由表 2 可知, 四种不同的激素配伍对催产率没有明显影响, 加入 DOM 后, 不会增加 鳜鱼的产卵率, 所以, 可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 与 HCG 的混合激素, 雌鱼剂量 为 LRH-A10 15g+HCG 1500 1800I/Kg 鱼体重, 雄鱼剂量减半。 0039 、。

24、 孵化管理 0040 杂交受精鱼卵在直径5m、 水深1m的圆形环道内孵化, 孵化水为经80目密网布过滤 的外河水, 通过进水阀门, 控制好孵化环道的进水量, 以使胚胎发育期间的卵能全部翻动但 翻动不能太剧烈, 出膜前后适当加大水流速, 控制在 0.45m/s 左右, 鱼苗能平游时要降低环 道流速, 控制在 0.25m/s 左右。 0041 3、 杂交鱼苗培育 0042 、 体长小于 20mm 阶段的培育 0043 本实施例在12m3的圆形环道内放刚出膜的鳜鱼苗10万尾, 环道流速控制在0.1m/ s 左右。杂交鳜鱼苗出膜第 4 天, 用刚出膜的团头鲂鱼苗 “开食” , 并连续 3 天投喂团头鲂。

25、鱼 苗, 开食的第4-6天投喂刚出膜的草鱼和鲢鳙鱼鱼苗, 第7天起投喂腰点出齐的草鱼和鲢鳙 鱼鱼苗。 随着鳜鱼苗的长大, 饵料鱼苗亦相应增大, 饵料鱼的体长一般控制在杂交鳜鱼苗体 长的 60左右。饵料鱼每天投喂一次, 投喂量根据天气和鳜鱼摄食情况而定, 在开食后的 6 天内每日的投喂量为饵料鱼 / 杂交鳜鱼苗 5 6, 以后逐渐增加, 使日投喂量为饵料鱼 / 杂交鳜鱼苗 8 10。 0044 杂交鳜鱼苗开食 6 天后进行第一次消毒, 消毒在饵料鱼吃完后进行, 用兜网捞起 鳜鱼苗, 在浓度为 4的食盐水中浸泡 10 分钟后放回环道。以后如发现鳜鱼吃食减少或浮 在水面、 行动迟缓时, 及时进行消毒。

26、或对水体增氧。 0045 、 体长 20mm-50mm 阶段的培育 0046 本实施例的培育在面积 3 亩、 水深 1.5m 的长方形池塘中进行, 放养平均体长 22mm 的杂交鳜鱼苗 6.5 万尾。在杂交鳜鱼苗下塘的前一天, 塘中放入体长 12mm 的草鱼乌仔 70 万尾作为杂交鳜鱼苗饵料, 以后根据塘中饵料鱼的数量及时补充。 池塘内装一微型水泵, 每 天冲水 4 小时, 每隔 3 天换水 30cm 左右。在杂交鳜鱼苗下塘的第 7 天用 1.0ppm 的硫酸铜 全池泼洒一次, 以后根据杂交鳜鱼苗在池塘内的集群、 游动和摄食情况及时消毒或增氧。 0047 4、 食性转化 说 明 书 CN 101066046 B5/5 页 8 0048 当杂交鳜鱼苗体长长至 50mm 左右时进行食性转化。用密网 ( 夏花网 ) 在池塘一 角拦成一面积 100m2左右的三角形区域, 将杂交鳜鱼苗密集在此, 每天清晨和傍晚先用水勺 向水面泼水, 再抛撒饵料鱼。 刚开始时, 在投喂的活饵中掺入10-20刚死的新鲜乌仔, 以后 逐渐增加死乌仔的比例。经 5 天左右的食性转化, 鳜鱼会抢食投喂的死乌仔后, 即完成杂交 鳜鱼苗的培育, 可进入成鱼养殖。 说 明 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