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229301.7 (22)申请日 2017.09.22 (73)专利权人 桂东民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 423500 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沤江镇 寒口村新屋组 (72)发明人 刘节荣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246 代理人 文芳 (51)Int.Cl. A01G 31/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 装置, 包括苗床、 营养液槽、 供液。
2、管、 回液管和控 制终端, 所述苗床通过供液管与营养液槽连通, 所述苗床又通过回液管与营养液槽连通, 所述供 液管上设有水泵、 电磁阀和流量计, 所述回液管 上设有流速传感器, 所述控制终端分别与水泵、 电磁阀、 流量计及流速传感器电性连接。 本实用 新型通过控制终端的自动化控制, 可对供液量及 苗床中的营养液的多少进行监控, 从而实现全自 动化的灌溉措施, 通过对回液管中的回液流速进 行监控, 从而控制水泵的启动和关闭, 防止资源 的浪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7411100 U 2018.05.29 CN 207411100 U 1.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
3、包括苗床(1)、 营养液槽(2)、 供液管(3)、 回液管(4)和 控制终端(5), 其特征在于: 所述苗床(1)通过供液管(3)与营养液槽(2)连通, 所述苗床(1) 又通过回液管(4)与营养液槽(2)连通, 所述供液管(3)上设有水泵(6)、 电磁阀(7)和流量计 (8), 所述回液管(4)上设有流速传感器(9), 所述控制终端(5)分别与水泵(6)、 电磁阀(7)、 流量计(8)及流速传感器(9)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苗床(1)上设 有矩形阵列分布的栽培凹槽(11), 所述栽培凹槽(11)的底部通过供液暗管(12)相连通, 所 。
4、述供液暗管(12)与供液管(3)相连通, 所述相邻两排栽培凹槽(11)之间开设有分支回液槽 (13), 且相邻两排栽培凹槽(11)的上端向分支回液槽(13)倾斜且与分支回液槽(13)连通, 所述分支回液槽(13)的左端与列向设置的总回液槽(14)连通, 所述总回液槽(14)的下端与 回液管(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营养液槽(2) 中放置液位变送器(10), 所述液位变送器(10)与控制终端(5)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回液槽 (13)从右至左的深度由浅变深, 所述总回液槽(1。
5、4)从上至下的深度由浅变深。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培凹槽(11) 中随机放置若干个液位变送器(10), 所述液位变送器(10)与控制终端(5)电性连接。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411100 U 2 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生产设备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温室的科技发展息息相关。 温室的科技发展, 在国外因为人工 费用的高昂和温室工人对温室工作环境的高度要求, 早已朝着自动化温室的方向有了长足 的进步。 温室的自动化有许。
6、许多多的方面。 其中, 因为温室生长室的密闭性、 温度、 湿度的高 度要求, 导致温室的环境非常不适合温室工人在其内长时间工作, 因此需要一种自动灌溉 装置来满足生产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 提出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包 括苗床、 营养液槽、 供液管、 回液管和控制终端, 其创新点在于: 所述苗床通过供液管与营养 液槽连通, 所述苗床又通过回液管与营养液槽连通, 所述供液管上设有水泵、 电磁阀和流量 计, 所述回液管上设有流速传感器, 所述控。
7、制终端分别与水泵、 电磁阀、 流量计及流速传感 器电性连接。 0005 优选的, 所述苗床上设有矩形阵列分布的栽培凹槽, 所述栽培凹槽的底部通过供 液暗管相连通, 所述供液暗管与供液管相连通, 所述相邻两排栽培凹槽之间开设有分支回 液槽, 且相邻两排栽培凹槽的上端向分支回液槽倾斜且与分支回液槽连通, 所述分支回液 槽的左端与列向设置的总回液槽连通, 所述总回液槽的下端与回液管连通。 0006 优选的, 所述营养液槽中放置液位变送器, 所述液位变送器与控制终端电性连接。 0007 优选的, 所述分支回液槽从右至左的深度由浅变深, 所述总回液槽从上至下的深 度由浅变深。 0008 优选的, 所述栽。
8、培凹槽中随机放置若干个液位变送器, 所述液位变送器与控制终 端电性连接。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0 1.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终端的自动化控制, 可对供液量及苗床中的营养液的多少 进行监控, 从而实现全自动化的灌溉措施, 通过对回液管中的回液流速进行监控, 从而控制 水泵的启动和关闭, 防止资源的浪费。 0011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苗床通过供液暗管进行供液, 又通过分支回液槽和总回液槽 对多余的营养液进行收集, 并统一回流至营养液槽, 实现循环利用。 0012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液位变送器通过控制终端提醒生产者营养液槽或栽培凹槽 中的营养液已无多少, 需要。
9、及时补充营养液。 0013 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分支回液槽和总回液槽的深度由浅变深的结构, 可以提高收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7411100 U 3 集多余营养液的效率, 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栽培凹槽的连接示意图。 0016 图中: 1苗床、 2营养液槽、 3供液管、 4回液管、 5控制终端、 6水泵、 7电磁阀、 8流量计、 9流速传感器、 10液位变送器、 11栽培凹槽、 12供液暗管、 13分支回液槽、 14总回液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0、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 请参阅图1, 一种无土栽培自动灌溉装置, 包括苗床1、 营养液槽2、 供液管3、 回液管 4和控制终端5, 苗床1通过供液管3与营养液槽2连通, 苗床1又通过回液管4与营养液槽2连 通, 供液管3上设有水泵6、 电磁阀7和流量计8, 回液管4上设有流速传感器9, 控制终端5分别 与水泵6、 电磁阀7、 流量计8及流速传感器9电性连接。 营养。
11、液槽2中放置液位变送器10, 液位 变送器10与控制终端5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 通过控制终端5对水泵6、 电磁阀7、 流量计8、 流 速传感器9和液位变送器10进行实时监测, 然后控制终端5通过对这些设备的信号进行分析 处理后实现自动灌溉, 具体的, 通过流量计8和液位变送器10对供液量及苗床中的营养液的 多少进行监控, 从而实现全自动化的灌溉措施, 通过流速传感器9对回液管中的回液流速进 行监控, 从而控制水泵的启动和关闭。 0019 请参阅图1、 图2, 苗床1上设有矩形阵列分布的栽培凹槽11, 栽培凹槽11的底部通 过供液暗管12相连通, 供液暗管12与供液管3相连通, 相邻两排栽培凹。
12、槽11之间开设有分支 回液槽13, 且相邻两排栽培凹槽11的上端向分支回液槽13倾斜且与分支回液槽13连通, 分 支回液槽13的左端与列向设置的总回液槽14连通, 总回液槽14的下端与回液管4连通。 分支 回液槽13从右至左的深度由浅变深, 总回液槽14从上至下的深度由浅变深。 栽培凹槽11中 随机放置若干个液位变送器10, 液位变送器10与控制终端5电性连接。 具体的, 当栽培凹槽 11中的营养液过剩时, 过剩的营养液就会通过分支回液槽13汇集到总回液槽14, 并通过回 液管4统一回流至营养液槽2, 实现循环利用。 002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 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 修 改、 替换和变型, 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7411100 U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7411100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