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承卷线器.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6568350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97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441732.4

申请日:

20171227

公开号:

CN108323482A

公开日:

201807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K89/015

主分类号:

A01K89/015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发明人:

武智邦生,生田刚,十朱洋平

地址:

日本大阪府堺市堺区老松町三丁77番地

优先权:

2017-007310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董巍;谢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轴承卷线器。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小齿轮弯曲。本发明的双轴承卷线器(100)具备卷线器主体(2)、小齿轮(63)、第1轴承部件(11)、卷线筒轴(4)、卷线筒(3)以及离合器机构(64)。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小齿轮(63)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卷线筒轴(4)贯通小齿轮内而延伸。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状态。卷线筒轴(4)具有支撑部。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支撑部(43)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双轴承卷线器,其具备:卷线器主体;筒状的小齿轮;第1轴承部件,该第1轴承部件支撑所述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卷线筒轴,该卷线筒轴贯通所述小齿轮内而延伸,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卷线器主体;卷线筒,该卷线筒安装于所述卷线筒轴;以及离合器机构,该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将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卷线筒轴连结的离合器接合状态、及解除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卷线筒轴的连结的离合器分离状态,所述卷线筒轴具有在所述离合器接合状态下支撑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内周面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所述小齿轮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且形成有齿轮部的中央部,所述小齿轮的所述第2端部具有前端部、及配置在比所述前端部更靠所述中央部侧的基端部,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基端部的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还具备支撑所述卷线筒轴的外周面的第2轴承部件,所述第2轴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小齿轮更靠卷线筒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所述卷线筒轴还具有供所述卷线筒安装的卷线筒安装部,所述第2轴承部件配置在所述卷线筒安装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仅由所述支撑部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其他部件非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在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卷线器主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其中,所述离合器机构具有:卡合销,该卡合销从所述卷线筒轴在径向上突出;以及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形成于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且与所述卡合销卡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承卷线器。

背景技术

双轴承卷线器具有将卷线筒轴与小齿轮连结或解除该连结的离合器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接合状态,那么卷线筒轴与小齿轮被连结,卷线筒轴与小齿轮相互一体地旋转。其结果,把手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而传递给卷线筒。另一方面,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分离状态,那么卷线筒轴与小齿轮的连结被解除,卷线筒轴与小齿轮能够彼此相对旋转。其结果,即便甩竿时卷线筒高速旋转,该旋转也不会被传递给把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24037号公报

上述小齿轮因与和把手一体旋转的驱动齿轮啮合,所以有从驱动齿轮受到负载而弯曲的担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小齿轮弯曲。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小齿轮、第1轴承部件、卷线筒轴、卷线筒以及离合器机构。小齿轮为筒状。第1轴承部件支撑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卷线筒轴贯通小齿轮内而延伸。而且,卷线筒轴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卷线筒安装于卷线筒轴。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状态。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接合状态,那么离合器机构将小齿轮与卷线筒轴连结。此外,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分离状态,那么离合器机构解除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连结。卷线筒轴具有支撑部。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支撑部支撑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内周面。

根据该结构,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支撑,另一方面,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的支撑部支撑。按照这样,由于小齿轮的内周面得以支撑,所以能够防止小齿轮弯曲。而且,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接触部位比以往增加,所以噪音的传递率提高,进而感度提高。

优选地,小齿轮具有形成有齿轮部的中央部。中央部配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间。小齿轮的第2端部具有前端部及配置在比前端部更靠中央部侧的基端部。支撑部支撑基端部的内周面。根据该结构,支撑部在靠近齿轮部的基端部支撑内周面,因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小齿轮弯曲。

优选地,双轴承卷线器还具备支撑卷线筒轴的外周面的第2轴承部件。第2轴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在比小齿轮更靠卷线筒侧。

优选地,卷线筒轴还具有供卷线筒安装的卷线筒安装部。第2轴承部件配置在卷线筒安装部与支撑部之间。

优选地,小齿轮的第2端部仅由支撑部支撑。根据该结构,可以省去用于支撑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轴承部件,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优选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其他部件非接触。

优选地,在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卷线器主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优选地,离合器机构具有卡合销及卡合凹部。卡合销从卷线筒轴在径向上突出。卡合凹部形成在小齿轮的第2端部且与卡合销卡合。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小齿轮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双轴承卷线器的前视图;

图2从图1的上方观察的双轴承卷线器的剖视图;

图3是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的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剖视图;

图4是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的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剖视图;

图5是变化例的双轴承卷线器的与图2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双轴承卷线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所谓轴向是指卷线筒轴延伸的方向。此外,所谓径向是指以卷线筒轴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所谓圆周方向是指以卷线筒轴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

[双轴承卷线器]

如图1及图2所示,双轴承卷线器100具备卷线器主体2、卷线筒3、卷线筒轴4、把手5以及旋转传递机构6。

[卷线器主体]

如图1所示,卷线器主体2具备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及第2卷线器主体部22。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经由多个连结部23而相互连结。

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具有第1侧板21a及第1罩部21b。如图2所示,第1卷线器主体部21还具有机构安装板21c。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内部具有收容空间。在该收容空间内收容有旋转传递机构6等。

如图1所示,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具有第2侧板22a及第2罩部22b。第1侧板21a与第2侧板22a经由连结部23而相互连结。该第1侧板21a、第2侧板22a及连结部23一体地形成而构成卷线器主体2的框架。

[卷线筒]

卷线筒3配置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之间。详细来说,卷线筒3为大致圆筒状且在轴向上延伸。卷线筒3能够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旋转。卷线筒3经由卷线筒轴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

[卷线筒轴]

如图2所示,卷线筒轴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详细来说,卷线筒轴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及第2卷线器主体部22。详细来说,经由下述轴承部件而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在该卷线筒轴4安装有卷线筒3。因此,卷线筒3与卷线筒轴4一体地旋转。

如图3所示,卷线筒轴4具有在小齿轮63内延伸的第1部分41以及在卷线筒3内延伸的第2部分42。卷线筒3安装于该第2部分42。第1部分41的外径小于第2部分42的外径。第1部分41的外径稍小于小齿轮63的内径,以使第1部分41的外周面不抵接于小齿轮63的内周面。

卷线筒轴4还具有支撑部43。支撑部43是第1部分41的一部分,且外径稍大于第1部分41的其他部分。支撑部43构成第1部分41中的第2部分42侧的端部。因此,如果小齿轮63向远离卷线筒3的方向(图3的左侧)移动,那么支撑部43向小齿轮63的外部相对地移动。

此外,卷线筒轴4还具有卷线筒安装部46。在该卷线筒安装部46安装有卷线筒3。卷线筒安装部46是第2部分42的一部分。

[把手]

如图1所示,把手5是用来使卷线筒3旋转的部件,且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如果把手5旋转,那么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卷线筒3旋转。

[旋转传递机构]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机构6是将把手5的旋转传递给卷线筒轴4的机构。旋转传递机构6具有驱动轴61、驱动齿轮62、小齿轮63以及离合器机构64。驱动轴61与把手5一体地旋转。驱动齿轮62与驱动轴61一体地旋转。

小齿轮63与驱动齿轮62啮合。小齿轮63配置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内。小齿轮63为筒状。卷线筒轴4贯通该小齿轮63内而延伸。

如图3所示,小齿轮63具有第1端部63a、第2端部63b以及中央部63c。第1端部63a是远离卷线筒3的一侧的端部,第2端部63b是接近卷线筒3的一侧的端部。此外,中央部63c是第1端部63a与第2端部63b之间的部分。在中央部63c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部。形成在该中央部63c的齿轮部与驱动齿轮62啮合。

第2端部63b具有基端部631以及前端部632。基端部631配置在比前端部632更靠中央部63c侧。前端部632从基端部631向卷线筒3侧延伸。前端部632的内径大于基端部631的内径。

离合器机构64是以将小齿轮63的旋转传递给卷线筒轴4或者阻断该小齿轮63的旋转的方式构成。也就是说,离合器机构64构成为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状态。另外,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连结而一体地旋转。此外,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的连结被解除。

具体来说,离合器机构64由卡合销64a及卡合凹部64b构成。卡合销64a从卷线筒轴4在径向上突出。详细来说,卡合销64a在径向上贯通卷线筒轴4。卡合凹部64b是形成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凹部。详细来说,卡合凹部64b形成于第2端部63b的前端部632。卡合凹部64b在轴向上朝向卷线筒3形成开口。卡合凹部64b以与卡合销64a卡合的方式构成。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卡合销64a卡合于卡合凹部64b。通过该卡合销64a与卡合凹部64b的卡合,而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一体地旋转,其结果,小齿轮63的旋转被传递给卷线筒轴4。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如果小齿轮63向离开卡合销64a的方向移动,那么离合器机构64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卡合销64a与卡合凹部64b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相对旋转,小齿轮63的旋转不会传递给卷线筒轴4。

[轴承部件]

如图2所示,双轴承卷线器100具有多个轴承部件。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此外,第1轴承部件11安装于第1卷线器主体部21。详细来说,第1轴承部件11安装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第1罩部21b。另外,支撑小齿轮63的轴承部件仅为第1轴承部件11。也就是说,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另一方面,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并未由轴承部件支撑。

如图3所示,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详细来说,支撑部43支撑第2端部63b的基端部631的内周面。此外,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也就是说,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支撑部43的外周面抵接于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支撑部43的外径与小齿轮63的内径实质上相同。另外,卷线筒轴4的第1部分41中的支撑部43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未抵接于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这样一来,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换句话说,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得以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得以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仅由支撑部43支撑。也就是说,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并未由轴承部件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也不与其他部件接触。因此,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与卷线器主体2之间形成有空间。

如图4所示,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只有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得以支撑,第2端部63b未被支撑。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小齿轮63向远离卷线筒3的方向移动。因此,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向小齿轮63的外部相对地移动,支撑部43对第2端部63b的支撑被解除。

如图2所示,第2轴承部件12支撑卷线筒轴4的外周面。第2轴承部件12配置在比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更靠卷线筒3侧。详细来说,第2轴承部件12配置在卷线筒安装部与支撑部43之间。此外,第2轴承部件12配置在卷线筒3与小齿轮63之间。第2轴承部件12安装于第1卷线器主体部21。详细来说,第2轴承部件12安装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机构安装板21c。机构安装板21c具有朝向卷线筒3突出的凸座部21d。并且,第2轴承部件12安装在该凸座部21d内。

第3轴承部件13支撑卷线筒轴4的第1端部44的外周面。第3轴承部件13安装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详细来说,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具有朝向卷线筒3突出的凸座部22c。并且,第3轴承部件13安装于该凸座部22c。另外,卷线筒轴4的第2端部45未被支撑。也就是说,支撑卷线筒轴4的轴承部件仅为第2轴承部件12及第3轴承部件13。

在轴向上,第2轴承部件12与第3轴承部件13彼此以卷线筒3为基准配置在相反侧。也就是说,在轴向上,按照第2轴承部件12、卷线筒3、第3轴承部件13的顺序进行配置。

[双轴承卷线器的动作]

接下来,对双轴承卷线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从卷线筒3卷出钓线也就是甩竿时,将离合器机构64设为离合器分离状态。因此,通过甩竿而卷线筒轴4与卷线筒3一体地向线卷出方向旋转,但该旋转不会传递给小齿轮63。因此,卷线筒3的旋转不会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传递给把手5。

如图3所示,如果使小齿轮63向卷线筒3侧(图3的右侧)移动而将离合器机构64设为离合器接合状态,那么卡合销64a卡合于卡合凹部64b。其结果,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一体地旋转。因此,把手5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传递给卷线筒3。

在该离合器接合状态下,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并且,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也就是说,支撑部43的外周面抵接于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另外,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并未由轴承部件支撑。

如图4所示,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另一方面,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并未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也就是说,支撑部43的外周面不与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接触。另外,虽支撑部43的一部分可以与内周面接触,但优选为支撑部43的大部分不与内周面接触。

[变化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那么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离合器机构64由卡合销64a及卡合凹部64b构成,但离合器机构64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卷线筒轴4中,第1部分41的外径小于第2部分42的外径,但卷线筒轴4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1部分41的外径可以与第2部分42的外径相同,也可以大于第2部分42的外径。

此外,也可以如图5所示,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径向外侧配置与小齿轮63非接触的第4轴承部件14。详细来说,第4轴承部件14配置在第2端部63b的前端部632的径向外侧。但是,该第4轴承部件14与小齿轮63为非接触。

进而,也可以代替第4轴承部件14,而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径向外侧配置与小齿轮63非接触的衬套等(未图示)。另外,第4轴承部件14及衬套等是在将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从卷线器主体2拆卸时用来限制小齿轮63晃动的部件,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与第4轴承部件1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这样一来,第4轴承部件14及衬套等并不支撑旋转状态的小齿轮63。

符号的说明:

2 卷线器主体

3 卷线筒

4 卷线筒轴

63 小齿轮

63a 第1端部

63b 第2端部

64 离合器机构

11 第1轴承部件

12 第2轴承部件

双轴承卷线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双轴承卷线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双轴承卷线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轴承卷线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轴承卷线器.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441732.4 (22)申请日 2017.12.27 (30)优先权数据 2017-007310 2017.01.19 JP (71)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野 地址 日本大阪府堺市堺区老松町三丁77番 地 (72)发明人 武智邦生 生田刚 十朱洋平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代理人 董巍 谢栒 (51)Int.Cl. A01K 89/015(2006.01) (54)发明名称 双轴承卷线器 (57)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轴承卷线器。 本发。

2、明的 课题在于防止小齿轮弯曲。 本发明的双轴承卷线 器(100)具备卷线器主体(2)、 小齿轮(63)、 第1轴 承部件(11)、 卷线筒轴(4)、 卷线筒(3)以及离合 器机构(64)。 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小齿轮(63) 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 卷线筒轴(4)贯通小齿轮内 而延伸。 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 及离合器分离状态。 卷线筒轴(4)具有支撑部。 在 离合器接合状态下, 支撑部(43)支撑小齿轮(63) 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4页 CN 108323482 A 2018.07.27 CN 108323482 A 1.一种双轴承卷。

3、线器, 其具备: 卷线器主体; 筒状的小齿轮; 第1轴承部件, 该第1轴承部件支撑所述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 卷线筒轴, 该卷线筒轴贯通所述小齿轮内而延伸, 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卷线器 主体; 卷线筒, 该卷线筒安装于所述卷线筒轴; 以及 离合器机构, 该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将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卷线筒轴连结的离合器接 合状态、 及解除所述小齿轮与所述卷线筒轴的连结的离合器分离状态, 所述卷线筒轴具有在所述离合器接合状态下支撑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内周面的支 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所述小齿轮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2端部之间且形成有齿轮部的中央部, 。

4、所述小齿轮的所述第2端部具有前端部、 及配置在比所述前端部更靠所述中央部侧的 基端部, 所述支撑部支撑所述基端部的内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还具备支撑所述卷线筒轴的外周面的第2轴承部件, 所述第2轴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在比所述小齿轮更靠卷线筒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所述卷线筒轴还具有供所述卷线筒安装的卷线筒安装部, 所述第2轴承部件配置在所述卷线筒安装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仅由所述支撑部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5、 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其他部件非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在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卷线器主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卷线器, 其中, 所述离合器机构具有: 卡合销, 该卡合销从所述卷线筒轴在径向上突出; 以及 卡合凹部, 该卡合凹部形成于所述小齿轮的第2端部且与所述卡合销卡合。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8323482 A 2 双轴承卷线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轴承卷线器。 背景技术 0002 双轴承卷线器具有将卷线筒轴与小齿轮连结或解除该连结的离合器机构(例。

6、如, 参照专利文献1)。 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接合状态, 那么卷线筒轴与小齿轮被连结, 卷线 筒轴与小齿轮相互一体地旋转。 其结果, 把手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而传递给卷线筒。 另 一方面, 如果离合器机构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那么卷线筒轴与小齿轮的连结被解除, 卷线筒 轴与小齿轮能够彼此相对旋转。 其结果, 即便甩竿时卷线筒高速旋转, 该旋转也不会被传递 给把手。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12-24037号公报 0006 上述小齿轮因与和把手一体旋转的驱动齿轮啮合, 所以有从驱动齿轮受到负载而 弯曲的担忧。 发明内容 0007 因此。

7、,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防止小齿轮弯曲。 0008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 小齿轮、 第1轴承部件、 卷 线筒轴、 卷线筒以及离合器机构。 小齿轮为筒状。 第1轴承部件支撑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 面。 卷线筒轴贯通小齿轮内而延伸。 而且, 卷线筒轴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 卷线筒 安装于卷线筒轴。 离合器机构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状态。 如果离合器 机构为离合器接合状态, 那么离合器机构将小齿轮与卷线筒轴连结。 此外, 如果离合器机构 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那么离合器机构解除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连结。 卷线筒轴具有支撑部。 在离合器接合状态下, 支撑部支撑小。

8、齿轮的第2端部的内周面。 0009 根据该结构, 小齿轮的第1端部的外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支撑, 另一方面, 小齿轮的 第2端部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的支撑部支撑。 按照这样, 由于小齿轮的内周面得以支撑, 所 以能够防止小齿轮弯曲。 而且, 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接触部位比以往增加, 所以噪音的传递 率提高, 进而感度提高。 0010 优选地, 小齿轮具有形成有齿轮部的中央部。 中央部配置在第1端部与第2端部之 间。 小齿轮的第2端部具有前端部及配置在比前端部更靠中央部侧的基端部。 支撑部支撑基 端部的内周面。 根据该结构, 支撑部在靠近齿轮部的基端部支撑内周面, 因此, 能够更有效 地防止小齿轮弯曲。

9、。 0011 优选地, 双轴承卷线器还具备支撑卷线筒轴的外周面的第2轴承部件。 第2轴承部 件在轴向上配置在比小齿轮更靠卷线筒侧。 0012 优选地, 卷线筒轴还具有供卷线筒安装的卷线筒安装部。 第2轴承部件配置在卷线 说 明 书 1/5 页 3 CN 108323482 A 3 筒安装部与支撑部之间。 0013 优选地, 小齿轮的第2端部仅由支撑部支撑。 根据该结构, 可以省去用于支撑小齿 轮的第2端部的轴承部件, 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0014 优选地, 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其他部件非接触。 0015 优选地, 在小齿轮的第2端部的外周面与卷线器主体之间形成有空间。 0016 优选地,。

10、 离合器机构具有卡合销及卡合凹部。 卡合销从卷线筒轴在径向上突出。 卡 合凹部形成在小齿轮的第2端部且与卡合销卡合。 0017 发明的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 能够提高小齿轮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双轴承卷线器的前视图; 0020 图2从图1的上方观察的双轴承卷线器的剖视图; 0021 图3是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的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剖视图; 0022 图4是离合器分离状态下的小齿轮与卷线筒轴的剖视图; 0023 图5是变化例的双轴承卷线器的与图2对应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双轴承卷线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 所 谓轴向是指卷线筒轴延伸。

11、的方向。 此外, 所谓径向是指以卷线筒轴为中心的圆的直径方向, 所谓圆周方向是指以卷线筒轴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 0025 双轴承卷线器 0026 如图1及图2所示, 双轴承卷线器100具备卷线器主体2、 卷线筒3、 卷线筒轴4、 把手5 以及旋转传递机构6。 0027 卷线器主体 0028 如图1所示, 卷线器主体2具备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及第2卷线器主体部22。 第1卷线 器主体部21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 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与第 2卷线器主体部22经由多个连结部23而相互连结。 0029 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具有第1侧板21a及第1罩部21b。 如图2所示,。

12、 第1卷线器主体部 21还具有机构安装板21c。 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内部具有收容空间。 在该收容空间内收容 有旋转传递机构6等。 0030 如图1所示, 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具有第2侧板22a及第2罩部22b。 第1侧板21a与第2 侧板22a经由连结部23而相互连结。 该第1侧板21a、 第2侧板22a及连结部23一体地形成而构 成卷线器主体2的框架。 0031 卷线筒 0032 卷线筒3配置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与第2卷线器主体部22之间。 详细来说, 卷线筒 3为大致圆筒状且在轴向上延伸。 卷线筒3能够相对于卷线器主体2旋转。 卷线筒3经由卷线 筒轴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 。

13、0033 卷线筒轴 说 明 书 2/5 页 4 CN 108323482 A 4 0034 如图2所示, 卷线筒轴4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 详细来说, 卷线筒轴4能够 旋转地支撑于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及第2卷线器主体部22。 详细来说, 经由下述轴承部件而 能够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2。 在该卷线筒轴4安装有卷线筒3。 因此, 卷线筒3与卷线筒轴 4一体地旋转。 0035 如图3所示, 卷线筒轴4具有在小齿轮63内延伸的第1部分41以及在卷线筒3内延伸 的第2部分42。 卷线筒3安装于该第2部分42。 第1部分41的外径小于第2部分42的外径。 第1部 分41的外径稍小于小齿轮63的内。

14、径, 以使第1部分41的外周面不抵接于小齿轮63的内周面。 0036 卷线筒轴4还具有支撑部43。 支撑部43是第1部分41的一部分, 且外径稍大于第1部 分41的其他部分。 支撑部43构成第1部分41中的第2部分42侧的端部。 因此, 如果小齿轮63向 远离卷线筒3的方向(图3的左侧)移动, 那么支撑部43向小齿轮63的外部相对地移动。 0037 此外, 卷线筒轴4还具有卷线筒安装部46。 在该卷线筒安装部46安装有卷线筒3。 卷 线筒安装部46是第2部分42的一部分。 0038 把手 0039 如图1所示, 把手5是用来使卷线筒3旋转的部件, 且能够旋转地安装在第1卷线器 主体部21。 如。

15、果把手5旋转, 那么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卷线筒3旋转。 0040 旋转传递机构 0041 如图2所示, 旋转传递机构6是将把手5的旋转传递给卷线筒轴4的机构。 旋转传递 机构6具有驱动轴61、 驱动齿轮62、 小齿轮63以及离合器机构64。 驱动轴61与把手5一体地旋 转。 驱动齿轮62与驱动轴61一体地旋转。 0042 小齿轮63与驱动齿轮62啮合。 小齿轮63配置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内。 小齿轮63为 筒状。 卷线筒轴4贯通该小齿轮63内而延伸。 0043 如图3所示, 小齿轮63具有第1端部63a、 第2端部63b以及中央部63c。 第1端部63a是 远离卷线筒3的一侧的端部, 第2端。

16、部63b是接近卷线筒3的一侧的端部。 此外, 中央部63c是 第1端部63a与第2端部63b之间的部分。 在中央部63c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部。 形成在该中央 部63c的齿轮部与驱动齿轮62啮合。 0044 第2端部63b具有基端部631以及前端部632。 基端部631配置在比前端部632更靠中 央部63c侧。 前端部632从基端部631向卷线筒3侧延伸。 前端部632的内径大于基端部631的 内径。 0045 离合器机构64是以将小齿轮63的旋转传递给卷线筒轴4或者阻断该小齿轮63的旋 转的方式构成。 也就是说, 离合器机构64构成为能够切换为离合器接合状态及离合器分离 状态。 另外, 当离合。

17、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 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连结而一体地 旋转。 此外,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 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的连结被解除。 0046 具体来说, 离合器机构64由卡合销64a及卡合凹部64b构成。 卡合销64a从卷线筒轴 4在径向上突出。 详细来说, 卡合销64a在径向上贯通卷线筒轴4。 卡合凹部64b是形成在小齿 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凹部。 详细来说, 卡合凹部64b形成于第2端部63b的前端部632。 卡合凹 部64b在轴向上朝向卷线筒3形成开口。 卡合凹部64b以与卡合销64a卡合的方式构成。 0047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 。

18、卡合销64a卡合于卡合凹部64b。 通过该 卡合销64a与卡合凹部64b的卡合, 而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一体地旋转, 其结果, 小齿轮63 的旋转被传递给卷线筒轴4。 另一方面, 如图4所示, 如果小齿轮63向离开卡合销64a的方向 说 明 书 3/5 页 5 CN 108323482 A 5 移动, 那么离合器机构64成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卡合销64a与卡合凹部64b的卡合被解除。 其 结果, 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相对旋转, 小齿轮63的旋转不会传递给卷线筒轴4。 0048 轴承部件 0049 如图2所示, 双轴承卷线器100具有多个轴承部件。 第1轴承部件11支撑小齿轮63的 第1端部。

19、63a的外周面。 此外, 第1轴承部件11安装于第1卷线器主体部21。 详细来说, 第1轴承 部件11安装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第1罩部21b。 另外, 支撑小齿轮63的轴承部件仅为第1 轴承部件11。 也就是说, 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 另一方面, 小齿轮63 的第2端部63b并未由轴承部件支撑。 0050 如图3所示,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 详细 来说, 支撑部43支撑第2端部63b的基端部631的内周面。 此外,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 接合状态时, 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20、。 也就是说, 在离 合器接合状态下, 支撑部43的外周面抵接于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小齿轮63的 第2端部63b的支撑部43的外径与小齿轮63的内径实质上相同。 另外, 卷线筒轴4的第1部分 41中的支撑部43以外的部分的外周面未抵接于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0051 这样一来,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接合状态时, 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由第1 轴承部件11支撑,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 换句话说, 小齿轮 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得以支撑,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得以支撑。 小齿轮63 的第2端部63b。

21、仅由支撑部43支撑。 也就是说,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并未由轴承 部件支撑。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也不与其他部件接触。 因此, 在小齿轮63的第2 端部63b的外周面与卷线器主体2之间形成有空间。 0052 如图4所示,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 只有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 得以支撑, 第2端部63b未被支撑。 在离合器分离状态下, 小齿轮63向远离卷线筒3的方向移 动。 因此, 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向小齿轮63的外部相对地移动, 支撑部43对第2端部63b的 支撑被解除。 0053 如图2所示, 第2轴承部件12支撑卷线筒轴4的外周面。 第2轴。

22、承部件12配置在比小 齿轮63的第2端部63b更靠卷线筒3侧。 详细来说, 第2轴承部件12配置在卷线筒安装部与支 撑部43之间。 此外, 第2轴承部件12配置在卷线筒3与小齿轮63之间。 第2轴承部件12安装于 第1卷线器主体部21。 详细来说, 第2轴承部件12安装在第1卷线器主体部21的机构安装板 21c。 机构安装板21c具有朝向卷线筒3突出的凸座部21d。 并且, 第2轴承部件12安装在该凸 座部21d内。 0054 第3轴承部件13支撑卷线筒轴4的第1端部44的外周面。 第3轴承部件13安装于第2 卷线器主体部22。 详细来说, 第2卷线器主体部22具有朝向卷线筒3突出的凸座部22。

23、c。 并且, 第3轴承部件13安装于该凸座部22c。 另外, 卷线筒轴4的第2端部45未被支撑。 也就是说, 支 撑卷线筒轴4的轴承部件仅为第2轴承部件12及第3轴承部件13。 0055 在轴向上, 第2轴承部件12与第3轴承部件13彼此以卷线筒3为基准配置在相反侧。 也就是说, 在轴向上, 按照第2轴承部件12、 卷线筒3、 第3轴承部件13的顺序进行配置。 0056 双轴承卷线器的动作 0057 接下来, 对双轴承卷线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 在从卷线筒3卷出钓线 也就是甩竿时, 将离合器机构64设为离合器分离状态。 因此, 通过甩竿而卷线筒轴4与卷线 说 明 书 4/5 页。

24、 6 CN 108323482 A 6 筒3一体地向线卷出方向旋转, 但该旋转不会传递给小齿轮63。 因此, 卷线筒3的旋转不会经 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传递给把手5。 0058 如图3所示, 如果使小齿轮63向卷线筒3侧(图3的右侧)移动而将离合器机构64设 为离合器接合状态, 那么卡合销64a卡合于卡合凹部64b。 其结果, 小齿轮63与卷线筒轴4一 体地旋转。 因此, 把手5的旋转经由旋转传递机构6而传递给卷线筒3。 0059 在该离合器接合状态下, 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 并且,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由卷线筒轴4的支撑部43支撑。 也就是说。

25、, 支撑部43 的外周面抵接于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 另外,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周面并未由轴承 部件支撑。 0060 如图4所示, 当离合器机构64处于离合器分离状态时, 小齿轮63的第1端部63a的外 周面由第1轴承部件11支撑。 另一方面, 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并未由卷线筒轴4 的支撑部43支撑。 也就是说, 支撑部43的外周面不与第2端部63b的内周面接触。 另外, 虽支 撑部43的一部分可以与内周面接触, 但优选为支撑部43的大部分不与内周面接触。 0061 变化例 0062 以上,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 只要 不。

26、脱离本发明的主旨那么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0063 例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离合器机构64由卡合销64a及卡合凹部64b构成, 但离合 器机构64的构成并不限定于此。 0064 此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卷线筒轴4中, 第1部分41的外径小于第2部分42的外径, 但卷线筒轴4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 第1部分41的外径可以与第2部分42的外径相同, 也可以大于第2部分42的外径。 0065 此外, 也可以如图5所示, 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径向外侧配置与小齿轮63非 接触的第4轴承部件14。 详细来说, 第4轴承部件14配置在第2端部63b的前端部632的径向外 侧。 但是, 该。

27、第4轴承部件14与小齿轮63为非接触。 0066 进而, 也可以代替第4轴承部件14, 而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径向外侧配置与 小齿轮63非接触的衬套等(未图示)。 另外, 第4轴承部件14及衬套等是在将第1卷线器主体 部21从卷线器主体2拆卸时用来限制小齿轮63晃动的部件, 在小齿轮63的第2端部63b的外 周面与第4轴承部件14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空间。 这样一来, 第4轴承部件14及衬套等并不 支撑旋转状态的小齿轮63。 0067 符号的说明: 0068 2 卷线器主体 0069 3 卷线筒 0070 4 卷线筒轴 0071 63 小齿轮 0072 63a 第1端部 0073 63b 第2端部 0074 64 离合器机构 0075 11 第1轴承部件 0076 12 第2轴承部件 说 明 书 5/5 页 7 CN 108323482 A 7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8 CN 108323482 A 8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9 CN 108323482 A 9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10 CN 108323482 A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1 CN 108323482 A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