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933725.5 (22)申请日 2017.07.29 (73)专利权人 伍时强 地址 527300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新城镇 城南居委南街64号之十五 (72)发明人 伍时强 (51)Int.Cl. A21B 1/22(2006.01) A21B 1/40(2006.01) A47J 37/0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包 括炉身、 支撑腿、 机械温度表、 挂圈、 箱门、 自动恒。
2、 温调节器、 时间控制器、 漏电保护装置、 第一交流 接触器、 第二交流接触器、 电控箱、 第一控制旋 钮、 指示灯、 第二控制旋钮、 凸槽、 加热装置和蜂 鸣器, 所述炉身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腿, 所述炉身的一侧外部嵌入安装有机械温度表, 所 述炉身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有挂圈, 该烧腊 炉, 使用电热加热产生烟雾较少, 环保节能, 两条 加热线管配合加热, 使加热过程全自动恒温, 高 效而节省时间, 配合时间控制器, 无需人工看管, 节省人力, 电控箱设有漏电保护装置, 能够提高 烧烧腊炉的可靠性, 使用更加安全, 使产品更加 持久耐用。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20。
3、7075462 U 2018.03.09 CN 207075462 U 1.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包括炉身 (1) 、 支撑腿 (2) 、 机械温度表 (3) 、 挂圈 (4) 、 箱门 (5) 、 自动恒温调节器 (6) 、 时间控制器 (7) 、 漏电保护装置 (8) 、 第一交流接触器 (9) 、 第二交流接 触器 (10) 、 电控箱 (11) 、 第一控制旋钮 (12) 、 指示灯 (13) 、 第二控制旋钮 (14) 、 凸槽 (15) 、 加 热装置 (16) 和蜂鸣器 (21) ,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身 (1) 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腿 (2) , 所 述炉身 (1) 的一。
4、侧外部嵌入安装有机械温度表 (3) , 所述炉身 (1) 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有 挂圈 (4) , 所述炉身 (1) 的底部内壁开设有凸槽 (15) , 所述凸槽 (15) 的内部安装有加热装置 (16) , 所述加热装置 (16) 由固定座 (17) 、 内加热线圈 (18) 和外加热线圈 (20) 组成, 所述固定 座 (17) 的底部内壁盘旋有内加热线圈 (18) , 所述固定座 (17) 的内壁盘旋有外加热线圈 (20) , 所述炉身 (1) 通过导线与电控箱 (11) 连接, 所述电控箱 (11) 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箱 门 (5) , 所述电控箱 (11) 的一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
5、漏电保护装置 (8) , 所述漏电保护装置 (8) 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 (9) , 所述第一交流接触器 (9) 的一侧安装有第二交流接 触器 (10) , 所述箱门 (5) 上嵌入安装有自动恒温调节器 (6) , 所述自动恒温调节器 (6) 的一侧 安装有时间控制器 (7) , 所述时间控制器 (7) 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控制旋钮 (12) , 所述第一控 制旋钮 (12) 的一侧安装有指示灯 (13) , 所述指示灯 (13) 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控制旋钮 (14) , 所述第二控制旋钮 (14) 的一侧安装有蜂鸣器 (21) , 所述自动恒温调节器 (6) 和时间控制器 (7) 分别电性连。
6、接第一交流接触器 (9) 和第二交流接触器 (10) , 所述第一控制旋钮 (12) 和第 二控制旋钮 (14) 分别电性连接内加热线圈 (18) 和外加热线圈 (2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 (16) 呈塔 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 (16) 通过螺 栓与凸槽 (15) 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电保护装置 (8) 电 性连接第一交流接触器 (9) 和第二交流接触器 (10)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其特征在于。
7、: 所述漏电保护装置 (8) 连 接第一交流接触器 (9) 和第二交流接触器 (10) 另一端电性连接电源保护器 (19) , 所述电源 保护器 (19) 为自动重合闸电源保护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其特征在于: 所述炉身 (1) 的一侧通过 铰链连接有除污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075462 U 2 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腊炉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背景技术 0002 烧鹅、 烧鸭和叉烧等烧腊是粤菜的传统特色菜肴, 腌制好的鹅、 鸭或者猪肉需要挂 在专用的烧腊炉里烧烤而成。 目前烧腊炉。
8、一般是由顶罩、 炉身、 底罩构成, 其主要工作原理 是利用底罩的加热装置, 对悬挂在顶罩上腌制肉类进行烧烤加热, 利用顶罩、 炉身、 底罩构 成的空间对腌制肉类进行持续而立体加热; 当前市面的烧腊炉一般加热采用燃气、 碳火和 电热加热管进行加热, 采用燃气加热成本较高, 且不安全, 采用碳火加热则产生二氧化碳容 易造成环境和食物污染, 消耗较大, 电热加热是目前较好的一种加热方式, 无污染且使用方 便可以随时工作和随时停止工作, 易于控制, 但是由于目前技术所限, 电热加热存在着容易 烧坏, 加热不均匀等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以解决上述背。
9、景技术中提出的 问题。 0004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包 括炉身、 支撑腿、 机械温度表、 挂圈、 箱门、 自动恒温调节器、 时间控制器、 漏电保护装置、 第 一交流接触器、 第二交流接触器、 电控箱、 第一控制旋钮、 指示灯、 第二控制旋钮、 凸槽、 加热 装置和蜂鸣器, 所述炉身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腿, 所述炉身的一侧外部嵌入安装有 机械温度表, 所述炉身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有挂圈, 所述炉身的底部内壁开设有凸槽, 所 述凸槽的内部安装有加热装置, 所述加热装置由固定座、 内加热线圈和外加热线圈组成, 所 述固定座的底部内壁盘旋有。
10、内加热线圈, 所述固定座的内壁盘旋有外加热线圈, 所述炉身 通过导线与电控箱连接, 所述电控箱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箱门, 所述电控箱的一侧内壁 通过螺栓固定有漏电保护装置, 所述漏电保护装置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 所述第 一交流接触器的一侧安装有第二交流接触器, 所述箱门上嵌入安装有自动恒温调节器, 所 述自动恒温调节器的一侧安装有时间控制器, 所述时间控制器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控制旋 钮, 所述第一控制旋钮的一侧安装有指示灯, 所述指示灯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控制旋钮, 所述 第二控制旋钮的一侧安装有蜂鸣器, 所述自动恒温调节器和时间控制器分别电性连接第一 交流接触器和第二交流接触器, 所述第一。
11、控制旋钮和第二控制旋钮分别电性连接内加热线 圈和外加热线圈。 0005 进一步的, 所述加热装置呈塔型。 0006 进一步的, 所述加热装置通过螺栓与凸槽连接。 0007 进一步的, 所述漏电保护装置电性连接第一交流接触器和第二交流接触器。 0008 进一步的, 所述炉身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除污门。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该烧腊炉, 在工作过程中, 打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7075462 U 3 开第一控制旋钮和第二控制旋钮, 外加热线圈和内加热线圈同时加热, 便于快速达到目标 温度, 达到目标温度后, 其中一组线圈停止工作, 保持恒温,。
12、 如果工作线圈温度过高则对应 的交流接触器进行跳闸保护, 另外一条线继续工作加热, 保持炉内温度恒温, 不会因为过热 而停止工作; 自动恒温调节器和第一交流接触器和第二交流接触器连接, 分别控制外加热 线圈和内加热线圈, 能够分开控制工作线圈的加热温度和功率, 便于保证温度的恒定, 有利 于提升产品质量; 第一交流接触器和第二交流接触器均与漏电保护装置连接, 电压不正常 时自动切断电源保护内加热线圈和外加热线圈, 防止电压不稳造成内加热线圈和外加热线 圈损坏; 时间控制器和第一交流接触器和第二交流接触器连接, 控制工作时间, 便于节省人 力; 机械温度表的设置便于直观地显示炉内温度, 有利于提。
13、升使用的方便性, 该烧腊炉, 使 用电热加热产生烟雾较少, 环保节能, 两条加热线管配合加热, 使加热过程全自动恒温, 高 效而节省时间, 配合时间控制器, 无需人工看管, 节省人力, 电控箱设有漏电保护装置, 能够 提高烧烧腊炉的可靠性, 使用更加安全, 使产品更加持久耐用。 附图说明 0010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 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与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 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001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炉身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俯视图; 0。
14、01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控箱正视图; 0015 图中: 1-炉身; 2-支撑腿; 3-机械温度表; 4-挂圈; 5-箱门; 6-自动恒温调节器; 7-时 间控制器; 8-漏电保护装置; 9-第一交流接触器; 10-第二交流接触器; 11-电控箱; 12-第一 控制旋钮; 13-指示灯; 14-第二控制旋钮; 15-凸槽; 16-加热装置; 17-固定座; 18-内加热线 圈; 19-电源保护器; 20-外加热线圈; 21-蜂鸣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
15、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7 请参阅图1-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恒温烧腊炉, 包括炉身1、 支撑腿2、 机械温度表3、 挂圈4、 箱门5、 自动恒温调节器6、 时间控制器7、 漏电保护装置8、 第 一交流接触器9、 第二交流接触器10、 电控箱11、 第一控制旋钮12、 指示灯13、 第二控制旋钮 14、 凸槽15、 加热装置16和蜂鸣器21, 炉身1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有支撑腿2, 炉身1的一侧外 部嵌入安装有机械温度表3, 。
16、炉身1的顶部通过支撑架固定有挂圈4, 炉身1的底部内壁开设 有凸槽15, 凸槽15的内部安装有加热装置16, 加热装置16由固定座17、 内加热线圈18和外加 热线圈20组成, 固定座17的内壁盘旋有内加热线圈18, 固定座17的内壁盘旋有外加热线圈 20, 炉身1通过导线与电控箱11连接, 电控箱11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箱门5, 电控箱11的一 侧内壁通过螺栓固定有漏电保护装置8, 漏电保护装置8的一侧安装有第一交流接触器9, 第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7075462 U 4 一交流接触器9的一侧安装有第二交流接触器10, 箱门5上嵌入安装有自动恒温调节器6, 自 动恒温调节。
17、器6的一侧安装有时间控制器7, 时间控制器7的一侧安装有第一控制旋钮12, 第 一控制旋钮12的一侧安装有指示灯13, 指示灯13的一侧安装有第二控制旋钮14, 第二控制 旋钮14的一侧安装有蜂鸣器21, 自动恒温调节器6和时间控制器7分别电性连接第一交流接 触器9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 第一控制旋钮12和第二控制旋钮14分别电性连接内加热线圈 18和外加热线圈20。 0018 进一步的, 加热装置16呈塔型。 0019 进一步的, 加热装置16通过螺栓与凸槽15连接。 0020 进一步的, 漏电保护装置8电性连接第一交流接触器9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 0021 进一步的, 漏电保护装置8连接。
18、第一交流接触器9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的另一端电 性连接电源保护器19, 电源保护器19为自动重合闸电源保护器。 0022 进一步的, 炉身1的一侧通过铰链连接有除污门。 0023 工作原理: 在工作过程中, 打开第一控制旋钮12和第二控制旋钮14, 外加热线圈20 和内加热线圈18同时加热, 便于快速达到目标温度, 达到目标温度后, 其中一组线圈停止工 作, 保持恒温, 如果工作线圈温度过高则对应的交流接触器进行跳闸保护, 另外一条线继续 工作加热, 保持炉内温度恒温, 不会因为过热而停止工作; 自动恒温调节器6和第一交流接 触器9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连接, 分别控制外加热线圈20和内加热线圈。
19、18, 能够分开控制工 作线圈的加热温度和功率, 便于保证温度的恒定, 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 第一交流接触器9 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均与漏电保护装置8连接, 电压不正常时自动切断电源保护内加热线 圈18和外加热线圈20, 防止电压不稳造成内加热线圈18和外加热线圈20损坏; 时间控制器7 和第一交流接触器9和第二交流接触器10连接, 控制工作时间, 便于节省人力; 漏电保护装 置8另一端与电源保护器19, 电源保护器19为自动重合闸电源保护器, 通过MCU控制主开关 闭合前, 对供电电压、 零火线接反、 零线断开等故障进行检测; 在运行过程中, 能对供电电 压、 漏电等故障进行跟踪检测, 在出。
20、现故障时及时切断电源, 使用电更为安全可靠; 机械温 度表3的设置便于直观地显示炉内温度, 有利于提升使用的方便性, 该烧腊炉, 使用电热加 热产生烟雾较少, 环保节能, 两条加热线管配合加热, 使加热过程全自动恒温, 高效而节省 时间, 配合时间控制器7, 无需人工看管, 节省人力, 电控箱11设有漏电保护装置8, 能够提高 烧烧腊炉的可靠性, 使用更加安全, 使产品更加持久耐用。 0024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 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来说,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 进行等同替换。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换、 改进等, 均 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7075462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7075462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7075462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