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556335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9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739241.2

申请日:

20151104

公开号:

CN105230708A

公开日:

201601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21D13/06,A21D2/36,A21D2/34

主分类号:

A21D13/06,A21D2/36,A21D2/34

申请人:

安徽联喆玉竹有限公司

发明人:

何淑芳,周一雷

地址:

241300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许镇镇大浦试验区农业孵化器综合大楼

优先权:

CN201510739241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采用新鲜刺角瓜、玉竹为原料,添加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等中药成分,通过原料预处理、中药煎煮液制备、果酱制备、面团制作、基础发酵、二次发酵、烘焙,制备成面包。充分利用了刺角瓜和玉竹的营养价值,所用原料与所添加中药成分协同增效,使得本发明的面包不仅具有原料的既有营养成份,更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养胃之保健功效,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制备方法科学、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品面包口感松软、香甜、并融合了刺角瓜的果香味,风味独特,并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艺步骤:A.原料准备:取小麦粉、白砂糖、鸡蛋、牛奶、酵母、盐,备用;B.取50-60重量份鲜玉竹根茎,清洗干净后,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加入200-300重量份纯净水煎煮3-5小时,过虑后得到玉竹煎煮液;C.取中药材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等,加入中药材重15-20倍纯净水煎煮,再过滤得到中药煎煮液;D.取新鲜洗净去皮的刺角瓜80-100重量份、白砂糖20-30重量份、柠檬汁2-4重量份,再加入步骤C制得的中药煎煮液,放入打浆机打成果浆,将果浆加热蒸发去部分水份,冷却后制成刺角瓜果酱;E.将步骤A中的所有原料和步骤B制得的玉竹煎煮液,放入到和面机中,开动机器,5-10分钟时,加入40-50重量份黄油,继续揉成光滑的面团;F.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保鲜膜在25-30摄氏度中发酵20-30分钟,基础发酵完成;G.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搓圆再压扁成圆形饼状,在中间部位放上步骤D制得的果酱,将面饼如同包包子一样将边缘捏合,再滚圆,成型完成;H.将成型的面团排入铺有锡纸的烤盘中,放28-35摄氏度湿度70-75%空间处,进行二次发酵,经过20-35分钟,制成面包坯;I.将发酵完成的面包坯,放入烤箱,可按常规面包烘烤工艺烘烤,制成成品玉竹刺角瓜面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的原料配比为:高筋粉400-500重量份、白砂糖40-50重量份、鸡蛋120-140重量份、牛奶220-250重量份、酵母4-6重量份、盐3-5重量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的中药材配比为:白螺蛳壳0.4-0.5重量份、藨草0.2-0.4重量份、藏鮡骨0.3-0.5重量份、草灵芝0.2-0.4重量份、云南小草蔻0.1-0.3重量份、豹皮樟0.1-0.2重量份、黄芩0.2-0.3重量份、白芍0.3-0.5重量份、蒲公英0.1-0.3重量份、山海棠0.2-0.3重量份。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包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刺角瓜又名非洲角瓜,非洲黄瓜,火参果,火天桃,非洲蜜瓜。为葫芦科黄瓜属一年生的蔓性草本植物,表皮非常坚硬、凹凸不平。肉质细腻多籽,呈凝胶状,口味清甜。

刺角瓜是一种高营养的特色水果,这种水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人们食用以后可以起到安神补脑的作用,另外经常食用对人类的心脏也有很好的保健功效,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特别适合老年人或者从事脑力工作的人群食用。刺角瓜中有多种微量无素和氨基酸,人们食用以后可以起到排毒养颜以及减肥的美容等多种作用,是许多女性最喜欢食用的保健水果。刺角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C,果肉中还有许多粗纤维存在,人们食用这种水果以后可以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减少食用油腻食用带来的不适感。可以起到平衡膳食营养的作用。长期坚持食用可以起到不错的减肥效果。

玉竹,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横走,肉质黄白色,密生多数须根。叶面绿色,下面灰色。花腋生,通常1~3朵簇生。原产中国西南地区,但野生分布很广。耐寒,亦耐阴,喜潮湿环境,适宜生长于含腐殖质丰富的疏松土壤。《本草经集注》云“茎干强直,似竹箭杆,有节。”故有玉竹之名。植物的根茎可供药用,中药名亦为玉竹,秋季采挖,洗净,晒至柔软后,反复揉搓,晾晒至无硬心,晒干,或蒸透后,揉至半透明,晒干,切厚片或段用。玉竹提取类黄酮物质与桑叶提取物脱氧野尻霉素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洗胰清糖素,具有降血糖、血脂、血压等作用。味甘,性微寒。入肺、胃经。具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功效。治热病伤阴、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等。

本发明以新鲜刺角瓜与玉竹为原料制出的面包,目前在国内市场还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采用新鲜刺角瓜与玉竹为原料,充分利用了刺角瓜和玉竹的营养价值,并添加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等中药成分,所用原料协同增效,达到了温中健脾、理气养胃的保健功效,填补了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本发明是如此实现的:

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A.原料准备:取小麦粉、白砂糖、鸡蛋、牛奶、酵母、盐,备用;

B.取50-60重量份鲜玉竹根茎,清洗干净后,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加入200-300重量份纯净水煎煮3-5小时,过虑后得到玉竹煎煮液;

C.取中药材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加入中药材重15-20倍纯净水煎煮,再过滤得到中药煎煮液;

D.取新鲜洗净去皮的刺角瓜80-100重量份、白砂糖20-30重量份、柠檬汁2-4重量份,再加入步骤C制得的中药煎煮液,放入打浆机打成果浆,将果浆加热蒸发去部分水分,冷却后制成刺角瓜果酱;

E.将步骤A中的所有原料和步骤B制得的玉竹煎煮液,放入到和面机中,开动机器,5-10分钟时,加入40-50重量份黄油,继续揉成光滑的面团;

F.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保鲜膜在25-30摄氏度中发酵20-30分钟,基础发酵完成;

G.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搓圆再压扁成圆形饼状,在中间部位放上步骤D制得的果酱,将面饼如同包包子一样将边缘捏合,再滚圆,成型完成;

H.将成型的面团排入铺有锡纸的烤盘中,放28-35摄氏度湿度70-75%空间处,进行二次发酵,经过20-35分钟,制成面包坯;

I.将发酵完成的面包坯,放入烤箱,按常规面包烘烤工艺烘烤,制成成品玉竹刺角瓜面包。

本发明步骤A中的原料配比为:高筋粉400-500重量份、白砂糖40-50重量份、鸡蛋120-140重量份、牛奶220-250重量份、酵母4-6重量份、盐3-5重量份。

本发明步骤C中的中药材配比为:白螺蛳壳0.4-0.5重量份、藨草0.2-0.4重量份、藏鮡骨0.3-0.5重量份、草灵芝0.2-0.4重量份、云南小草蔻0.1-0.3重量份、豹皮樟0.1-0.2重量份、黄芩0.2-0.3重量份、白芍0.3-0.5重量份、蒲公英0.1-0.3重量份、山海棠0.2-0.3重量份。

本发明的作用机理:

柠檬:生津健胃,化痰止咳;白螺蛳壳:和胃、敛疮、治反胃、吐酸;藨草: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藏鮡骨:健脾开胃、利水消肿;草灵芝:主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云南小草蔻:食欲不振、胃脘胀痛;豹皮樟:温中止痛、主治胃脘胀痛;刺角瓜,安神补脑、排毒养颜;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黄芩: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山海棠: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利用以上多味中药相互配伍,协同生效,通过调节肝的升发,肺的肃降,促进脾的健运,固达温中健脾、理气养胃的功效。

本发明采用新鲜刺角瓜、玉竹为原料,添加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等中药成分,通过原料预处理、中药煎煮液制备、果酱制备、面团制作、基础发酵、二次发酵、烘焙,制备成面包。充分利用了刺角瓜和玉竹的营养价值,所用原料与所添加中药成分协同增效,使得本发明的面包不仅具有原料的既有营养成份,更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养胃之保健功效,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制备方法科学、易行,可操作性强,成品面包口感松软、香甜、并融合了刺角瓜的果香味,风味独特,并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较为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原料准备:取小麦粉4000克、白砂糖50克、鸡蛋1200克、牛奶2300克、酵母6克、盐5克;

2.取50克鲜玉竹根茎,清洗干净后,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加入300克纯净水煎煮4小时,过滤后得到玉竹煎煮液;

3.取中药材白螺蛳壳80克、藨草50克、藏鮡骨60克、草灵芝40克、云南小草蔻30克、豹皮樟40克、黄芩40克、白芍30克、蒲公英20克、山海棠50克,加入8千克的纯净水煎煮,后过滤得到中药煎煮液;

4.取新鲜洗净去皮后的刺角瓜1000克、白砂糖200克、柠檬汁20克,加入步骤3制得的中药煎煮液,放入食品打浆机打成果浆,将果浆加热蒸发,浓缩至103℃,冷却后制成刺角瓜果酱;

5.将步骤1中的所有原料和步骤2制得的玉竹煎煮液,放入到和面机中,开动机器,7分钟时,加入400克黄油,继续揉成光滑的面团;

6.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保鲜膜在28摄氏度中进行30分钟的基础发酵;

7.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搓圆再压扁成圆形饼状,在中间部位放上步骤4制得的果酱,将面饼如同包包子一样将边缘捏合,再滚圆,成型完成;

8.将成型的面团排入铺有锡纸的烤盘中,放35摄氏度湿度70%空间处,进行二次发酵,经过35分钟后,制成面包坯;

9.将发酵完成的面包坯,放入烤箱,按常规面包烘烤工艺烘烤,制成成品玉竹刺角瓜面包。

本发明的实施例1制得的成品,经69位用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的消费者,每日食用200克,连续食用15天之后,症状明显改善者48位,有效率为69%,每日食用200克,连续饮用30天之后,症状明显改善者56位,有效率为81%。

实施例2,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原料准备:取小麦粉4000克、白砂糖50克、鸡蛋1200克、牛奶2300克、酵母6克、盐5克;

2.取50克鲜玉竹根茎,清洗干净后,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加入300克纯净水煎煮3小时,过滤后得到玉竹煎煮液;

3.取中药材心叶大黄90克、藨草50克、藏鮡骨60克、草灵芝40克、云南小草蔻30克、豹皮樟40克、塔黄40克、白芍30克、绿萝花30克、山海棠50克,加入8千克的纯净水煎煮,后过滤得到中药煎煮液;

4.取新鲜洗净去皮后的刺角瓜1000克、白砂糖200克、柠檬汁20克,加入步骤3制得的中药煎煮液,放入食品打浆机打成果浆,将果浆加热蒸发,浓缩至104℃,冷却后制成刺角瓜果酱;

5.将步骤1中的所有原料和步骤2制得的玉竹煎煮液,放入到和面机中,开动机器,6分钟时,加入400克黄油,继续揉成光滑的面团;

6.将面团放入盆中,盖保鲜膜在28摄氏度中进行30分钟的基础发酵;

7.将面团分割成小块,搓圆再压扁成圆形饼状,在中间部位放上步骤4制得的果酱,将面饼如同包包子一样将边缘捏合,再滚圆,成型完成;

8.将成型的面团排入铺有锡纸的烤盘中,放30摄氏度湿度70%空间处,进行二次发酵,经过35分钟后,制成面包坯;

9.将发酵完成的面包坯,放入烤箱,按常规面包烘烤工艺烘烤,制成成品玉竹刺角瓜面包。

本发明实施例2的作用机理:

柠檬:生津健胃,化痰止咳;心叶大黄:消积健胃、祛瘀止血;藨草:主治食积气滞,呃逆饱胀;藏鮡骨:健脾开胃、利水消肿;草灵芝:主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云南小草蔻:食欲不振、胃脘胀痛;豹皮樟:温中止痛、主治胃脘胀痛;刺角瓜,安神补脑、排毒养颜;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塔黄: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白芍: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绿萝花: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山海棠:行气止痛,活血祛瘀。利用以上多味中药相互配伍,协同生效,通过调节肝的升发,肺的肃降,促进脾的健运,固达温中健脾、理气养胃的功效。

本发明的实施例2制得的成品,经72位用食欲不振、胃脘胀痛的消费者,每日食用200克,连续食用15天之后,症状明显改善者52位,有效率为72%,每日食用200克,连续食用30天之后,症状明显改善者61位,有效率为84%。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竹刺角瓜面包的制作方法,采用新鲜刺角瓜、玉竹为原料,添加白螺蛳壳、藨草、藏鮡骨、草灵芝、云南小草蔻、豹皮樟、黄芩、白芍、蒲公英、山海棠等中药成分,通过原料预处理、中药煎煮液制备、果酱制备、面团制作、基础发酵、二次发酵、烘焙,制备成面包。充分利用了刺角瓜和玉竹的营养价值,所用原料与所添加中药成分协同增效,使得本发明的面包不仅具有原料的既有营养成份,更具有温中健脾、理气养胃之保健功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