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652511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988.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8116106.5

申请日:

1998.07.20

公开号:

CN1213054A

公开日:

1999.04.0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16L 37/088申请日:19980720授权公告日:20021211终止日期:20120720|||授权||||||公开

IPC分类号:

F16L21/00

主分类号:

F16L21/00

申请人:

新田穆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岛田晴示; 堂河内武; 嵯峨秀一; 长井真一

地址:

日本大阪府

优先权:

1997.09.30 JP 266061/97; 1997.11.05 JP 302845/97; 1997.11.05 JP 302846/97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代理人:

崔幼平;温大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在其外表面上带有接合部(6)的阳件(2),一具有用来容纳阳件(2)的内空间(4)的阴件(1)以及一对从相对的两侧装入到阴件(11)中的操作件(3)。阳件(2)的接合部(6)在内空间(4)中通过并置于一对操作件(3)的后面。每个操作件(3)具有进入到接合部(6)的行程区中的部分和一弹性件(9)。通过阳件(2)的接合部(6)与一对操作件(3)在两个相对侧上的接合而实现阴件(1)与阳件(2)之间的可靠连接,以及通过弹性件(9)的推力而保持这种连接。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可拆卸地连接一阴件(1)和一阳件(2)的连接器,该阴件 具有一个内部空间(4),而该阳件具有位于外表面上的接合部(6), 其特征在于,一对操作件(3)装入所述阴件(1)的内空间(4)中, 所述内空间(4)允许所述外表面上的接合部(6)通过并且使该接合部 (6)位于所述操作件(3)的后面,所述操作件(3)各自具有进入到 所述接合部(6)的行程区中并且与所述接合部(6)相互接合的连接部, 当连接或拆卸所述阳件(2)时,所述对操作件(3)运动,从所述操作 件的所述连接部进入到所述行程区中这一连接位置上退出,退到一个使 所述行程区通畅或者使所述接合部(6)解除接合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3)各 自的连接部从所述阴件(1)的内周壁沿相对的向内方向进入到所述行 程区中,以及沿着相反的向外方向朝着所述内周壁运动,以便退出所述 连接位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操作件(3) 独立于所述阴件(1)单独制造,并且通过设置在所述内空间(4)的周 边引导壁(12)上的相应的台阶(13)而保持就位。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操作件(3) 设有一个弹性件(9),通过该弹性件使所述操作件(3)通常保持在所 述连接位置上。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和拆卸所述阳 件(2)时,所述对操作件(3)克服所述弹性件(9)的作用而运动。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3)转 动地向外运动,以便退出所述连接位置。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操作件(3) 从相对的两侧插入到所述阴件(1)的所述内空间(4)中。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操作件(3)设 有一个弹性结合件(207)和一个弹性引导件(208),所述弹性结合件 和引导件(207,208)的推力作用使所述操作件(3)保持在所述连接 位置上。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和拆卸所述阳 件(2)时,所述操作件(3)克服所述弹性件(207,208)的所述推力 作用而运动,以退出所述连接位置。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3) 各自的连接部进入到所述行程区中,占据了行程区的圆弧的一半,并且 与所述接合部(6)相互接合。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操作件 (3)设有一个弹性结合件(307)和一个防脱件(308),通过所述结 合件(307)的推力作用可以使操作件(3)保持在所述连接位置上。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操作件(3) 通过其各自的内端部分贴靠在对面的相应操作件(3)上而相互定位。
13: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个管形的阴件(1),一个管形的阳件 (2)该阳件在其外表面上具有接合部(6)以及一装在所述阴件(1) 中的操作件(3),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件(3)设有一个连接部(114), 它与所述接合部(6)相互接合,以保持所述阴件(1)和所述阳件(2) 之间的连接状态,以及所述连接部(114)设有一个贴靠部(114a), 用以在连接状态下在一个轴向移动后的位置上限制所述连接部(114) 的向外运动。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部(114a) 为台阶形,所述阴件(1)设有一个与所述贴靠部(114a)相接合的用 以防止所述连接部(114)向外运动的止动部(116)。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靠部(114a) 为斜面形,随着所述连接部(114)由于内部液体压力的作用而轴向运 动,所述连接部(114)还沿所述斜面向内运动,并且压紧所述阳件(2)。
16: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阳件(2) 的所述接合部(6)是一个凸部。

说明书


连接器

    本发明涉及以可拆卸的插入方式连接阴件和阳件的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连接阴件和阳件以使液体能够从中流过的连接器。

    至今为止已经开发出各种类型的通过将阳件插入阴件而以可拆卸方式连接阴件与阳件的连接器。这些连接器通常被称作快速连接器。

    图30至图32表示了一个实例。在这种连接器中,阴件30的内孔空间31容纳着具有一接合部34的阳件33,其方式是使接合部34处在操作环32的后面。

    在通常的状态下,操作环32位于连接位置,此时环32与阴件30不同轴。当装入或拆卸阳件33时,操作环32向下移动到阳件接收位置(图31中的较低位置),此时环32与阴件30基本上同轴。因此,使阴件30的内孔空间31变得通畅,以便接纳阳件33,或者使阳件33的接合部34与环32之间解除配合,以便拆下阳件33。

    在连接状态下,操作环32沿偏心方向(图31中沿向上的方向)受到推动,并且与阳件33的接合部34只在一侧(即图32中接合部34地下侧)相互接合,就象一个悬臂一样。因此,当作用力沿抽出方向作用于阳件33时,连接状态是不稳固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当作用力沿抽出方向作用于阳件时,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相比,本发明的连接器能保持更为稳固的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相比,它能够更为可靠地连接阳件。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件,阳件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一个接合部分,而阴件具有内部空间并配有一对操作件。阴件被设计成在其内空间中容纳着带有接合部的阳件,以便使接合部处在那对操作件的后面。这对操作件从阴件的相对的两侧装入到阴件中,并且这对操作件各自的内端部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进入到在装拆阳件时阳件的接合部前后运动所经过的行程区中。在本说明书中,这对操作件处于进入到行程区中时的状态的位置被称作连接位置。当装拆阳件时,这对操作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退出连接位置,而这随后的位置被称作解除位置。结果就使接合部所要经过的整个行程区变得通畅了;或者,当阳件先前已经与操作件相互接合,这种配合就被解除。

    由于这对操作件是分别从阴件的内周壁附近的相对的两侧进入到行程区中,这对操作件是在相对的两侧上与接合部相互接合。因此,即使当沿抽出方向的作用力作用于阳件时,与现有技术的只在一侧接合的连接器相比,本发明连接器中的连接接合是极为稳固的。

    这对操作可独立于阴件单独制造,并被设计成与阴件的内空间的周边引导面上的保持部分相互接合。

    这对操作件可具有相应的弹性件,这些弹性件使操作件从相对的两侧沿相对的向内方向进入到行程区中,并且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在那里。

    当装拆阳件时,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使这对操作件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以便该对操作件从占据着阳件配合部的行程区这一连接位置中退出。

    连接器可包括一个管形的阳件和一个管形的阴件;阳件在其外表面上设有接合部分,而阴件设有一对操作件;操作件具有相应的连接部,它们与接合部相互接合并且保持着与阳件的连接状态。每个连接部设有一个贴靠部,用以在阴件和阳件的连接状态下在一个轴向移动后的位置上限制连接部进一步的向外运动。

    在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下,当作用有液体压力时,与阳件的接合部相互接合的并且用来保持连接状态的连接部由于内部液压的作用会沿轴向产生运动。液体压力还作用在连接部上使它们向外运动,然而,在轴向移动后的位置上,由贴靠部防止连接部的向外运动。

    当把阴件和阳件连接到一起时,连接部向外运动,而阳件被插入到阴件中。在这之后,连接部再回到其原来的通常位置,以便与阳件的接合部相互接合。在另一方面,在拆开阴件和阳件时,连接部向外运动,阳件从阴件中抽出。

    连接部的贴靠部可成形为台阶形,在阴件上可设置相关止动部。在这种结构中,当连接部与阳件的接合部相互接合,然后由于内部液压而轴向运动时,连接部还受到了使它向外运动的作用力,然而,由于连接部的贴靠部贴靠在阴件的相关止动部上,因而防止了连接部向外运动。

    连接部的台阶形贴靠部也可成形为斜面。对于这种结构,内部的液压使连接部轴向运动,并且随之沿斜面向内运动。因此,作用在连接部上的例如由于内部液压所引起的轴向力就可以转变为压住和夹紧阳件的作用力,因而使阳件与操作件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

    一种与上述连接部结构基本相同的连接器可以具有另一种形式的一对操作件,这对操作件向外转动和运动,以退出连接位置。在这种连接器中,当装拆阳件时,这对操作件被向一起推。并且向外转动和运动,以退出连接位置。通过向外转动和运动这种方式的退出能够增加操作件进入到行程区中的面积。

    这对操作件可从相对的两侧插入到阴件中,操作者用一只手就可将这对操作件向一起推,这样就可以简便地完成阳件的装拆,以及获得更好的可操作性。

    每个操作件都可具有一个弹性的结合件和一个弹性的拆卸引导件。通过这两个弹性件的推力作用,可以保持这对操作件与阳件的接合部的相互接合。这些简单结构的弹性件能够使操作件很好地保持在连接状态下。在装拆阳件时,这对操作件克服弹性连接及拆卸引导件的作用而运动,以退出连接位置。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和简便的操作,操作件很容易运动,以便退出连接位置。

    另一种连接器可具有另一种不同类型的操作件。这种操作件有一个支脚,它进入到行程区中占据了阳件的内圆周的大约二分之一的圆弧。通过这种结构就可以增加操作件在行程区中所占据的面积。结果,就可以提供一种以更高的连接强度保持住阳件的连接器。

    每个操作件都可设有弹性的结合件和防脱件。通过具有简单结构的弹性结合件的推力作用,就可以保持住操作件进入行程区的连接状态。

    此外,通过将相对的这对操作件设计成相互接合和贴靠,这对操作件的支脚的内端就可以稳固地定位,这就防止了两者之间配合的松脱。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局部的轴向截面图,表示本发明连接器的一第一实施例的阴件、操作件和O形圈的截面;

    图2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阴件的轴向半剖面图;

    图3是沿图2中的Ⅲ-Ⅲ线截取的,阴件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O形圈和阳件的轴向半剖面图;

    图5是沿图1中的Ⅴ-Ⅴ线的截面截取的,没有阳件时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1中的Ⅴ-Ⅴ线截取的,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7是阳件和操作件处在解除接合状态下的,图1所示连接器沿Ⅴ-Ⅴ线的截面图;

    图8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原理的连接器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其状态是阳件和阴件相连接;

    图9是图8所示连接器的放大的局部截面图,其状态是液体压力作用在连接着的阴件和阳件上;

    图10是本发明连接器的一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的轴向截面图,它处在释放状态下,其中操作件向外移动,阳件插在阴件中;

    图11是图10所示连接器的阳件的轴向半剖面图;

    图12是图10所示连接器的阴件和O形圈的轴向半剖面图;

    图13是沿图12中的ⅩⅢ-ⅩⅢ线截取的,连接器阴件的横截面图;

    图14是图10所示连接器的一个操作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沿图10中的ⅩⅤ-ⅩⅤ线取的,没有阳件时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0所示连接器在连接状态下的沿图10ⅩⅤ-ⅩⅤ线的横截面图,其连接状态的操作件与阳件的凸部相互接合;

    图17是图10所示连接器在释放状态下的,表明沿图10中的ⅩⅤ-ⅩⅤ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8是表示图10中所示阴件、阳件和操作件相互关系的放大的局部轴向截面图;

    图19是图10所示连接器的放大的局部轴向截面图,其状态是操作件弹性地恢复原状并且与阳件的凸部相互接合;

    图20是图10所示连接器的放大的局部轴向截面图,其状态是操作件与阳件的凸部相互接合,并且沿轴向和向外方向运动;

    图21是本发明连接器的一第三实施例的,表明与图20相同状态下的放大的局部轴向截面图;

    图22是局部的轴向截面图,表示了本发明连接器的一第四实施例中的阴件,操作件和O形圈的截面;

    图23是沿图22中的ⅩⅩⅢ-ⅩⅩⅢ线所示截面的,没有阳件时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图22所示连接器沿ⅩⅩⅢ-ⅩⅩⅢ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25是图22所示连接器沿ⅩⅩⅢ-ⅩⅩⅢ线截取的截面图,其状态是阴件和阳件已解除了连接;

    图26是局部的轴向截面图,表示了本发明连接器的一第五实施例中的阴件,操作件和O形圈的截面;

    图27是沿图26中的ⅩⅩⅦ-ⅩⅩⅦ线所示截面的没有阳件时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图26所示连接器沿ⅩⅩⅦ-ⅩⅩⅦ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29是图26连接器沿ⅩⅩⅦ-ⅩⅩⅦ截取的横截面图,其状态是阳件和阴件已经解除了连接;

    图30是在传统连接器中装纳有操作环的阴件的轴向截面图;

    图31是沿图30中的ⅩⅩⅪ-ⅩⅩⅪ线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32是轴向截面图,表示了阳件通过图30中的操作环与阴件相连接。

    图1至图7表示了连接器的一第一实施例,该连接器包括一个阴件1,一个阳件2和一对操作件3。

    如图5中清楚所示,阴件1具有一个内部空间4和一对穿透周壁的槽5。一对操作件3从相对的两侧插入到这对槽5中。阳件2在其外表面上有一个突缘形式的接合部分6,正如图4中所示那样。内空间4容纳着阳件2,其形式是使得接合部分6处在这对操作件3的后方。在阴件1和阳件2之间设置一个O形密封圈7。

    一对操作件3由独立于阴件1的弹性材料制成。每一个操作件3主要由操作基体15和延伸到阴件1中的支脚8构成,并且如图5所示整体上呈现为弧形。支脚8的内端是分叉的,外叉是弹性件9,而内叉是连接部14。通常,支脚8具有连为一体的弹性件9和连接部14。如图6所示,连接部14在弹性件9的压力作用下进入到接合部分6的行程区X。这里所说的行程区X是指接合部分6的轴向前后运动(也就是图3,6和7中的环形部分X轴向前后运动)所涉及的环形区域。在图6的状态中,这对操作件3的各个连接部14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从阴件1的内周壁进入到行程区中。

    操作件3还包括一个在支脚8的外表面上呈三角形的突部11。该突部11设计成用来与成形在周边引导面12上的台阶13相配合,该周边引导面12部分地确定了阴件1的内空间4。上述的这一接合防止了操作件3意外地从阴件1中脱落。

    如图7所示,在装入或拆下阳件2时,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手工压迫这对操作件3的操作基体15,以克服弹性件9的弹力,使连接部14沿相反的向外方向运动,并退出连接位置。结果,环形的行程区变得通畅了;或者,如果接合部分6原先已经与操作件3相互接合,这种接合部被解除。因而阳件1就可以装入或拆离阴件1。

    在这个连接器中,这对操作件3分别从阴件1的内周壁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进入到环形的行程区中,并且在阳件2的两侧与接合部分6相互接合。因此,当一个沿着抽出方向的作用力作用在阳件2上时,与传统的只在一侧相互接合的连接器相比,可以更好地获得极为稳固的连接。

    在图32所示的现有技术连接器的连接状态下,操作环32总是受压,因而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偏移(在图中是沿向下的方向)。因此,设置在阳件33和阴件30之间的O形圈35只在一个方向上受力,因而最终容易变形。接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阳件2在相对的两侧上都受到沿相对向内方向的作用力。因此,O形圈7不会受到不均匀的单向作用力。

    图8表示了按照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原理制造的连接器,其状态为阴件和阳件处在插入连接状态。阳件2的外表面上的环形凸起部分6(即突缘形式的接合部分6)与设置在阴件1中的操作件3相互接合连接在一起。图9表示了连接器处在另一种连接状态下,此时作用有液体压力。液体压力不仅沿轴向推动操作件3,而且对其还向外推动(沿着张开的方向),因而阴件1和阳件2之间的连接可能会脱开,造成液体外泄。

    一种改进的连接器,即本发明的一第二实施例,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能够更加可靠地连接阴件1和阳件2,它被图示在图10~图20中。该连接器包括一个由合成树脂制造的管形的阴件1,一个管形的阳件2和一对由合成树脂制造的操作件3。操作件3插入到阴件1中。这种连接器不仅能够使阳件2与阴件1之间的安装和从其上拆卸操作更为简便,而且还能使两个元件1、2之间的连接更为牢靠。

    如图10和11所示,阳件2在其一端上有用于连接到相关装置上的阳螺纹16,以及在其外周面上有一个环形的接合凸起部分6,成为一个阶梯部分。阳件2还可以有一个第二凸起部分(未示出的),它位于第一凸起部分6的轴向前方(即图10和11中的左侧),这样在两个凸起部分之间就有一个凹部,这个凹部可作为阶梯部分的另一种类型。

    如图10和12中所示,阴件1中装有两个O形圈107,当阳件2插入阴件1中时,这两个O形圈位于两个元件之间。如图15中清楚所示,阴件1具有两个槽,它们相对地设在阴件的周壁上并且分别刺入周壁。一对操作件3通过这两个槽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插入到阴件1中。阴件1允许阳件2的凸部6通过,并且使它位于一对操作件3的后面。

    参照图14和15,每个操作件3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基本上呈半圆形。元件3具有操作基体115和延伸到阴件1的内部中的支脚。支脚的内端是分叉的。外叉是弹性件109,而内叉是连接部114,它与阳件2的环形凸部6相接合,以保持两者接合。操作件3还包括一个在半圆形支脚的外侧面上的钩状突部111,它用来与成形在周边引导面上的锁定部113相接合,该周边引导面部分地确定了阴件1的内空间。上述这一接合防止了操作件3从阴件1中意外地脱落。

    这对操作件3的连接部114在各个弹性件109的压力下分别横向地进入到阳件2的凸部6的环形行程区中。在此行程区是指图17中的环形部分X轴向运动时所涉及的区域。如图14,图18至图20中所示,每个连接部114都设有一个贴靠部114a,在图20所示的元件1、2的连接状态下,当连接部114沿轴向略微运动之后,该贴靠部114a限制了连接部114的向外运动。在此向外运动是指在整个连接器中的沿径向向外的,即沿张开方向的运动;而轴向运动是指阳件2的抽出运动。

    贴靠部114a是成形的台阶状的。在连接状态下,液体压力作用在连接部114上,使它向外和沿轴向运动。与阳件2的凸部6相互接合的连接部114沿轴向稍微运动,并且还受到压力要向外运动,然而,由于贴靠部114a贴靠在阴件1的相应的止动部116上,这种向外的运动就被阻止了。

    在安装和拆卸阳件2时,手动地或用一个工具(未示出)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压迫这对操作件3的操作基体115,克服弹性件109的弹力,从而使这对操作件3退出连接位置,即连接部114退出先前所在的行程区。更具体地说,在安装时,使连接部114向外运动,以使行程区通畅,再将阳件2插入阴件1(见图10);然后,让连接部114弹性回复到其通常的连接位置,此时连接部114与阳有件2的凸部6相接合,如图19所示。另一方面,在拆卸时,连接部114也作类似的向外运动,以便退出连接位置,然后将阳件2抽出。

    在实际使用时,当液体流过连接器时,内部的液体压力使连接部114运动,这样就使它与阳件2及其凸部6相互接合,以及在沿轴向稍微运动之后,保持着这种接合。或者,也可以预先使连接部114连同阳件2一起相对于阴件1沿轴向稍微运动。在这个轴向移动后的位置上,通过贴靠部114a限制连接部114的向外张开运动。结果,如图20中所示,连接部114处在阴件1的一侧和阳件2的凸部6的一侧的这种连接状态就能够可靠地保持。

    因此,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阳件2不大可能从阴件1中意外地脱落。本发明的另一个优点是连接部114的台阶形的贴靠部114a与阴件1的相关止动部116之间的相互配合限制了连接部114的进一步向外运动。

    如下所述,阳件2很容易从阴件1中拆除。当液体不再流过连接器时,处在轴向移动后的位置中的阳件2被向后更深地推入到阴件1中,以便解除贴靠部114a与止动部116之间的接合,这对操作件3沿相对的向外方向运动,以便从操作件3处在行程区中的这一连接位置中退出,并且进入到如图10所示的操作件3与凸部6脱离接合的释放位置,然后将阳件2从阴件1中拉出来。

    由于这对操作件3是从阴件1的内空间的相对两侧进入到环形的行程区中,操作件3是在阳件2的凸部6的相对两侧处与之相互接合,因此,甚至当阳件2上作用有沿抽出方向的作用力时,这种两侧的连接方式比起现有技术连接器中的单侧连接方式更为牢固。

    本发明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表示在图21中,下面主要描述它与前述第二实施例的区别。

    第三实施例中的操作件3的连接部114具有一个倾斜的贴靠部114a′,而不是第二实施例那样的台阶形。因此,当连接部114由于内部液体压力的作用连同阳件2一起沿轴向运动时,连接部114还随同倾斜的贴靠部114a′沿向内的收缩方向(即图21中的向下方向)运动,并且压紧阳件2。也就是说,连接部114连同阳件2在内部液体压力下的轴向运动作用力被转化为接合力,这一接合力通过连接部114夹紧住阳件2。这就有利地提供了阴件1与阳件2之间的更加牢固的连接。

    再回到图6和图7,阴件1的内空间允许阳件2的接合部6通过,并使接合部6处在一对操作件3的后面。如图6中虚线所示,操作件3的连接部14的各部分横向进入到接合部6的行程区中。当装入或拆卸阳件2时,这对操作件3受压,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各自的内端方向运动,这样连接件14就退出这一连接位置并且与阳件2的接合部分6脱离接合。

    阳件2的连接强度,(换句话说,元件2不脱开的可靠性),取决于例如每一连接部14进入和占据在行程区中的那部分(由虚线所示)的面积的大小。历来一直要求增加阴件1与阳件2之间的连接强度。

    满足上述要求的连接器,即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表示在图22至图25中。该连接器包括:带一有液体通道10以及在其外表面上带有突缘形状接合部6的阳件2,一带有内空间4的合成树脂的阴件1以及一对操作件3。阴件1在其内空间中允许阳件2的突缘形状接合部6通过,并且使该接合部处于一对操作件3的后面。阴件1还从相对的两侧接纳这对操作件3。

    如图23所示,操作件3在其内端设有连接部214。如图24所示,各个连接部214进入到接合部6的行程区中。每个操作件3还具有弹性结合件207和弹性引导件208。这些弹性件207、208分别抵靠住阴件1的内周面209,以及这些弹性件207,208的推力能够保持各个操作件3进入到行程区中的连接状态。如图24中清楚所示,在连接状态下,操作件3被设计成延伸到阳件2的外表面上并且沿着该外表面延伸,以较大的面积与阳件2相接合;另外,如图25中清楚所示,在释放状态下,各个操作件3转动地向外运动,以便退出连接位置。

    当装入或拆卸阳件2时,向内推动操作件3的基体,这样使操作件3转动和向外运动,使操作件退出进入行程区的这一连接位置,因而使整个行程区变得通畅,以便接纳阳件2;或者,使操作件3与接合部6解除接合。也就是说,克服了弹性结合件和移动引导件207,208的推力,使操作件3运动,退出连接位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这对操作件3被设计成转动和向外运动,以退出连接位置。在另一方面,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在基体15处推动操作件3,使它们朝着阴件的相对的两个内壁直线运动。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中的操作件3的进入和占据在行程区中并与接合部相互接合的那些部分可以有较大的接合面积,也就是操作件3的沿插入方向的那些部位的面积。在此那些部位是指接合面的中央上方和中央下方这些部位,在图24中这些部位是与接合部6相接合的,而在图6中则不相互接合。因此,第四实施例比第一实施例提供了更高的连接强度。

    此外,由于这对操作件3是沿相对的向内方向插入在阴件1中并被设计成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在连接位置中,因此,操作者可用一只手将阳件2插入或拉出阴件1,同时用另一只手将这对操作件3推入阴件1,因而很容易进行阳件2对阴件1的装入和拆卸,操作非常简便。

    弹性结合件和引导件207,208的简单结构有利地使操作件3可靠地保持在连接状态,此时连接部214处在行程区中。弹性件的这种简单结构以及操作件3的简便操作可以使操作件3很容易地退出连接位置。

    此外,由于这对操作件3被设计成在被推入阴件1时发生转动和向外运动,它与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相比,沿插入方向的长度就可设定的较短。通过图6和图24的比较即可看出这种差别。

    再回到图6和图7,操作件3的每个连接部14进入到行程区中大约占行程区圆弧的四分之一。如上所述,与阳件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取决于例如操作件3占据在行程区中的面积的大小。阳件2和阴件1之间能够进一步可靠连接的一种连接器,即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表示在图26至图29中。该连接器同样包括一个合成树脂的阴件1,一个带有液体通道10的阳件2以及一对操作件3。

    阴件在其内空间中允许阳件2的接合部6通过,并使接合部6处于操作件3的后面。这对操作件从相对的两侧插入到阴件1中。如图27中清楚所示,每个操作件3包括一个弹性接合件307,一个防脱件308和一个连接部314。连接部314进入到环形的行程区中大约占了其圆弧的二分之一。通过弹性结合件307的推力作用保持着这种连接状态。连接部314贴靠在对面那个操作件3的相应的台阶309上。

    在装入和拆卸阴件2时,使这对操作件3的连接部314运动,退出连接位置,以使接合部6的整个行程区通畅,或者使接合部6脱离接合。

    在第五实施例中,每个连接部314进入到环形的行程区中并占据了其圆弧的大约二分之一,增加了连接部314在行程区中所占据的面积。因此,实现了阴件1和阳件2之间更可靠的连接。

    此外,由简单结构的弹性结合件307所实施推力作用将阳件2和操作件3保持在连接状态。因而这种简单结构的弹性结合件307能够可靠地保持住连接状态。

    还有,这对操作件3的连接部314被设计成与相对操作件上的相关台阶309相互接合,并且相互间牢固地定位,因而有效地防止了这对操作件3之间的接合松脱。另外,这对操作件3被设计成通过整体上对称的防脱件308而钩在阴件1上,因而实现了整体的稳定性和装配的简便性。

    此外,这对操作件3是从相对的两侧装入阴件1中的,连接器的操作就非常简便,也就是说,使用者用一只手将这对操作件3推入阴件1中,同时用另一只手将阳件2拉出或插入阴件1,这样就可以简便地进入装入和拆卸。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连接器,由于操作件3是从阴件1的内周壁沿着相对的向内方向在阳件2的相对两侧上与阳件2的接合部6相互接合,因此当阳件2上作用有沿抽出方向的作用力时,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相比,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连接。

连接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连接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连接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连接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接器.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连接器,其包括一在其外表面上带有接合部(6)的阳件(2),一具有用来容纳阳件(2)的内空间(4)的阴件(1)以及一对从相对的两侧装入到阴件(11)中的操作件(3)。阳件(2)的接合部(6)在内空间(4)中通过并置于一对操作件(3)的后面。每个操作件(3)具有进入到接合部(6)的行程区中的部分和一弹性件(9)。通过阳件(2)的接合部(6)与一对操作件(3)在两个相对侧上的接合而实现阴件(1)与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工程元件或部件;为产生和保持机器或设备的有效运行的一般措施;一般绝热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