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处理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处理工艺.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1428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 CN 103141428 A *CN103141428A* (21)申请号 201310100217.5 (22)申请日 2013.03.26 A01K 63/00(2006.01) A01K 63/04(2006.01) (71)申请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 研究所 地址 200092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街道赤峰路 63 号 (72)发明人 宋奔奔 单建军 宿墨 顾川川 (74)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31227 代理人 吴瑾瑜 (54) 发明名称 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
2、水处理工艺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公开了一种 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的处理工艺。本发明利用 鱼池的边角等空置区域配置气提装置、 物理过滤 和生物过滤装置 ; 集推流、 增氧、 脱气、 固体过滤、 生物过滤等多种功能于鱼池设计中 ; 通过设置气 提泵、 移动床生物过滤器、 竖流沉淀器等, 完善并 强化鱼池水处理功能, 有增氧、 脱气、 物理过滤和 生物过滤功能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 水体循环速率 ; 通过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 量, 降低水体循环速率与循环水泵运行能耗。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6 页 (19)中华人民共。
3、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6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1428 A CN 103141428 A *CN103141428A* 1/2 页 2 1. 一种内循环鱼池, 包括中心鱼池 (15) ,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鱼池 (15) 的形状为八 角形或者圆形 ; 还包括沉淀系统和内循环系统, 其结构为 : 当中心鱼池 (15) 为八角形时, 其形状为具有四个切角的八角形, 在中心鱼池的一个切 角位置上设置沉淀系统 ; 当中心鱼池 (15) 为圆形时, 在中心鱼池 (15) 外切矩形的一个边角 上设置沉淀系统 ; 沉淀系统的结构包括位。
4、于中心鱼池 (15) 外侧的侧排水池和竖流沉淀器, 侧排水池的一 边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 与在中心鱼池 (15) 外壁上靠近水面的位置安装拦鱼网栅 A ; 拦鱼网栅 A 的外侧为侧排水池 ; 拦鱼网栅 A 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侧排水池的进水口 ; 侧排水池通过栏鱼网栅 A 与中心鱼池 (15) 连通 ; 侧排水池上部与侧排水管连接, 侧排 水管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 中心鱼池 (15) 底部设置底出水管 (10) , 底出水管 (10) 的一端位于中央鱼池 (15) 底部 的中心位置, 另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 (11) 的下部 ; 竖流沉淀器 (11) 底部收集沉淀物的部 位。
5、连接底排污管 (13) ; 竖流沉淀器 (11) 上部设置底排水管 (12) , 底排水管 (12) 的一端连接 到竖流沉淀器上部, 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 底排水管 (12) 的中心位置比中 心鱼池水面 (19) 低 10 20cm ; 中心鱼池 (15) 为八角形时, 在其余三个切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 ; 当中心鱼池 (15) 为 圆形时, 在中心鱼池 (15) 外切矩形的其余三个边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 ; 所述内循环系统包 括 : 在中心鱼池 (15) 外壁的外侧设置内循环进水池 (14) 、 高位池 (5) 和移动床生物滤器 (3) ; 内循环进水池 (14) 的一边以及高位。
6、池 (5) 的一边分别与中心鱼池 (15) 外壁连为一体, 移动床生物滤器 (5) 位于内循环进水池 (14) 和高位池 (5) 之间 ; 中心鱼池 (15) 外壁上靠近中心鱼池 (15) 底部的位置上安装栏鱼网栅 B ; 中心鱼池 (15) 通过拦鱼网栅 B 与内循环进水池 (14) 连通 ; 拦鱼网栅 B 为中心鱼池 (15) 的出水口和内循 环进水池的进水口 ; 内循环进水池 (14) 与移动床生物滤器 (3) 之间以气提泵 2 相连, 气提泵连接到移动床 生物滤器进水口 (301) ; 所述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 (301) 的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 (19) ; 移动床生物滤器 (3) 。
7、以联通管连接到高位池的下部, 高位池水面 (20) 位置高于中心鱼 池水面位置 10 30cm ; 高位池 (5) 通过进水管 (6) 与中心鱼池 (15) 连通, 且进水管 (6) 的位置低于中心鱼池 水面 (19) 。 2.权利要求1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中心鱼池 (15) 蓄水深度为23m, 所述拦鱼网栅 B(1) 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 (15) 底部的距离为 15 20cm ; 所述移动床生 物过滤器进水口 (301) 中心位置及高位池水面 (20) 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 (19) 1520cm。 3. 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通管 。
8、(4) 的中心与高位池水面 (20) 距离为 2 3m。 4. 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水管 (6) 的中心位置位于中心 鱼池水面 (19) 以下 40 50cm。 5. 权利要求 1 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拦鱼网栅 A (7) 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 池水面 (19) 距离为 20 30c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1428 A 2 2/2 页 3 6. 权利要求 1 或 5 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排水管 (9) 与侧排水池 (8) 连 接的部位位于拦鱼网栅 A(7) 对侧, 其中心位置比拦鱼网栅 A(7) 的中心位。
9、置高 5 15cm。 7. 权利要求 1 所述内循环鱼池, 其特征在于, 竖流沉淀器 (11) 的结构包括竖流沉淀 器外壁 (1101) 、 位于竖流沉淀器内部中心的指管状套筒 (1102) 和水管, 所述的指管状套筒 (1102) 上下两端开口, 指管状套筒 (1102) 顶部高于底排水管 5 10cm ; 所述的水管为矩 尺型, 包括由弯头 (1105) 连接的水平管 (1104) 和竖直管 (1106) , 水平管 (1104) 与竖直管 (1106) 之间的夹角为 85 95 度 ; 竖直管 (1106) 的另一端伸入指管状套筒 (1102) 中心, 水 平管 (1104) 的另一端穿。
10、过竖流沉淀器外壁 (1101) , 与底出水管 (10) 相连。 8.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内循环鱼池的循环水处理工艺, 其特征在于, 包括沉淀处 理和内循环处理 : 沉淀处理 : 中心鱼池 (15) 底部中央的水通过底出水管 (10) 流入竖流式沉淀器 (11) , 经过沉淀分 离后, 固体的污物和脏水通过底排污管 (13) 流出 ; 过滤净化后的水经底排水管 (12) 进入到 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经处理后流回中心鱼池 (15) ; 中心鱼池 (15) 上层的水通过拦鱼网栅 B(1) 流入侧排水池 (8) , 并通过位于侧排水池 (8) 另一侧的侧排水管 (9) 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
11、统, 经处理后流回中心鱼池 (15) ; 内循环处理 : 中心鱼池 (15) 内的水经拦鱼网栅 B(1) 流入内循环进水池内, 再通过气提泵 (2) 将水 从内循环进水池 (14) 中抽出送入移动床生物滤器 (3) , 经过过滤后, 水由联通管 (4) 流入高 位池 (5) , 再经过进水管 (6) 流回中心鱼池 (15) , 实现内循环。 9. 权利要求 8 所述的循环水处理工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的 工艺包括 : 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141428 A 3 1/6 页 4 一种内循环鱼池及循环水处理工艺 技术领。
12、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具体为一种内循环鱼池及鱼池循环水的处理工 艺。 背景技术 0002 流水鱼池常见有圆形、 椭圆形、 长方形、 方形切角、 八边形等, 不同的鱼池池形各有 利弊。 圆形池造价较高, 水交换和排污染效果好, 单位水量生产量高, 但操作不太方便、 土地 利用率低 ; 长方形池造价较低、 土地利用率高、 操作方便, 但水交换和排污不太理想 ; 长方 形切角和八边形池造价较低、 水交换和排污良好、 操作方便, 但土地利用率低。 0003 鱼池作为养鱼的生境, 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中, 其功能则不尽于此, 尚具有 : 及时去除残饵、 粪便等有机物的集污排污功能。
13、 ; 及时将低溶解氧含量的水体排出或及时增 氧 ; 及时将高二氧化碳、 高氨氮含量的水体排至相关水处理设备或及时去除 ; 便于分级、 捕 捞、 投喂等操作的功能。 0004 鱼池的设计应将与养殖鱼体紧邻的水流静滞区降低至最小。 在养殖游泳性鱼类的 鱼池中, 通过水体流动和鱼的游动相结合, 在与鱼体紧邻的水流静滞区域形成良好流态, 提 供充足溶氧, 并将氨氮、 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及时扩散到鱼池水体中。 0005 根据鱼类行为学, 鱼类主要可分为游泳性鱼类与底栖性鱼类, 前者喜流水, 后者喜 静水或低速流水。 工厂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主要是通过提高水体交换速率, 提供充足氧气、 良好水质情况并去除代。
14、谢产物, 实现高密度、 高效益、 生态环保的养殖目标 ; 由于游泳性鱼 类具有喜流水、 流线型体形等天然优势, 非常适于作为集约化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的对象 0006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循环水养殖中水处理工艺流程有两种, 如下图, 即集中式工艺 流程与分散式养殖工艺流程。目前集中式工艺流程在国内外占主流地位, 集中式循环水系 统工艺流程一般为 : 鱼池总回水管微滤机流化砂床脱气杀菌增氧供水管 鱼池。其特点是 : 流程为单线程、 所有水体都一一经过各水处理单元、 各水处理单元成线性 排列、 水处理区域集中、 鱼池成排、 操作方便、 自动化程度高 ; 缺点是水体循环量大、 运行能 耗高、 运行成本高、 。
15、系统以套为运行使用单元。 分散式工艺流程是一个鱼池配备整套水处理 单元系统或者配备关键水处理单元, 一般系统中仅有一个鱼池。 其特点是 : 每个鱼池有单独 的水处理系统, 可在颗粒有机物破碎之前快速高效的去除颗粒有机物, 独立性、 灵活性和疾 病可控性强。缺点是 : 设备数量多、 设备投资大、 土地利用率低、 管路线路设置复杂、 操作管 理不便。 0007 现有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中普遍采用圆形鱼池或切角鱼池, 存在着土地面积 利用率低、 有效养殖水体较小、 分级捕捞操作复杂、 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养殖的内循环的养殖池, 同时可进行推流、 增氧、 脱气、。
16、 固体 过滤、 生物过滤等水处理。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4 2/6 页 5 0009 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循环鱼池, 包括中心鱼池, 所述中心鱼池的形状为八角 形或者圆形, 蓄水深度为 2 3m ; 还包括沉淀系统和内循环系统, 其结构为 : 0010 当中心鱼池为八角形时, 其形状为具有四个切角的八角形, 在中心鱼池的一个切 角位置上设置沉淀系统 ; 当中心鱼池为圆形时, 在中心鱼池外切矩形的一个边角上设置沉 淀系统 ; 0011 沉淀系统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心鱼池外侧的侧排水池和竖流沉淀器, 侧排水池的一 边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 与在中心鱼池外壁上靠近水面的位置。
17、安装拦鱼网栅 A, 优选 的, 拦鱼网栅 A 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水面距离为 20 30cm ; 拦鱼网栅 A 的外侧为侧排水 池 ; 拦鱼网栅 A 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侧排水池的进水口 ; 0012 侧排水池通过栏鱼网栅 A 与中心鱼池连通 ; 侧排水池上部与侧排水管连接, 侧排 水管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 优选的, 所述侧排水管与侧排水池连接的部位 位于拦鱼网栅 A 对侧, 其中心位置比拦鱼网栅 A 的中心位置高 5 15cm ; 0013 中心鱼池底部设置底出水管, 底出水管的一端位于中央鱼池底部的中心位置, 另 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的下部 ; 竖流沉淀器底部收集沉淀物的部。
18、位连接底排污管 ; 竖流沉 淀器上部与底排水管的一端连接, 底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 底排 水管的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 (19) 低 10 20cm ; 0014 竖流沉淀器的结构包括竖流沉淀器外壁、 位于竖流沉淀器内部中心的指管状套筒 和水管, 所述的指管状套筒上下两端开口, 指管状套筒的顶部比底排水管顶部高 5 10cm ; 所述的水管为矩尺型, 包括由弯头连接的水平管和竖直管, 水平管与竖直管之间的夹角为 85 95 度 ; 竖直管的另一端伸入指管状套筒中心, 水平管的另一端穿过竖流沉淀器外壁, 与底出水管相连。 0015 中心鱼池为八角形时, 在其余三个切角上设。
19、置内循环系统 ; 当中心鱼池为圆形时, 在中心鱼池外切矩形的其余三个边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 ; 所述内循环系统包括 : 0016 在中心鱼池外壁的外侧设置内循环水池、 高位池和移动床生物滤器 ; 内循环水池 的一边以及高位池的一边分别与中心鱼池外壁连为一体, 移动床生物滤器位于内循环进水 池和高位池之间 ; 0017 中心鱼池外壁上靠近中心鱼池底部的位置上安装栏鱼网栅 B ; 中心鱼池通过拦鱼 网栅 B 与内循环进水池连通 ; 拦鱼网栅 B 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内循环进水池的进水口 ; 优选的, 所述拦鱼网栅 B 的中心位置与中心鱼池底部的距离为 15 20cm ; 0018 内循环进水池与移动。
20、床生物滤器之间以气提泵相连, 气提泵连接到移动床生物滤 器进水口 ; 所述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的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 ; 0019 移动床生物滤器以联通管连接到高位池的下部, 优选的, 联通管的中心与高位池 水面距离为 2 3m, 高位池水面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面位置 10 30cm ; 0020 优选的, 移动床生物过滤器进水口中心位置及高位池的水面位置高于中心鱼池水 面 15 20cm ; 0021 高位池通过进水管与中心鱼池连通, 且进水管的位置低于中心鱼池的水面 ; 优选 的, 进水管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低 40 50cm。 0022 所述内循环鱼池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包括 : 0023 。
21、沉淀处理 :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5 3/6 页 6 0024 鱼池底部中央的水通过底出水管流入竖流式沉淀器, 经过沉淀分离后, 固体的污 物和脏水通过底排污管流出 ; 过滤净化后的水经底排水管 12 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 统, 经处理后流回鱼池 ; 0025 鱼池上层的水通过拦鱼网栅 B 流入侧排水池, 并通过位于侧排水池另一侧的侧排 水管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经处理后流回鱼池 ; 0026 所述的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的工艺包括 : 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 氧 ; 0027 内循环处理 : 0028 鱼池内的水经拦鱼网栅 B 流入水池内, 。
22、再通过气提泵将水从水池中抽出送入移动 床生物滤器, 经过过滤后, 水由联通管流入高位池, 再经过进水管流回鱼池, 实现内循环。 0029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圆形或切角鱼池的边角落配置气提装置、 物理过滤或生物过 滤装置, 从而促进残饵与粪便的集污排污新型鱼池, 特别是指一种同时可进行推流、 增氧、 脱气、 固体过滤、 生物过滤等水处理的用于养殖鱼类的养殖鱼池。该装置主要应用于工厂 化、 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鱼池, 也可以用于其他养殖领域。 0030 本装置具有制作简单、 排污方便、 投资低、 能耗低、 不需要反冲洗、 免维修、 氨氮处 理能力高等优点。 它能够在进行硝化作用去除非离子氨的同时。
23、去除养殖系统中大量的固体 颗粒有机物。 0031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点在于 : 0032 1) 本装置充分利用鱼池的边角等空置区域落配置气提装置、 物理过滤或生物过 滤装置 ; 集推流、 增氧、 脱气、 固体过滤、 生物过滤等多种功能于鱼池设计中 ; 通过设置气提 泵、 移动床生物过滤器、 竖流沉淀器等, 完善并强化鱼池水处理功能, 有增氧、 脱气、 物理过 滤和生物过滤功能 ;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水体循环速率 ; 通过减轻水处理系统 的处理负荷量, 降低水体循环速率与循环水泵运行能耗 ; 0033 2) 常规鱼池曝气相比, 本鱼池通过气提曝气的上升动力流转变为与水流方向一致 的推流。
24、作用力, 使破坏粪便形态与水体流态的作用力转变为改进流态的推流作用力, 不会 破坏粪便形态与水体流态, 且通过形成推流作用, 及时快速排出粪便 ; 能够简便、 高效收集 和排出残饵粪便等颗粒有机物 ; 0034 3) 与单线性水处理工艺流程相比, 本工艺流程具有内循环功能, 可大大降低水体 循环速率, 降低水泵能耗, 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量 ; 0035 4) 本发明工艺流程集成集中式与分散式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点于一体, 形成具有 一定内循环水处理能力的鱼池系统, 每个鱼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 对断水、 水处理 设备故障、 检修等复杂工况适应性、 平稳性更好。 0036 5) 本发。
25、明适用于大多鱼类成鱼或亲鱼养殖, 尤其适用于游泳性鱼类的高密度集约 化养殖 ; 也可用于其他相关水产养殖领域。 附图说明 0037 图 1 为循环水养殖中水处理工艺流程 : 集中式工艺流程与分散式养殖工艺流程, 其中箭头为水流方向。 0038 图 2 为本发明内循环式水处理工艺流程, 其中箭头为水流方向。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6 4/6 页 7 0039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内循环式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内循环鱼池竖流式沉淀器及底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 1 内循环鱼池的内循环系统结构示意图 0042 。
26、图 6 为本发明实施例 2 内循环式鱼池的结构示意图 0043 1拦鱼网栅 B, 2气提泵, 3移动床生物滤器, 301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 4联通管, 5高位池, 6进水管, 7拦鱼网栅 A, 8侧排水池, 9侧排水管, 10底出水 管, 11竖流式沉淀器, 1101竖流式沉淀器外壁, 1102指管状套筒, 12底排水管, 13 底排污管, 14内循环进水池, 16中心鱼池 ; 171外壁长边 a, 172外壁长边 b, 173外 壁长边 c, 174外壁长边 d, 181外壁短边 a, 182外壁短边 b, 183外壁短边 c, 184外 壁短边 d, 19中心鱼池水面, 20高位池水面。
27、 具体实施方式 0044 实施例 1 0045 现有技术中, 集中式和分散式养殖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如图 1。分散式水处理工艺 为, 单个鱼池内的水抽出, 依次经过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处理后回到鱼池 内。 0046 集中式水处理工艺为 : 多个鱼池 (鱼池 I、 II、 II) 中的水抽出后集中在一起, 依次 经过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处理后回到各个鱼池内。 0047 本发明的内循环鱼池为 : 0048 如图3所示, 内循环鱼池 (鱼池I) 的结构包括中心鱼池15, 中心鱼池的形状为具有 四个切角的八角形, 其相邻的边分别为依次连接的外壁长边 a、 外壁短。
28、边 a、 外壁长边 b、 外 壁短边b、 外壁长边c、 外壁短边c、 外壁长边d、 外壁短边d, 切角的位置在短边上。 中心鱼池 的蓄水深度 2 3 米 (即中心鱼池水面与中心鱼池底部距离为 2 3 米) 。 0049 在其中的一个切角的位置上设置沉淀系统, 包括位于中心鱼池外壁短边 a 的外侧 的侧排水池和竖流沉淀器11 : 在中心鱼池外壁短边a181上安装拦鱼网栅A7, 拦鱼网栅A的 直径 10 20cm, 其中心位置位于中心鱼池水面以下 20 30cm, 在鱼池外壁短边 a 的外侧 设置侧排水池 8 ; 侧排水池底部位置与中心鱼池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形状优选为直角 三角形, 其斜边与。
29、外壁短边 a 连为一体, 与中心鱼池之间以拦鱼网栅 A 相连通, 且该斜边的 长度为外壁短边长度的 1/3 2/3, 侧排水池的一个直角边与相邻的外壁长边 a 连为一体 ; 拦鱼网栅 A 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侧排水池的进水口 ; 0050 侧排水管 9 的一端连接到侧排水池 8 的上部, 位置在拦鱼网栅 A 对侧, 其中心位置 比拦鱼网栅 A 的中心位置高 5 15cm ; 侧排水管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进 行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等处理 ; 0051 中心鱼池底部设置底出水管, 底出水管 10 的一端位于中央鱼池底部的中心位置, 另一端连接到竖流沉淀器的下部。
30、 ; 竖流沉淀器底部收集沉淀的位置连接底排污管 13, 竖流 沉淀器上部连接底排水管 12 ; 底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 底排水管 的中心位置比中心鱼池水面 (19) 低 10 20cm ; 0052 如图 4 所示, 竖流沉淀器 11 的结构包括竖流沉淀器外壁 1101、 位于竖流沉淀器内 部中心的指管状套筒 1102 和水管, 所述的指管状套筒两端开口, 指管状套筒顶部比底排水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7 5/6 页 8 管的顶部高 5 10cm ; 所述的水管为矩尺型, 包括由弯头 1105 连接的水平管 1104 和竖直 管 1106, 水平管与。
31、竖直管之间的夹角为 85 95 度, 优选为 90 度 ; 竖直管的另一端伸入指 管状套筒内, 位置低于指管状套筒顶部 ; 水平管的另一端穿过竖流沉淀器外壁, 与底出水管 10 相连。 0053 中心鱼池水面位置比竖流沉淀器底排水管 (12) 的中心位置高约 10 20cm, 通过 水压实现排污 ; 如图 4 所示, 中心鱼池底部的水从底排水管进入水管, 先流经水平管 1104, 穿过竖流沉淀器外壁, 到竖流沉淀器中心后通过弯头1105进入竖直管1106实现向上进水, 进水先向上进入指套状套筒 1102, 然后向下流出指套状套筒, 从竖流沉淀器外壁和指套状 套筒之间向上流动, 从而实现沉淀分离。
32、作用。上层的清水从底排水管 12 流出竖流沉淀器, 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进行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等处理 ; 固体的 污物 (如粪便和残饵) 和脏水通过底排污管 13 流出另行处理。 0054 中心鱼池上层的水通过拦鱼网栅 A7 流入侧排水池 8, 并通过位于侧排水池另一侧 的侧排水管 9 进入到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进行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及增氧 等处理。 0055 鱼池上下层水质有差别, 中上层水质较清, 流入侧排水池内可自行沉淀固体污物, 沉淀后的水再通过侧排水管进入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加以净化 ; 底层的水中粪便、 饲料 残渣等固体污物较。
33、多, 因此用竖流式沉淀器分离, 固体污物和脏水经底排污管排放, 分离后 的水再进入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加以净化。 0056 如图5所示, 在中心鱼池的另一个边角设置内循环系统 : 在外壁短边b上靠近中心 鱼池底部的位置安装拦鱼网栅 B1, 在中心鱼池外壁短边 b 的外侧设置内循环进水池 14、 高 位池 5 和移动床生物滤器 3。 0057 内循环进水池和高位池的形状为直角三角形, 其斜边与外壁短边 b 连为一体 ; 移 动床生物滤器位于内循环进水池和高位池之间。 内循环进水池和高位池底部与与中心鱼池 底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58 拦鱼网栅 B 直径 10 30cm, 其中心位置距中心鱼池。
34、底部 30 40cm ; 中心鱼池通 过拦鱼网栅B与内循环进水池14连通 ; 拦鱼网栅B为中心鱼池的出水口和内循环进水池的 进水口 ; 内循环进水池与移动床生物滤器之间设置气提泵 2, 气提泵连接到移动床生物滤 器进水口 301 ; 移动床生物滤器以联通管 4 以连接到高位池下部, 联通管的中心与高位池水 面距离为 2 3m ; 高位池通过进水管 6 与中心鱼池连通, 进水管的中心位置低于中心鱼池 水面 40 50cm。高位池水面位置和移动床生物滤器进水口 301 移动床生物滤器的位置比 中心鱼池水面位置高 15 20cm。 0059 脱气和增氧主要由是气提泵与移动床生物过滤器完成 : 气提泵。
35、的气提作用通过曝 气实现, 移动床生物过滤器的生物滤料运动通过曝气实现, 通过曝气可实现脱气和增氧。 0060 中心鱼池内的水经拦鱼网栅B流入内循环进水池14内, 再通过气提泵将水从内循 环进水池中抽出送入移动床生物滤器, 经过过滤后, 水由联通管流入高位池进行脱气和增 氧, 再经过进水管流回中心鱼池, 完成内循环以实现生物过滤、 脱气和增氧。 0061 根据需要, 可以在另外两个边角设置同样的内循环系统。 0062 鱼池 I 中的水, 通过内循环系统, 实现生物过滤、 脱气和增氧 ; 经过沉淀系统竖流 沉淀处理后排出的水, 与其他多个与之并联的鱼池 (鱼池 II、 鱼池 III 等) 中排出。
36、的水一同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8 6/6 页 9 进入外部的集中水处理系统, 进一步物理过滤、 生物过滤、 脱气、 杀菌和增氧后再流回各鱼 池内, 如图 2 所示。 0063 通过上述方案, 充分利用鱼池的边角等空置区域, 设置气提泵、 移动床生物过滤 器、 竖流沉淀器等, 完善并强化鱼池水处理功能, 使之具有增氧、 脱气、 物理过滤和生物过滤 功能, 通过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量,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降低了水体循环速率 与循环水泵运行能耗。采用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 能耗比传统工艺降低 20%。 0064 气提泵将曝气的上升动力流转变为与水流方向一致的推流作用力, 。
37、使破坏粪便形 态与水体流态的作用力转变为改进流态的推流作用力, 及时快速排出粪便 ; 能够简便、 高效 收集和排出残饵粪便等颗粒有机物。 0065 上述装置和工艺流程集成集中式与分散式水处理工艺流程的优点于一体, 形成具 有一定内循环水处理能力的鱼池系统, 每个鱼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灵活性。 0066 实施例 2 0067 如图 6 所示, 中心鱼池为圆形, 中心鱼池外切的矩形具有四个边角。在其中一个边 角上设置沉淀系统, 沉淀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同实施例 1。 0068 在其余三个边角上设置内循环系统, 内循环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同实施例 1。 说 明 书 CN 103141428 A 9 1/6 页 10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0 2/6 页 11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1 3/6 页 12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2 4/6 页 13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3 5/6 页 1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4 6/6 页 1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141428 A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