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

上传人:000****221 文档编号:6496110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3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129653.9

申请日:

20160308

公开号:

CN105638713A

公开日:

20160608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N47/38,A01N43/653,A01P3/00

主分类号:

A01N47/38,A01N43/653,A01P3/00

申请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发明人:

代玉立,杨秀娟,甘林,陈福如,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优先权:

CN201610129653A

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蔡学俊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属于农药技术领域。该混配药剂以丙环唑和异菌脲为活性成分,两种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6:4。本发明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配,得到一种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新型药剂,其有利于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具有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混配药剂,其特征在于:以丙环唑和异菌脲为活性成分,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配药剂,其特征在于: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混配药剂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玉米小斑病是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混配药剂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5~6叶苗期或孕穗期发病的玉米植株。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 用。

背景技术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还是工业、医药中的原材料以及饲料的主要来源。特 别是鲜食玉米由于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已被多省市作为主要经 济作物大力推广。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病害是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由玉蜀 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maydis(NisikadoetMiyake)Shoem]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一种 世界性的玉米叶部真菌病害。近年来,随着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化的发展、玉米品种的更新和 栽培制度的变革,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日益严重。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玉米生 育期均可发生,尤其在玉米植株抽雄后的温暖潮湿条件下最有利于病害发生、流行。一般感 病品种减产10%以上,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80%,甚至毁种绝收。该病害具有发生普遍、蔓 延扩展速度快等特点,在我国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

目前,我国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玉米种植区连年使用单 一化学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容易导致田间抗药性的产生,使防治效果降低、用药成本增 加。如何开发新型药剂,是当前预防和控制玉米小斑病急需解决的难题。

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 是一种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广谱性杀菌剂,具有杀菌谱广、活性高、杀菌速 度快、持效期长、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病原菌的细 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起到杀菌、防病和治病的功效。丙环唑可防治 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白粉病、锈病、根腐病、水稻恶 苗病、纹枯病、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异菌脲(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是二甲酰亚胺类高效 广谱、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蔬菜、瓜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灰霉 病、早疫病、黑斑病、菌核病等病害。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蛋白激酶,控制多种细胞的细胞内信 号传导,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因此,它既可抑制真菌孢子的 萌发及产生,也可抑制菌丝生长,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影响。异菌脲同 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

但无论是丙环唑和异菌脲,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均容易使病害产 生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用药量加大等问题,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不 同单一制剂实施科学复配,是缓解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常用方法;通过不同作用机制 和靶标对象的杀菌剂的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效,大大降低农药的用量,还可扩大杀菌谱,提 高杀菌效率,延缓田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亦可减轻药害的发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其通过科学 配比,获得适合于玉米小斑病预防控制的混配制剂,所得制剂可显著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 丝体生长,为预防控制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危害和病害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配药剂,其以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 氢-1,2,4三唑)和异菌脲(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为活性成分, 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优选地,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所述混配药剂可用于防治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小斑病,尤其适于5~6叶苗 期或孕穗期玉米植株发病时使用。

本发明通过将丙环唑和异菌脲进行复配,并进一步得出具有加和及增效作用的混 配比例。经过一系列室内毒力测定,所得混配药剂综合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优点,从 而可有效预防控制玉米小斑病菌的发生发展。

本发明提供的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且复配药剂的药 效持效期长,且其成本比单独使用丙环唑或异菌脲低。

本发明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解决 了玉米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具有潜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用杀菌剂领域具有 广阔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混配药剂(丙环唑:异菌脲=6:4)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毒力测 定结果;其中,CK为未加药剂的对照组,其余5个平板依次加入药剂的浓度为0.01、0.05、 0.25、1.25、6.25μg/mL。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混配药剂,其以丙环唑(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 基]-1氢-1,2,4三唑)和异菌脲(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为活性 成分,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包括1:9、2:8、3:7、4:6、5:5、6:4、7:3、8:2 或9:1;优选地,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所述混配药剂可用于防治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小斑病,尤其适于5~6叶苗 期或孕穗期玉米植株发病时使用。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 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一、丙环唑和异菌脲混配药剂的杀菌效果

1、药剂的配制

本实施例所用的丙环唑(95%)原药购自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所用的异菌脲(97.5%) 原药购自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将丙环唑和异菌脲原药分别用二甲亚砜溶解配制成1.5625×105μg/mL的母液; 然后将丙环唑母液和异菌脲母液按照体积比1:9、2:8、3:7、4:6、5:5、6:4、7:3、8:2和9:1的9 个不同比例进行混合,配制成混合母液,再利用0.1%的吐温80将各混合母液分别稀释成系 列浓度的混配制剂,在预实验的基础上,各混配制剂的浓度设置为0、0.002、0.01、0.05、 0.25、1.25、6.25和31.25μg/mL。

2、药剂的抑菌效果

本实施例测试了上述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株JO15(张立新,董猛,杨丽敏等.安 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4): 441-444)的抑菌效果。

(1)、单剂和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A、采用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丙环唑原药、异菌脲原药与9种不同比例的丙环唑和异菌 脲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的抑菌活性。即按如下公式计算生长抑制率:

生长抑制率(%)=

然后将生长抑制率转换成几率值(Y),药剂浓度(μg/mL)转换成对数值(X),利用回归直 线求出毒力回归方程(Y=a+bX)和相关系数(R),从而计算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株JO15的 有效中浓度EC50。

B、药剂联合毒力测定,采用Wadly方法计算混配药剂的增效系数(SR),评价混配药 剂的联合作用类型。

混配药剂理论EC50=

SR=混配药剂理论EC50/混配药剂实测EC50。

当SR<0.5时,混配药剂为拮抗作用;当0.5≤SR≤1.5时,混配药剂为加和作用,当 SR>1.5时,混配药剂为增效作用。

丙环唑和异菌脲单剂及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如表1 所示,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混配药剂(6:4)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毒力测定如图1所 示。

表1丙环唑和异菌脲单剂及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生长速率 法)

由表1和图1的结果可以知晓,9种不同比例的丙环唑和异菌脲混配药剂均对玉米小斑 病菌有较好的毒力效果,其中,丙环唑与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实施例二、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试验

1、混配药剂对玉米苗期的防治试验

本试验在福建省福州市试验点进行,玉米品种为上品(福建省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 司)。

施药药剂25%丙环唑E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号PD28-87; 50%异菌脲SC,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号PD20070395;80%代森锰锌WP,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农药登记号PD220-97;12.5%烯唑醇WDG,北京瑞普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生产,农药登记号LS20082872;40%异菌·氟啶胺SC,江西施普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农药 登记号LS20140156;30%苯甲·丙环唑EC,安徽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农药登记 证号:PD20102128;25%丙环唑EC和50%异菌脲SC的混配药剂,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质量比 为6:4。

实验设以下处理:(1)、80%代森锰锌WP和12.5%烯唑醇WDG分别稀释成1000倍液喷 施,40%异菌·氟啶胺SC和30%苯甲·丙环唑EC分别稀释成2000倍液喷施;(2)、单剂25%丙环 唑EC和50%异菌脲SC分别稀释成1000、2000和3000倍液喷施;(3)、本发明混配药剂依次稀释 成1000、2000和3000倍液喷施,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质量比为6:4;(4)、以施用无菌水作 为空白对照。

实验方法:在玉米生长至5~6叶期,分别均匀喷施上述各浓度供试药剂,直至玉米 植株叶面滴水为宜,自然干燥2h后,将玉米小斑病菌孢子悬浮液(1×105个·mL-1)喷雾接 种玉米植株叶面,其中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个重复10盆,每盆2株玉米苗,接种后的植株在 温室条件下,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处理24h,接种7d后调查玉米叶片发病情况,病叶分级标 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2482-2006《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 2部分: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计算病情指数,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实验整体重复2 次。

2、混配药剂对玉米孕穗期的防治试验

将供试玉米苗种植在温室水泥池中,每池(150cm×130cm)种植12株玉米。在玉米孕穗 期分别均匀喷施上述各药剂处理,其中每处理12株玉米,3次重复,其余同上。实验整体重复 2次。

3、试验结果

表2为不同药剂对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表3为不同药剂对孕穗期玉米小斑病的 防治效果。

表2不同药剂对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不同药剂对孕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2和表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玉米苗期还是孕穗期,丙环唑与异菌脲按照 质量比6:4制得的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均高达88%以 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和单剂防效。

经进一步观察显示,丙环唑与异菌脲(质量比6:4)的混配药剂的药效持效期长,施 药20d后,其防治效果仍高达85%以上,同时其成本比单独使用丙环唑或异菌脲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 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129653.9 (22)申请日 2016.03.08 A01N 47/38(2006.01) A01N 43/653(2006.01) A01P 3/00(2006.01) (71)申请人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地址 350013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新店埔垱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72)发明人 代玉立 杨秀娟 甘林 陈福如 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74)专利代理机构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35100 代理人 蔡学俊 (54) 发明名称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 用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

2、了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 小斑病中的应用, 属于农药技术领域。该混配药 剂以丙环唑和异菌脲为活性成分, 两种活性成分 的重量比为 6:4。本发明通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 杀菌剂混配, 得到一种用于防治玉米小斑病的新 型药剂, 其有利于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 可提高 防治效果, 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 具有潜在的社 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1页 CN 105638713 A 2016.06.08 CN 105638713 A 1.一种混配药剂, 其特征在于: 以丙环唑和异菌脲为活性。

3、成分, 其中, 丙环唑和异菌脲 的重量比为19:9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混配药剂, 其特征在于: 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混配药剂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玉米 小斑病是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混配药剂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 其特征在于: 用于56叶 苗期或孕穗期发病的玉米植株。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5638713 A 2 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上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 用。 背景技术 0002 。

4、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还是工业、 医药中的原材料以及饲料的主要来源。 特 别是鲜食玉米由于营养价值高、 经济效益好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已被多省市作为主要经 济作物大力推广。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 玉米病害是制约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由玉蜀 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一种 世界性的玉米叶部真菌病害。 近年来, 随着鲜食玉米种植产业化的发展、 玉米品种的更新和 栽培制度的变革, 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玉米主产区发生日益严重。 玉米小斑病在整个玉米生 育期均可发生, 尤其在玉米植株抽雄后的温暖潮湿条件下最。

5、有利于病害发生、 流行。 一般感 病品种减产10%以上, 严重发生年份减产20%80%, 甚至毁种绝收。 该病害具有发生普遍、 蔓 延扩展速度快等特点, 在我国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 0003 目前, 我国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主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 玉米种植区连年使用单 一化学药剂防治玉米小斑病, 容易导致田间抗药性的产生, 使防治效果降低、 用药成本增 加。 如何开发新型药剂, 是当前预防和控制玉米小斑病急需解决的难题。 0004 丙环唑 (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氢-1,2,4三唑) 是一种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的内吸性三唑类广谱性杀菌。

6、剂, 具有杀菌谱广、 活性高、 杀菌速 度快、 持效期长、 内吸传导性强等特点, 其作用机理是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 使病原菌的细 胞膜功能受到破坏,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从而起到杀菌、 防病和治病的功效。 丙环唑可防治 子囊菌、 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 特别是对小麦全蚀病、 白粉病、 锈病、 根腐病、 水稻恶 苗病、 纹枯病、 香蕉叶斑病等病害具有特效。 0005 异菌脲 (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 是二甲酰亚胺类高效 广谱、 触杀型保护性杀菌剂, 适用于防治多种果树、 蔬菜、 瓜果类等作物早期落叶病、 灰霉 病、 早疫病、 黑斑病、 菌核病等病害。 其作用。

7、机制为抑制蛋白激酶, 控制多种细胞的细胞内信 号传导, 包括碳水化合物结合进入真菌细胞组分的干扰作用。 因此, 它既可抑制真菌孢子的 萌发及产生, 也可抑制菌丝生长, 即对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影响。 异菌脲同 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也可通过根部吸收起内吸作用。 0006 但无论是丙环唑和异菌脲, 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 长期单独使用均容易使病害产 生抗药性, 导致防效降低、 持效期缩短、 用药量加大等问题, 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不 同单一制剂实施科学复配, 是缓解植物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常用方法; 通过不同作用机制 和靶标对象的杀菌剂的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效, 大大降低农药的用。

8、量, 还可扩大杀菌谱, 提 高杀菌效率, 延缓田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 亦可减轻药害的发生。 发明内容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105638713 A 3 0007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配药剂及其在防治玉米小斑病中的应用, 其通过科学 配比, 获得适合于玉米小斑病预防控制的混配制剂, 所得制剂可显著抑制玉米小斑病菌菌 丝体生长, 为预防控制玉米小斑病的发生危害和病害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配药剂, 其以丙环唑 (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基-1 氢-1,2,4三唑) 和异菌脲。

9、 (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 为活性成分, 其中, 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 优选地, 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0009 所述混配药剂可用于防治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小斑病, 尤其适于56叶苗 期或孕穗期玉米植株发病时使用。 0010 本发明通过将丙环唑和异菌脲进行复配, 并进一步得出具有加和及增效作用的混 配比例。 经过一系列室内毒力测定, 所得混配药剂综合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药剂的优点, 从 而可有效预防控制玉米小斑病菌的发生发展。 0011 本发明提供的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且复配药剂的药 效持效期长, 且其成。

10、本比单独使用丙环唑或异菌脲低。 0012 本发明有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可提高防治效果, 降低用药量和使用成本, 解决 了玉米实际生产中的用药问题, 具有潜在的社会、 经济和生态效益, 在农用杀菌剂领域具有 广阔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发明混配药剂 (丙环唑:异菌脲=6:4) 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毒力测 定结果; 其中, CK为未加药剂的对照组, 其余5个平板依次加入药剂的浓度为0.01、 0.05、 0.25、 1.25、 6.25 g/mL。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一种混配药剂, 其以丙环唑 (1-2-(2,4-二氯苯基)-4-丙基-1,3-二氧戊环-2-甲 基。

11、-1氢-1,2,4三唑) 和异菌脲 (3-(3,5-二氯苯基)-1-异丙基氨基甲酰基乙内酰脲) 为活性 成分, 其中, 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19:91, 包括1:9、 2:8、 3:7、 4:6、 5:5、 6:4、 7:3、 8:2 或9:1; 优选地, 丙环唑和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 0015 所述混配药剂可用于防治由玉米小斑病菌引起的玉米小斑病, 尤其适于56叶苗 期或孕穗期玉米植株发病时使用。 0016 为了使本发明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述的 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此。 0017 实施例一、 丙环唑和异菌脲混配药剂的杀菌效果。

12、 1、 药剂的配制 本实施例所用的丙环唑 (95%) 原药购自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 所用的异菌脲 (97.5%) 原药购自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0018 将丙环唑和异菌脲原药分别用二甲亚砜溶解配制成1.5625105 g/mL的母液; 然后将丙环唑母液和异菌脲母液按照体积比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和9: 1的9 个不同比例进行混合, 配制成混合母液, 再利用0.1%的吐温80将各混合母液分别稀释成系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105638713 A 4 列浓度的混配制剂,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 各混配制剂的浓度设。

13、置为0、 0.002、 0.01、 0.05、 0.25、 1.25、 6.25和 31.25 g/mL。 0019 2、 药剂的抑菌效果 本实施例测试了上述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株JO15 (张立新, 董猛, 杨丽敏 等. 安 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J.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4): 441-444) 的抑菌效果。 0020 (1) 、 单剂和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A、 采用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丙环唑原药、 异菌脲原药与9种不同比例的丙环唑和异菌 脲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的抑菌活性。 即按如下公式计算生长抑制率: 生长抑制率 (%) =。

14、 然后将生长抑制率转换成几率值 (Y) , 药剂浓度 ( g/mL) 转换成对数值 (X) , 利用回归直 线求出毒力回归方程 (Y=a+bX) 和相关系数 (R) , 从而计算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菌株JO15的 有效中浓度EC50。 0021 B、 药剂联合毒力测定, 采用Wadly方法计算混配药剂的增效系数 (SR) , 评价混配药 剂的联合作用类型。 0022混配药剂理论EC50= SR=混配药剂理论EC50/混配药剂实测EC50。 0023 当SR1.5时, 混配药剂为增效作用。 0024 丙环唑和异菌脲单剂及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室内毒力测定如表1 所示, 其中丙环唑和异。

15、菌脲混配药剂 (6:4) 对玉米小斑病菌JO15菌株的毒力测定如图1所 示。 0025 表1 丙环唑和异菌脲单剂及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生长速率 法)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105638713 A 5 由表1和图1的结果可以知晓, 9种不同比例的丙环唑和异菌脲混配药剂均对玉米小斑 病菌有较好的毒力效果, 其中, 丙环唑与异菌脲的重量比为6:4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0026 实施例二、 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试验 1、 混配药剂对玉米苗期的防治试验 本试验在福建省福州市试验点进行, 玉米品种为上品 (福建省农丰农业开发有限公 司) 。 0027 施药药剂25%丙。

16、环唑EC,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登记号PD28-87; 50%异菌脲SC, 德国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登记号PD20070395; 80%代森锰锌WP,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 农药登记号PD220-97; 12.5%烯唑醇WDG, 北京瑞普生物科技有限公 司生产, 农药登记号LS20082872; 40%异菌氟啶胺SC, 江西施普润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 登记号LS20140156; 30%苯甲丙环唑EC, 安徽绩溪农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农药登记 证号: PD20102128; 25%丙环唑EC和50%异菌脲SC的混配药剂, 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质量比 为。

17、6:4。 0028 实验设以下处理:(1) 、 80%代森锰锌WP和12.5%烯唑醇WDG分别稀释成1000倍液喷 施, 40%异菌氟啶胺SC和30%苯甲丙环唑EC分别稀释成2000倍液喷施;(2) 、 单剂25%丙环 唑EC和50%异菌脲SC分别稀释成1000、 2000和3000倍液喷施;(3) 、 本发明混配药剂依次稀释 成1000、 2000和3000倍液喷施, 其中丙环唑和异菌脲的质量比为6: 4;(4) 、 以施用无菌水作 为空白对照。 0029 实验方法: 在玉米生长至56叶期, 分别均匀喷施上述各浓度供试药剂, 直至玉米 植株叶面滴水为宜, 自然干燥2h后, 将玉米小斑病菌孢子。

18、悬浮液 (1105 个mL-1) 喷雾接 种玉米植株叶面, 其中每个处理重复3次, 每个重复10盆, 每盆2株玉米苗, 接种后的植株在 温室条件下, 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处理24 h, 接种7d后调查玉米叶片发病情况, 病叶分级标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105638713 A 6 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248 2-2006 玉米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 2部分: 玉米抗小斑病鉴定技术规范 , 计算病情指数, 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 实验整体重复2 次。 0030 2、 混配药剂对玉米孕穗期的防治试验 将供试玉米苗种植在温室水泥池中, 每池 (150cm130cm)。

19、 种植12株玉米。 在玉米孕穗 期分别均匀喷施上述各药剂处理, 其中每处理12株玉米, 3次重复, 其余同上。 实验整体重复 2次。 0031 3、 试验结果 表2为不同药剂对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为不同药剂对孕穗期玉米小斑病的 防治效果。 0032 表2 不同药剂对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表3 不同药剂对孕穗期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105638713 A 7 从表2和表3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无论是玉米苗期还是孕穗期, 丙环唑与异菌脲按照 质量比6: 4制得的混配药剂对玉米小斑病具有非常优异的防治效果, 其防效均高达88%以 上, 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和单剂防效。 0033 经进一步观察显示, 丙环唑与异菌脲 (质量比6: 4) 的混配药剂的药效持效期长, 施 药20d后, 其防治效果仍高达85%以上, 同时其成本比单独使用丙环唑或异菌脲低。 0034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 修饰, 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105638713 A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9 CN 105638713 A 9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