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腱缝合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跟腱缝合器.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38890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01.15 CN 203388900 U (21)申请号 201320493390.1 (22)申请日 2013.08.13 A61B 17/04(2006.01) (73)专利权人 陈华 地址 100853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 28 号骨 科一病区 专利权人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 司 (72)发明人 陈华 夏伟 唐佩福 王岩 王彬彬 张维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公司 11129 代理人 高丽萍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跟腱缝合器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跟腱缝。
2、合器, 包括第一 支架、 第二支架、 松紧调节装置、 第一导向套筒、 第 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 第一支架 和第二支架通过松紧调节装置相连, 第一支架和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外两臂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定 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 第 一导向套筒通过第一定位孔固定且第一导向套筒 的一端与第一指引孔相配合, 第一定位筒的一端 穿进第一导向套筒的内部 ; 第二导向套筒通过第 二定位孔固定且第二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二指引 孔相配合, 第二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二导向套筒 的内部,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内均设置有与 跟腱缝合针匹配的通孔。本实用新型能够简化手 术操作, 保。
3、证理想的缝合效果。 (51)Int.Cl.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3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7页 附图3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388900 U CN 203388900 U 1/1 页 2 1. 一种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 松紧调节装置、 第一导向套 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松紧调节装置 相连,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U型臂, 所述第一支架的U型臂外臂上设置有第一定 。
4、位孔,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上设置有第一指引孔, 所述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上设置有 第二定位孔,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上设置有第二指引孔, 所述第一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导向套筒通过第一定位孔固定且 第一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一指引孔相配合, 所述第一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一导向套筒的内 部 ; 所述第二导向套筒通过第二定位孔固定且第二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二指引孔相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二导向套筒的内部, 所述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内均设置 有与跟腱缝合针匹配的通孔。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
5、所述第一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 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均设置有两组, 两组孔的中心分别在两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导向套 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选择孔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组孔。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导向套筒, 所述第一支 架的 U 型臂外臂前端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 外臂前端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均设置有第三指引孔, 所述第三定位孔和各第三指 引孔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三导向套筒通过第三定位孔固定且第三导向套筒的一端 与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的第三指引孔相。
6、配合, 所述第三导向筒内设置与骨针匹配的 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 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所述第二定位筒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为第二定位 筒的中心轴线。 5.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贯 通的第一缺口, 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相通 ; 所述第二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 贯通的第二缺口, 所述第二缺口与第二定位筒内的通孔相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 位孔均为螺纹孔, 所述第一导向套筒通过螺纹孔与第一支。
7、架固定, 所述第二导向套筒通过 螺纹孔与第二支架固定。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松紧调节装置设置在第一支 架和第二支架的下端, 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导向轴和锁紧螺杆, 所述导向轴连接第一支架和 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设置有沿导向轴滑动的孔槽,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 支架之间螺纹连接锁紧螺杆以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锁紧。 8.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辅助第一导向套筒穿出第 一指引孔的第一导向针以及辅助第二导向套筒穿出第二指引孔的第二导向针。 9. 根据权利要求 4 所述的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所。
8、述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的中心 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 0.5mm1.5mm。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388900 U 2 1/7 页 3 一种跟腱缝合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外科器械, 特别是在经皮微创手术中采用的跟腱缝合 器。 背景技术 0002 跟腱断裂通常是由运动损伤或者是切割、 刀砍引起的跟腱组织的断裂。传统的跟 腱缝合手术为开放手术, 需要显露出正常的跟腱部分, 以便通过 bunnel、 kessler、 8 字缝合 法等常用缝合方法将缝合线固定在正常的跟腱部分上, 因此需要较长的切口, 需将腱鞘剥 离, 因此跟腱组织的血运破坏严重, 并发。
9、症发病率较高, 并发症包括跟腱再断裂、 皮肤坏死、 感染、 关节僵硬等。 0003 采用经皮微创缝合手术进行跟腱缝合可以达到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缝合效果, 即在跟腱两侧做 6 个小切口, 经皮缝合断裂的跟腱, 由于切口小损伤小, 并发症几率大大降 低。 但是由于经皮微创缝合不能在直视下进行手术, 手术操作难度相当大, 不能保证断端修 复的质量, 并且可能造成腓肠神经损伤。Bunnel 缝合法是一种被临床公认的能够为跟腱修 复提供足够强度的修复方法, 但是由于操作较复杂, 经皮缝合时操作困难, 医生徒手操作难 以达到手术的要求。目前临床上进行的经皮微创缝合手术通常借助经皮缝合装置并且均 采用 8。
10、 字缝合法, 如专利号为 “201020522288.6” 、 名称为 “跟腱缝合引线装置” 的实用新型 专利所公开的跟腱缝合引线装置, 由引导臂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的引导孔穿过一根跟腱缝合 线, 在穿过多根跟腱缝合线后抽回引线装置, 缝合跟腱远端和近端后, 拉紧缝合线, 远近端 缝合线打结。通过经皮缝合装置进行 8 缝合虽然有效避免了神经损伤, 但是 8 字缝合法容 易出现缝合线对跟腱组织的切割, 断端线结较多, 在拉紧缝合线时各缝合线受力不均, 松紧 不同步, 容易撕裂跟腱, 缝合的强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针对跟腱断裂借助现有的经皮缝合装置进行经皮微创缝合手术存在 缝合线。
11、断端线结多、 拉紧缝合线时各缝合线受力不均导致跟腱撕裂、 缝合强度差的问题, 提 供一种新型的跟腱缝合器, 结合 Bunnel 缝合法原理, 并利用跟腱可以与跟腱筋膜相对滑动 的特点, 能够简化手术操作, 保证理想的缝合效果, 并且具有进一步减小手术切口的优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 0006 一种跟腱缝合器, 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 松紧调节装置、 第一导向 套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松紧调节装 置相连,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U型臂, 所述第一支架的U型臂外臂上设置有第一 定位孔, 第一支架的U型臂。
12、内臂上设置有第一指引孔, 所述第二支架的U型臂外臂上设置有 第二定位孔,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上设置有第二指引孔, 所述第一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导向套筒通过第一定位孔固定且 第一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一指引孔相配合, 所述第一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一导向套筒的内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3 2/7 页 4 部 ; 所述第二导向套筒通过第二定位孔固定且第二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二指引孔相配合, 所述第二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二导向套筒的内部, 所述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内均设置 有与跟腱缝合针匹配的通孔。 0007 所述第一定位孔、 。
13、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均设置有两组, 两组孔的 中心分别在两条直线上, 所述第一导向套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选择 孔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组孔。 0008 还包括第三导向套筒, 所述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前端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 第 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前端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均设 置有第三指引孔, 所述第三定位孔和各第三指引孔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第三导向套 筒通过第三定位孔固定且第三导向套筒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前端的第三指引 孔相配合, 所述第三导向筒内设置与骨针匹配的通孔。 0009 所述第一。
14、定位筒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所述第二定位 筒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为第二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0010 所述第一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一缺口, 所述第一缺口与第一定位筒内的 通孔相通 ; 所述第二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二缺口, 所述第二缺口与第二定位筒内 的通孔相通。 0011 所述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均为螺纹孔, 所述第一导向套筒通过螺纹孔与第一 支架固定, 所述第二导向套筒通过螺纹孔与第二支架固定。 0012 所述松紧调节装置设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下端, 松紧调节装置包括导向轴 和锁紧螺杆, 所述导向轴连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或第二支架上设置有。
15、沿 导向轴滑动的孔槽, 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螺纹连接锁紧螺杆以将第一支架和第二 支架的 U 型臂内臂锁紧。 0013 还包括辅助第一导向套筒穿出第一指引孔的第一导向针以及辅助第二导向套筒 穿出第二指引孔的第二导向针。 0014 所述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 0.5mm1.5mm。 001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 001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跟腱缝合器, 通过设置第一支架、 第二支架、 松紧调节装置、 第 一导向套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具有 U 型 臂, 可将两支架的 U 型臂内臂插入腱鞘和跟腱之间, 。
16、通过松紧调节装置夹紧跟腱, 设置第一 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 配合第一导向套筒和第二导向套筒进行缝 合导向, 第一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一导向套筒的内部, 第二定位筒的一端穿进第二导向套 筒的内部, 可以直接将跟腱缝合针从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内穿入, 并在第一导向套筒的导 向下穿入跟腱后从对侧的第二导向套筒内穿出, 同样, 可将对侧的另一跟腱缝合针从第二 定位筒内的通孔内穿入, 并在第二导向套筒的导向下穿入跟腱后从对侧的第一导向套筒内 穿出, 利用跟腱可以与跟腱筋膜相对滑动的特点, 在每次穿跟腱缝合针前放松跟腱即可完 成近端或远端的跟腱缝合, 拆卸跟腱缝合针, 通过松紧调节。
17、装置放松跟腱, 抽回本实用新型 的跟腱缝合器, 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端导出, 此时仅有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头 ; 再次利 用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进行远端或近端的缝合后同样将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端导出,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4 3/7 页 5 此时仍然是仅有另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头, 两两拉紧缝合线, 将远近端缝合线打结完 成最终跟腱缝合。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进行 Bunnel 缝合, 能够为跟腱修复提供足 够强度的修复方法, 避免了现有的经皮缝合装置由于采用 8 字缝合法原理导致断端线结较 多, 在拉紧缝合线时各缝合线受力不均, 容易撕裂跟腱, 缝合的强度较差的问。
18、题, Bunnel 缝 合不会出现缝合线对跟腱组织的切割的问题, 且断端线结少, 由于远端的缝合线为一根线, 近端的缝合线也为一根线, 故在拉紧缝合线时缝合线受力均匀, 松紧同步, 不会发生撕裂跟 腱, 提高了跟腱缝合的强度。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能够简化手术操作, 保证理想的 缝合效果, 并且能进一步减小手术切口, 因为经皮缝合手术通常需要 6 个小切口, 采用本实 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 只需 2 个小切口即可完成缝合。此外, 各孔、 各导向套筒和定位筒的 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在缝合时可以准确定位, 精度高, 定位和固定效果好, 能 满足经皮微创手术中的定位精度的要求。 00。
19、17 将第一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均设置有两组, 两组孔的中 心分别在两条直线上, 可根据不同人的跟腱高度不同进行定位孔和指引孔的选择, 第一导 向套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只需选择孔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的一组孔 即可, 该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能够同时适应更多的人群。 0018 通过设置第三导向套筒、 第三定位孔和第三指引孔, 是考虑到跟腱断裂在跟骨处 时的情况, 此时远端缝合无需使用第一定位孔、 第一指引孔、 第二定位孔和第二指引孔以及 第一导向套筒、 第二导向套筒、 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 仅将骨针穿过第三导向套筒进入 跟骨并从另一侧穿出。
20、即可完成远端缝合线固定, 具有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的效果。 0019 设定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第二定位筒内 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为第二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能够进一步保证同一跟腱缝合线两端的缝合 针互相穿过对侧时, 在跟腱内部不会发生重合的问题, 进一步增强缝合效果。 0020 第一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一缺口, 设定第一缺口与第一定位筒内的通孔 相通 ; 第二定位筒内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二缺口, 设定第二缺口与第二定位筒内的通孔相 通, 在缝合线穿出后, 能够将缝合线沿着该缺口垂下, 在缝合线沿着定位筒穿回时, 缝合针 不会扎破跟腱缝合线, 保证了跟腱缝合手术顺。
21、利完成。 0021 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设置辅助第一导向套筒穿出第一指引孔的第一导向针 以及辅助第二导向套筒穿出第二指引孔的第二导向针, 第一导向针的设置避免了第一导向 套筒不容易穿进皮肤进入跟腱表面的问题, 此时将第一定位筒取出, 第一导向针和第一导 向套筒一体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筋膜, 直达跟腱表面, 再将第一导向针取出后穿入第 一定位筒以进行后续的跟腱缝合, 依据同样原理, 第二导向针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2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优选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3a 和图 3b 分别为优选的。
22、第一定位筒和第二定位筒的横截面示意图。 0025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6 图 5 为采用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跟腱缝合结果示意图。 0027 图 6 为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所采用的第一导向针的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5 4/7 页 6 0028 图中各标号列示如下 : 0029 1 第一支架 ; 2 导向轴 ; 3 第二支架 ; 4 锁紧螺杆 ; 5 定位销 ; 6 跟腱缝 合针 ; 7 第一导向套筒 ; 8 第一定位筒 ; 9 第一定位孔 ; 10 第一指引孔 ; 11 第二导 向套筒 ; 12 第二定位筒 ; 13 第二定位。
23、孔 ; 14 第二指引孔 ; 15 第三导向套筒 ; 16 骨针 ; 17 第三定位孔 ; 18 第三指引孔 ; 19 第一导向针 ; 20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 21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 22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 23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 24 松紧调节装置 ; 25 第一缺口 ; 26 第二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003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跟腱缝合器, 其结构如图 1 所示, 包括第一支架 1、 第二支架 3、 松紧调节装置、 第一导向套筒 7、 第二导向套筒 11、 第一定位筒 8 和第二定位筒。其中第 。
24、一支架 1 和第二支架 3 通过松紧调节装置相连, 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均为 U 型支架, 即均具 有 U 型臂, 形成顺次分布的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0、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1、 第二支架 的 U 型臂内臂 23 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2。 0032 松紧调节装置用于调整第一支架 1 和第二支架 3 之间的松紧程度, 即夹紧和放松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3。松紧调节装置的结构可以如图 1 所示设置在第一支架 1 和第二支架 3 的下端, 包括导向轴 2、 锁紧螺杆 4 和定位销 5, 导向轴 2 连接第一支架 1 和第二支架 3,。
25、 可以在第一支架 1 或者是在第二支架 3 上设置沿导向轴 2 滑动的孔槽, 这与两支架至少有一个能滑动, 第一支架1和第二支架3之间螺纹连接锁紧螺 杆 4 以将第一支架 1 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夹紧和放松, 在夹紧 后可通过定位销 5 定位固定。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在使用时是在跟腱断端, 沿腱 鞘和跟腱之间插入第一支架 1 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如图 4 所示 的使用状态图, 通过调节松紧调节装置能够起到夹紧跟腱的作用。 当然, 松紧调节装置也可 以是能够进行松紧调节的其它结构, 如采用导向槽 + 。
26、锁紧钉结构, 或类似止血钳锁紧的弹 性齿卡紧机构。 0033 第一支架的U型臂外臂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9, 第一支架的U型臂内臂21上设 置有第一指引孔 10,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2 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 13,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 内臂 23 上设置有第二指引孔 14, 第一定位孔 9、 第一指引孔 10、 第二定位孔 13 和第二指引 孔 14 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第一导向套筒 7 通过第一定位孔 9 固定, 该第一定位孔 9 可以 采用螺纹孔, 此时第一导向套筒 7 通过螺纹孔与第一支架 1 固定, 或者说是第一导向套筒 7 通过螺纹孔与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0 固定,。
27、 当然, 第一定位孔 9 也可以采用能够固定第 一导向套筒 7 的其它结构。第一导向套筒 7 的一端与第一指引孔 10 相配合, 第一导向套筒 7 从侧面切口插入, 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筋膜, 通过第一指引孔 10, 直达跟腱表面。第 一定位筒 8 的一端穿进第一导向套筒 7 的内部, 且第一定位筒 8 该端的长度最长可深入至 第一指引孔 10。第二导向套筒 11 通过第二定位孔 13 固定, 该第二定位孔 13 同样也可以采 用螺纹孔, 此时第二导向套筒 11 通过螺纹孔与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2 固定, 当然, 第二 定位孔 13 也可以采用能够固定第二导向套筒 11 的其它结。
28、构。第二导向套筒 11 的一端与 第二指引孔 14 相配合, 第二导向套筒 11 从另一侧面切口插入, 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6 5/7 页 7 筋膜, 通过第二指引孔 14, 直达跟腱表面。第二定位筒 12 的一端穿进第二导向套筒 11 的 内部, 且第二定位筒 12 该端的长度最长可深入至第二指引孔 14。第一定位筒 8 和第二定 位筒 12 内均设置有与跟腱缝合针 6 匹配的通孔, 采用一根跟腱缝合线, 该跟腱缝合线的两 端头都具有跟腱缝合针 6, 通过第一定位筒 8 内设置的通孔, 穿入缝合线一端头的跟腱缝合 针 6, 在第一导向套筒 7。
29、 的导向下穿入跟腱并从对侧的第二导向套筒 11 内穿出, 且为方便 跟腱缝合针和跟腱缝合线从对侧穿出, 此时第二导向套筒 11 内不设置第二定位筒 12。在 进行本侧穿针时, 去掉对面侧的定位筒, 在进行对侧穿针时, 去掉本侧的定位筒。通过第二 定位筒 12 内设置的通孔, 穿入缝合线另一端头的跟腱缝合针 6, 在第二导向套筒 11 的导向 下穿入跟腱并从其对侧的第一导向套筒 7 内穿出, 利用跟腱可以与跟腱筋膜相对滑动的特 点, 在每次穿跟腱缝合针 6 前放松跟腱后再进行跟腱缝合, 以便在跟腱不同位置上缝合, 获 取跟腱缝合范围, 保证跟腱缝合效果。完成近端 (或远端) 的跟腱缝合, 拆卸跟。
30、腱缝合针, 通 过松紧调节装置放松跟腱, 抽回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 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端导出, 此 时仅有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头 ; 再次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进行远端 (或近端) 的缝合后同样将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端导出, 此时仍然是仅有另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 头, 两两拉紧缝合线, 将远近端缝合线打结完成最终跟腱缝合, 该跟腱缝合结果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0034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优选结构图。该实施例中设置了两组第一定位孔 9、 第一指引孔 10、 第二定位孔 13 和第二指引孔 14, 每组孔中心均成一条直线, 即两组孔的 中心分别在两条直线上, 根据不同人的。
31、跟腱高度不同进行定位孔和指引孔的选择, 第一导 向套筒 7、 第二导向套筒 11、 第一定位筒 8 和第二定位筒 12 只需选择孔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的一组孔即可, 该设置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能够同时适应更多的人群。 0035 图 2 所示跟腱缝合器还包括第三导向套筒 15, 在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0 前端 上设置有第三定位孔 17,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1 前端、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2 前端 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3 前端均设置有第三指引孔 18, 第三定位孔 17 和各第三指引孔 18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第三导向套筒15通过第三定位孔17固定, 具体。
32、可以将第三定位孔 17 设置成螺纹孔进而将第三导向套筒 15 固定, 第三导向套筒 15 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 U 型 臂内臂 21 前端的第三指引孔 18 相配合, 第三导向筒 15 内设置与骨针 16 匹配的通孔。如 果跟腱断裂的部位在跟骨处时, 远端缝合无需采用上述的滑动跟腱的方式, 即远端缝合无 需使用第一定位孔9、 第一指引孔10、 第二定位孔13和第二指引孔14以及第一导向套筒7、 第二导向套筒 11、 第一定位筒 8 和第二定位筒 12, 仅将骨针 16 穿过第三导向套筒 15 进入 跟骨并从另一侧穿出即可完成远端缝合, 具有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的效果。 同样道理, 也可 以在第二支。
33、架的U型臂外臂22前端上设置第三定位孔17, 第二支架的U型臂内臂23前端、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外臂 20 前端和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 21 前端均设置第三指引孔 18, 此 时第三导向套筒 15 仍然通过第三定位孔 17 固定, 当根骨断裂时候, 将骨针 16 穿过第三导 向套筒 15 进入跟骨并从另一侧穿出即可完成远端缝合。 0036 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第一定位筒 8 内设置有与跟腱缝合针 6 匹配的通孔, 优 选设置该第一定位筒8的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的中心轴线, 如图3a所示的横截 面示意图, 此时第一定位筒8作为一种偏置定位器件, 可进一步优选设置第一定位筒8内的 。
34、通孔的中心轴线偏离第一定位筒 8 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 0.5mm1.5mm, 优选偏离距离可以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7 6/7 页 8 为 1.0mm 或 1.1mm 或 1.2mm 等。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第二定位筒 12 内同样设置有与 跟腱缝合针6匹配的通孔, 优选设置该第二定位筒12内的通孔的中心轴线为第二定位筒12 的中心轴线, 如图 3b 所示的横截面示意图, 此时第二定位筒 12 作为一种中置定位器件。第 一定位筒 8 和第二定位筒 12 的该优选结构能够进一步保证同一跟腱缝合线在两端的缝合 针互相穿过对侧时, 在跟腱内部不会发生重合的问题, 进一步增强缝。
35、合效果。此外, 如图 3a 所示, 在第一定位筒 8 内可以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一缺口 25, 设定第一缺口 25 与第一定位 筒 8 内的通孔相通 ; 如图 3b 所示, 第二定位筒 12 内可以设置有轴向贯通的第二缺口 26, 设 定第二缺口26与第二定位筒12内的通孔相通, 在跟腱缝合线穿出后, 能够将跟腱缝合线沿 着各自的缺口垂下, 然后当缝合线沿着定位筒穿回时, 缝合针不会扎破跟腱缝合线, 保证了 跟腱缝合手术顺利完成。 0037 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由于第一导向套筒 7 需要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筋 膜, 通过第一指引孔 10, 直达跟腱表面, 为避免第一导向套筒 7 的前端不。
36、易穿进入跟腱表面 的问题, 可以设置第一导向针 19, 以辅助第一导向套筒穿出第一指引孔 10, 第一导向针 19 的结构如图 6 所示, 第一导向针 19 的前端为锋利针尖, 第一导向针 19 的外径与第一导向套 筒 7 的内径匹配, 此时将第一定位筒 8 取出, 第一导向针 19 穿入第一导向套筒 7 并与第一 导向套筒 7 形成一体, 共同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筋膜, 直达跟腱表面, 再将第一导向 针 19 取出, 之后再在第一导向套筒 7 内穿入第一定位筒 8 即可进行后续的跟腱缝合。依据 同样原理, 也可以设置辅助第二导向套筒11穿出第二指引孔14的第二导向针, 该第二导向 针也。
37、可采用图 6 所示结构, 第二导向针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技术效果。 0038 此外, 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跟腱缝合器中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 U 型臂更符合 人体工学原理, 可进行其优选结构设置, 优选设置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外两臂均向外倾斜 28, 第二支架的U型臂内外两臂均向外倾斜28。 优选设置第一支架的U型臂内 外两臂之间的距离为 1cm2.5cm, 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外两臂之间的距离为 1cm2.5cm, 第一支架的 U 型臂内臂与第二支架的 U 型臂内臂之间的距离为 1cm4cm, 该结构参数设置 更有利于跟腱缝合并能进一步提高缝合精度。 0039 本实用新型跟腱缝合器的工作步骤如。
38、下 : 0040 1) 沿跟腱断端表面横行切开皮肤1.0cm1.5cm, 切开皮肤、 皮下组织及筋膜, 识别 并切开腱鞘, 找到跟腱断端, 夹持跟腱近侧断端, 沿腱鞘和跟腱之间插入第一支架 1 的 U 型 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如图 4 所示, 调整松紧调节装置, 将第一支架 1 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夹紧, 通过拧紧锁紧螺杆 4 使得第一支架 1 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夹紧跟腱, 并通过定位销 5 使锁紧螺杆 4 固 定 ; 0041 2) 跟腱处于自然位置, 两侧切小口分别。
39、插入第一导向套筒 7 和第二导向套筒 11, 两个导向套筒均穿过皮肤、 皮下组织和腱鞘筋膜, 直达跟腱表面, 手术中的第一导向套筒 7 和第二导向套筒11的前端钻破腱鞘 (或分别借助第一导向针和第二导向针钻破腱鞘) , 形成 稳定的缝合针走针通道, 防止缝合针对腱鞘其它部位的损伤 ; 0042 3) 拉紧跟腱使之相对腱鞘筋膜相对滑动, 跟腱缝合线从一侧导向套筒内的定位筒 穿入跟腱再从对侧导向套筒穿出, 比如, 从第一导向套筒7内的第一定位筒8穿入跟腱并从 对侧的第二导向套筒 11 穿出 ;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8 7/7 页 9 0043 4) 放松跟腱, 跟腱相对套筒向。
40、近端滑动 1cm, 将跟腱缝合线一侧沿作为中置定位器 件的第二定位筒 12 穿入, 穿过跟腱从对侧的第一导向套筒 7 穿出, 另一侧跟腱缝合线在跟 腱缝合针 6 的穿引下沿相反方向自作为偏置定位器件的第一定位筒 8 穿入, 穿过跟腱从对 侧的第二导向套筒 11 穿出, 当然, 该步骤的两个方向的缝合顺序可以互换 ; 0044 5) 再次放松跟腱, 重复步骤 4) 的操作, 进而完成近端的跟腱缝合 ; 0045 6) 拆卸跟腱缝合针, 通过松紧调节装置放松跟腱, 松开定位销 5 和锁紧螺杆 4, 退 出第一支架 1 的 U 型臂内臂 21 和第二支架 3 的 U 型臂内臂 23, 即抽回本实用新。
41、型的跟腱缝 合器, 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端导出, 此时仅有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头, 如图 5 所示 ; 0046 7) 同步骤 1)6) 所述的方法缝合跟腱远端, 缝合后同样将跟腱缝合线从跟腱断 端导出, 此时仍然是仅有另一根跟腱缝合线的两端线头, 如图 5 所示 ; 0047 8) 拉紧缝合线, 将远端和近端缝合线打结, 完成最终跟腱缝合, 如图 5 所示的跟腱 缝合器结合 Bunnel 缝合法原理, 并利用跟腱可以与跟腱筋膜相对滑动的特点完成的最终 效果的示意图。 0048 应当指出, 以上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 创造, 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创造。 因此, 尽管本说明书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创 造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但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仍然可以对本发明创造进行修改 或者等同替换, 总之, 一切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 其均应涵 盖在本发明创造专利的保护范围当中。 说 明 书 CN 203388900 U 9 1/3 页 10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388900 U 10 2/3 页 11 图 2 图 3a 图 3b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388900 U 11 3/3 页 12 图 4 图 5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388900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