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栽培方法.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6452172 上传时间:2019-08-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711149057.8

申请日:

20171117

公开号:

CN107787760A

公开日:

2018031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审查中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01G17/02,A01G17/06,A01G13/02

主分类号:

A01G17/02,A01G17/06,A01G13/02

申请人:

蔡青香

发明人:

蔡青香

地址:

413000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宝林冲村潘家上村民组10号

优先权:

CN201711149057A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葡萄栽培方法,涉及葡萄栽培技术领域,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在立柱离地面 170 厘米~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主干线,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位于主干线下方的次干线,在主干线上沿纵向连接有支线;培养攀爬引缚: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立柱之间;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两条主蔓,两条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两侧的次干线上;主蔓上培养两条次蔓沿次干线反向攀爬生长,次蔓绑缚在次干线上;在次蔓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梢枝分别牵引绑缚到两侧的支线上。较之现有技术,本发明葡萄栽培方法使果穗得到的养份供应最佳;宽行稀株节省架材用量,通风透光好,利于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果品的品质;利于机械作业,工作效率高。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葡萄栽培方法,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柱(1)离地面170厘米~190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所述立柱(1)的主干线(3),所述立柱(1)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所述立柱(1)的横向距离100厘米~110厘米、位于所述主干线(3)的下方15厘米~20厘米的次干线(9),所述次干线(9)与所述主干线(3)之间用线绳(2)连接,在所述主干线(3)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所述次干线(9)两侧分布的支线(10),所述支线(10)与所述次干线(9)的横向距离为50厘米~60厘米;包括以下培养、攀爬、引缚:a.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1)之间;b.所述葡萄株的主干(7)上培养两条主蔓(6),两条所述主蔓(6)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主干(7)两侧的所述次干线(9)上;c.所述主蔓(6)上培养两条次蔓(8)沿所述次干线(9)反向攀爬生长,所述次蔓(8)绑缚在所述次干线(9)上;在所述次蔓(8)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5),所述梢枝(5)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次蔓(8)两侧的所述支线(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葡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柱(1)离地面220厘米~230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所述立柱(1)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4),在所述架棚线(4)上覆盖薄膜或遮阳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葡萄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葡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葡萄味美可口,营养价值高,成熟的浆果中含糖量高达 10%-30%,以葡萄糖为主,还含有矿物质钙、钾、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我国南方由于夏季雨水多高温高湿,常用一种葡萄栽培方法,这种葡萄栽培方法采用的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在所述立柱离地面 180 厘米~ 200 厘米处设有呈网格状的干线,所述干线相互间隔 50 厘米~ 60 厘米。包括培养攀爬引缚:a、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之间;b、所述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多条主蔓,所述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干线上;c、每根所述主蔓上培养多条梢枝,所述梢枝在所述网格状的干线上攀爬生长。这种葡萄栽培方法存在以下不足:1、梢枝在一个网格平面上生长,生长空间小,透光较差,悬挂在网格平面下方的果实容易被枝叶遮挡,果实着色差,含糖量较少,果品的品质低;2、网格平面较高,进行果实采摘要双手高举,劳动强度大;不利于机械作业,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果品的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葡萄栽培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种葡萄栽培方法,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在所述立柱离地面 170 厘米~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所述立柱的主干线,所述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所述立柱的横向距离 100 厘米~ 110 厘米、位于所述主干线的下方 15 厘米~ 20 厘米的次干线,所述次干线与所述主干线之间用线绳连接,在所述主干线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所述次干线两侧分布的支线,所述支线与所述次干线的横向距离为 50 厘米~ 60 厘米;

包括以下培养、攀爬、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之间;

b. 所述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两条主蔓,两条所述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主干两侧的所述次干线上;

c. 所述主蔓上培养两条次蔓沿所述次干线反向攀爬生长,所述次蔓绑缚在所述次干线上;

d. 在所述次蔓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所述梢枝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次蔓两侧的所述支线上。

上述葡萄栽培方法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立柱离地面220 厘米~ 23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所述立柱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在所述架棚线上覆盖薄膜或遮阳蓬布。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栽培架采用沿横向在立柱上拉主干线,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位于主干线下方15 厘米~ 20 厘米的次干线,在主干线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次干线两侧分布的支线,节省架材用量。

2、葡萄株的梢枝上端绑缚到支线上,下端绑缚在次干线上,梢枝前期斜向上生长、中期平长、后期下垂,自然控制徒长;在梢枝上结果,使果穗得到的养份供应最佳;生长空间大,通风透光好,果实不易被枝叶遮挡,利于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果品的品质,同时确保产量。

2、梢枝斜向上生长,果实悬挂在梢枝的下侧,进行果实采摘双手抬起高度适宜,劳动强度低;利于机械作业,工作效率高。

3、根据季节需要在架棚线上覆盖薄膜和遮阳蓬布,有效避免过多的雨水和太强的光照对葡萄生长的不利影响;薄膜、遮阳蓬布的覆盖和拆卸方便,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 2 是图 1 的左视图。

图 3 是图 1 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 1

葡萄栽培方法,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1,立柱 1 的间距均为 4 米,在立柱 1 离地面 17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立柱 1 的主干线3,立柱 1 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立柱 1 的横向距离 100 厘米、位于主干线 3 的下方 15 厘米的次干线 9,次干线 9 与主干线 3 之间用线绳 2 连接,在主干线 3 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次干线 9 两侧分布的支线 10,支线 10 与次干线 9 的横向距离为 50 厘米;在立柱 1 离地面 22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立柱 1 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 4,春季雨水多时,在架棚线 4 上覆盖薄膜;夏季光照强时,在架棚线 4 上覆盖遮阳蓬布;

包括以下培养、攀爬、引缚:

a、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立柱 1 之间,栽植株距为 2 米;

b、葡萄株的主干 7 上培养两条主蔓 6,两条主蔓 6 分别牵引绑缚到主干 7 两侧的次

干线 9 上;

c、主蔓 6 上培养两条次蔓 8 沿次干线 9 反向攀爬生长,次蔓 8 绑缚在次干线 9 上;

d、在次蔓 8 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5,梢枝 5 分别牵引绑缚到次蔓 8 两侧的支线 10上,梢枝 5 的间距为 18 厘米,梢枝 5 为结果枝。

实施例 2

葡萄栽培方法,如图 1、图 2、图 3 所示,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1,立柱 1 的间距均为 4 米,在立柱 1 离地面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立柱 1 的主干线3,立柱 1 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立柱 1 的横向距离 110 厘米、位于主干线 3 的下方 20 厘米的次干线 9,次干线 9 与主干线 3 之间用线绳 2 连接,在主干线 3 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次干线9 两侧分布的支线 10,支线 10 与次干线 9 的横向距离为 60 厘米;在立柱 1 离地面 23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立柱 1 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 4,春季雨水多时,在架棚线 4 上覆盖薄膜;夏季光照强时,在架棚线 4 上覆盖遮阳蓬布;

包括以下培养、攀爬、引缚:

a、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立柱 1 之间,栽植株距为 2 米;

b、葡萄株的主干 7 上培养两条主蔓 6,两条主蔓 6 分别牵引绑缚到主干 7 两侧的次干线 9 上;

c、主蔓 6 上培养两条次蔓 8 沿次干线 9 反向攀爬生长,次蔓 8 绑缚在次干线 9 上;

d、在次蔓 8 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5,梢枝 5 分别牵引绑缚到次蔓 8 两侧的支线 10 上,梢枝 5 的间距为 20 厘米,梢枝 5 为结果枝。

葡萄栽培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葡萄栽培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葡萄栽培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葡萄栽培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葡萄栽培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1149057.8 (22)申请日 2017.11.17 (71)申请人 蔡青香 地址 413000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 镇宝林冲村潘家上村民组10号 (72)发明人 蔡青香 (51)Int.Cl. A01G 17/02(2006.01) A01G 17/06(2006.01) A01G 13/02(2006.01) (54)发明名称 葡萄栽培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葡萄栽培方法, 涉及葡萄 栽培技术领域, 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 阵列的立柱, 。

2、在立柱离地面 170 厘米 190 厘 米处沿横向拉有主干线, 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 位于主干线下方的次干线, 在主干线上沿纵向连 接有支线; 培养攀爬引缚: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 根立柱之间; 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两条主蔓, 两 条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两侧的次干线上; 主蔓上 培养两条次蔓沿次干线反向攀爬生长, 次蔓绑缚 在次干线上; 在次蔓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梢枝 分别牵引绑缚到两侧的支线上。 较之现有技术, 本发明葡萄栽培方法使果穗得到的养份供应最 佳; 宽行稀株节省架材用量, 通风透光好, 利于果 实着色, 增加含糖量, 提高果品的品质; 利于机械 作业, 工作效率高。 权利要求书1页 说。

3、明书3页 附图2页 CN 107787760 A 2018.03.13 CN 107787760 A 1.一种葡萄栽培方法, 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1) ,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柱 (1) 离地面 170 厘米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所述立柱 (1) 的主干线 (3) , 所述立柱 (1) 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所述立柱 (1) 的横向距离 100 厘米 110 厘米、 位 于所述主干线 (3) 的下方 15 厘米 20 厘米的次干线 (9) , 所述次干线 (9) 与所述主干线 (3) 之间用线绳 (2) 连接, 在所述主干线 (3) 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所述次干线 (。

4、9) 两侧分布的 支线 (10) , 所述支线 (10) 与所述次干线 (9) 的横向距离为 50 厘米 60 厘米; 包括以下培养、 攀爬、 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 (1) 之间; b.所述葡萄株的主干 (7) 上培养两条主蔓 (6) , 两条所述主蔓 (6) 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 主干 (7) 两侧的所述次干线 (9) 上; c.所述主蔓 (6) 上培养两条次蔓 (8) 沿所述次干线 (9) 反向攀爬生长, 所述次蔓 (8) 绑缚 在所述次干线 (9) 上; 在所述次蔓 (8) 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5) , 所述梢枝 (5) 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次蔓 (8) 两 侧的所述。

5、支线 (10) 上。 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葡萄栽培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柱 (1) 离地面 220 厘米 23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所述立柱 (1) 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 (4) , 在所述架棚线 (4) 上覆盖薄膜或遮阳蓬布。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7787760 A 2 葡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葡萄栽培技术领域, 尤其是一种葡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葡萄味美可口, 营养价值高, 成熟的浆果中含糖量高达 10%-30%, 以葡萄糖为主, 还含有矿物质钙、 钾、 磷、 铁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 我国南方由于夏季雨水多高。

6、温 高湿, 常用一种葡萄栽培方法, 这种葡萄栽培方法采用的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 阵列的立柱, 在所述立柱离地面 180 厘米 200 厘米处设有呈网格状的干线, 所述干线 相互间隔 50 厘米 60 厘米。 包括培养攀爬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之 间; b、 所述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多条主蔓, 所述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干线上; c、 每根所 述主蔓上培养多条梢枝, 所述梢枝在所述网格状的干线上攀爬生长。 这种葡萄栽培方法存 在以下不足: 1、 梢枝在一个网格平面上生长, 生长空间小, 透光较差, 悬挂在网格平面下方 的果实容易被枝叶遮挡, 果实着色差, 含糖量较少, 。

7、果品的品质低; 2、 网格平面较高, 进行果 实采摘要双手高举, 劳动强度大; 不利于机械作业, 工作效率低。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提高果品的品质,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 工作效率的葡萄栽培方法。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这种葡萄栽培方法, 栽培架包括有 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在所述立柱离地面 170 厘米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 接所述立柱的主干线, 所述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所述立柱的横向距离 100 厘米 110 厘米、 位于所述主干线的下方 15 厘米 20 厘米的次干线, 所述次干线与所述主干 线之间用线。

8、绳连接, 在所述主干线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所述次干线两侧分布的支线, 所述 支线与所述次干线的横向距离为 50 厘米 60 厘米; 包括以下培养、 攀爬、 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所述立柱之间; b. 所述葡萄株的主干上培养两条主蔓, 两条所述主蔓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主干两侧 的所述次干线上; c. 所述主蔓上培养两条次蔓沿所述次干线反向攀爬生长, 所述次蔓绑缚在所述次干 线上; d. 在所述次蔓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所述梢枝分别牵引绑缚到所述次蔓两侧的所述 支线上。 0005 上述葡萄栽培方法技术方案中, 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在所述立柱离地面 220 厘米 230 厘米处拉有连。

9、接每根所述立柱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 在所述架棚线 上覆盖薄膜或遮阳蓬布。 0006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107787760 A 3 1、 栽培架采用沿横向在立柱上拉主干线, 立柱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位于主干线下方15 厘米 20 厘米的次干线, 在主干线上沿纵向连接有位于次干线两侧分布的支线, 节省架 材用量。 0007 2、 葡萄株的梢枝上端绑缚到支线上, 下端绑缚在次干线上, 梢枝前期斜向上生长、 中期平长、 后期下垂, 自然控制徒长; 在梢枝上结果, 使果穗得到的养份供应最佳; 生长空间 大, 通风透光好, 。

10、果实不易被枝叶遮挡, 利于果实着色, 增加含糖量, 提高果品的品质, 同时 确保产量。 0008 2、 梢枝斜向上生长, 果实悬挂在梢枝的下侧, 进行果实采摘双手抬起高度适宜, 劳 动强度低; 利于机械作业, 工作效率高。 0009 3、 根据季节需要在架棚线上覆盖薄膜和遮阳蓬布, 有效避免过多的雨水和太强的 光照对葡萄生长的不利影响; 薄膜、 遮阳蓬布的覆盖和拆卸方便, 省时省力。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1 图 2 是图 1 的左视图。 0012 图 3 是图 1 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实施例 1 。

11、葡萄栽培方法, 如图 1、 图 2、 图 3 所示, 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1, 立柱 1 的间距均为 4 米, 在立柱 1 离地面 17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立柱 1 的主 干线3, 立柱 1 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立柱 1 的横向距离 100 厘米、 位于主干线 3 的下方 15 厘米的次干线 9, 次干线 9 与主干线 3 之间用线绳 2 连接, 在主干线 3 上沿纵向连 接有位于次干线 9 两侧分布的支线 10, 支线 10 与次干线 9 的横向距离为 50 厘米; 在 立柱 1 离地面 22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立柱 1 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棚线 4, 春季雨水 多时,。

12、 在架棚线 4 上覆盖薄膜; 夏季光照强时, 在架棚线 4 上覆盖遮阳蓬布; 包括以下培养、 攀爬、 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立柱 1 之间, 栽植株距为 2 米; b、 葡萄株的主干 7 上培养两条主蔓 6, 两条主蔓 6 分别牵引绑缚到主干 7 两侧的 次 干线 9 上; c、 主蔓 6 上培养两条次蔓 8 沿次干线 9 反向攀爬生长, 次蔓 8 绑缚在次干线 9 上; d、 在次蔓 8 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5, 梢枝 5 分别牵引绑缚到次蔓 8 两侧的支线 10 上, 梢枝 5 的间距为 18 厘米, 梢枝 5 为结果枝。 0014 实施例 2 葡萄栽培方法, 如图 1、 图 。

13、2、 图 3 所示, 栽培架包括有固定在地上呈矩形阵列的立柱 1, 立柱 1 的间距均为 4 米, 在立柱 1 离地面 190 厘米处沿横向拉有连接立柱 1 的主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107787760 A 4 干线3, 立柱 1 的两侧沿纵向拉有与立柱 1 的横向距离 110 厘米、 位于主干线 3 的下方 20 厘米的次干线 9, 次干线 9 与主干线 3 之间用线绳 2 连接, 在主干线 3 上沿纵向连 接有位于次干线9 两侧分布的支线 10, 支线 10 与次干线 9 的横向距离为 60 厘米; 在 立柱 1 离地面 230 厘米处拉有连接每根立柱 1 并呈十字形分布的架。

14、棚线 4, 春季雨水 多时, 在架棚线 4 上覆盖薄膜; 夏季光照强时, 在架棚线 4 上覆盖遮阳蓬布; 包括以下培养、 攀爬、 引缚: a、 葡萄株定植于纵向两根立柱 1 之间, 栽植株距为 2 米; b、 葡萄株的主干 7 上培养两条主蔓 6, 两条主蔓 6 分别牵引绑缚到主干 7 两侧的 次干线 9 上; c、 主蔓 6 上培养两条次蔓 8 沿次干线 9 反向攀爬生长, 次蔓 8 绑缚在次干线 9 上; d、 在次蔓 8 的两侧交错培养梢枝 5, 梢枝 5 分别牵引绑缚到次蔓 8 两侧的支线 10 上, 梢枝 5 的间距为 20 厘米, 梢枝 5 为结果枝。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107787760 A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107787760 A 6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107787760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