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

上传人:r7 文档编号:644911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43077.3

申请日:

2004.04.09

公开号:

CN1536460A

公开日:

2004.10.1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6F1/16

主分类号:

G06F1/16

申请人: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发明人:

元钒荣; 宋永臣

地址:

韩国京畿道

优先权:

2003.04.09 KR 22422/2003; 2003.12.02 KR 86942/2003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葛青;李晓舒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带有与主机连接在一起的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该显示器可被旋转调整至闭合位置和写字板操作位置。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支架杆连接显示器和主机。显示器铰链位于显示器和每个支架杆的第一端之间,依靠该显示器铰链,显示器以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支架杆旋转。主机铰链位于主机和支架杆的第二端之间,依靠主机铰链,支架杆以与第一旋转轴线平行且有间隔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主机旋转。与每个主机铰链连接的连杆与支架杆一起以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主机旋转。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包括: 带有处理器的主机; 由处理器控制显示信息的显示器,该显示器有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 相对的第二表面,显示器可调整地与主机连接,以便被调整到第一表面基 本与主机平行并与主机接触以叠合于主机之上的闭合位置,和被调整到第 二表面基本与主机平行并与主机接触以叠合于主机之上的写字板操作位 置; 一对使显示器与主机连接的支架杆; 显示器铰链,可旋转地连接在显示器和支架杆的相应第一端之间,显 示器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架杆关于第一旋转轴线围绕显示器铰链旋转; 主机铰链,可旋转地连接在主机和支架杆的相应第二端之间,并且被 可旋转连接的所述一对支架杆相对于主机关于第二旋转轴线围绕主机铰链 旋转,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与第一旋转轴线基本平行且有间隔;及 连杆与每个主机铰链连接,该连杆与支架杆一起关于第二旋转轴线围 绕主机旋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支架杆中的第一支架杆 位于显示器的第一侧,基本与支架杆中的第二支架杆平行,该第二支架杆 位于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显示器的第二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支架杆包括: 形成外部壳体的外盖,以及 内盖,与外盖结合以在相应支架杆内部形成容纳空间,该内盖包括带 第一绞链孔的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并包括带有第二绞链孔的延伸部分的 第二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所述显示器包括: 从第一表面可看到的LCD面板, 第一盖,以及 与第一盖连接的第二盖,用来支撑LCD面板的相应侧面。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显示器铰链包括: 第一轴部件,包括穿过第一铰链孔并与第一旋转轴线成一直线的第一 铰链轴和以预定转动摩擦与第一铰链轴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轴支撑件,以及 与第二盖结合以在显示器上支撑所述第一轴部件的第一轴支撑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第一轴部件中的一个具有沿第一旋转轴线形成的第一电缆通孔,以及 第一轴支撑架中的相应的一个第一轴支撑架具有第一铰链轴孔,该第 一铰链轴孔与所述第一电缆通孔成一直线并容纳穿过内盖上的第一铰链孔 的第一铰链轴。
7: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主机铰链包括置于 相应支架杆的延伸部分、连杆的相对端中相应的一端、及主机之间的第二 轴部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第二轴部件包括: 第二铰链轴,可旋转插入与第二旋转轴线成一直线的相应延伸部分的 第二铰链孔中; 第二轴支撑件,具有以预定转动摩擦与第二铰链轴可旋转连接的第一 端、及与主机连接的第二端;以及 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从第二铰链轴朝向与第二轴部件连接的连杆的相 应一端延伸。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第二铰链轴包括: 第二电缆通孔,沿第二旋转轴线形成,并与相应支架杆容纳空间连通, 以及 开口,与第二电缆通孔连通,并在相应的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与相应的 第二铰链轴之间形成。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有与显示器连接的第 一端和与主机连接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电缆。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电缆包括一对电缆,而且这对电缆的每一根都有与显示 器连接的第一端和通过与主机连接的相应支架杆中的容纳空间与主机连接 的第二端。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电缆的第二端穿 过相应第一轴部件的第一电缆通孔、相应支架杆中的容纳空间和相应第二 铰链轴的第二电缆通孔,并且通过与主机连接的相应第二铰链轴上的开口 拉出。
13: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之 一利用紧固件与连杆的所述相应一端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之 一被强迫装配到连杆的所述相应一端上以与连杆连接。
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每个主机铰链设置在相应支架杆中的第二端和主机第一侧面的相应上 部之间;以及 连杆位于主机的第一侧面上,以便与第二旋转轴线成直线。
1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设置在带有连杆的第 一侧面下方的电池组,电池组可拆卸地连接于主机。
1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第一盖包括第一闩孔, 第二盖包括第二闩孔,以及 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闩锁部件,以便在显示器处于闭合位置时插入第 一闩孔或从第一闩孔中释放,和在显示器处于写字板操作位置时插入第二 闩孔或从第二闩孔中释放。
18: 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连接在闩锁部件上的 旋钮,以使闩锁部件在闩锁位置与释放位置之间移动以插入第一和第二闩 孔或从第一和第二闩孔中释放。
1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每个显示器铰链提供预定量的摩擦力,这样显示器铰链可提供足够的 作用力以使显示器相对于所述一对支架杆保持预定角度,以及 每个主机铰链提供预定量的摩擦力,这样主机铰链可使所述一对支架 杆相对于主机保持预定角度。
2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在主机和显示器之间 传送电力和/或电子信号的第一和第二电缆,其中,第一电缆穿过所述支架 杆中的第一支架杆的内部,第二电缆穿过所述支架杆中除第一支架杆以外 的第二支架杆的内部。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 每个显示器铰链包括通孔,第一和第二电缆中的相应一个通过所述通 孔在主机和相应一个支架杆的内部之间穿过,以及 每个主机铰链包括通孔,第一和第二电缆中的相应一个通过所述通孔 在显示器和相应一个支架杆的内部之间穿过。
22: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具 有相同的形状,但与连杆相应端的形状不同,这样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与连 杆相应端重叠,从而与连杆强迫连接在一起。
23: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具 有基本相同的圆形横截面,但其直径小于连杆相应端的圆形横截面直径, 这样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安装在连杆相应端中,与连杆强迫地连接在一起。
24: 一种显示信息的装置,包括: 主机; 包括显示器外壳的显示器,所述外壳包括其上显示信息的显示器表面; 以及 连杆,包括利用相应主机铰链与主机连接并利用相应显示器铰链与显 示器连接的第一元件,和在第一元件之间连接的第二元件,其中: 该连杆可旋转地与主机和显示器连接,使得显示器表面可旋转,使其 在第一位置上基本与主机平行并与主机正对,在第二位置上基本与主机平 行,背对主机,在第三位置基本不与主机平行。 主机铰链包括使第一元件与主机保持预定角度的扭转元件,以及 显示器铰链包括使第一元件与显示器保持预定角度的扭转元件。
25: 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装置,其中: 每个显示器铰链包括第一枢转机构, 每个主机铰链包括第二枢转机构,以及 第一和第二枢转机构围绕基本平行的轴线旋转。
26: 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其中,每个显示器铰链所包 括的第一枢转机构包括: 第一轴,可旋转地与第一元件相接,并延伸穿过第一元件的第一铰链 孔;以及 第一轴支撑架,连接在显示器外壳内,通过显示器外壳上的开口和第 一铰链孔,接纳并不旋转地支撑所述被接纳的第一轴。
27: 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装置,其中,第一枢转机构还包括第一轴支 撑件,该第一轴支撑件不转动地与第一元件连接,并包括与第一轴连接的 转动元件,施加摩擦力起到其中一个扭转元件的作用。
28: 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装置,其中,每个包括第二枢转机构的主机 铰链包括: 被接纳和可旋转地连接在第一元件开口处的第二轴,以及 不旋转地与第二元件和第二轴连接的延伸部分,这样第一和第二元件 根据第二轴的旋转而转动。
29: 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装置,其中,第二枢转机构还包括第二轴支 撑件,该第二轴支撑件不旋转地与主机连接,并包括与第二轴连接的转动 元件,施加摩擦力起到其中一个扭转元件的作用。
30: 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装置,其中,第二元件包括在主机相对侧延 伸的杆状部件。
31: 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装置,其中: 每个第一元件包括有第一通道的外壳; 每个第一枢转机构包括与第一通道和显示器外壳内部相通的第一通 孔, 每个第二枢转机构包括与第一通道和主机内部相通的第二通孔, 该装置还包括穿过第一通道、第一和第二通孔的电缆,从而在显示器 和主机之间传送信息和/或电力。
32: 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装置,其中,第一和第二枢转机构围绕基本 平行的轴线转动。

说明书


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

    本申请要求于2003年4月9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第2003-22422号专利申请和于2003年12月2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2003-86942号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这些申请的公开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特别地,涉及一种便于用户进行写字板操作(tablet operation)的便携式计算机。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膝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及其他类似装置都称为便携式计算机。传统的便携式计算机,如美国第6,005,767号专利公开的,包括一个具有多个部件的主机,和一个显示从主机接收到的视频信号的显示器。显示器可折叠地与带有一个第一铰链部件和一个第二铰链部件的主机连接。这样,该显示器可以放置并竖立在主机上方。

    主机内配置一个包括一个中央处理器(CPU)的主板,一个图形芯片,等等。主机外部配有输入单元如一键盘、一鼠标,等等。因此,用户可通过输入单元输入数据,并且数据作为图像显示在显示器的LCD(液晶显示器)面板上。

    在传统便携式计算机中,显示器倾斜放置角度可为0°至180°。0°角界定了一种显示器完全躺置于主机之上的状态;90°角界定显示器垂直地立于主机之上的状态;180°角为显示器完全打开并与主机平行的状态。

    当显示器在0°至180°之间倾斜放置时,显示器围绕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旋转;第一铰链部件包括有一对槽地轴套和有凹槽的圆柱体。第二铰链部件与第一个相似并有一个轴套。

    在传统便携式计算机中,显示器优选地具有用户可写字板操作的触摸屏功能,而且第一和第二铰链部件具有的结构便于用户顺畅地微调显示器使其保持不同的倾斜角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就是提供一种便于用户进行写字板操作的便携式计算机。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或优点将在以下的说明书中分别阐述并且,分别地,有些在说明书中是显而易见的,或是在发明的实施中可以推导出来的。

    本发明上述和/或其他方面亦可通过装配一台便携式计算机实现,该计算机包括:主机,与主机连接的显示器,显示器可旋转调节至闭合位置和写字板操作位置,在该闭合位置,显示器前表面与主机平行并与之接触以折叠在主机上,在写字板操作位置,显示器后表面与主机平行并与之接触以折叠在主机上;一对安装在主机和显示器之间以连接显示器和主机的支架杆;安装在显示器和所述一对支架杆中的每一支架杆的第一端之间的显示器铰链,依靠该显示器铰链,显示器以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所述一对支架杆旋转;安装在主机和所述一对支架杆中的每一支架杆的第二端的主机铰链,依靠该主机铰链,所述一对支架杆以平行于第一旋转轴线且与第一旋转轴线有间隔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主机旋转;以及与每个主机铰链连接以与支架杆一起以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主机旋转的连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该对支架杆平行地安装在显示器的相对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支架杆包括形成外壳体的外盖和内盖,内盖结合到外盖上以在每一支架杆中形成容纳空间,该内盖包括带有第一铰链孔的第一端和包括带有第二铰链孔的延伸部分的第二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面板,前盖与后盖连接以分别支撑液晶显示面板的前后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显示器铰链包括:第一轴部件,该第一轴部件包括穿过第一铰链孔并与第一旋转轴线成一直线的第一铰链轴和以预定转动摩擦与第一铰链轴可旋转连接的第一轴支撑件;以及与后盖结合以在显示器上支撑第一轴部件的第一轴支撑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一轴部件中的一个具有沿第一旋转轴线形成的第一电缆通孔,每一第一轴支撑架具有第一铰链轴孔,该第一铰链轴孔与所述第一电缆通孔成一直线并容纳穿过内盖上的第一铰链孔的第一铰链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主机铰链包括置于相应支架杆的延伸部分、连杆的相对端中相应的一端、及主机之间的第二轴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第二轴部件包括:第二铰链轴,可旋转插入与第二旋转轴线成一直线的延伸部分的第二铰链孔中;第二轴支撑件,具有以预定转动摩擦与第二铰链轴可旋转连接的第一端、及与主机连接的第二端;以及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从第二铰链轴朝向与第二轴部件各相对端连接的连杆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第二铰链轴包括:第二电缆通孔,沿第二旋转轴线形成,并与支架杆的内盖和外盖之间形成的容纳空间连通;以及切出的开口,与第二电缆通孔连通,在第二轴部件连接器与第二铰链轴之间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有与显示器连接的第一端和与主机连接的第二端的至少一个电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电缆成对安装,每一根电缆都有与显示器连接的第一端和通过每一支架杆中的容纳空间与主机连接的第二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每个电缆具有与显示器连接的第一端和穿过第一轴部件的第一电缆通孔、每一支架杆中的容纳空间和第二铰链轴的第二电缆通孔的第二端,并且电缆通过与主机连接的所述开口拉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连杆的相对端中的每一个利用紧固件与第二轴部件连接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连杆的相对端中的每一个与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强迫地(forcibly)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前盖形成有第一闩孔,后盖形成有第二闩孔,所述便携式计算机还包括:安装在主机上的闩锁部件,以便当显示器的液晶显示面板与主机的上表面接触时,所述闩锁部件插入第一闩孔或从第一闩孔中释放,当显示器完全折叠在主机上时,液晶面板露在与面向主机的内侧相对的外侧时,所述闩锁部件插入第二闩孔或从第二闩孔中释放;以及推动闩锁部件使之处于释放位置的旋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会因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实施例描述而变的显而易见和容易理解。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便携式计算机底部视图;

    图3和4的视图说明图1便携式计算机的打开状态;

    图5、6是图3便携式计算机的局部分解视图;

    图7是图6便携式计算机的部分放大视图;

    图8、9说明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操作;

    图10是一个侧面图说明面板操作位置的便携式计算机;

    图11是一个说明面板操作位置的便携式计算机的视图;

    图12、13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便携式计算机的局部分解视图;和

    图14是图13便携式计算机的部分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对其实例进行说明,其中相同附图标记代表所有相同元件。为通过参考各图来解释本发明,对实施例进行如下描述。

    参考图1-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包括一具有多个部件的主机101。一通过接收来自主机101的视频信号显示一图像的显示器110。一对支架杆120有一个与主机101旋转连接的第一端和与显示器120旋转连接的第二端。

    主机101的一个实施例内部包括一有中央处理器(CPU)的主板(未示出),一图形芯片(未示出)等,外部包括诸如键盘、鼠标或其它设备的的输入单元103这样的一个输入单元。主机101与显示器110通过一第一电缆105和一第二电缆107电连接。此外,通过第一和第二电缆105和107从主机101向显示器110传输预定信号。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数字和功率信号通过第一电缆105传输,天线和切换信号通过第二电缆107传输。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数字和功率信号可以通过第二电缆107传输,天线和切换信号可以通过第一电缆105传输。

    一闩锁部件190被安置在主机101前侧以插入一显示器110的第一闩孔191或第二闩孔192(在后描述)中。旋钮193在主机101上,可将闩锁部件190推至非折叠位置。但可以理解,不必在本发明的所有方面都使用闩锁部件190、闩孔191、192,和/或旋钮193。

    一连杆130安置在主机101后侧以使一对支架杆103相互连接。一个电池组194可拆卸地安装在连杆180下方向主机101供电。该连杆180包括一对盖181分别罩住连杆180的上半部分和其下半部分。连杆180与一第二旋转轴线(在后描述)对齐并使一对支架杆120彼此连接。当显示器110绕主机101旋转时(参见图3、4),每一个支架杆120可以利用连杆180同时绕主机101旋转。此外,连杆180安置在主机101后侧,所以便携式计算机细薄(参见图8-10)。但可以理解,可拆卸类型电池还可使用其它机构,在本发明所有方面所用电池组194可以不是可拆卸式的。

    如图2所示,电池组194可拆卸地置于一个放置在连杆180下方的电池容纳部198中。电池组194的一侧形成有钩195,其与形成电池容纳部198中的一钩孔(未示出)钩住或脱离。

    虽然并不是本发明的所有方面都需要,在其中利用显示器110可部分地完成向便携式计算机的输入,显示器110具有一触摸屏功能。触摸屏功能可使用户利用诸如记录笔(未示出)的输入装置进行写字板操作。显示器110包括LCD面板111,通过接收来自主机101的视频信号在该面板上显示一画面,显示器110还包括前盖112和后盖113,二者结合覆盖LCD面板111的外部。以LCD为例描述时,应理解也可使用其它类型的显示器,包括,但不仅限于,等离子体面板(PDPs)、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阴极射线管(CRTs)、平板显示器和其它设备。

    前盖112形成有第一闩孔191,主机101的闩锁部件190插入其中,如图1所示处于一闭合位置(在后描述)。后盖113形成有第二闩孔192,主机101的闩锁部件190插入该孔,处于如图10和11所示的在写字板操作位置。但可以理解,本发明所有方面并非都需使用闩孔191、192,和/或闩锁部件190。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面,一对支架杆120平行排列在显示器110的相对侧。支架杆120将显示器110与主机101连接。一显示器铰链放置在每个支架杆120的第一端和显示器110之间。一主机铰链设置在每个支架杆120的第二端和连杆180之间。

    支架杆120可使显示器110调至图1所示的闭合位置。在闭合位置,显示器110的LCD面板111与主机101的键盘103接触。支架杆120进一步允许处于图3、4、8和9所示的非折叠位置,在该位置,让显示器110的LCD面板111相对主机101倾斜。支架杆120也允许处于图10和11所示的写字板操作位置,在此位置上,显示器110的后盖113与包括键盘103的主机101的上表面近似平行并接触。

    所示支架杆120包括形成外部壳体的外盖130。内盖140与所述外盖130结合形成通过支架杆120用于电缆105和107的电缆通道。该外盖130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一端131和向内弯曲的第二端132。外盖130的内部形成有多个沿外盖130纵向间隔设置的突起部分133。每个突起部分133带有螺纹孔并与穿过相应内盖140上的相应通孔146的相应第一螺钉134结合。

    内盖140有第一端141和第二端142。第一端141向外弯曲与外盖130的第一端131对应。第二端向内弯曲与外盖130的第二端132对应。内盖140的第一端141形成有第一铰链孔144,第一轴部件150(在下描述)的第一铰链轴151旋转插入该第一铰链孔144。内盖140的第二端142形成有第二铰链孔145的延伸部分143,第二轴部件170(在下描述)的第二铰链轴171旋转插入该第二铰链孔145。内盖140形成有多个通孔146,这些通孔安置在对应于外盖130的突起部分133的位置上,这样第一螺钉134的螺纹部分可以由此穿过。

    显示器铰链设置在显示器110和每个支架杆120之间。显示器铰链使显示器110可相对于一对支架杆120旋转。显示器铰链包括内盖140的第一铰链孔144,第一轴部件150和第一轴支撑架160。第一轴部件150有旋转插入第一轴孔144的第一铰链轴151。第一轴支撑架160与后盖113结合并在第一铰链轴151穿过第一铰链孔144时支撑第一轴部件150。

    第一轴部件150包括一置于在内盖140的第一端141和外盖130的第一端13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的第一轴支撑件155。第一铰链轴151朝后盖113突出并可旋转地与第一轴支撑件155连接。第一电缆通孔152沿着第一铰链轴151的突出方向形成使电缆105和107沿第一旋转轴线196方向(图3所示)穿过第一轴部件150。第一轴部件150进一步包括一对凸缘153,所述凸缘沿第一铰链轴151上的相对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内盖140的第一端141和外盖130的第一端131之间。

    第一铰链轴151的第一侧嵌入安装在显示器110上的第一轴支撑架160的第一铰链轴孔161中以固定不动,这可防止第一铰链轴151相对于第一轴支撑架160旋转。第一铰链轴151的第二端以预定的转动摩擦与第一轴支撑件155旋转连接。这样,用户需在显示器110上施加至少预定的力使显示器110相对于支架杆120旋转。预定的转动摩擦防止因显示器110的重量而使其相对于支架杆120作不必要的旋转。不需要时,最好有一定的转动摩擦,这样用户能够容易地使显示器110相对于支架杆120旋转。显示器110沿图3所示A或B方向绕第一铰链轴151旋转。也就是说,显示器110在A或B方向绕第一旋转轴线196旋转,正如第一旋转轴线196与安放在显示器110的相对侧的第一铰链轴151是相同的旋转轴线。如图所示,显示器110最好能在360°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但可以理解显示器110可在其它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替代摩擦力,或者作为补充,可使用其它转矩产生(torsion-inducing)装置,如弹簧或液压机构,以保持显示器110和支架杆120之间的预定角度。

    每个凸缘153形成有通孔154,以与在内盖140的第一端141上形成的通孔146对准。这样,一对用于将内盖140和外盖130结合的第一螺钉134(未示出)的螺纹部分,顺序地插入在内盖140的第一端141上形成的通孔146、在第一轴部件150的凸缘153上形成的通孔154中。突起部分133在外盖130的第一端131上形成。这样,内盖140的第一端141、第一轴部件150和外盖130的第一端131彼此结合。

    第一轴支撑架160包括第一铰链轴孔161,第一铰链轴151的第一端插入其中固定不动。一对翼板162在第一轴支撑架160上的相对方向延伸。在每个翼板162上形成有凸凹槽163,后盖113的凸起部分114插入其中。每个翼板162包括第二螺钉165穿过的通孔164,并与在后盖113上形成的螺纹孔115结合。

    主机铰链被安置在一对支架杆120和主机101之间。主机铰链使支架杆120相对于主机101旋转。主机铰链包括在内盖140的第二端142的延伸部分143上形成的第二铰链孔145,和安置在内盖140的延伸部分143和连杆180一端之间的第二轴部件170。

    第二轴部件170包括第二铰链轴171,该铰链轴旋转地插入内盖140的延伸部分143上形成的第二铰链孔145并相对于第二旋转轴线197旋转(如图3所示)。第二轴支撑件179以预定的转动摩擦旋转地支撑第二铰链轴171。一插入部分174沿第二铰链轴171相反方向延伸,并利用第三螺钉176装入连杆180的凹槽中。

    第二轴支撑件179有一个旋转地与第二铰链轴171连接的第一端和利用包括螺钉的紧固件与主机101连接的第二端。第二铰链轴171的第一端插入内盖140的延伸部分143上形成的第二铰链孔145中以固定不动,这样防止第二铰链轴171在第二铰链孔145中旋转。第二铰链轴171的第二端以预定转动摩擦与第二支架179旋转连接,这样用户在显示器110上需用力使其相对于主机101旋转。该转动摩擦与在第一铰链轴151和第一轴支撑件115之间的转动摩擦相似,所以不再重复描述。可以理解,可使用其它连接机构将第二轴支撑件179与主机101连接,并且替代摩擦力,或者作为补充,可使用其它转矩产生装置,如弹簧或液压机构,以使主机101和支架杆120之间的预定角度保持不变。

    第二铰链轴171包括沿第二旋转轴线197(图3所示)的方向形成的第二电缆通孔172。孔172与在内盖140和支架杆120的外盖130之间形成的电缆通道相通。这样,电缆105和107的每一个均顺序通过第一铰链轴151的第一电缆通孔152、支架杆120中的电缆通道和第二铰链轴171的第二电缆通孔172。因此,第二铰链轴171插入第二铰链孔145,可以相对于第二铰链孔145固定不动,并以预定转动摩擦旋转地插入第二轴支撑件179。这样显示器110可以如图3所示地相对于第二铰链轴171在C或D方向上旋转。也就是说,显示器110相对于在显示器110在C或D方向上相对于第二铰链轴171旋转时形成的第二旋转轴线197旋转。在此,显示器110相对于第二铰链轴171在360°角度范围内旋转。但可以理解可有其它旋转角度。

    在此,第二旋转轴线197与安置在主机101相对侧的一对第二铰链轴171的旋转轴线相同。如图3所示,第二旋转轴线197与第一旋转轴线196平行形成且两者有距离,并与连杆180成一直线。也就是说,当显示器110相对于第二铰链轴171旋转时,连杆180与第二旋转轴线197(即,第二铰链轴171的旋转轴线)成一直线。连杆180插入插入部分174中,并作为单个主体绕第二铰链轴171旋转。

    插入部分174从第二铰链171向连杆180突起。插入部分174有螺纹孔175与连杆180的通孔185对应。各插入部分174与有凹槽的连杆180的相对端处结合。也就是说,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插入在连杆180的相应端的连杆180的凹槽中。螺纹孔175与连杆180的通孔185对准。然后,插入部分174通过第三螺钉176固定在连杆180上。

    一开口173在插入部分174和第二铰链轴171之间在上侧形成。开口173与第二电缆通孔172相通。因此,电缆105和107的每个均顺序地穿过第一铰链轴151的相应第一电缆通孔152、支架杆120中的电缆通道和第二铰链轴171顺次的第二电缆通孔172。电缆105、107的每一个从与第二电缆通孔172连通的开口173抽出,然后与主机101相连以便电力和/或信号在主机101和显示器110两部分之间传输。

    按上述配置,参见图5-7,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配置上述部件。内盖140和外盖130结合,这样第一轴部件150的第一铰链轴151插入在支架杆120的内盖140上的第一端141上形成的第一铰链孔144中。这样,在各自支架杆120装配之后第一轴部件150安置在内盖140的第一端141和外盖130的第一端131之间形成的空间中。一对支架杆120的每个支架杆均有通过内盖140的第一铰链孔144暴露在外的第一铰链轴151,该支架杆120分别与后盖113的相对侧面连接。在此,第一铰链轴151固定地插入第一轴支撑架160的第一铰链轴孔161中。

    后盖113的凸起114插入在第一轴支撑架160的翼板162上形成的凸凹槽163中。第二螺钉165穿过翼板162的通孔164并插入后盖113的螺纹孔115中。具体来说,当一对支架杆120与后盖113的相对侧连接时,第一铰链轴151插入第一轴支撑架160的第一铰链轴孔161中并且悬挂在后盖113的第一支撑凹槽116上方。在此,第一支撑凹槽116是半圆形并与前盖112的半圆形第二支撑凹槽117连接,从而形成一圆孔和第一铰链轴孔161一起将第一铰链轴151可旋转地置于其中。

    支架杆120与显示器铰链结合后,第二轴部件170的第二铰链轴171插入在内盖140延伸部分143上形成的第二铰链孔145中。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装在连杆180一端处的连杆180的凹槽内。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和连杆180的一端通过将第三螺钉176经与螺纹孔175对准的通孔185插入螺纹孔175而固定。连杆180也相对于第二旋转轴线197旋转,该第二旋转轴线形成这对第二铰链轴171的旋转轴线。每个第二轴支撑件179的第二端利用包括螺钉的紧固件与主机101相连。上述部件的配置并不局限于前述顺序。

    就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而言,相对于主机101,显示器110的操作如下。如图1所示,首先,显示器110处于闭合位置,110的前盖112与包括键盘103的主机101的上表面接触和/或基本平行。也就是说显示器110完全折叠在主机101上(即正对主机),闩锁部件190与第一闩孔191扣合。当用户想使用该便携式计算机时,其推动旋钮193从第一闩孔191释放闩锁部件190。此后,用户握住显示器110,然后使显示器110相对于主机101向上倾斜。显示器110绕主机铰链旋转,以处于图3和4所示打开状态。在非折叠位置时,用户便可使用如图2所示为键盘的输入装置103,向便携式计算机输入数据。可以理解,处于闭合位置时,不必在本发明所有方面显示器都需接触主机101,输入装置103可以不是键盘。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中,电缆105和107均传输信号和/或将显示器110与主机以如下方式电连接。电缆105和107的第一端均与显示器110连接。电缆105和107的第二端均穿过第一铰链轴151的第一电缆通孔152、支架杆120中的电缆通道和第二铰链轴170第二电缆通孔172,并从第二铰链轴170上与第二电缆通孔172相连通的开口173中抽出,以便与主机101连接。具体地说,电缆105和107均通过如图6所示通路设置。

    在本发明一方面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中,电缆105和107均只通过支架杆120和开口173与主机101连接,这样无需向每个电缆105和107提供额外配置。这样,电缆105和107的配置可以是简单的,为电缆105和107提供常规额外配置的主机101后部可以有美观的造型。

    而且,在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中,当用户想在移动的同时进行写字板操作时,用户可将显示器110上下倒置。此时,LCD面板111在如图10所示的写字板操作位置上背离主机101的输入装置103。也就是说,如果一用户相对于第一旋转轴线196在如图3所示的A方向上旋转显示器110,显示器110处于非折叠位置(参见图3),在此位置显示器110的前盖112朝前,其后盖113朝后。显示器110相对于第一铰链轴151旋转,并转到如图9所示的显示器110的后盖113朝前、其前盖112朝后的位置。在图9所示的状态中,如果用户握住显示器110并相对于第二旋转轴线196在图3所示D方向旋转显示器110,显示器110相对于主机铰链的第二铰链轴171旋转以调整到写字板操作位置,在该位置,显示器110的后盖113充分地与主机101的上表面平行和/或接触,如图10和11所示,显示器110折叠到主机101上面。此时,闩锁部件190闩于在显示器110的后盖113上形成的第二闩孔192中。当描述与主机101接触时,可以理解,写字板位置只需要显示器110不面对主机101足以通过该显示器进行输入即可。此外,可以理解闩锁部件190并不需要在本发明的所有方面在写字板位置和/或闭合位置加以使用。

    如图3所示,连接一对支架杆120以使之同时旋转的连杆180与第二旋转轴线197对准。如果用户握住并如图4所示在D方向旋转显示器110,显示器110处于后盖113朝前、前盖112朝后的位置时,可以有效地防止一对支架杆120和显示器110之间发生扭转。显示器110相对于第二旋转轴线197顺畅地旋转。这样,用户移动时,可以一手握住便携式计算机一手握住记录笔来使用便携式计算机,显示器110完全折叠,主机101将LCD面板111朝外(即写字板位置)。此外,当显示器110处于写字板操作位置时,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便携式计算机可在桌上使用。

    而且,图3所示的显示器110利用主机铰链和显示器铰链能旋转到图8所示的位置。若用户握住显示器110将其下部朝自己的方向往上拉,那么,显示器110能相对于显示器铰链和主机铰链旋转,如图8所示减少显示器110和主机101之间的角度。然后,显示器110的下部被放到主机101上。

    由于在第一铰链轴151旋转插入第一轴支撑件155、第二铰链轴171旋转插入第二支架179时产生转动摩擦,如图8所示,显示器110可相对于主机101保持一个预定角度。为了将显示器110从预定角度移开,用户对显示器110施加的力要大于转动摩擦。因此,用户可据需要任意调整显示器110至不同的角度。

    正如图5实施例所示,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如图7所示)通过连杆180的一端插入有凹槽的连杆180中。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通过将第三螺钉176插入与连杆180对准的螺纹孔175中而被连接。

    然而,如图12至14中的实施例所示,连杆180a被强迫装配在插入部分174a中。与图5至7所示相同部件的术语和描述相同,在此不作详述。

    如图12-14所示,连杆180a呈预定长度的管状。插入部分174a与连杆180a的每个相对端相连,并自第二铰链轴171朝连杆180a伸出。第二轴部件170的插入部分174a是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并强迫装配在有凹槽的连杆180a的每个相对端上。如图所示,连杆180a呈管状,显示器110对一对支架杆120和显示器110之间的扭转有抗力,显示器110相对于主机101旋转时,一对支架杆120可以作为一个单体同时旋转。但可以理解,只是在相对端有凹槽的连杆180a可以是条状也可是其它形状,如棱柱状或非棱柱状。

    所示插入部分174a作为第二轴部件连接器呈有凹槽的管状。插入部分174a的直径比连杆180a的直径小。这样,当插入部分174a插入连杆180a的相对端时,插入部分174a被强迫装配连杆180a的相对端中的相应一端上。然而,可以理解,如果插入部分174a的直径大于连杆180a的直径,那就是连杆180a插入插入部分174a中。此外,可以理解,替代紧固件,或者作为补充,可用其它机构连接插入部分174a和连杆180a。

    如上所述,一对第二铰链轴171和连杆180a作为单体旋转。这种构造防止显示器110相对于主机101旋转到闭合位置(参见图1)、非折叠位置时(参见图3、4、8和9)和写字板操作位置时(参考10、11)、如果一对第二轴部件170中的一个单独旋转另外会发生的扭转。这样,显示器110稳定地旋转,显示器110的故障得以避免。即,显示器110相对于主机101旋转时,如果一对第二轴部件170不同时旋转,使旋转不畅和引起显示器110故障的扭转就会发生。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铰链轴151插入第一轴支撑架160的第一铰链轴孔161中以相对于孔161固定不动,第二铰链轴171插入在内盖140的延伸部分143上形成的第二铰链孔145中以相对于轴171固定不动。然而可以理解,第一和第二铰链轴151和171可以不是圆形的,也可以以非旋转方式分别地插入第一铰链轴孔161和第二铰链孔145中。

    如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其显示器可依需求任意调节到不同角度并旋转至显示器背面与主机上表面平行和接触的写字板操作位置。此外,连杆与主机铰链的旋转轴对准,这样可避免扭曲,显示器可稳定旋转,避免了显示器的故障。

    可以理解,根据所描述的计算机,包括可移动显示器的电子设备,比如个人数字助理(PDA)或电话,或用于非便携式计算机。此外,尽管描述的是显示器关于显示器界面接收输入的写字板操作,可以理解显示器不必有输入能力,而仅可用于显示信息。

    尽管已表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修改,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界定了该发明的范围。

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带有可调节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带有与主机连接在一起的显示器的便携式计算机,该显示器可被旋转调整至闭合位置和写字板操作位置。主机和显示器之间的支架杆连接显示器和主机。显示器铰链位于显示器和每个支架杆的第一端之间,依靠该显示器铰链,显示器以第一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支架杆旋转。主机铰链位于主机和支架杆的第二端之间,依靠主机铰链,支架杆以与第一旋转轴线平行且有间隔的第二旋转轴线为中心围绕主机旋转。与每个主机铰链连接的连杆与支架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