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配重飞轮 本发明涉及一种如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汽车传动系的双配重飞轮。
一个双配重飞轮(ZMS)在汽车传动系中的任务是,衰减发动机的旋转振动并使其不传导到减速器。为此双配重飞轮具有一个与内燃机曲轴的旋转轴线同心地固定在这个曲轴上的初级配重和一个相对于初级配重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支承的次级配重。初级配重和次级配重通过一个扭转减振装置旋转弹性地相互连接。通过相对较高的初级和次级配重的惯性达到减振。次级配重例如通过一个插接啮合连接的从动盘与离合器连接。
DE 43 39 421 A1描述了一种双配重飞轮,它具有一个与汽车内燃机曲轴旋转轴线同心固定的初级侧第一薄板成形件,它属于初级配重,还具有一个相对于初级侧第一成形件围绕旋转轴线可旋转支承的次级侧第二成形件,它属于次级配重,还具有一个使初级侧的第一成形件和次级侧的第二成形件旋转弹性地相互连接的扭转减振装置。在此为了提高初级配重将附加配重设置在特殊的位置。
不仅需要重的初级配重而且需要重的次级配重。通常次级配重不仅仅在自身的结构组件中构成双配重飞轮,而是也充分利用与双配重飞轮的次级端可靠连接的相邻结构组件的结构部件,以增加这个配重。例如对于手动接通减速器相邻地结构组件是一个干式离合器并且其发动机侧的结构组件可以增加次级配重。但是这对于通过插接啮合与离合器连接的次级配重存在缺陷,在双配重飞轮自身的次级端与离合器的外摩擦片支架之间的两个具有缝隙的啮合部位于结构部件从动盘上。这一方面使外摩擦片支架的次级配重的有效性降低,另一方面存在从动盘上的啮合部偏移的危险。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构成和改进双配重飞轮,使得避免上述缺陷并实现重的次级配重。
这个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特征部分所述的特征得以实现。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有利的改进结构。
将具有大直径的配重环形式的附加次级配重通过一个薄板件-在小直径上导引地-直接连接在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上是有优点的,在啮合部前呈现大的惯性转矩并由此使啮合部卸载。通过将大的配重环借助薄的薄板件连接在小直径上在即使轴向结构空间窘迫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次级配重。
现在存在多种可能性,以有利的方式和方法构成和改进按照本发明的双配重飞轮。为此首先参阅在权利要求1后面的从属权利要求。下面借助于下面的附图和描述详细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附图中:
图1简示出按照本发明的双配重飞轮的局部轴向截面图。
在图1中示出一个轴向截面图,通过与汽车内燃机的曲轴14的旋转轴线12同心的双配重飞轮10的上半部。在曲轴14上固定双配重飞轮10初级侧的第一薄板成形件16,它属于初级配重18。双配重飞轮10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相对于初级侧的第一薄板成形件16围绕旋转轴线12可旋转地支承并属于次级配重22。一个扭转减振装置24使初级侧的第一薄板成形件16与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旋转弹性地相互连接。
一个具有大直径的配重环28形式的附加次级配重26通过一个薄板件30在较小直径上导引地直接连接在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上。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通过一个从动盘32与离合器的外摩擦片支架34连接。这个连接具有两个啮合部36,38。薄板件30和从动盘32延伸到减速器42的减速器端盖40的不同侧面。
一个具有大直径的配重环28形式的附加次级配重26通过一个薄板件30在较小直径上导引地直接连接在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上具有优点,使得在啮合部36,38之前呈现大的惯性转矩并由此使这些啮合部卸载。通过将大的配重环28通过薄的薄板件30连接在小直径上对于临界的轴向结构空间也可以提高次级配重。
所述薄板件30最好通过铆接与次级侧的薄板成形件20连接。也可以选择通过螺栓连接使薄板件30与次级侧的第二薄板成形件20连接。也可以设想其它形式的固定,如钎焊、粘接、熔焊或钉接。
按照另一未示出的实施例所述薄板件30与次级侧的薄板成形件20一体地构成。
为了简化视图未示出固定机构和密封件,因为专业人员可以将它们置于通常的位置上。
附图标记清单
10 双配重飞轮
12 旋转轴线
14 曲轴
16 初级侧的薄板成形件
18 初级配重
20 次级侧的薄板成形件
22 次级配重
24 扭转减振装置
26 附加的次级配重
28 配重环
30 薄板件
32 从动盘
34 外摩擦片支架
36 啮合
38 啮合
40 减速器端盖
42 减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