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direct-type backlight unit),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用于该背光模块内的背光源(backlight source)。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本身并不发光,因此背光模块可谓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面板的关键零部件,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亮度充分及分布均匀的
光源,以使LCD面板能够正常显示图像。随着LCD面板广泛应用于众多具
有发展潜力的电子产品,如监视器(monitor)、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投影
机等等,背光模块及其相关零部件的需求在持续增长。
一般而言,背光模块可分为直下式(direct-type)与边缘式(edge-type)两种
设计,其中直下式设计是将背光源,例如荧光灯管设置于背光模块的正下
方,并可使用两支以上的灯管来增加光源强度,因此适用于较高亮度需求
或较大尺寸的显示面板,例如LCD监视器或LCD电视。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1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现有的背光源10是设置在一显示面板(未显示于图1中)下方
的一外框(bezel)12内,其主要包括平行地排列于外框12内的多支直型灯管
14,以及一分别用来点亮相对应的直型灯管14的控制电路(未显示于图1
中),即为单一控制电路驱动单一的直型灯管14的驱动模式。其中,显示面
板可为一LCD面板,外框12可为一塑胶壳、一铝框或一金属板,而大尺
寸面板的背光源10的直型灯管14主要使用以低压汞荧光灯设计的冷阴极
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冷阴极荧光灯管的发光原理
与一般日光灯十分相似,是利用电场效应激发惰性气体原子与汞原子碰撞
释出短波长的紫外光,透过涂布于灯管管壁的荧光体后,便可转化为可见
光。
此外,每一直型灯管14皆包括一电连接于一高压导线(未显示于图1
中)的高压电极(high voltage electrode)14a与一电连接于一接地线(ground
wire,未显示于图1中)的低压电极14b,且每一直型灯管14的高压电极14a
与低压电极14b分别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两端。控制电路皆包括一交流/直流
适配器(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 adapter,AC/DC adapter,未显示于图1
中),用来将一交流电源转换为一直流电源及整流;一直流/交流换流器
(inverter,又称逆变器)16,用来将直流电源转换为高压高频的交流电源,以
驱动背光源10的直型灯管14;以及一直流/直流转换器(converter,未显示
于图1中),用来将上述直流电源转换为系统所需的工作电压。其中,每一
AC/DC换流器16皆电连接于相对应的高压导线与接地线,通过高压导线与
接地线分别向相对应直型灯管14的高压电极14a与低压电极14b提供高压
与低压,借此每一直型灯管14因电压差(voltage difference)产生放电作用而
被点亮从而形成光源。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背光源10中用来进行电源转
换的DC/AC换流器16,通常另包括一变压器(transformer),以供转换直流
电流的电压值用。
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10大多使用多支直型灯管14,以满足
高亮度的要求,然而直型灯管14的数量多时,用来驱动灯管的换流器16
和变压器(transformer)也要相应增加,这不但耗电多且提高了产品成本。此
外,为了轻量化,通常将背光源10装设于一窄小的密闭空间(亦即外框12)
中,且现有的每一直型灯管14的高压电极14a与低压电极14b分别设置于
显示面板的两侧,由于高压电极14a常与DC/AC换流器16置于同侧,故
较易发热且温度较高,因此在操作时所产生的热量往往无法顺利地散发出
去而会不断累积,造成显示面板两端的温度不均。一旦操作时间稍长,不
但影响显示面板的正常运作而造成显示品质降低(例如部分区域的画面容易
产生晃动或闪烁等现象),更容易大大缩减周围元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披露了一种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该
背光源设置于一显示面板的下方,且包括多支相互平行的U型灯管,各U
型灯管皆包括一高压电极与一低压电极,上述U型灯管的高压电极均匀设
置于上述显示面板的两侧。
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源是用U型灯管取代现有的直型灯管,因此可减少
约一半的灯管数量,并可因减少灯管数量而达到显示面板降温的效果。此
外,也可减少换流器与其所使用的变压器的数量,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再者,本发明的背光源将U型灯管的高压电极交错分置于显示面板的两端,
以减少热源集中,因此可有效降低整体温度,并提高灯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侧视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直下式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背光源 12外框
14直型灯管 14a高压电极
14b低压电极 16AC/DC换流器
30背光源 32显示面板
34a外框 34b前外框
36U型灯管 36a高压电极
36b低压电极 38换流器
40直下式背光模块
42扩散片板 44扩散板
46反射板 48棱镜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至图3,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
光源30A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直下式背光模块40的侧视分解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背光源30A是设置于一显示面板32(如图3所示)下
方的一后外框34a内,用以提供一光源至显示面板32。本发明的背光源30A
主要包括多支U型灯管36,它们被平行地设置于后外框34a内,相邻两U
型灯管36的开口分别朝向显示面板32的两侧,且相邻两U型灯管36的灯
管臂为分散设置(如图3所示),每一U型灯管34皆包括一高压电极36a与
一低压电极36b。
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背光源主要是将U型灯管36的高压电极36a
均匀设置于背光源30的两侧,以将容易产生热源的高压电极36a分散设置,
避免热源集中。
此外,本发明的背光源30还包括电连接于一电源供应器(power supply,
皆未显示于图2中)的多个控制电路,用来提供电流并驱动相对应的U型灯
管36。其中,各控制电路皆包括一换流器38(例如一直流/交流换流器),一
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换流器,或电连接于相对应U型灯
管36的高压电极36a与低压电极36b的一串联谐振平行负载(series resonant
parallel loaded,SPRL)换流器,用来将直流电源转换成交流电源或利用一变
压器(未显示于图2中)来转换直流电流的电压值。换流器38分别向相对应
U型灯管36的高压电极36a与低压电极36b提供高压和低压,使得每一U
型灯管36可藉助于电压差而产生放电作用来点亮,以形成光源。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块40包括一扩散片板(diffuser)42,
设置于U型灯管36与显示面板32之间;一扩散板(Light diffuser plate)44,
设置于U型灯管36与扩散片板42之间;一反射板(reflecting plate)46,设置
于U型灯管36的下方;一外壳(未显示于图3中),设置于反射板46下方并
包覆反射板46周围;以及一前外框34b,该框可与后外框34a结合来组装
显示面板32、扩散片板42、扩散板44、反射板46,以及背光源30。其中,
反射板46是用来将U型灯管36所产生的光源向上反射至扩散板44,以增
加光的使用率,进而提供一较佳的亮度输出,扩散板44是用来将U型灯管
36所产生的光源散射至扩散片板42,扩散片板42可将通过的光线进一步
散射,以向显示面板32提供较均匀分散的光源。此外,一般在扩散片板42
的上方可另设至少一棱镜(prism)48,以进一步校正照光强度的差异,使显示
面板32接收到的光线能有一较均匀的照光强度分布。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一U型灯管36皆为一冷阴极荧光灯管,
且U型灯管36相互不交错地设置在后外框34a内。扩散板42一般使用聚
酯(polyester,PET)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构成,扩散板44可由
聚甲基甲丙烯酸酯材料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构成,而反射板
46可由铝金属或合金、发泡PET膜或PC树脂构成。
接着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直下式背光源30B的
结构示意图。图4所示的直下式背光源30B的主要零部件与图2所示的直
下式背光源30A的大致相同,不同的部分仅在于图2中相邻两U型灯管36
的灯管臂为分散设置,即不相互交错,而图4中相邻两U型灯管36的灯管
臂为相互交错设置,以提供亮度更为均匀的背光源。此外,在本发明的实
施方式中,是以相邻两U型灯管36的开口分别朝向显示面板32的两侧进
行说明的,然而,本发明的构思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U型灯管的开口的
设置亦可以视产品需求或规格而定,只要可以达到亮度均匀与避免热源集
中目的的各种U型灯管的配置方式,均适用于本发明。
综上所述,与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的背光源相比,本发明主要使用U
型灯管取代现有的直型灯管,因此在同样尺寸的背光模块内约可减少一半
的灯管数量,并可因减少灯管数量而达到显示面板降温的效果。此外,还
减少了换流器和其所使用的变压器的数量,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再者,
本发明的背光源是将U型灯管的高压电极交错分置于显示面板的两端,从
而避免了热源集中,因此可有效降低整体温度,并提高灯管效率。
以上仅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凡按本发明
申请文件所述内容作出的等同改变与修饰,皆涵盖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
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