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6420630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7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050981.1

申请日:

2012.03.01

公开号:

CN102530617B

公开日:

2015.01.2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号牌文件类型代码:1604号牌文件序号:101322522807IPC(主分类):B65H 20/02专利申请号:2012100509811申请日:20120301|||公开

IPC分类号:

B65H20/02

主分类号:

B65H20/02

申请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郭言东; 王新果; 毛琦

地址: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春路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代理人:

汤茂盛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辊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辊和从动辊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的旁侧设有调节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的主动辊、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连接。通过在固定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固定支架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在两对辊之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需要调节时,就可以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以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实现对不同质量和厚度的基材的输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辊(10)和从动辊
(20),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
架(30)上,固定支架(30)的旁侧设有调节主动辊(10)与从动辊(20)
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的主动辊(10)、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
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
支架(30)包括左右立状布设的两相同支座(31),所述的主动辊(10)、
从动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支座(31)上,所述的从动辊(20)
位于主动辊(10)的上方,所述的调节机构为两支座(31)外侧分别设
置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构成两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两滑
动部分别与从动辊(20)的两端头相固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杆
螺母调节机构(40)包括立状布置的丝杆(41),所述的滑动部包括套
设在丝杆(41)杆身上的滑动螺母(43),丝杆(41)的两端通过轴承
组件(42)固定在立座(33)上,所述的滑动螺母(43)与从动辊(20)
的两端头的轴承座(44)相固连。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
(31)包括前后立状布置的两立板(311),两立板(311)相对应的两
板面上开设有垂向布置的滑槽,所述的两立板(311)间设有可沿滑槽
上下移动的轴承座(44),两立板(311)的底部设有固定轴承座(312),
主动辊(10)、从动辊(20)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轴承座(312)
和轴承座(44)中部开设轴承孔内,所述的轴承座(44)与滑动螺母(43)
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
座(44)与滑动螺母(43)间设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与轴承座
(44)外板面相贴合连接的第一连接板(45),第一连接板(45)延伸
至支座(31)前侧或后侧的板面上固接有第二连接板(46),第二连接
板(46)的板面呈水平方向且与第一连接板(45)够成角型结构,所述
的第二连接板(46)通过其中部开设的连接孔与滑动螺母(43)相固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承
座(44)与立板(311)相连接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成凹型槽状,构成凹
型槽的一槽壁与立板(311)上开设的凸台相卡接配合,凹型槽的槽宽
大小与立板(311)板面上凸台宽度相吻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
轴承座(312)和轴承座(44)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对主动辊(10)
与从动辊(20)之间间距和基材进行数据采集的射频传感器(60)。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座
(31)和固定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立座(33)均固定在底板(32)
上,所述的两立座(33)分别位于两支座(31)的外后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
源包括与主动辊(10)相连接的电机(51)和与丝杆(41)上端相连接
的电机(52),电机(52)与丝杆(41)间设有联轴器(47),电机(52)
与主动辊(10)间设有减速器(11)。

说明书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薄膜材料进行输
送的对辊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对辊输送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汇中薄膜材料的输送系统中,
通过两对辊与基材之间的摩擦力牵引基材完成连续的或者间歇的给进
运动。在对辊输送装置中,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的调节以及在换料
或者接料过程中迅速方便的分离两对辊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对辊输送
装置,其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的调节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调节都是通
过人工手动的调节两对辊两端固定装置之间的间距,以实现对辊与基材
之间压力大小和两对辊间距的调节,因为人工手动调节,难以使得两对
辊两端的调节量保持一致,而且每次两对辊分离的距离以及对辊与基材
之间的压力大小的调节也难以控制,对于不同质量、厚度的基材的操作
适应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辊输送装置,可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
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动辊和从动辊,主动辊和从动辊的两端头通过轴承
固定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的旁侧设有调节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间距
的调节机构,所述的主动辊、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连接。

通过在固定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固定支架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动辊
与从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在两对辊之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
的压力需要调节时,就可以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以实现对辊
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实现对不同质量和厚
度的基材的输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丝杆螺母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意图;

图3是支座和轴承座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轴承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包括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主动辊10和从动
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30上,固定支架30的旁侧设
有调节主动辊10与从动辊20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所述的主动辊10、
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连接。通过在固定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的固
定支架30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动辊10与从动辊20之间间距的调节机
构,在两对辊之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需要调节时,就可以
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以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
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实现对不同质量和厚度的基材的输送。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所述的固定支架30包括左右立状布
设的两相同支座31,所述的主动辊10、从动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
定在支座31上,所述的从动辊20位于主动辊10的上方,所述的调节
机构为两支座31外侧分别设置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构成两丝杆螺
母调节机构10的两滑动部分别与从动辊20的两端头相固接。所述的丝
杆螺母调节机构40包括立状布置的丝杆41,所述的滑动部包括套设在
丝杆41杆身上的滑动螺母43,丝杆41的两端通过轴承组件42固定在
立座33上,所述的滑动螺母43与从动辊20的两端头的轴承座44相固
连。所述的动力源包括与主动辊10相连接的电机51和与丝杆41上端
相连接的电机52,电机52与丝杆41间设有联轴器47,电机52与主动
辊10间设有减速器11。通过在立状布置的支架外侧设置的丝杆螺母调
节机构40,使得构成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两滑动部与从动辊20的两
端头相固接,即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时是选取将主动辊10固定,从动辊
20可动,通过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实现从动辊20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的
调节,从而实现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当然也可设置的将从动辊20
固定、主动辊10可动或两对辊都可动,通过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滑
动部与主动辊10或多个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滑动部分别与两对辊的
端头相连接,以实现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通过电机52带动丝杆41
沿其轴身转动,与其相配合的滑动螺母43就会沿丝杆41杆身上下的滑
动,滑动螺母43与从动辊20相连,从而带动从动辊20上下运动实现
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进一步的方案如图3、5所示,所述的支座31包括前后立状布置的
两立板311,两立板311相对应的两板面上开设有垂向布置的滑槽,所
述的两立板311间设有可沿滑槽上下移动的轴承座44,两立板311的底
部设有固定轴承座312,主动辊10、从动辊20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固
定在固定轴承座312和轴承座44中部开设轴承孔内,所述的轴承座44
与滑动螺母43相连接。所述的轴承座44与立板311相连接的两侧面分
别设置成凹型槽状,构成凹型槽的一槽壁与立板311上开设的凸台相卡
接配合,凹型槽的槽宽大小与立板311板面上凸台宽度相吻合。两立板
311的高度可设置的较高,以实现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之间间距较大
的调整,在两立板311的上端可设置一横板与两立板311螺栓连接,便
于对轴承座44的安装,横板与两立板311、固定轴承座312围合成一方
框结构,增加支座30整体的牢固性,防止在对轴承座44调节时发生晃
动。通过前后立板311的两相对应的板面上开设有垂向布置的滑槽与轴
承座44卡接配合,滑槽的设置对轴承座44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以实
现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准确调节。另外将轴承座44与立板311相连
接的侧面设置成凹型槽状,构成凹型槽槽壁厚度与立板311上的滑槽宽
度相匹配、凹型槽的宽度与立板311上滑槽到板体边缘的尺寸相相匹配,
即两者在卡接时形成轴承座44和立板311的一个咬合连接,进一步保
证轴承座44在竖直方向调节,防止其在水平向或其他方向发生晃动或
滑动,影响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对两对辊间距的调节,保证丝杆螺母
调节机构40的准确可靠地调节。

更进一步的方案如图2、4所示,所述的轴承座44与滑动螺母43
间设有连接件,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与轴承座44外板面相贴合连接的第
一连接板45,第一连接板45延伸至支座31前侧或后侧的板面上固接有
第二连接板46,第二连接板46的板面呈水平方向且与第一连接板45够
成角型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板46通过其中部开设的连接孔与滑动螺
母43相固接。在实际的生产中,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的大小设置的
基本相同,与主动辊10相连接的电机51位于其端头处,因此在从动辊
20的轴向两端头处直接设置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就会与主动辊10的动
力源发生干涉,因此,我们设置一角型连接件,构成角型连接件的第一
连接板45与轴承座44的板面相贴合连接,第二连接板46的板面位于
水平方向且其上开设连接孔和滑动螺母43相固接,第二连接板46与第
一连接板45延伸至支座31前侧或后侧的板面相固接,这样既实现了与
从动辊20两端头相固接的轴承座44与滑动螺母43之间的连接,又消
除了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与主动辊10的驱动装置之间的干涉,而且保
证了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对两对辊间距的准确调节。另外我们在设置
时,也可将连接件、轴承座44、滑动螺母43设置成一个整体,通过模
具成型即可,增加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整体性。

如图1、3所示,所述的固定轴承座312和轴承座44相对应的位置
处分别设有对主动辊10与从动辊20之间间距和基材进行数据采集的射
频传感器60。所述的支座31和固定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立座33均
固定在底板32上,所述的两立座33分别位于两支座31的外后侧。具
体实施时,电机52可选取自身带有控制器的伺服电机构成,将控制器
与射频传感器60相连接,通过射频传感器60对两对辊之间间距和基板
的数据进行采集输送至控制器内,控制器就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然后驱动电机52带动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对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
以实现全自动、准确的调节。本发明结构简单,可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
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准确的调节。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对辊输送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3061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04 CN 102530617 A *CN102530617A* (21)申请号 201210050981.1 (22)申请日 2012.03.01 B65H 20/02(2006.01) (71)申请人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41009 安徽省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长春路 8 号 (72)发明人 郭言东 王新果 毛琦 (74)专利代理机构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34109 代理人 汤茂盛 (54) 发明名称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包括主动 辊和从。

2、动辊, 主动辊和从动辊的两端头通过轴承 固定在固定支架上, 固定支架的旁侧设有调节主 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所述的主动 辊、 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连接。通过在固定 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固定支架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 动辊与从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在两对辊之 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需要调节时, 就可以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 以实现对 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 节, 实现对不同质量和厚度的基材的输送。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

3、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1 页 2 1.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主动辊(10)和从动辊(20), 主动辊(10)和从 动辊 (20) 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 (30) 上, 固定支架 (30) 的旁侧设有调节主动 辊(10)与从动辊(20)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所述的主动辊(10)、 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 连接。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固定支架 (30) 包括左右立 状布设的两相同支座(31), 所述的主动辊(10)、 从动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支座 (31) 上, 所述的从动辊 (20) 位于主动辊 (1。

4、0) 的上方, 所述的调节机构为两支座 (31) 外侧 分别设置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构成两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的两滑动部分别与从 动辊 (20) 的两端头相固接。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包 括立状布置的丝杆(41), 所述的滑动部包括套设在丝杆(41)杆身上的滑动螺母(43), 丝杆 (41) 的两端通过轴承组件 (42) 固定在立座 (33) 上, 所述的滑动螺母 (43) 与从动辊 (20) 的两端头的轴承座 (44) 相固连。 4.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支座。

5、 (31) 包括前后立状 布置的两立板 (311), 两立板 (311) 相对应的两板面上开设有垂向布置的滑槽, 所述的两 立板 (311) 间设有可沿滑槽上下移动的轴承座 (44), 两立板 (311) 的底部设有固定轴承座 (312), 主动辊 (10)、 从动辊 (20) 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轴承座 (312) 和轴承座 (44) 中部开设轴承孔内, 所述的轴承座 (44) 与滑动螺母 (43) 相连接。 5.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轴承座 (44) 与滑动螺母 (43) 间设有连接件, 所述的连接件包括与轴承座 (44) 外板面相贴合连接的。

6、第一连接板 (45), 第一连接板 (45) 延伸至支座 (31) 前侧或后侧的板面上固接有第二连接板 (46), 第 二连接板 (46) 的板面呈水平方向且与第一连接板 (45) 够成角型结构, 所述的第二连接板 (46) 通过其中部开设的连接孔与滑动螺母 (43) 相固接。 6.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轴承座 (44) 与立板 (311) 相连接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成凹型槽状, 构成凹型槽的一槽壁与立板 (311) 上开设的凸台相 卡接配合, 凹型槽的槽宽大小与立板 (311) 板面上凸台宽度相吻合。 7.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7、 : 所述的固定轴承座 (312) 和轴承 座 (44) 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对主动辊 (10) 与从动辊 (20) 之间间距和基材进行数据 采集的射频传感器 (60)。 8.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支座 (31) 和固定丝杆螺母 调节机构(40)的立座(33)均固定在底板(32)上, 所述的两立座(33)分别位于两支座(31) 的外后侧。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动力源包括与主动辊 (10) 相连接的电机 (51) 和与丝杆 (41) 上端相连接的电机 (52), 电机 (52) 与丝杆 (41) 间设有 联轴。

8、器 (47), 电机 (52) 与主动辊 (10) 间设有减速器 (11)。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30617 A 2 1/3 页 3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对薄膜材料进行输送的对辊输送 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对辊输送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汇中薄膜材料的输送系统中, 通过两对辊与 基材之间的摩擦力牵引基材完成连续的或者间歇的给进运动。在对辊输送装置中, 对辊与 基材之间压力大小的调节以及在换料或者接料过程中迅速方便的分离两对辊显得尤其重 要。传统的对辊输送装置, 其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的调节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调节都。

9、是 通过人工手动的调节两对辊两端固定装置之间的间距, 以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和 两对辊间距的调节, 因为人工手动调节, 难以使得两对辊两端的调节量保持一致, 而且每次 两对辊分离的距离以及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大小的调节也难以控制, 对于不同质量、 厚 度的基材的操作适应性差。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可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 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其特征在于 : 包括主动辊和从动辊, 主动辊和从动辊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上, 固定支架的 旁侧设有调节主动辊与从。

10、动辊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所述的主动辊、 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 源相连接。 0005 通过在固定主动辊和从动辊的固定支架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动辊与从动辊之间 间距的调节机构, 在两对辊之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需要调节时, 就可以通过 控制调节机构的调节动作, 以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实现对不同质量和厚度的基材的输送。 附图说明 0006 图 1 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07 图 2 是丝杆螺母调节机构的立体结构意图 ; 0008 图 3 是支座和轴承座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09 图 4 是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 0010 图 5 是轴承。

11、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 一种对辊输送装置, 包括主动辊 10 和从动辊 20, 主动辊 10 和从动辊 20 的两端头 通过轴承固定在固定支架30上, 固定支架30的旁侧设有调节主动辊10与从动辊20之间间 说 明 书 CN 102530617 A 3 2/3 页 4 距的调节机构, 所述的主动辊 10、 调节机构分别与动力源相连接。通过在固定主动辊 10 和 从动辊 20 的固定支架 30 的旁侧设置一调节主动辊 10 与从动辊 20 之间间距的调节机构, 在两对辊之间的间距和对辊与基材之间的压力需要调节时, 就可以通过控制调节机构的调 节动作, 以实现对辊与基材之间压。

12、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实现对不同质量和 厚度的基材的输送。 0012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所述的固定支架30包括左右立状布设的两相同支座 31, 所述的主动辊10、 从动辊20的两端头通过轴承固定在支座31上, 所述的从动辊20位于 主动辊 10 的上方, 所述的调节机构为两支座 31 外侧分别设置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构 成两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10 的两滑动部分别与从动辊 20 的两端头相固接。所述的丝杆螺母 调节机构 40 包括立状布置的丝杆 41, 所述的滑动部包括套设在丝杆 41 杆身上的滑动螺母 43, 丝杆 41 的两端通过轴承组件 42 固定在立座 33。

13、 上, 所述的滑动螺母 43 与从动辊 20 的 两端头的轴承座 44 相固连。所述的动力源包括与主动辊 10 相连接的电机 51 和与丝杆 41 上端相连接的电机 52, 电机 52 与丝杆 41 间设有联轴器 47, 电机 52 与主动辊 10 间设有减 速器 11。通过在立状布置的支架外侧设置的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使得构成丝杆螺母调节 机构 40 的两滑动部与从动辊 20 的两端头相固接, 即本发明的具体操作时是选取将主动辊 10 固定, 从动辊 20 可动, 通过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实现从动辊 20 在上下方向上位置的调 节, 从而实现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当然也可设置的将从。

14、动辊 20 固定、 主动辊 10 可动或 两对辊都可动, 通过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的滑动部与主动辊 10 或多个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的滑动部分别与两对辊的端头相连接, 以实现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 通过电机52带动 丝杆 41 沿其轴身转动, 与其相配合的滑动螺母 43 就会沿丝杆 41 杆身上下的滑动, 滑动螺 母 43 与从动辊 20 相连, 从而带动从动辊 20 上下运动实现两对辊间距的自由调节。 0013 进一步的方案如图3、 5所示, 所述的支座31包括前后立状布置的两立板311, 两立 板 311 相对应的两板面上开设有垂向布置的滑槽, 所述的两立板 311 间设有可沿滑槽上。

15、下 移动的轴承座44, 两立板311的底部设有固定轴承座312, 主动辊10、 从动辊20的两端通过 轴承分别固定在固定轴承座 312 和轴承座 44 中部开设轴承孔内, 所述的轴承座 44 与滑动 螺母43相连接。 所述的轴承座44与立板311相连接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成凹型槽状, 构成凹 型槽的一槽壁与立板 311 上开设的凸台相卡接配合, 凹型槽的槽宽大小与立板 311 板面上 凸台宽度相吻合。两立板 311 的高度可设置的较高, 以实现主动辊 10 和从动辊 20 之间间 距较大的调整, 在两立板311的上端可设置一横板与两立板311螺栓连接, 便于对轴承座44 的安装, 横板与两立板31。

16、1、 固定轴承座312围合成一方框结构, 增加支座30整体的牢固性, 防止在对轴承座 44 调节时发生晃动。通过前后立板 311 的两相对应的板面上开设有垂向 布置的滑槽与轴承座44卡接配合, 滑槽的设置对轴承座44的滑动起到导向作用, 以实现丝 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的准确调节。另外将轴承座 44 与立板 311 相连接的侧面设置成凹型槽 状, 构成凹型槽槽壁厚度与立板311上的滑槽宽度相匹配、 凹型槽的宽度与立板311上滑槽 到板体边缘的尺寸相相匹配, 即两者在卡接时形成轴承座 44 和立板 311 的一个咬合连接, 进一步保证轴承座 44 在竖直方向调节, 防止其在水平向或其他方向发生晃。

17、动或滑动, 影响 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对两对辊间距的调节, 保证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的准确可靠地调节。 0014 更进一步的方案如图 2、 4 所示, 所述的轴承座 44 与滑动螺母 43 间设有连接件, 所 述的连接件包括与轴承座 44 外板面相贴合连接的第一连接板 45, 第一连接板 45 延伸至支 说 明 书 CN 102530617 A 4 3/3 页 5 座 31 前侧或后侧的板面上固接有第二连接板 46, 第二连接板 46 的板面呈水平方向且与第 一连接板 45 够成角型结构, 所述的第二连接板 46 通过其中部开设的连接孔与滑动螺母 43 相固接。在实际的生产中, 主动辊 10 。

18、和从动辊 20 的大小设置的基本相同, 与主动辊 10 相 连接的电机 51 位于其端头处, 因此在从动辊 20 的轴向两端头处直接设置丝杆螺母调节机 构 40 就会与主动辊 10 的动力源发生干涉, 因此, 我们设置一角型连接件, 构成角型连接件 的第一连接板 45 与轴承座 44 的板面相贴合连接, 第二连接板 46 的板面位于水平方向且其 上开设连接孔和滑动螺母 43 相固接, 第二连接板 46 与第一连接板 45 延伸至支座 31 前侧 或后侧的板面相固接, 这样既实现了与从动辊 20 两端头相固接的轴承座 44 与滑动螺母 43 之间的连接, 又消除了丝杆螺母调节机构40与主动辊10。

19、的驱动装置之间的干涉, 而且保证 了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对两对辊间距的准确调节。另外我们在设置时, 也可将连接件、 轴 承座 44、 滑动螺母 43 设置成一个整体, 通过模具成型即可, 增加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整体 性。 0015 如图 1、 3 所示, 所述的固定轴承座 312 和轴承座 44 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对主 动辊 10 与从动辊 20 之间间距和基材进行数据采集的射频传感器 60。所述的支座 31 和固 定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的立座 33 均固定在底板 32 上, 所述的两立座 33 分别位于两支座 31 的外后侧。具体实施时, 电机 52 可选取自身带有控制器的伺服电机构成, 将控制器与射 频传感器 60 相连接, 通过射频传感器 60 对两对辊之间间距和基板的数据进行采集输送至 控制器内, 控制器就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然后驱动电机 52 带动丝杆螺母调节机构 40 对两对辊之间间距的调节, 以实现全自动、 准确的调节。本发明结构简单, 可实现对辊与基 材之间压力大小以及两对辊间距的自由、 准确的调节。 说 明 书 CN 102530617 A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30617 A 6 2/2 页 7 图 3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30617 A 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输送;包装;贮存;搬运薄的或细丝状材料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