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

上传人:e2 文档编号:6394644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0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524935.4

申请日:

2015.08.24

公开号:

CN105115095A

公开日:

2015.12.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4F 7/08申请日:20150824|||公开

IPC分类号:

F24F7/08; F24F11/00

主分类号:

F24F7/08

申请人:

兰州大学

发明人:

焦继宗; 张丽静

地址:

730000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222号兰州大学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50

代理人:

汤东凤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包括主进风管、进风管支路、进风器、主排风管、排风管支路和排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一段用于调节风流量以及换热的调风换热段,调风换热段位于设置于进风管支路内,调风换热段包括连接轴、第一力矩电机、转动轴承、齿套、传动齿轮组以及连接筒,连接筒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通道,而且通道的大小和通道开口的大小呈规律变化,从而可以调节排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同理,可以调节进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并且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不断增加通道内的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通过内调风换热片和外调风换热片,实现排风管支路和进风管支路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降低进风管支路、进风管支路内部空气的温度差。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包括主进风管、进风管支路、进风器、主排风管、排风管支路和排风器,主进风管连接进风器,主进风管连接若干个进风管支路,主排风管连接排风器,主排风管连接若干个排风管支路,其特征在于:进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穿入的穿入孔以及供排风管支路穿出的穿出孔,所述排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一段用于调节风流量以及换热的调风换热段,所述排风管支路从穿入孔穿入进风管支路内,并从穿出孔穿出进风管支路,从而将调风换热段位于设置于进风管支路内,调风换热段包括连接轴、第一力矩电机、转动轴承、齿套、传动齿轮组以及连接筒,连接筒从左至右依次设置,连接筒包括外筒、连轴体、内调风换热片、外调风换热片,外筒和连轴体呈圆环形且外筒和连轴体同轴线设置,外筒的左端面、连轴体的左端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外筒的右端面、连轴体的右端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右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的右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外筒内设置有两片内调风换热片,内调风换热片的一端固定在连轴体的外壁上,内调风换热片的另一端固定在外筒的内壁上,外调风换热片的一端固定在外筒的外壁上,外调风换热片的另一端靠近进风管支路的内壁,第一力矩电机固定在连接轴的左端,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套呈筒状,齿套的两端面均设置有一圈端面齿轮,各个齿套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安装在连接轴上,连轴体固定在齿套上,相邻两个齿套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转动安装在连接轴上,相邻两个齿套中,位于左侧的齿套的右端面和第一齿轮啮合,位于右侧的齿套的左端面和第二齿轮啮合,同一传动齿轮组内的第一齿轮啮合和第二齿轮相啮合,连轴体的长度大于齿套的长度,从而使得传动齿轮组可以被连轴体覆盖,从而可以方便相邻的连接筒的内调风换热片可以拼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力矩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一端面齿轮盘,第一端面齿轮盘通过第一驱动齿轮与最左端的齿套的左端实现传动连接,内调风换热片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从左至右,第n个齿套相对第一个齿套的速比为n:1,最左端的连接筒的内调风换热片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长度,当调风换热段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抵在第一隔离板的正面上,从而使得内调风换热片呈并排设置,当第一力矩电机驱动最左端的齿套转动时,从左至右内调风换热片的转动角度依次增多,从而使得从左至右,内 调风换热片呈螺旋状,上述参数a的范围是,20≤a≤45,外调风换热片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最左端的连接筒的外调风换热片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二隔离板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长度。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呈平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外筒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呈平面,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外筒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连接轴的右端同时设置有一个第二力矩电机,第二力矩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二端面齿轮盘,第二端面齿轮盘通过第二驱动齿轮与最右端的齿套的右端实现传动连接,进风管支路的出气口内设置有第一气压传感器,排风管支路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气压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排风器、进风器、第一力矩电机和第二力矩电机。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进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穿入和穿出的安装段管,所述安装段管由安装段管上部和安装段管下部构成,安装段管上部和安装段管下部构成筒状的安装段管,安装段管上部上开设有穿入孔和穿出孔,安装段管上部的两侧设置有上固定片,和安装段管下部的两侧设置有下固定片,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安装段管通过法兰结构连接至进风管支路。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连轴体、内调风换热片、外调风换热片采用铜材质或铝合金材质一体式浇筑成型。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实验室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的通风设计要求不同,主要目的是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减少人员暴露在危险空气下的可能。通风主要解决的是工作环境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劳动保护问题。实验室通风要求新风全部来自室外,然后100%排出室外,通风柜的排气不在室内循环。化学实验室换气要求每小时大于10次,物理实验室每小时大于10次,实验室无人时换气可减少为6次。实验室通风柜设计数量要足够,并且不作为唯一的室内排风装置,仪器室或产生危险物质的仪器上方设局部排风系统。实验室的补风一部分来自空调系统直接送入实验室的新风,这部分新风根据实验室排风量的变化而变化;另一部分通过空调系统送入非实验室区域的走道、房间再通过实验室的门缝补给。实验室的负压通过送、排风风量和送排风口的布置来实现,气流组织从办公、管理用房、内走道、到产生危险物质的实验房间。通风柜的位置布置在远离空气流动、紊流大的地方,远离行走区域和空气新风区。新风从远离通风柜的方引入,空气流动路径远离通风柜。但是通风过程中,由于室内外的空气交换,在室内外空气差别较大时,容易造成较大的热量交换,特别是冬天时,实验室内采用空调制热,夏天时,实验室内采用空调制冷,这类情况下,室内外温差大,通风造成的热量交换,会极大浪费制冷、制热系统的做功,并且对进气的温度和室内空气温度差别大时候,对实验室的温度影响因素相对较大,不利于制冷、制热系统维持较为稳定的室内温度,不利于创造较为理想的实验环境。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科技大学提交了一份发明专利文献如下:申请号:201310137797.5,发明名称:一种超净实验室阻热通风机,该发明公开了一种超净实验室阻热通风机,从左向右依次设置通道、冷热对流箱和水循环装置;其中,通道由配有进风扇的进风通道和配有出风扇的出风通道组成;冷热对流箱由金属板分隔成数个气流通道,进气流通道和出气流通道相间,进气流通道的入口端、出口端设置通风孔,出气流通道的入口端、出口端设置通风孔;水循环系统的栅 型循环水管道紧贴冷热对流箱的进气流通道的出口端;冷热对流箱的两端通气孔处设置过滤网。金属板为导热良好的金属材料。该发明通过相间设置的进气流通道和出气流通道,实现在通风的同时有效阻碍超净实验室内外热量流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可使室内调节温度的空调节约用电量30~40%。本发明通过在进气流通道和出气流通道进行能量交换,从而缩小进气温度和室内温度的温差,从而降低室外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然而此结构,存在的问题是,需要设置多个进气流通道和出气流通道,造成结构复杂,而且提高了通风阻力,从而相应提高了进风扇、出风扇的功率投入,并且上述结构只能实现降低由于室内外温差造成的热交换,无法实现调节风流量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以调节风流量,可降低室内外热交换并且通风阻力可调节的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包括主进风管、进风管支路、进风器、主排风管、排风管支路和排风器,主进风管连接进风器,主进风管连接若干个进风管支路,从而将外部空气送入实验室的若干个位置,主排风管连接排风器,主排风管连接若干个排风管支路,从而将实验室若干个位置的空气排到室外,其特征在于:进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穿入的穿入孔以及供排风管支路穿出的穿出孔,所述排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一段用于调节风流量以及换热的调风换热段,所述排风管支路从穿入孔穿入进风管支路内,并从穿出孔穿出进风管支路,从而将调风换热段位于设置于进风管支路内,调风换热段包括连接轴、第一力矩电机、转动轴承、齿套、传动齿轮组以及连接筒,连接筒从左至右依次设置,连接筒包括外筒、连轴体、内调风换热片、外调风换热片,外筒和连轴体呈圆环形且外筒和连轴体同轴线设置,外筒的左端面、连轴体的左端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外筒的右端面、连轴体的右端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右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的右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以方便相邻的连接筒的内调风换热片可以拼接在一起,外筒内设置有两片内调风换热片,内调风换热片的一端固定在连轴体的外壁上,内调风换热片的另一端固定在外筒的内壁上,外调风换热片的一端固定在 外筒的外壁上,外调风换热片的另一端靠近进风管支路的内壁,第一力矩电机固定在连接轴的左端,传动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套呈筒状,齿套的两端面均设置有一圈端面齿轮,各个齿套分别通过转动轴承转动安装在连接轴上,连轴体固定在齿套上,相邻两个齿套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均转动安装在连接轴上,相邻两个齿套中,位于左侧的齿套的右端面和第一齿轮啮合,位于右侧的齿套的左端面和第二齿轮啮合,同一传动齿轮组内的第一齿轮啮合和第二齿轮相啮合,从而实现相邻两个齿套之间的同向转动,并且可以通过位于左侧的齿套的右端面和第一齿轮的传动比ia,位于右侧的齿套的左端面和第二齿轮传动比ib,同一传动齿轮组内的第一齿轮啮合和第二齿轮传动比ic,实现相邻两个齿套的转动比为I,连轴体的长度大于齿套的长度,从而使得传动齿轮组可以被连轴体覆盖,从而可以方便相邻的连接筒的内调风换热片可以拼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力矩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一端面齿轮盘,第一端面齿轮盘通过第一驱动齿轮与最左端的齿套的左端实现传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力矩电机和最左端的齿套之间的传动连接具备减速的功能,从而可以适应更加精细、准确的齿套角度调整,实现更加精细、准确的风流量调整,内调风换热片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从左至右,第n个齿套相对第一个齿套的速比为n:1,从而使得当第1个齿套转动角度b°时,第2个齿套、第3个齿套、第4个齿套......第n个齿套的转动角度分别为(b*2)°、(b*3)°、(b*4)°......(b*n)°,最左端的连接筒的内调风换热片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一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长度,当调风换热段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抵在第一隔离板的正面上,从而使得内调风换热片呈并排设置,当第一力矩电机驱动最左端的齿套转动时,从左至右内调风换热片的转动角度依次增多,从而使得从左至右,内调风换热片呈螺旋状,使得在调风换热段的通风面积不断缩小,从而调节风流量的同时,可以增大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进风管支路内的空气与排风管支路内的空气的换热效果,当最左端的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角度为a°时,从左至右,相邻内调风换热片的边沿相抵,第180/a个齿套内的内调风换热片转动的右端抵在第一隔离板的背面,从而实现封闭调风换热段,上述参数a的范围是,20≤a≤45,外调风换热片沿连接轴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最左端的连接筒的外调风换热片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二隔离板,所述 第二隔离板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长度。采用上述结构,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通道,而且通道的大小和通道开口的大小呈规律变化,从而可以调节排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同理,可以调节进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并且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不断增加通道内的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通过内调风换热片和外调风换热片,实现排风管支路和进风管支路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降低进风管支路、进风管支路内部空气的温度差,并且由于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在低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大程度换热,大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小程度的换热的策略,在需要大流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换热结构对流量的不利影响,在低流量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较好的节能效果,因此可以在效率或效益中实现取舍,符合实验室的实际需求;,将调风换热段设置在各个进风管支路、排风管支路,可以方便各个实验场所根据实验需求特点进行调节;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提高时,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同步提高,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降低时,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同步降低,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的调节是同步进行的,有利于保持实验室内的气压平衡,维持较为合理的实验室内环境,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呈平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外筒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相邻的内调风换热片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始终抵在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上,从而使得相邻的内调风换热片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左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之间不会出现缝隙,从而防止气流从位于左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之间流出,从而可以调整气流从螺旋状的通道内流动,减少了扰流和涡流,从而减少了通风阻力,利于形成稳定可控的气流,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呈平面,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外筒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相邻的外调风换热片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始终抵在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上,从而使得相邻的外调风换热片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左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之间不会出现缝隙,从而防止气流从位于左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和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左端边沿之间流出,从而可以调整气流从螺旋状的通道外流动,减少了扰流和涡流,从而减少了通风阻力,利于形成稳定可控的气流。
作为优选,连接轴的右端同时设置有一个第二力矩电机,第二力矩电机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二端面齿轮盘,第二端面齿轮盘通过第二驱动齿轮与最右端的齿套的右端实现传动连接,进风管支路的出气口内设置有第一气压传感器,排风管支路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气压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排风器、进风器、第一力矩电机和第二力矩电机。采用这种结构,当连接筒数量较多是,通过第二力矩电机和第一力矩电机同步作用,可以降低右侧末端位置的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齿套)的所要承受的工作负载,从而可以设计较为长的调风换热段,提高换热效果。
作为优选,进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穿入和穿出的安装段管,所述安装段管由安装段管上部和安装段管下部构成,安装段管上部和安装段管下部构成筒状的安装段管,安装段管上部上开设有穿入孔和穿出孔,安装段管上部的两侧设置有上固定片,和安装段管下部的两侧设置有下固定片,上固定片和下固定片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安装段管通过法兰结构连接至进风管支路。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可以上下方式拆开的安装段管上部和安装段管下部,为调风换热段的安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外筒、连轴体、内调风换热片、外调风换热片采用铜材质或铝合金材质一体式浇筑成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1)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通道,而且通道的大小和通道开口的大小呈规律变化,从而可以调节排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同理,可以调节进风管支路风流量的大小,并且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不断增加通道内的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通过内调风换热片和外调风换热片,实现排风管支路和进风管支路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降低进风管支路、进风管支路内部空气的温度差;
2)由于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在低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大程度换热,大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小程度的换热的策略,在需要大流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换热结构对流量的不利影响,在低流量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较好的节能效果,因此可以在效率或效益中实现取舍,符合实验室的实际需求;
3)将调风换热段设置在各个进风管支路、排风管支路,可以方便各个实验场所根据实 验需求特点进行调节;
4)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提高时,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同步提高,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降低时,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同步降低,排风管支路的风流量、进风管支路的风流量的调节是同步进行的,有利于保持实验室内的气压平衡,维持较为合理的实验室内环境;
5)内调风换热片以及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呈平面,从而可以调整气流从螺旋状的通道内流动,减少了扰流和涡流,从而减少了通风阻力,利于形成稳定可控的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调风换热段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内调风换热片呈并排设置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封闭调风换热段时,内调风换热片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封闭调风换热段时,另一方向上的内调风换热片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段管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安装段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连接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连接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连接筒的另一方向上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12,本实施例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包括主进风管1、进风管支路2、进风器3、主排风管4、排风管支路5和排风器6,主进风管1连接进风器3,主进风管1连接若干个进风管支路2,从而将外部空气送入实验室的若干个位置,主排风管4连接排风器6,主排风管4连接若干个排风管支路5,从而将实验室若干个位置的空气排到室外, 进风管支路2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5穿入的穿入孔以及供排风管支路5穿出的穿出孔,所述排风管支路5上设置有一段用于调节风流量以及换热的调风换热段7,所述排风管支路5从穿入孔穿入进风管支路2内,并从穿出孔穿出进风管支路2,从而将调风换热段7位于设置于进风管支路2内,调风换热段7包括连接轴71、第一力矩电机771、转动轴承73、齿套74、传动齿轮组75以及连接筒76,连接筒76从左至右依次设置,连接筒76包括外筒761、连轴体762、内调风换热片763、外调风换热片764,外筒761和连轴体762呈圆环形且外筒761和连轴体762同轴线设置,外筒761的左端面、连轴体762的左端面、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左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左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外筒761的右端面、连轴体762的右端面、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右端边沿以及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右端边沿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可以方便相邻的连接筒76的内调风换热片763可以拼接在一起,外筒761内设置有两片内调风换热片763,内调风换热片763的一端固定在连轴体762的外壁上,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另一端固定在外筒761的内壁上,外调风换热片764的一端固定在外筒761的外壁上,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另一端靠近进风管支路2的内壁,第一力矩电机771固定在连接轴71的左端,传动齿轮组75包括第一齿轮751、第二齿轮752,齿套74呈筒状,齿套74的两端面均设置有一圈端面齿轮,各个齿套74分别通过转动轴承73转动安装在连接轴71上,连轴体762固定在齿套74上,相邻两个齿套74之间均设置有齿轮组,第一齿轮751、第二齿轮752均转动安装在连接轴71上,相邻两个齿套74中,位于左侧的齿套74的右端面和第一齿轮751啮合,位于右侧的齿套74的左端面和第二齿轮752啮合,同一传动齿轮组75内的第一齿轮751啮合和第二齿轮752相啮合,从而实现相邻两个齿套74之间的同向转动,并且可以通过位于左侧的齿套74的右端面和第一齿轮751的传动比ia,位于右侧的齿套74的左端面和第二齿轮752传动比ib,同一传动齿轮组75内的第一齿轮751啮合和第二齿轮752传动比ic,实现相邻两个齿套74的转动比为I,连轴体762的长度大于齿套74的长度,从而使得传动齿轮组75可以被连轴体762覆盖,从而可以方便相邻的连接筒76的内调风换热片763可以拼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力矩电机771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一端面齿轮盘772,第一端面齿轮盘772通过第一驱动齿轮775与最左端的齿套74的左端实现传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力矩电机771和最左端的齿套74之间的传动连接具 备减速的功能,从而可以适应更加精细、准确的齿套74角度调整,实现更加精细、准确的风流量调整,内调风换热片763沿连接轴7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从左至右,第n个齿套74相对第一个齿套74的速比为n:1,从而使得当第1个齿套74转动角度b°时,第2个齿套74、第3个齿套74、第4个齿套74......第n个齿套74的转动角度分别为(b*2)°、(b*3)°、(b*4)°......(b*n)°,最左端的连接筒76的内调风换热片763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一隔离板765,所述第一隔离板765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76长度,当调风换热段7处于初始位置时,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左端抵在第一隔离板765的正面上,从而使得内调风换热片763呈并排设置,当第一力矩电机771驱动最左端的齿套74转动时,从左至右内调风换热片763的转动角度依次增多,从而使得从左至右,内调风换热片763呈螺旋状,使得在调风换热段7的通风面积不断缩小,从而调节风流量的同时,可以增大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763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进风管支路2内的空气与排风管支路5内的空气的换热效果,当最左端的内调风换热片763转动角度为a°时,从左至右,相邻内调风换热片763的边沿相抵,第180/a个齿套74内的内调风换热片763转动的右端抵在第一隔离板765的背面,从而实现封闭调风换热段7,上述参数a的范围是,20≤a≤45,外调风换热片764沿连接轴71的轴线方向的投影呈a°的扇形,最左端的连接筒76的外调风换热片764上设置有向右延伸的第二隔离板766,所述第二隔离板766的长度等于180/a倍的连接筒76长度。采用上述结构,多个内调风换热片763转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通道,而且通道的大小和通道开口的大小呈规律变化,从而可以调节排风管支路5风流量的大小,同理,可以调节进风管支路2风流量的大小,并且多个内调风换热片763转动过程中,不断增加通道内的空气与内调风换热片763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通过内调风换热片763和外调风换热片764,实现排风管支路5和进风管支路2之间的热交换,从而降低进风管支路2、进风管支路2内部空气的温度差,并且由于上述结构可以实现在低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大程度换热,大风流量情况下实现更小程度的换热的策略,在需要大流量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换热结构对流量的不利影响,在低流量的情况下,可以保证较好的节能效果,因此可以在效率或效益中实现取舍,符合实验室的实际需求;,将调风换热段7设置在各个进风管支路2、排风管支路5,可以方便各个实验场所根据实验需求特点进行调节; 排风管支路5的风流量提高时,进风管支路2的风流量同步提高,排风管支路5的风流量降低时,进风管支路2的风流量同步降低,排风管支路5的风流量、进风管支路2的风流量的调节是同步进行的,有利于保持实验室内的气压平衡,维持较为合理的实验室内环境,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31呈平面,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31和外筒761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相邻的内调风换热片763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左端边沿始终抵在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31上,从而使得相邻的内调风换热片763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左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31和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左端边沿之间不会出现缝隙,从而防止气流从位于左侧的内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31和位于右侧的内调风换热片763的左端边沿之间流出,从而可以调整气流从螺旋状的通道内流动,减少了扰流和涡流,从而减少了通风阻力,利于形成稳定可控的气流,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41呈平面,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41和外筒761的右端面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相邻的外调风换热片764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左端边沿始终抵在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41上,从而使得相邻的外调风换热片764相对转动过程中,位于左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41和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左端边沿之间不会出现缝隙,从而防止气流从位于左侧的外调风换热片的右侧面7641和位于右侧的外调风换热片764的左端边沿之间流出,从而可以调整气流从螺旋状的通道外流动,减少了扰流和涡流,从而减少了通风阻力,利于形成稳定可控的气流。连接轴71的右端同时设置有一个第二力矩电机773,第二力矩电机773的转子上固定有第二端面齿轮盘774,第二端面齿轮盘774通过第二驱动齿轮776与最右端的齿套74的右端实现传动连接,进风管支路2的出气口内设置有第一气压传感器781,排风管支路5的进气口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782,第一气压传感器781和第二压力传感器782连接控制模块783,控制模块783连接排风器6、进风器3、第一力矩电机771和第二力矩电机773。采用这种结构,当连接筒76数量较多是,通过第二力矩电机773和第一力矩电机771同步作用,可以降低右侧末端位置的传动系统(包括第一齿轮751、第二齿轮752、齿套74)的所要承受的工作负载,从而可以设计较为长的调风换热段7,提高换热效果。进风管支路2上设置有供排风管支路5穿入和穿出的安装段管21,所述安装段管21由安装段管上部211和安装段管下部212构成, 安装段管上部211和安装段管下部212构成筒状的安装段管21,安装段管上部211上开设有穿入孔和穿出孔,安装段管上部211的两侧设置有上固定片213,和安装段管下部212的两侧设置有下固定片214,上固定片213和下固定片214通过螺栓固定,所述安装段管21通过法兰结构连接至进风管支路2。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可以上下方式拆开的安装段管上部211和安装段管下部212,为调风换热段7的安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述外筒761、连轴体762、内调风换热片763、外调风换热片764采用铜材质或铝合金材质一体式浇筑成型。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实验室的通风控制系统,包括主进风管、进风管支路、进风器、主排风管、排风管支路和排风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管支路上设置有一段用于调节风流量以及换热的调风换热段,调风换热段位于设置于进风管支路内,调风换热段包括连接轴、第一力矩电机、转动轴承、齿套、传动齿轮组以及连接筒,连接筒从左至右依次设置,多个内调风换热片转动过程中,可以形成螺旋状的通道,而且通道的大小和通道开口的大小呈规律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供热;炉灶;通风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