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设备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终端设备,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改善显示屏幕的
显示效果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诸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之类的终端设备正在变得普及。在这类
终端设备的使用中,在室外的强光条件下,往往很难看清终端设备的显示屏
幕。在现有技术中,为了确保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在强光条件下也能被用户
清楚地看到,往往需要增加终端设备的显示屏幕的亮度,而这不利地增加了
终端设备的功耗,并降低终端设备的续航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
终端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显示单元的外
表面对应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并且包括背光单元,其中所述背光单元至
少包括背光源以及导光板,并且所述导光板至少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相对,
其中所述壳体的至少第一侧面的至少第一区域为透明表面,所述第一区域允
许所述第一侧面之外的环境光照射到所述导光板。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遮光
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内侧,所述遮光单元配置来基于预设的控制信号
打开或闭合,其中在所述遮光单元打开时,所述第一侧面之外的环境光通过
所述第一区域以照射到所述导光板,以及在所述遮光单元闭合时,所述第一
侧面之外的环境光被所述遮光单元遮挡。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微透
镜单元,设置在所述遮光单元内侧,配置来调整通过所述第一区域的光线,
使得所述光线均匀照射到所述导光板。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进一步包括:环境
光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并且配置来产生表示所述终端设
备周围的环境光强度的环境光检测数据。控制单元,与所述遮光单元连接,
并且配置来基于所述环境光检测数据控制所述遮光单元的打开或闭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控制单元以预设的周期,基
于所述环境光检测数据判断所述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光强度;当控制单元确
定所述环境光强度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遮光单元发送指示
打开所述遮光单元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当控制单元确定所述环境光强度小
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向所述遮光单元发送指示关闭所述
遮光单元的第二控制信号。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微透镜单元为微透镜膜;以
及所述遮光单元为液晶薄膜。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当所述遮光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
控制信号时,所述遮光单元切换到透明状态;以及当所述遮光单元接收到所
述第二控制信号时,所述遮光单元切换到不透明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方框图;
图2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中的导光板、遮光单元
与微透镜单元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附图中,将相同的附图标记赋予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类似结构和功能的组成
部分,并且将省略关于它们的重复描述。
下面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这里,根据本发明
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之类的终端设备。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壳体1、显示单元2。
这里,壳体1可以由任意的材料实现,并且构成了终端设备的外壳,其
可以包括终端设备的正面(显示屏幕一侧)、背面(远离显示屏幕的一侧)以
及侧面部分。
显示单元2可以由任意类型的液晶屏幕(如,TFT、IPS、SLCD、LTPS)
实现,并且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内的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提供的数据显示图像
或视频。显示单元2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显示单元
2的外表面对应于壳体的正面。显示单元2可以包括背光单元。这里,背光
单元至少可以包括背光源(未示出)以及导光板21。由于显示单元2通常平
放在壳体1内,因此显示单元2中的导光板21可以与壳体1的四个侧面相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配置终端设备内的各个部件(如,主板、诸如处
理器、WiFi、GPS之类的功能元件)的位置,使得显示单元2中的导光板21
可以至少与壳体1的特定侧面彼此相对,并且二者之间不具有其它的部件。
下面如图1所示,将以特定侧面为壳体1的左侧面为例进行描述。在本示例
中,至少壳体1的左侧面的特定区域(下面可以称为透光区域)11可以为透
明表面。具体地,该透光区域11的透明表面可以通过任意的透明材料实现或
者可以通过在该特定区域开辟开口来实现。此外,该透光区域11可以是与导
光板21在壳体1内的位置对应的区域,并且二者具有相同或类似的长度。这
种情况下,终端设备外部的光(环境光)可以通过该透光区域11照射到导光
板21上,即该透光区域11允许该侧面之外的环境光照射到导光板21。
在上面描述了特定侧面为壳体1的左侧面的示例,需要注意的是,根据
壳体1内的部件的布局,特定侧面可以是壳体1的四个侧面中的任意一个侧
面或多个侧面。此外,优选地,为了防止背光源的光直接射出该特定侧面,
该特定侧面可以是背光源所在的侧面的相对侧或相邻侧,即,不在背光源所
在的侧面设置透光区域11。另外,优选地,为了防止用户握持终端设备时透
光区域被手部遮挡,该特定侧面还可以是终端设备的顶部和/或底部侧面(边
框)。
通过上述配置,在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光很强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周围
的环境光可以通过壳体1的特定侧面照射到导光板21上,由此可以增加导光
板21的亮度并提高显示单元2的整体亮度以及显示效果,而无需增加终端设
备的功耗。
此外,为了防止在环境光相对较暗时导光板21的一部分光通过透光区域
11漏出终端设备,还可以在透光区域处设置遮光单元、微透镜单元等部件。
下面将参照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图2是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中的导光板、遮光单元与微透镜单元之间的关系的示
意图。这里,为了使导光板、遮光单元与微透镜单元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楚,
在图2中并未示出图1的壳体1以及透光区域11。
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遮光单元22,设置透光区域11内侧
(靠近导光板21一侧),并且遮光单元22可以基于预设的控制信号打开或闭
合。根据本实施例,在遮光单元22打开时,特定侧面之外的环境光可以通过
透光区域以照射到导光板21,而在遮光单元22闭合时,特定侧面之外的环
境光被遮光单元22遮挡以至于环境光无法达到导光板21,并且来自导光板
21的光也无法通过透光区域射出终端设备。
具体地,遮光单元22可以是液晶薄膜,其可以基于预设的控制信号打开
(变为透明)或闭合(变为不透明),并且其面积与透光区域11相同或稍大
于透光区域11以完全覆盖透光区域11。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遮光单元22
不限于液晶薄膜,并且任何能够基于控制信号打开或闭合的超薄开关(如,
微开关阵列)都可以用作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遮光单元22。
在遮光单元22为液晶薄膜的示例中,预设的控制信号可以由终端设备基
于其周围的环境光的强度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环境光
检测单元(未示出)以及控制单元(未示出)。该环境光检测单元可以由任意
的环境光传感器实现,并且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第一表面(显示单元2一侧)。
环境光检测单元可以产生表示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光强度的环境光检测数据。
控制单元可以由任意的处理器、微处理器实现,并且可以基于预设的程
序的控制执行预设的处理。控制单元可以与遮光单元22连接,并且可以基于
来自环境光检测单元的环境光检测数据控制遮光单元22的打开或闭合。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控制单元可以以预设的周期(如,
1~5秒)基于环境光检测数据判断终端设备周围的环境光强度。当控制单元
确定环境光强度大于预设的阈值时,控制单元向遮光单元22发送指示打开遮
光单元22的第一控制信号。此外,当控制单元确定环境光强度小于或等于该
预设的阈值时,控制单元向遮光单元22发送指示关闭遮光单元的第二控制信
号。这里,预设的阈值可以基于经验值设置,例如,在室内中显示单元2的
亮度通常足以使用户看清其显示的内容,因此可以将预设的阈值设置为
10000lux。具体地,在控制单元基于所获得的环境光检测数据确定环境光强
度大于10000lux时,控制单元向遮光单元22发送指示打开遮光单元22的第
一控制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在遮光单元22接收到该第一控制信号时,遮光
单元22(液晶薄膜)切换到透明状态,以使终端设备外部的环境光通过透光
区域11照射到导光板21。此外,在控制单元确定环境光强度小于或等于
10000lux时,控制单元向遮光单元22发送指示关闭遮光单元的第二控制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在遮光单元22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遮光单元22切换到
不透明状态,以阻止导光板21的光通过透光区域11射出终端设备。这里,
需要注意的是,只要能够区分强光环境以及弱光环境,还可以将预设的阈值
设置为其它的值。
通过上述配置,在环境光的强度足够强时,通过打开遮光单元22来将终
端设备周围的环境光经由壳体1的特定侧面照射到导光板21上,由此可以增
加导光板21的亮度并提高显示单元2的整体亮度以及显示效果。此外,在环
境光的强度较弱时,通过关闭遮光单元22阻止导光板21的光漏出终端设备,
从而避免显示单元2的亮度降低以及漏光等问题。
在上面描述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如
图2所示,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微透镜单元23。微透镜单元23可以由微透
镜膜实现,并且可以设置在遮光单元22内侧,也就是说,微透镜单元23可
以设置在遮光单元22以及导光板之间。根据本实施例,微透镜单元23可以
用于调整通过透光区域11的光线,使得光线均匀照射(或会聚)到导光板
21。可以根据透光区域11与导光板21之间的距离以及透光区域11和导光板
21的大小来调整微透镜单元23的焦距之类的光学参数,使得通过透光区域
11的光线能够均匀照射(或会聚)到导光板21。这里,由于诸如智能手机或
平板电脑之类的终端设备的尺寸多种多样,因此只要保证微透镜单元23能够
将通过透光区域11的光线能够均匀照射(或会聚)到导光板21,本发明不
对微透镜单元23的大小以及光学参数进行限定,并且其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
围内。
另外,还可以使用具有单向通过属性的微透镜单元23。具体地,该微透
镜单元23可以允许终端设备外侧的光照射到导光板21而阻止来自导光板21
的光通过透光区域,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终端设备防漏光的能力。
在上面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
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
组合或子组合,并且这样的修改应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