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线缆夹具组件、电梯装置和方法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随行线缆夹具组件、电梯装置和制造电梯的方法,该
电梯例如是安装在建筑物中并且适于乘客运送和/或货物运送的电梯,
并且在该方法和该电梯装置中电梯是在其建造期期间已经被/可以被
投入服务使用的电梯、特别是适于运送乘客和/或物品的电梯。
背景技术
在所谓的跃层电梯(jump-lift)中,在电梯井道的完整长度完工
之前已经将电梯井道投入使用。在电梯井道的已经完工的底部部分中
移动的电梯轿厢服务建筑物的较低楼层上的人的同时,建造电梯井道
的顶部部分。在跃层电梯中,在电梯井道的底部部分中移动的电梯轿
厢在建造期使用期间被悬置在由电梯井道中的支撑平台支撑的曳引
绳支撑和移动,该绳利用通常被支撑在支撑平台上的曳引机移动。在
电梯井道的位于该支撑平台上方的部分中完成安装工作。
一般情况下,在跃层电梯中,在电梯井道的较低部分中移动的电
梯轿厢由在井道中被定位在轿厢上方的可移动支撑平台支撑。轿厢在
建造期使用期间经常利用被支撑在该支撑平台上的曳引机移动,但是
也存在着用于曳引机的可供选择的定位。从可移动平台或电梯井道中
的相应物执行在电梯井道的位于该支撑平台上方的部分中的安装工
作,该安装工作除了其他事项以外还包括电梯井道中的导轨和电气化
的安装。当位于支撑平台上方的建造中的电梯井道达到了完工的充分
阶段时,可以将电梯井道的已完工部分投入使用。在该情况中,执行
跃层提升,其中使支撑平台升高并安装至电梯井道中的更高定位。
随行线缆被固定至乘客运送电梯和/或货物运送电梯的轿厢,电梯
轿厢经由该随行线缆与电梯控制中心连接。随行线缆典型地是扁平线
缆并且包括电导体和由保护性包层包围的承担负载的承载件。随行线
缆用于动力传输并且利用它将必要的电能供给至电梯轿厢并利用它
在诸如电梯呼梯按钮、通信装置和显示器等的电梯轿厢的信令装置和
电梯的控制系统等之间传输数据。随行线缆的承载部件常常是包括钢
芯和绕着钢芯缠绕股的钢绳承载件、典型地是6股或8股的钢绳。随
行线缆典型地在绳承载件的第一端被固定至电梯轿厢,并且在第二端
通过随行线缆夹具被固定至电梯井道。
电梯安全规范要求随行线缆由它们的整体式钢绳来支撑。在现有
技术中,这通过将绝缘层剥掉并且利用专用夹具将绳固定来实现。在
跃层电梯的状态下,使用已知随行线缆夹具解决方案的问题是随行线
缆被破坏并且使用不安全。尤其是在跃层电梯中,每次使支撑平台和
机房在不切开绝缘层的情况下升高时都必须使随行线缆延长。
发明内容
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解决了在前面描述的已知解决方案的缺陷
以及在后面讨论的问题。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介绍了在跃层电梯的随
行线缆的夹持方面做出改进的随行线缆组件和跃层电梯。本公开的目
的之一在不用剥掉随行线缆的绝缘层的情况下提高在使用跃层电梯
时特别是在跃层期期间的安全性。其中呈现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这
有利于允许在每次使支撑平台和机房升高时在不用切开绝缘层并破
坏随行线缆的情况下使随行线缆延长。
在将线缆延长的过程期间,一个或多个、例如两个楔夹具被用于
管理线缆环。一旦线缆处于其新位置,外部的“夹子”(pinch)夹具
被施加至线缆的在绝缘夹套内的钢绳正上面的边缘。
为了遵循安全要求,设计出了新型的随行线缆夹具,其利用施加
在线缆绝缘层的外侧上的压缩配合对由其整体式钢绳制成的线缆进
行支撑。
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被指向于一种新的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其将
电梯随行线缆固定至固定基部、诸如固定至在井道中的用于支撑可在
井道中移动的至少一个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至少一个电
梯单元至少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被安装在建筑物中并且适于电梯
的制造期间的乘客运送和/或货物运送。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包括:随行
线缆,在线缆横断方向上其宽度大于其厚度,该线缆包括具有第一平
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的绝缘夹套、用于在电梯轿厢与固定基部之间
传输电能和数据的导体、以及用于将随行线缆在其第一端固定至电梯
轿厢并且在其第二端固定至固定基部的一个或多个承载元件,一个或
多个承载元件的长度基本上是随行线缆的长度;与绝缘夹套的第一平
坦表面接触的第一板元件;与绝缘夹套的第二平坦表面接触的第二板
元件;和在第一板元件与第二板元件之间的间隔元件。随行线缆夹具
组件包括间隙,所述随行线缆穿过该间隙,并且在该间隙中所述随行
线缆被布置成:在不用切开绝缘夹套的情况下通过将所述第一板元件
和第二板元件加压至随行线缆的在绝缘夹套内的承载元件正上面的
边缘而在第一板元件与第二板元件之间将随行线缆锁定在其位置上。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组件包括诸如螺栓和螺母等的可调锁
定件,随行线缆通过该可调锁定件被布置成在第一板元件与第二板元
件之间将随行线缆夹在其位置上。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随行线缆可在电梯轿厢与诸如在井道
中的用于支撑至少包括电梯轿厢的可在井道中移动的所述至少一个
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的固定基部之间在其长度上连续地
延长。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例如,随行线缆是通过使线缆从被安
置于井道中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的诸如顶部附近的卷筒架上的在
原地转动的线缆卷筒上排出而被给送至电梯。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板元件和所述第二板元件具有用
于接收所述随行线缆的向内开口的中空空腔,并且向内开口的中空空
腔被适配成靠着所述随行线缆的具有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
的绝缘夹套而通过。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间隔元件是具有矩形截面的长形平坦
元件,并且间隔元件在所述第一板元件与所述第二板元件之间的厚度
大于随行线缆的承载元件的直径。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包括夹具固定板,
在夹具固定板处固定所述第一板元件。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包括夹具固定板,
夹具固定板包括用于管理线缆环的一个或多个楔夹具。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板元件和第二板元件、间隔元件、
楔夹具和可调锁定件由例如钢或铝的金属材料制成。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第一板元件、第二板元件、间隔元件
和/或楔夹具由诸如玻璃或碳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非金属材
料制成。因此随行线缆夹具可以被制得更轻。
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被指向于一种新的电梯装置,所述电梯被安
装在建筑物中并且适于电梯的制造期间的乘客运送和/或货物运送,电
梯装置包括:电梯井道;可在井道中移动的至少一个电梯单元,该至
少一个电梯单元至少包括电梯轿厢;在井道中的用于支撑可在井道中
移动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随行线缆,在
线缆横断方向上其宽度大于其厚度,该线缆包括具有第一平坦表面和
第二平坦表面的绝缘夹套、用于在电梯轿厢与诸如在井道中的用于支
撑可在井道中移动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
等的固定基部之间传输电能和数据的导体、和用于将随行线缆在其第
一端固定至电梯轿厢并且在其第二端固定至固定基部的一个或多个
承载元件,一个或多个承载元件的长度基本上是随行线缆的长度,以
及随行线缆夹具。随行线缆通过上述随行线缆夹具组件被固定至固定
基部、诸如被固定至在井道中的用于支撑可在井道中移动的所述至少
一个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在井道中的用于支撑可在井道中移动
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包括电梯控制中心
或曳引机。
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被指向于一种建造电梯的方法,该电梯被布
置成在建造期期间包括:电梯井道;可在井道中移动的至少一个电梯
单元,该至少一个电梯单元至少包括电梯轿厢;在井道中的位于电梯
轿厢上方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
用于在电梯轿厢与诸如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的固定基部之间传输电
能和数据的随行线缆;和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在该方法中执行至少以
下操作:
a)将电梯轿厢用于运送乘客和/或物品,并且此后
b)在井道中将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提升得更高,并且此后
c)将电梯轿厢再次用于运送乘客和/或物品,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方法进一步包括操作x,其中使将随
行线缆固定至固定基部、诸如固定至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的随行线缆
夹具释放并且使随行线缆在其长度上延长,随行线缆可在电梯轿厢与
固定基部之间在其长度上连续地延长,并且其中通过如上所述的随行
线缆夹具组件将随行线缆固定至其固定基部。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在操作x中,随行线缆被设定为例如
通过将随行线缆扔到井道内,并且通过使线缆从被安置于井道中的第
一可移动支撑结构的诸如顶部附近的卷筒架上的在原地转动的线缆
卷筒排出而在井道中延长。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将操作x执行多次以逐渐地在第一可
移动支撑结构下方产生更多空间,并且在执行了操作x之后,将第二
支撑结构从位于井顶结构上方的早期安装位置向上移动至在井道中
的较高安装位置以用于随后的操作x,在这之后再次执行至少操作x。
上面任何位置所描述的电梯例如但不是一定安装在建筑物内。轿
厢例如布置成服务两个或更多的层站。轿厢例如布置成响应于来自层
站的呼梯和/或来自轿厢内的目的地命令以便服务于层站上和/或电梯
轿厢内的人。例如,轿厢具有适于接收乘客或乘客们的内部空间。
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可以避免绝缘层的任何切口以便防止
随行线缆的任何不安全的使用。
附图说明
在下面,将借助于示例并且参照附图更加详细地描述至少一些示
例实施例,其中:
图1示意性地图示出实施了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方法的根
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电梯装置。
图2图示了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被固定在固定基部中的随
行线缆夹具。
图3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随行线缆夹具组
件的截面。
图4图示了用于图1的电梯装置的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随
行线缆夹具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图示的是:在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被布置
成在建造期期间包括井道S和可在井道S中移动的电梯单元,电梯单
元是用于运送乘客和/或物品的电梯轿厢C。如所描绘出的,电梯装置
也可以另外地包括诸如配重CW等的其他可移动电梯单元。电梯装置
进一步包括在井道中位于电梯轿厢C上方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
用于支撑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C、CW,在该情况中,绳索R连接
在电梯单元与支撑结构2之间。电梯装置进一步包括在井道S中位于
支撑结构2上方的、与可移动支撑结构2分开的井顶结构4,和在井
道S中的用于在井道S中将可移动井顶结构4提升得更高的提升布置
41、42、5。井顶结构4是可移动井顶结构,并且提升布置41、42、5
包括被安装在井道S中位于可移动井顶结构4上方的第二可移动支撑
结构5,提升布置41、42、5被布置成从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取得
支撑以用于可移动井顶结构4的所述提升。井顶结构4可以与可移动
支撑结构2分开地被向上提升以便在它们之间产生空间。在该方法中,
电梯轿厢C用于运送乘客和/或货物(a)。可以在在电梯井道S的底
部部分中移动的电梯轿厢C已经服务建筑物的较低楼层上的人的同
时建造电梯井道S的位于支撑结构2上方的顶部部分。当位于第一可
移动支撑结构2上方的建造中的电梯井道达到了完工的充分阶段时,
可以将电梯井道S的已完工部分投入使用。在该情况中,将电梯轿厢
从所述使用中取走并且执行跃层提升,其中将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
提升(b)并且将其安装至电梯井道中的更高位置。此后,将电梯轿
厢C投入到所述使用中用于运送乘客和/或物品(c)。图1还示出了
井顶结构4和支撑结构2之间的第三支撑结构3,从该第三支撑结构
3取得支撑以用于b中的第一支撑结构2的提升。可以利用提升装置
31来执行第一支撑结构2的提升,提升装置31利用绳系统32向上拉
动第一支撑结构2。提升装置可以与第一或第二支撑结构为一体。然
而,由于存在可供选择的布置,支撑结构2的提升不需要以该特定的
方式进行。在b之前,可以从井顶结构4取得支撑而在井道中将第三
支撑结构3提升得更高。为此目的,可移动井顶结构4可以包括经由
绳系统连接/可连接至第三支撑结构3的提升装置。图1还示出了位于
可移动井顶结构4下方的可移动工作平台61,通过在轿厢C的所述
使用期间在工作平台上作业而从该可移动工作平台61安装电梯结构。
通过从安装在工作平台61上方的可移动井顶结构4取得支撑而使工
作平台移动。为了使得能够进行第三可移动支撑结构3的提升,可移
动工作平台61可以在提升的时间段内被连接至第三可移动支撑结构
3。提升装置不需要被定位成与可移动井顶结构为一体,而是可以被
定位成与工作平台61为一体。
当执行了合适数量的跃层提升(操作a至c的循环)、例如支撑
结构2变得靠近所述井顶结构4时,在井道S中将可移动井顶结构4
提升得更高以便在其下方产生更多空间。为此目的,将井顶结构4做
成具有支撑件t的可移动井顶结构,支撑件t可转变成它们不阻挡可
移动井顶结构4的竖直移动的状态,如可横向上伸出的支撑元件。
图2图示了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被固定至第一可移动支撑结
构2的随行线缆夹具1。图4图示了用于图1的电梯装置的根据至少
一些示例实施例的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在操作x中,打开将随行线缆
T固定至固定基部(诸如支撑着曳引机25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
等)的随行线缆夹具1,并且使随行线缆T在其长度上延长,随行线
缆T在电梯轿厢C与固定基部之间在其长度上可连续地延长。在操作
x中,随行线缆T被设定为例如通过将随行线缆T扔到井道S内并且
通过使线缆T从被安置于诸如井道S中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的顶
部附近的卷筒架(reelingrack)上的在原地转动的线缆卷筒6排出而
在井道S中延长。在操作x中,在随行线缆T被延长至其与第一可移
动支撑结构2在井道S中的位置对应的长度之后,通过随行线缆夹具
1将随行线缆T固定至其固定基部上,如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
执行操作x多次以逐步地在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下方产生更多空
间,并且在执行了操作x之后,执行使第二支撑结构5从位于井顶结
构上方的早期安装位置向上移动至井道中的更高安装位置以用于随
后的x的操作,这之后再次执行操作x。
从安装在井道S中位于井顶结构4上方的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
取得用于提升的支撑而将可移动井顶结构4在井道S中提升。如图所
示,在可移动井顶结构4提升之前,已将支撑件t转变成未锁定状态。
该操作在当支撑结构2已被升高得如此靠近井顶结构4以至于在它们
之间需要更多空间时完成。为了提升可移动井顶结构4的另一原因可
以是需要在井顶结构4的当前水平高度上方持续进行电梯组成部件的
安装工作。可移动井顶结构4的提升被布置成在不对井顶结构4实质
性拆解的情况下完成,这可以通过支撑件t来实现。
利用在井道S中的提升布置41、42、5来提升可移动井顶结构4。
提升布置41、42、5包括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以及例如还有绳42
和提升装置41。可选地,可以使用其他提升结构来代替绳42和装置
41。为了能够实现随后的操作,将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安装在井道
S中的位于可移动井顶结构4上方的安装位置A或B中,如图1所示。
该安装可以在合适的时刻完成。在图1中,安装位置A图示了可能用
于第一次将安装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所在的安装位置。安装位置B
图示了在安装位置A之后将安装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所在的安装位
置,因此比安装位置A高。在两种情况中,可以通过将第二可移动支
撑结构5从其早期位置提升至其安装位置A或B的水平高度而使提
升布置延长至安装位置A或B的水平高度用于随后的操作。这可以
通过执行例如操作e来完成。该操作可以执行一次或者可选地执行多
次以逐步在井顶结构4下产生更多空间。在多次操作的情况中,在执
行了前一操作之后,将提升布置提升以延长至安装位置B的水平高度
用于随后的操作。这例如通过使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从其早期安装
位置A向上移动至井道S中的较高安装位置B的操作e来完成。
在操作e中,将提升布置41、42、5提升以延长至安装位置A或
B的水平高度用于随后的操作。安装位置A、B的所述水平高度位于
可移动井顶结构4的水平高度上方。该提升例如至少部分地由人手动
地、例如通过用绳或等效物搬运或向上拉来完成。因此,在井道S中
使支撑点移动得更高不需要复杂的提升系统。人可以爬上梯子或楼梯
L直到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的期望的安装位置A或B的水平高度。
人可以搬运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直到该水平高度(一体件或多个)
并将其安装至用于提升的位置。
例如,在各操作之后,例如通过使防水膜延长以延长直到井道S
的表面而用井顶结构4将井道防水密封。在提升可移动井顶结构4之
后,可以执行包括操作a至c的操作一次或多次循环,因为现在两者
之间有更多空间。在所述循环/多个循环之后,可以再次执行操作e
和x。通过执行合适次数的操作序列(n次(a+b+c)+e+x),可以在
井道中将结构2和4提升至所需要的高度。
如上所述,第二支撑结构5是可移动的。这意味着它可以以可拆
卸的方式支撑在井道S中的不同竖直位置中。它可以做成呈静置在诸
如井道的结构的上表面和层站门开口的门槛等的电梯的不动的支撑
结构顶部的梁的形式,该梁例如自由静置或以可释放地固定方式静
置。井顶结构4也是可移动的。这意味着它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支撑
在井道中的不同竖直位置中。为此目的,建造期电梯例如已布置成包
括用于将井顶结构4支撑为在电梯井道S中不动的支撑件t,该支撑
件t可在井顶结构4被支撑为不动所处的状态I与井顶结构4未被支
撑为不动所处的状态II之间转变。当处于状态II时,支撑件t不阻挡
井顶结构在井道S中的指向向上的竖直运动。第一支撑结构2和/或
第三支撑结构3例如被做成与可移动井顶结构4对应的方式可移动。
图3示意性地图示了根据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的随行线缆夹具组
件的截面。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包括:随行线缆T,其宽度大于在线缆
横断方向上的其厚度,该线缆包括具有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
的绝缘夹套18、用于在电梯轿厢与固定基部之间传输电能和数据的导
体14和用于将随行线缆在其第一端固定至电梯轿厢C并且在其第二
端固定至固定基部2的基本上是随行线缆T的长度的一个或多个承载
元件13、13’;与绝缘夹套18的第一平坦表面接触的第一板元件11;
与绝缘夹套18的第二平坦表面接触的第二板元件11’;以及第一板元
件与第二板元件11、11’之间的间隔元件12、12’。随行线缆夹具组件
包括所述随行线缆穿过所在的间隙,并且在该间隙中所述随行线缆被
布置成通过将所述第一板元件和第二板元件11、11’加压至随行线缆
在绝缘夹套18内的承载元件13、13’正上面的边缘而在第一板元件
11和第二板元件11’之间在其位置上被锁定,而不用切开绝缘夹套18。
组件包括诸如螺栓和螺母等的可调锁定件17,随行线缆T通过该
可调锁定件被布置成在第一板元件11与第二板元件11’之间在其位置
上被夹住。
随行线缆T可在其长度上在电梯轿厢C与用于对至少包括电梯轿
厢C在内的可在井道S中移动的所述至少一个电梯单元进行支撑的诸
如井道S中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等的固定基部之间连续地延长。
通过使线缆T从被安置在井道S中的第一可移动支撑结构2顶部的卷
筒架上的在原地转动的如图1中示出的线缆卷筒6排出而将随行线缆
T给送至电梯。
第一板元件11和所述第二板元件11’具有用于接收所述随行线缆
T的向内开口的中空空腔,并且向内开口的中空空腔被适配成靠着所
述随行线缆T的具有第一平坦表面和第二平坦表面的绝缘夹套18而
通过。
间隔元件12、12’是具有矩形截面的长形平坦元件,并且间隔元
件12、12’在所述第一板元件11与所述第二板元件11’之间的厚度大
于随行线缆T的承载元件13、13’的直径。随行线缆夹具组件包括第
一板元件11被固定所在的夹具固定板16。随行线缆夹具组件还包括
具有用于管理线缆环的一个或多个楔夹具15的夹具固定板16。
第一板元件和第二板元件11、11’、间隔元件12、12’、楔夹具15
和可调锁定件17由金属材料、例如钢或铝制成。在至少一个示例实
施例中,第一板元件11、第二板元件11’、间隔元件12、12’和/或楔
夹具15由诸如塑料、玻璃或者碳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等的非金
属材料制成。
支撑件t例如包括可在横向上伸出的支撑元件,例如如图中所描
绘出的。当处于支撑状态I时,各支撑元件可以在诸如电梯井道结构
的上表面或层站门开口的门槛等的电梯的不动的支撑结构顶部伸出。
为此目的,井道S可以设计成间隔地具有支撑结构。例如,可以在井
道壁上做出槽架(pocket)。支撑元件可以形成为可通过直线运动或通
过枢转而在横向上伸出并缩回至非伸出状态。支撑元件例如可以能够
被锁定为伸出的和/或收缩的状态。在图1中,支撑元件可通过直线运
动在所述位置之间移动。可选地,支撑件t可以具有不同设计。示例
的可选设计可以是,使得支撑件t是被布置成当处于状态I时夹持住
电梯导轨并且当处于状态II时不夹持的夹持器。这样的夹持器例如可
以呈楔入型夹持器的形式,其具有被布置成如果夹持器向下移动时则
楔入导轨与夹持器的向上逐渐变细的壳体表面之间的楔入部,由此利
用了电梯安全传动装置所众所周知的结构。
如上所述,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例如可由人携带或者包括可拆
卸地连接的多个可由人携带的部件。因此,它可以由人一整件或多个
地被从较低水平高度提或拉到作为其新安装位置的水平高度A或B。
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5例如呈梁的形式。因此它是简单的并且可以以
低重量做成刚性且可靠的。可以由木头和/或金属做出轻但刚性的梁结
构5。第二可移动支撑结构的重量为在重量上至多35kg、例如至多
25kg、例如至多20kg,或者第二支撑结构包括各具有至多35kg、例
如至多25kg、例如至多20kg的重量的多个可拆卸地连接的部件。
可移动井顶结构例如为使得用于提升井顶结构4的提升装置41
在可移动井顶结构4的统一体中。此外,井顶结构4也可以包括用于
例如用绳索来提升位于井顶结构4下方的工作平台61的提升装置。
可移动井顶结构4例如还包括用于提升装置的动力供给f,动力供给
例如是电动力供给线并且提升装置41是电提升装置。因此提升装置
41可以被容易地访问用于使用或维修。还有,以该方式动力给送是简
单的并且例如仅用一根线就提供了用于多个装置的动力。提升装置41
例如可经由平台访问并且例如被固定至平台44。提升装置41例如可
例如经由控制线缆或无线连接而被远程控制。
部件32、42例如是诸如金属绳等的绳,但可以使用诸如带或链
等的等效柔性构件。相应地,绳索R可以由绳或等效组成部件形成。
关于术语便携结构其意味着可以由人手动地提升、特别是由人向上拉
或携带结构。在所描述的至少一些示例实施例中,绳42的端部被连
接至结构5使得曳引比率为1:1。然而,这不是必要的,因为可选地、
绳42可以通过滑轮被连接至结构5使得获得2:1的曳引比率或者通过
多个滑轮连接使得获得甚至更高的比率。应该理解的是,以上描述和
附图仅旨在说明示例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
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实施发明性的概念。本公开及其示例实施例不限于
上述示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