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制冷部件及磁制冷设备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制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磁制冷部件及磁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磁热效应是磁性材料在磁化和退磁过程中由于内部磁熵变化而引起材料吸放热的一种性质,是材料的一种固有特性,磁制冷就是通过材料的磁热效应来实现制冷目的的,是一种具有环保、节能的新技术,而磁制冷设备便是采用磁热效应进行制冷。
目前,磁制冷设备通常包括热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热交换液驱动泵和磁制冷部件,而磁制冷部件包括磁场系统和磁制冷床,磁制冷床中填充中磁工质,通过磁场系统对磁制冷床进行励磁和消磁,以实现磁制冷床中的磁工质制冷和制热。根据励磁和消磁的具体运行形式不同,磁制冷部件分为:旋转式磁制冷部件和往复式磁制冷部件。对于旋转式磁制冷部件,在工作过程中通过电机驱动磁场系统或磁制冷床旋转360°,实现磁工质的励磁和消磁,磁工质将会进行吸热和放热两个过程。现有技术中的磁制冷部件通常采用一个磁场系统对应对一个磁工质床进行励磁消磁,而在磁场系统变化周期内,磁工质床将进行制冷和制热两个过程,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制冷,导致现有技术中的磁制冷部件制冷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磁制冷部件及磁制冷设备,以提高磁制冷部件制冷效率。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磁制冷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轴和两个磁制冷组件,所述转轴上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转轴的旋转臂,所述旋转臂的端部设置有背向设置的两个安装槽,所述转轴和所述旋转臂均为隔磁体,所述安装槽中设置有导磁体;两个所述磁制冷组件分布在所述旋转臂的两侧,所述磁制冷组件包括磁场系统、导磁体组件和多个磁制冷床,所述导磁体组件包括中间导磁体和多个侧部导磁体,所述中间导磁体和所述侧部导磁体位于所述磁场系统中,所述侧部导磁体位于所述中间导磁体和所述磁场系统之间,所述磁制冷床位于对应的所述侧部导磁体和所述中间导磁体之间,所述转轴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所述中间导磁体之间,所述导磁体与对应侧的所述磁制冷组件接触;对于单个所述磁制冷组件,对应的所述导磁体与中间导磁体接触磁导通并交替与各个所述侧部导磁体接触磁导通。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其中一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旋转臂的一端部,另一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旋转臂的另一端部;或者,两个所述安装槽位于所述旋转臂的同一端部上。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隔磁板,所述旋转臂和所述隔磁板为一整体结构并形成圆盘结构;所述圆盘结构的圆周分布有齿结构。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所述磁场系统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磁体,所述导磁体组件包括两个侧部导磁体,所述侧部导磁体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磁体上。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所述磁场系统为筒形磁体,所述侧部导磁体固定在所述筒形磁体的内壁上,所述中间导磁体为圆柱结构。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所述中间导磁体的端部开设有轴孔,所述转轴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轴孔中。
如上所述的磁制冷部件,所述磁制冷床一端部设置有与所述磁制冷床内部连通的端口,所述磁制冷床内的一端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两个所述端口之间将所述磁制冷床内部分隔成连通的两条热交换液流道,所述热交换液流道中填充有磁工质。
一种磁制冷设备,包括热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和热交换液驱动泵,还包括上述磁制冷部件,所述磁制冷部件中的磁制冷床、所述热端散热器、所述冷端散热器和所述热交换液驱动泵连接在一起构成热交换液循环流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磁制冷部件及磁制冷设备,通过在磁场系统中设置导磁体组件,导磁组件能够改变磁场系统产生的磁通路径,转轴转动过程中导磁体交替与侧部导磁体接触,使得中间导磁体交替与各个侧部导磁体磁导通,在此过程中,与中间导磁体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和中间导磁体之间形成消磁空间,而未与中间导磁体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和中间导磁体之间形成励磁空间,从而使得一个磁场系统能够通过导磁体组件同时对多个磁制冷床提供变化磁场,使得不同位置处的磁制冷床交替进行励磁和消磁以完成制热和制冷过程,从而在磁场系统变化周期内,不同的磁制冷床可以交替进行制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磁制冷部件制冷效率,以确保磁制冷设备具有较强的制冷能力。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仅需要驱动转轴转动便可以实现磁制冷床的磁场改变,而磁场系统和磁制冷床均保持不动,一方面可以方便热交换液进出磁制冷床,简化磁制冷设备整体热交换液管路的连接,提高运行可靠性、另一方面单独驱动转轴转动有效的降低了能耗;同时,由于采用一个磁场系统对多个磁制冷床进行励磁和消磁,而无需针对每个磁制冷床对应配置磁场系统,大大简化了磁制冷设备的整体结构,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并提高了能效比。与此同时,两个对称设置的磁制冷组件能够在转轴旋转周期中,两个导磁体始终能够为两个磁制冷床进行消磁制冷,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制冷效率并降低了能耗。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的俯视图一;
图3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的俯视图二;
图4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中转轴的主视图;
图5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中转轴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中磁制冷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处于状态一的参考图;
图8是本发明磁制冷部件实施例处于状态二的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包括转轴1和两个磁制冷组件2,转轴1上设置有垂直于转轴1的旋转臂11,旋转臂11的端部设置有背向设置的两个安装槽(未图示),转轴1和旋转臂11均为隔磁体,安装槽中设置有导磁体12;两个磁制冷组件2沿旋转臂11延伸方向分布在旋转臂11的两侧;磁制冷组件包括磁场系统21、导磁体组件和多个磁制冷床24;导磁体组件包括中间导磁体22和多个侧部导磁体23,中间导磁体22和侧部导磁体23位于磁场系统21中,侧部导磁体23位于中间导磁体22和磁场系统21之间,磁制冷床24位于对应的侧部导磁体23和中间导磁体22之间,转轴1可转动的设置在两个中间导磁体22之间,导磁体12与对应侧的磁制冷组件2接触;对于单个磁制冷组件2,对应的导磁体12与中间导磁体22接触磁导通并交替与各个侧部导磁体23接触磁导通。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中的转轴1能够相对于中间导磁体22进行转动,使得旋转臂11在转动过程中带动导磁体12依次与对应侧的侧部导磁体23接触。以下以单个磁制冷组件2为例进行说明,导磁体12与对应侧的磁制冷组件2中的与对应侧的中间导磁体22始终接触保持磁导通,在转轴1转动后,旋转臂11带动导磁体12依次交替的与对应的侧部导磁体23接触,使得侧部导磁体23依次交替的与中间导磁体22磁导通,其中,与中间导磁体22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23与中间导磁体22之间形成消磁空间,而未与中间导磁体22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23与中间导磁体22之间形成励磁空间。在转轴1转动过程中,磁制冷床24将进行励磁和消磁处理,而在此过程中,磁制冷床24将对应的进行制热和制冷。由于采用一个磁场系统21便可以完成多个磁制冷床24的励磁和消磁,可以有效的提高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的制冷效率。另外,在使用过程中,仅需要驱动转轴1进行转动,相比于现有的磁制冷部件需要驱动磁制冷床或磁场系统转动而言,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能够更有效的降低能耗。并且,磁场系统21和磁制冷床24均保持不动,可以方便的热交换液进出磁制冷床24。
其中,对于旋转臂11上设置的安装槽,其中一安装槽位于旋转臂11的一端部,另一安装槽位于旋转臂11的另一端部,也就是说,旋转臂1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导磁体12;或者,两个安装槽位于旋转臂11的同一端部上,也就是说,两个导磁体12位于旋转臂11的同一端部上。
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通过在磁场系统中设置导磁体组件,导磁组件能够改变磁场系统产生的磁通路径,转轴转动过程中导磁体交替与侧部导磁体接触,使得中间导磁体交替与各个侧部导磁体磁导通,在此过程中,与中间导磁体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和中间导磁体之间形成消磁空间,而未与中间导磁体磁导通的侧部导磁体和中间导磁体之间形成励磁空间,从而使得一个磁场系统能够通过导磁体组件同时对多个磁制冷床提供变化磁场,使得不同位置处的磁制冷床交替进行励磁和消磁以完成制热和制冷过程,从而在磁场系统变化周期内,不同的磁制冷床可以交替进行制冷,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磁制冷部件制冷效率,以确保磁制冷设备具有较强的制冷能力。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仅需要驱动转轴转动便可以实现磁制冷床的磁场改变,而磁场系统和磁制冷床均保持不动,一方面可以方便热交换液进出磁制冷床,简化磁制冷设备整体热交换液管路的连接,提高运行可靠性、另一方面单独驱动转轴转动有效的降低了能耗;同时,由于采用一个磁场系统对多个磁制冷床进行励磁和消磁,而无需针对每个磁制冷床对应配置磁场系统,大大简化了磁制冷设备的整体结构,缩小了整体的体积,并提高了能效比。与此同时,两个对称设置的磁制冷组件能够在转轴旋转周期中,两个导磁体始终能够为两个磁制冷床进行消磁制冷,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制冷效率并降低了能耗。
进一步的,中间导磁体22的端部开设有轴孔(未图示),转轴1可转动的连接在轴孔中。具体的,转轴1在轴孔中转动,由中间导磁体22对转轴1提供支撑,确保转轴1能够平稳的转动。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转轴1上还设置有隔磁板13,旋转臂11和隔磁板13为一整体结构并形成圆盘结构;圆盘结构的圆周分布有齿结构14。具体的,隔磁板13采用隔磁材料制成,隔磁板13和旋转臂11整体形成圆盘结构,使得转轴1在转动时保持平稳,同时,齿结构14能够方便外部动力输入,以驱动转轴1转动。
更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磁场系统2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磁体,导磁体组件包括两个侧部导磁体23,侧部导磁体23固定在对应的磁体上。或者,如图3所示,磁场系统21为筒形磁体,侧部导磁体23固定在筒形磁体的内壁上,中间导磁体22为圆柱结构。具体的,根据设计需要,可以在磁场系统21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磁制冷床24,以充分的利用有限的空间;同时,多个磁制冷床24交替进行制冷,可以更有效的提高制冷效率。优选的,侧部导磁体23为弧形板结构,通过采用弧形结构的侧部导磁体23,可以更有利于在转轴1转动过程中,侧部导磁体23与导磁体12良好的接触。
又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磁制冷床24一端部设置有与磁制冷床内部连通的端口241,磁制冷床24内的一端部设置有悬空的隔板242,隔板242位于两个端口241之间将磁制冷床内部分隔成连通的两条热交换液流道243,热交换液流道243中填充有磁工质。具体的,隔板242将磁制冷床24的内部分隔成两条连通的热交换液流道243,其中一热交换液流道243与对应侧的端口241连接,而另一热交换液流道243与对应侧的端口241,热交换液在磁制冷床24走U型流程,并且热交换液从磁制冷床24的同一端部进出,更方便管路的连接。
以下结合附图7-图8,对本实施例磁制冷部件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图中左侧上方的侧部导磁体23和右侧下方的侧部导磁体23通过导磁体12与对应的中间导磁体22磁导通,左侧上方和右侧下方的磁制冷床24消磁,对其内部的热交换液进行制冷处理;同时,图中右侧上方和左侧下方的磁制冷床24励磁,对其内部的热交换液进行制热处理。如图8所示,在转轴1旋转180度后,图中右侧上方的侧部导磁体23和左侧下方的侧部导磁体23通过导磁体12与对应的中间导磁体22磁导通,右侧上方和左侧下方的磁制冷床24消磁,对其内部的热交换液进行制冷处理;同时,图中左侧上方和右侧下方的磁制冷床24励磁,对其内部的热交换液进行制热处理。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磁制冷设备,包括热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和热交换液驱动泵,还包括上述磁制冷部件,磁制冷部件中的磁制冷床、热端散热器、冷端散热器和热交换液驱动泵连接在一起构成热交换液循环流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