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6363207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810.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362953.7

申请日:

2015.06.29

公开号:

CN104993726A

公开日:

2015.10.2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H02M 7/217申请公布日:20151021|||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2M 7/217申请日:20150629|||公开

IPC分类号:

H02M7/217; G05F1/56

主分类号:

H02M7/217

申请人:

刘勇

发明人:

刘勇

地址:

239000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湖心路333号7幢2单元502室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与交流电连接,包括主控芯片、开关电源以及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一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设计简单,根据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对输出的电压进行开关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节约电能,节约用户成本输出。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与交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包括主控芯片、开关电源以及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一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一控制子单元;
与所述第一控制子单元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调节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一驱动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子单元包括:
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P型MOS管Q2、二极管D1;
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ON/OFF信号线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及所述P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P型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P型MOS管Q2的的漏极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输出端。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
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3、电容C4、NPN型三极管Q3、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光电耦合器U1 ;
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及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一端共接于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二端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还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二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的第二控制单元。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二输出控制单元;
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调节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二驱动单元。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5、电容C6、NPN型三极管Q4、P型MOS管Q5、二极管D2;
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ON/OFF信号线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5的第二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14的第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及所述P型MOS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和所述P型MOS管Q5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P型MOS管Q5的的漏极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输出端。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
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NPN型三极管Q6、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光电耦合器U2;
所述电阻R17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8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7的第二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及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一端共接于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和所述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二端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

9.  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技术带动电子设备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统的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
但是,现在的电子在进行休眠时,电源电路还是在工作,造成电能的消耗,提高用户的成本输出,不利于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旨在解决目前电子设备进行休眠时电能消耗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与交流电连接,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包括主控芯片、开关电源以及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一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一控制子单元;
与所述第一控制子单元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调节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一驱动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控制子单元包括:
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P型MOS管Q2、二极管D1;
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ON/OFF信号线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2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一端及所述P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4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和所述P型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P型MOS管Q2的的漏极为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
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3、电容C4、NPN型三极管Q3、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光电耦合器U1 ;
所述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7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7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8的第二端及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一端共接于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8的第一端和所述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二端、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0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11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二端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还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二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的第二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包括:
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控制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二输出控制单元;
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调节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二驱动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控制单元包括:
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5、电容C6、NPN型三极管Q4、P型MOS管Q5、二极管D2;
所述二极管D2的阳极与所述主控芯片的ON/OFF信号线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3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5的第二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14的第一端与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6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16的第一端及所述P型MOS管Q5的栅极连接,所述电阻R15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6的第二端共接于地,所述电阻R16的第二端和所述P型MOS管Q5的源极分别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P型MOS管Q5的的漏极为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第二控制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
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NPN型三极管Q6、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光电耦合器U2;
所述电阻R17的第一端与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所述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18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7的第一端及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所述电阻R18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7的第二端、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所述电阻R19的第二端及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一端共接于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电阻R19的第一端和所述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电阻R21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二端、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三端及所述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所述电阻R22的第一端接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二端和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设计简单,拥有两个电压输出端,根据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对输出的电压进行开关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节约电能,节约用户成本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的电流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的模块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的电流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1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仅列举与第一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电子设备电源电路200与交流电AC连接,包括主控芯片100和开关电源201以及第一控制单元202,开关电源201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p1和第二电压输出端p2,第一控制单元202分别与主控芯片100和第一电压输出端p1及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设有第一控制输出端pp1,在休眠时关断第一电压输出端p1的输出电压。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控制单元202包括:
与主控芯片100和第一电压输出端p1连接,控制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一控制子单元2021;
与第一控制子单元2021和第一电压输出端p1及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调节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一驱动单元2022。
如图2所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控制子单元2021包括:
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容C1、电容C2、NPN型三极管Q1、P型MOS管Q2、二极管D1;
二极管D1的阳极与主控芯片100的ON/OFF信号线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阻R1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的第一端、电容C1的第一端及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电阻R2的第二端和电容C1的第二端及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共接于地,电阻R3的第一端与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4的第一端、电容C2的第一端、电阻R5的第一端及P型MOS管Q2的栅极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和电容C2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电阻R5的第二端和P型MOS管Q2的源极分别与第一电压输出端连接,P型MOS管Q2的的漏极为第一控制单元202的第一控制输出端pp1。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驱动单元2022包括:
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容C3、电容C4、NPN型三极管Q3、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光电耦合器U1 ;
电阻R6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阻R6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7的第一端、电容C3的第一端及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电阻R7的第二端和电容C3的第二端、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阻R8的第二端及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一端1共接于地,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8的第一端和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9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0的第二端、电阻R11的第二端、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三端3及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10的第一端接第一电压输出端,电阻R11的第一端接第二电压输出端,电容C4的第二端分别与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的第二端2和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2连接,光电耦合器U1的第二端2与第一电压输出端p1连接。
下面以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电子设备电源电路2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一)当主控芯片100的ON/OFF信号线提供的电压为高电平时(即开关电源201正常供电时):
(1)、在第一驱动单元2022中, NPN型三极管Q3正向开,且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为低电平0V,电流经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发射极而至地,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和第二电压输出端p2输出的电压经电阻R10、电阻R11及NPN型三极管Q3形成回路 ,通过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和光电耦合器U1的发光二极管传送到光电耦合器U1的光敏三极管,使光电耦合器U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的电压恒定不变。
(2)、在第一控制子单元2021中,二极管D1阴极的电压经电阻R1和电阻R2分压后,经电容C2滤波,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正向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低电平0V,电流经NPN型三极管Q1的的集电极—发射极而至地,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经电阻R5和电阻R3及电阻R4 分压后,经电容C2滤波,使P型MOS管Q2 开,在P型MOS管Q2的漏极有的电压输出,即在开关电源201正常供电时,第一控制单元202不会影响开关电源201输出的电压。
(二)当主控芯片100的ON/OFF信号线提供的电压为低电平时(即开关电源201休眠状态时):
(1)、在第一驱动单元2022中,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为0V反向关,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为高电平且输出的电流经R8和电阻R9到地,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和第二电压输出端p2输出的电压经电阻R10、电阻R11及电阻R8、电阻R9形成环路 ,该环路的下边置电阻R8和电阻R9串联的阻值增大,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和第二电压输出端p2输出的电压就降低,通过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1和光电耦合器U1的发光二极管传送到光电耦合器U1的光敏三极管,使光电耦合器U1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的电压恒定不变。
(2)、在第一控制子单元2021中,二极管D1阴极的电压经电阻R1和电阻R2分压后,经电容C1滤波,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为0V反向关,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为高电平且电流经R4到地,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经电阻R5和电阻R3及电阻R4 分压后,经电容C2滤波,在P型MOS管Q2的栅极得到的电压约等于P型MOS管Q2源极的电压,P型MOS管Q2无法开,在P型MOS管Q2的漏极就没有电压输出。即在开关电源201休眠时,第一控制单元202关断第一电压输出端p1输出的电压。而第二电压输出端p2由于没有设置省电模块,在开关电源201休眠时照常输出的电压。
实施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仅列举与第二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电子设备电源电路200还包括:
与主控芯片100和第一电压输出端p1及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设有第二控制输出端pp2,在休眠时关断第二电压输出端p2的输出电压的第二控制单元203。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控制单元203包括:
与主控芯片100和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控制第二电压输出端p2输出的电压开或关的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031;
与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031和第一电压输出端p1及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调节第二电压输出端p2输出的电压并进行反馈的第一驱动单元2022。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输出控制单元2031包括:
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容C5、电容C6、NPN型三极管Q4、P型MOS管Q5、二极管D2;
二极管D2的阳极与主控芯片100的ON/OFF信号线连接,电阻R12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电阻R12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3的第一端、电容C5的第一端及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电阻R13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及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共接于地,电阻R14的第一端与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4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5的第一端、电容C6的第一端、电阻R16的第一端及P型MOS管Q5的栅极连接,电阻R15的第二端和电容C6的第二端共接于地,电阻R16的第二端和P型MOS管Q5的源极分别与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P型MOS管Q5的的漏极为第二控制单元203的第二控制输出端pp2。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驱动单元2032包括:
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电容C7、电容C8、NPN型三极管Q6、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光电耦合器U2;
电阻R17的第一端与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电阻R17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18的第一端、电容C7的第一端及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连接,电阻R18的第二端和电容C7的第二端、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阻R19的第二端及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一端1共接于地,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分别与电阻R19的第一端和电阻R20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0的第二端分别与电阻R21的第二端、电阻R22的第二端、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三端3及电容C8的第一端连接,电阻R21的第一端接第一电压输出端,电阻R22的第一端接第二电压输出端,电容C8的第二端分别与可调式并联稳压器ZD2的第二端2和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2连接,光电耦合器U2的第二端2与第二电压输出端p2连接。
在本发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202和第二控制单元203采用的电路结构相同,只是元器件的规格不同,其工作原理相同,这里就不再进行说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的电子设备电源电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设计简单,拥有两个电压输出端,根据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对输出的电压进行开关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电子设备能够有效节约电能,节约用户成本输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属于开关电源领域,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源电路及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电源电路与交流电连接,包括主控芯片、开关电源以及第一控制单元,所述开关电源包括第一电压输出端和第二电压输出端,所述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主控芯片和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及第二电压输出端连接,设有第一控制输出端,在休眠时关断所述第一电压输出端的输出电压。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电源电路设计简单,根据电子设备的工作状态对输出的电压进行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发电、变电或配电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