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产生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动力产生的方法及其装置,尤其是提供一种利用机械装置作垂直与水平反复摆动的运动,并配合特殊杠杆的悬设角度改变造成其机构的重心偏移,本机构即是利用特殊杠杆的重心变化作机构的垂直与水平反复运动的作用,使本机构之机械效率大于1,本发明可以说是一种可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技术。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而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来产生电力能量的方法,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上述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即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则「太阳能」自然亦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是以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提供一种机械式动力产生地方法及其装置。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机械装置作垂直与水平反复摆动的运动,并配合特殊杠杆的悬设角度改变造成本机构的重心偏移。本发明的装置是利用特殊杠杆的重心变化作机构的垂直与水平反复运动的作用。使本机构的机械效率大于1,即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
本发明主要是在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设置一活动杠杆,该活动杠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位移可改变与转换的动作,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作用,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距,驱动该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为使本设备在旋转动作能够顺畅转动,特别选用高润滑的轴承装置,使本机构的摩擦系数降至最小。让能量得以流失到最低的程度,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本发明机构是以齿轮的相互啮合动作,做能量输出及输入,并通过特殊杠杆的摆动及敞开与收合,作主体的重心偏移,并分别利用杠杆与圆盘中心侧分别设置了数组的压缩弹簧,使杠杆在做支点转换时得以顺畅,我们也利用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利特性,使得杠杆在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做出敞开的动作。
本机构是运用了杠杆的原理作延伸及变化,使得本机构的特殊杠杆,可以作出机构的重心偏移的动作。利用重心偏移的方式,使得圆盘可以在机构上自由地做水平与垂直的旋转动作。即是将杠杆支点转换做敞开及收合与圆盘重心偏移的方式,创造无限能量。
一般人认为,利用杆杠原理,施力多少,抗力就是多少,却从未深思过,除了施力与抗力外,还有反作用力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球自一公尺的高度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上,使出位能后反弹95%,大家认为撞击到地面上,是有力没有量,如果有力有量的话,就没有反作用力,以机械效率而言是小于1,事实上永久动力原理证明是有力有量,加上反作用力即大于1。简单的说,只要能证明“施力(反作用力)加抗力大于原来的施力或抗力”即可创造永恒动力,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完全的断绝人类对石油及其它能源的依赖。开发无限能源,创造永恒动力已是伸手可及的梦想。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
在描述本发明的内容之前,首先简单阐述本发明的形成机理。
如图1A和1B所示,圆盘为水平状态配重块A以Q为支点向左旋转45度角则停止如图1C和1D所示;当配重A旋转停止后援盘则以O为轴心向左旋转45度角则呈与水平线呈45度角状态如图2A和2B所示当圆盘旋转定位完成后配重C1则以C为轴向左旋转90度如图2C和2D所示;待C1旋转定位完成时圆盘再以O为轴心向左旋转45度使原盘与平线呈90度角状态即垂直状态如图3A和3B所示当圆旋转定位完成后配重A与配重C1则以Q为之点向右旋转45度使B与C呈垂状态如图3C和3D所示;当配重A与配重C1完成收合同后配重C1再以C为旋转轴向右旋转90度如图4A和4B所示待配重C1旋转定位后援盘则以O为旋转轴向右旋转90度使本机构回复至原始状态位置如图4C和4D所示,机械效率大于1。
本发明的动力产生方法是利用机械式轴向反复旋转运动,配合惯性原理及机构重心移动的作用,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其机械效率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主要是设于一可自由轴向旋转之六角形轴心设备,其机构中枢设两组皆具有固定旋轴的装置,利用配重位置移动及悬设角的改变作有效地重心位移,利用配重之位移量,使本机构做有效轴向反复自由旋转之特性。并设置若干组具能量转换及储存的装置,将产生的能量有效利用,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
本发明的动力产生装置包括枢设于两主体内的一组具可自行自由旋转的旋转式配重,及枢设于本机构平行于主体中心位置处的六角形主轴的一端设置至少一组相互啮合及比速不同的飞轮及齿轮,通过该装置将能量传输至本机构的发电装置;在所述齿轮位于一活动杆朝向枢轴的一侧,设置一可抵住活动杆定位的定固定阀;及一在所述齿轮边缘相对于其水平中心线的位置处,设置一止挡活动杆的固定阀;该齿轮的轮面的另一面相对位于活动杆的一侧,进一步固设一与该活动杆定位时呈平行的滑轨,该滑轨上则滑设一具有设定重量的重锤,并使该滑轨的两极限端,设置可定位该重锤在滑轨上滑动的第一定位装置及第二定位装置;其中,该活动杆的一自由端固设一配重块,该配重块并枢设于该组主体另一侧,使该组主体左右平衡;所述活动杆下极限端位置处,固设一组具自由旋转的旋转轴,该旋转轴上并设置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及马达。
所述的活动杆下极限处枢设一旋转自如的旋转式配重块,该配重块为一T形的重锤,可自由做轴向旋转。
所述的活动杆为L形活动臂。
所述的六角主轴两侧分别枢设一组输入及输出机构,两输入及输出装置中各枢设一组单向装置。
所述的枢设齿轮的支架底部,相对于主动齿轮的下方两侧,各枢设有一组可分别与主动齿盘形成啮合合传动的第一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一发电机及第二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二发电机,当该第一发电齿轮组于主动齿盘行逆时针旋转时,可令第一发电机发电,而令第二发电齿轮组形成空转,而该第二发电齿轮组则可令第二发电机发电。
【附图说明】
图1A至1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一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A至2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二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3A至3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三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4A至4D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四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A至7C分别是本发明机构较佳实施实例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
图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一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二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三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四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2A,12B和12C是以不同角度表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五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六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七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八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7A、17B和17C是以不同角度表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九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较佳实施的平面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第十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一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二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三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四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五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六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七动作状态示意图。
零件名称 主支撑架1 副支架2 培林3 输入马达4 皮带5 输入齿轮6 输入齿轮7 输入齿轮8 棘轮9 轴心(小)10 六角主轴11 轴心(大)12 主体13A 主体13B 弹簧14A 弹簧14B 弹簧14C 弹簧14D 固定轴15A 固定轴15B 固定阀16A 固定阀16B 固定阀16C 固定阀16D 螺杆17A 螺杆17B 马达18A 马达18B 马达18C 马达18D 涡轮19A 涡轮19B 杠杆主体20A 杠杆主体20B 旋转式杠21A 旋转式杠21B 飞轮22 输出齿轮23 输出齿轮24 输出齿轮25 固定式配重 21-1A 固定式配重 21-1B 皮带26 飞轮27 皮带28 集能装置29 滑座30 滑台31 油压套筒32A 油压套筒B32B 油压轴33A 油压轴33B 套筒式轴34 输出齿轮35 输出齿轮36 飞轮37 集能装置38 皮带38-1 齿条39 压弹簧装置40 固定式杠杆41 支撑杆42 感应器43 可调式倾斜44
【具体实施方式】
本装置机构尚未启动前,输入马达4为启动状态,主体13A与主体13B为平行水平线的位置,并以油压套筒32A及油压轴33为支撑点,如图8所示。
当本机构开始运转时,固定阀16B与固定阀16D瞬时做敞开动作,并瞬时启动马达18A及马达18C,并带动涡轮19A及涡轮19B运转,使螺杆17A及螺杆17B可平行主体方向,向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处辅助弹簧14B与弹簧14D做弹射动作,使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旋转至固定阀16A与固定阀16C位置并做扣锁动作,如图9所示。
待固定阀16A与固定阀16C完成扣锁同时,弹簧14A与弹簧14C则因此受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压迫,则呈压缩待释放状态,待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定位完成同时,油压套筒32A及油压套筒32B瞬时呈自由状态。使主体可在无外力的状态下,向重心处自由旋转,待主体旋转至一固定角度时,因主体旋转而滑动的滑台31,立即停止滑动并固定。使得主体得以控制在一固定位置,并且可以完全平稳地作功,如图10所示。
待主体13A与主体13B完全定位同时,马达18B及马达18D立即运转,并分别带动固定于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的齿轮分别做旋转,即旋转式杠杆21A向右做顺时钟旋转,旋转式杠杆21A向左做逆时钟旋转,在21A下端往上旋转同时可将41带动旋转在41旋转时可将39及40压缩至43位置,将40压缩到43感应点处时43立即做伸出动作使40不会立即回缩,当43感应,并做伸出同时,正是41与21A完全分离,本机构利用40做向下压缩同时带动39向下滑动,通过由39向下滑动时,并带动与其相互啮合的35.36.37并通过皮带38-1将能量传送到集能装置38,进而利用装置38将功能转为能量并有效储存,相同地旋转式杠杆21B亦是如此,如图12所示。
待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旋转至与主体13A平行位置时,马达18B及马达18D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图11所示。
使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呈平稳状态。此时,固定阀16A与固定阀16C立即做开锁动作,使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因瞬间无外力状态下,依弹簧14A与弹簧14C的反弹方向以15A为轴心做旋转,使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B(20B)呈垂直状态。此时,因杠杆主体A(20A)及杠杆主体B(20B)旋转的作用力,使得原本处于自由状态的弹簧14B与弹簧14D瞬时为压缩位置。并在弹簧14B与弹簧14D于压缩极限位置,同时,固定阀16B与固定阀16D则立即做扣锁的动作,使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能够处于完全平行及平稳状态,如图13所示。
因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的收合动作,使本机构重心位置偏移,此时,油压轴33B与油压轴33A则呈无作用状态,使主体能在无外力状态下,向重心较重处自由旋转,转向与水平线相互垂直的位置。利用主体以六角主轴11为轴自由旋转的同时,使装置于本机构之飞轮22向左做逆时钟旋转,因飞轮22与输出齿轮23为相互啮合的装置,使输出齿轮23为顺时钟旋转,而输出齿轮24为逆时钟旋转,并同时带动输出齿轮25、皮带26、飞轮27旋转,而通过皮带28将产生的能量完全传送至集能装置29做转换及储存用,如图14所示。
在主体旋转至垂直于水平面位置时,利用油压套筒32A、油压轴33A与油压轴B 33B的油压系统将主体能够在平稳滑顺的同时做能量的产生。在主体旋转定位完成后,马达18B立即启动运转,带动旋转式杠杆21A以杠杆主体20A为旋转轴心向主体外侧旋转一固定角度,使旋转式杠杆21A能够与主体13A呈相互垂直的状态。相同地,旋转式杠杆21B亦是启动马达18D,并以杠杆主体20B为旋转主轴,将旋转式杠杆21B带动旋转一固定的角度,如图15所示。
待旋转式杠杆21B旋转定位完成时,马达18B及马达18D立即停止运转。使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能够呈现最平稳的状态,如图16所示。
待21A与21B旋转停止时,43时立即做缩入工作并在缩入同时,40瞬时向上弹射,在40反弹时也带动齿条39向上移,因输出齿轮35与齿条39为相互啮合合的装置,但因输出齿轮35为单向棘轮,所以在齿条9反向移动时,35只做空转动作,因此不会影响其它机构的动作.如图17所示。
因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旋转定位完成,使本机构回复为原始状态位置,即杠杆主体20A及杠杆主体20B为垂直位置,而旋转式杠杆21A与旋转式杠杆21B则分别与主体13A与主体13B为相互垂直之位置,使得本机构的主体呈完全平衡状态。并同时启动输入马达4通过皮带5的带动,将输入齿轮6、输入齿轮7、输入齿轮8、棘轮9带动旋转,并将六角主轴11也带动做旋转,此装置是为辅助主体在回复为水平状态的作用。使主体能够快速地回复至原始状态,如图18所示。
在主体回复原始状态,同时设置在主体另一侧的飞轮22并不会做任何动作,因该装置内设置一组单向机构。因此,主体两侧的装置,并不会造成本机构的矛盾,如图19所示。
本机构也利用油压装置,做本机械的固定机构,使本机构更能在完全平稳状态下做有效地机构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