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裸眼3D技术的实现原理如图1所示,该技术利用安置在
显示面板1(BasePanel)外侧的光栅面板2(ActiveBarrierPanel)
进行立体显示,当应该由左眼看到的图像显示时,光栅面板2中的不
透明条纹会遮挡右眼;同理,当应该由右眼看到的图像显示时,光栅
面板2中的不透明条纹会遮挡左眼,通过将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
开,使观看者看到3D影像。
图2是现有的3D显示装置的示意图,显示面板1和光栅面板2
之间设置有隔垫玻璃3,隔垫玻璃3通过光学胶分别与显示面板1和
光栅面板2粘贴。隔垫玻璃3的作用为:将显示面板1和光栅面板2
隔开一定的距离,从而实现裸眼3D显示效果。
上述3D显示装置具有以下缺点:
一般情况下,隔垫玻璃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贴合完成的装置
非常笨重且不利于搬运;
另外,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光学胶涂覆、固化等工序,可能导
致贴合边缘处产生黄斑类涂覆不良、显示云纹不良等现象;
最关键的是,一旦隔垫玻璃的厚度确定,显示面板与光栅面板
之间的间距值就无法进行变更,最佳观看距离也随之固定,观看者若
想观看到最佳的画面效果,必须固定在最佳观看距离处,无法随意变
动观看距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实现3D显示的最佳观
看距离可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板
和依次设置在所述背板上方的显示面板和光栅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
包括距离调节机构,所述距离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
光栅面板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上的第一
电磁单元和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第二电磁单元,根据所述第一电磁单
元与所述第二电磁单元的磁性相吸或者相斥,所述光栅面板能够朝向
或者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线圈,所述
第二电磁单元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线圈,根据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中
的电流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所述光栅面
板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位置
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单元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的朝向所述显
示面板的一侧和/或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
侧;
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多个所述第一电磁
线圈环绕所述光栅面板的边缘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
的中部;
或者,部分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环绕所述光栅面板的边缘设置,
另一部分所述第一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的中部;
当多个所述第一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所述光栅面板的中
部时,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光栅面板中的遮光区所在
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多层线圈,每层
所述线圈的首端和末端之间具有一个缺口,多层所述线圈的缺口交错
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线圈中,上层线圈的末端与下层线圈的首端
通过过孔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磁单元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显示面
板的一侧和/或所述背板的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电磁单元包括多个第二电磁线圈,多个所述第二电磁
线圈环绕所述背板的边缘设置;
或者,多个所述第二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中
部;
或者,部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环绕所述背板的边缘设置,另一
部分所述第二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所述背板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磁线圈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多层线圈,每层
所述线圈的首端和末端之间具有一个缺口,多层所述线圈的缺口交错
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线圈中,上层线圈的末端与下层线圈的首端
通过过孔连接。
优选地,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和/或所述背板的
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电磁单元设置在所述
凹槽中。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所述背板、所述显示面
板和所述光栅面板的外框,所述外框的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沿纵向设
置有导轨,所述光栅面板的端部上与所述导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滑
块,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导轨中沿纵向移动,以使得所述光栅面板朝
向或者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移动。
优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伸缩件,所述伸缩件的
一端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伸缩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光栅面板相连,
所述伸缩件能够沿纵向伸缩,以使得所述光栅面板朝向或者远离所述
显示面板移动。
优选地,所述光栅面板为液晶开关面板,包括上玻璃基板、下
玻璃基板、和设置在所述上玻璃基板和所述下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
所述上玻璃基板上与液晶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述下玻
璃基板上与液晶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和
所述第二电极层均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条状电极,且位于所述第一电
极层中的条状电极与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条状电极位置相对应
本发明通过设置距离调节机构,可以实现增大或缩短光栅面板
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3D显示装置的最佳观看距离可调。
以在光栅面板和显示面板上分别设置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
为例,通过调节流过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的电流的大小和方
向,即可精确调节两面板之间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
隔垫玻璃,减轻了装置重量,提高了屏幕透过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
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
发明的限制。
图1是现有的裸眼3D技术的原理图;
图2是现有的3D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右手螺旋法则的示意图;
图5a-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磁单元的设置方式之一;
图6a-图6c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电磁单元的设置方式之二。
在附图中,1-显示面板;2-光栅面板;3-隔垫玻璃;4-背板;5-
第一电磁单元;51-第一电磁线圈;6-第二电磁单元;7-外框;8-光学
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
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
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背
板4和依次设置在背板4上方的显示面板1和光栅面板2,该显示装
置还包括距离调节机构,所述距离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显示面板1和光
栅面板2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通过设置距离调节机构,可以实现增大或缩短光栅面板2
与显示面板1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3D显示的最佳观看距离可调。
观看者可随意变动观看距离,只需相应调节光栅面板2与显示面板1
之间的距离即可观看到最佳的画面效果,提升了观看者的视觉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距离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光栅面
板2上的第一电磁单元5和设置在背板4上的第二电磁单元6,根据
第一电磁单元5与第二电磁单元6的磁性相吸或者相斥,光栅面板2
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显示面板1移动。
第一电磁单元5与第二电磁单元6满足电磁感应原理,即通电
线圈周围产生磁场,磁场的方向遵守右手螺旋法则,如图4所示。通
过设置流过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的电流的方向,即可实现第
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之间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磁力,从
而使光栅面板2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显示面板1移动。进一步地,通过
调节流过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的电流的大小,即可调节第一
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之间作用力的大小,从而精确调节两面板之
间相对移动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采用隔垫玻璃,减轻了装置重量,
提高了屏幕透过率。并且,本发明能够避免隔垫玻璃与显示面板及光
栅面板粘贴时可能造成的涂胶不良现象,提高产品良率。
优选地,第一电磁单元5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磁线圈,第二
电磁单元6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磁线圈,根据所述第一电磁线圈中
的电流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同或者相反,光栅面板2
能够朝向或者远离显示面板1移动。
本发明对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和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具体位置
不做限定,只要不影响正常显示,且能够产生使光栅面板2朝向或远
离显示面板1移动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即可。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电磁线圈的位置
相对应,以增强两者之间吸附或排斥的效果,同时增加调节的准确性。
在本发明中,第一电磁单元可以设置在光栅面板的朝向显示面
板的一侧和/或设置在光栅面板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以图3为例,
第一电磁单元5设置在光栅面板2的朝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中第一电磁单元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参考图5a-图
5c,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51,多个第一电磁线
圈51环绕光栅面板2的边缘设置。
第一电磁线圈51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多层线圈,每层所述线圈的
首端和末端之间具有一个缺口,多层所述线圈的缺口交错设置,如图
5c所示。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线圈中,上层线圈的末端与下层线圈的
首端通过过孔连接。
在本发明中,可以在光栅面板2的一侧通过构图工艺分层依次
制作每一层线圈,并在相邻两层线圈的开口位置形成过孔,使相邻的
上下两层线圈导通,从而得到第一电磁线圈51。
作为本发明中第一电磁单元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参考图6a-图
6c,所述第一电磁单元包括多个第一电磁线圈51,多个第一电磁线
圈51排列为阵列设置在光栅面板2的中部。
同样地,在这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磁线圈51也包括沿纵向设
置的多层线圈,多层所述线圈的开口交错设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线
圈中,上层线圈的末端与下层线圈的首端通过过孔连接。并且,可以
采用上述相同的构图工艺在光栅面板2的一侧制作多个第一电磁线
圈51。
作为本发明中第一电磁单元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可以同时采用
图5a-图5c和图6a-图6c中所示的排布方式,即,部分第一电磁线圈
51环绕光栅面板2的边缘设置,另一部分第一电磁线圈51排列为阵
列设置在光栅面板2的中部。
当所述第一电磁单元采用第三种实施方式时,能够使光栅面板2
在边缘和中部均受到磁力的作用,时光栅面板2受到的吸引力或排斥
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距离调节的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中的
第一电磁单元还可以采用其它的线圈排布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地,当多个第一电磁线圈51排列为阵列设置在光栅面板2
的中部时,第一电磁线圈51的位置对应于光栅面板2中的遮光区所
在的位置。即图6a-图6c中的各个第一电磁线圈51位于光栅面板2
中的遮光区所在的位置,以避免对显示效果产生影响。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电
磁单元设置在所述背板的朝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和/或所述背板的
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以图3为例,第二电磁单元6设置在背板
4的朝向显示面板1的一侧。
为了提高磁力吸附或排斥的效果,第二电磁单元可以采用与第
一电磁单元完全相同的线圈排布方式。
也就是说,第二电磁单元包括多个第二电磁线圈,多个第二电
磁线圈环绕背板的边缘设置;
或者,多个第二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背板的中部;
或者,部分第二电磁线圈环绕背板的边缘设置,另一部分第二
电磁线圈排列为阵列设置在背板的中部。
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第一电磁单元中的线圈排布方式选择与
之相对应的第二电磁单元的线圈排布方式,以获取最佳的调节效果。
这里的第二电磁线圈也包括沿纵向设置的多层线圈,每层所述
线圈的首端和末端之间具有一个缺口,多层所述线圈的缺口交错设
置,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线圈中,上层线圈的末端与下层线圈的首端通
过过孔连接。
在本发明中,可以在背板的一侧通过构图工艺分层依次制作每
一层线圈,并在相邻两层线圈的开口位置形成过孔,使相邻的上下两
层线圈导通,从而得到第二电磁线圈。
优选地,为了减轻装置的厚度,可以在背板的朝向显示面板的
一侧和/或背板的背离显示面板的一侧设置凹槽,并将第二电磁单元
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在图3的实施例所示的显示装置中,背板4和显示面板1之间
还设置有光学膜层8,光学膜层8用于为所述显示装置提供光源。所
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用于容纳背板4、显示面板1、光栅面板2和光学
膜层8等部件的外框7。
本发明对于光栅面板2和显示面板1之间的相对移动方式不做
限制,以光栅面板2相对于显示面板1移动为例,作为第一种移动方
式,外框7的两个相对的内侧壁上沿纵向设置有导轨,光栅面板2
的端部上与所述导轨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能够在所述
导轨中沿纵向移动,以使得光栅面板2朝向或者远离显示面板1移动。
当第一电磁单元5和第一电磁单元6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
时,所述滑块沿所述导轨向下移动,使光栅面板2朝向显示面板1
移动;当第一电磁单元5和第一电磁单元6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磁力
时,所述滑块沿所述导轨向上移动,使光栅面板2远离显示面板1
移动。
作为第二种移动方式,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伸缩件,
所述伸缩件的一端固定在背板4上,所述伸缩件的另一端与光栅面板
2相连,所述伸缩件能够沿纵向伸缩,以使得光栅面板2朝向或者远
离显示面板1移动。
当第一电磁单元5和第一电磁单元6之间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
时,所述伸缩件沿纵向压缩,使光栅面板2朝向显示面板1移动;当
第一电磁单元5和第一电磁单元6之间产生相互排斥的磁力时,所述
伸缩件沿纵向拉伸,使光栅面板2远离显示面板1移动。
优选地,本发明中的光栅面板为液晶开关面板,包括上玻璃基
板、下玻璃基板、和设置在所述上玻璃基板和所述下玻璃基板之间的
液晶,所述上玻璃基板上与液晶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层,所
述下玻璃基板上与液晶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一电
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均包括多个均匀排布的条状电极,且位于所述
第一电极层中的条状电极与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条状电极位置
相对应。
当对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条状电极通电时,
相应区域的液晶发生偏转,实现黑色画面,而未被条状电极覆盖的区
域的液晶不发生偏转,实现白色画面,最终实现光栅面板的功能。
显然,本发明中的光栅面板也可以采用其它形式的面板,只要
能够实现光栅屏障功能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通过设置距离调节机构,可以实现增大或缩短光栅面板
与显示面板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3D显示装置的最佳观看距离可调。
以在光栅面板和显示面板上分别设置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
为例,通过调节流过第一电磁单元和第二电磁单元的电流的大小和方
向,即可精确调节两面板之间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无需
隔垫玻璃,减轻了装置重量,提高了屏幕透过率。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
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
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
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