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634240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3.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015411.7

申请日:

2016.01.11

公开号:

CN105446008A

公开日:

2016.03.30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F 1/13357申请日:20160111|||公开

IPC分类号:

G02F1/13357

主分类号:

G02F1/13357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明伦; 陈重廷; 王明政

地址:

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新竹市力行二路1号

优先权:

104137982 2015.11.18 TW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代理人:

梁挥; 鲍俊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荧光薄膜以及一多孔隙层。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且荧光薄膜包括多个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设置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并覆盖荧光薄膜,其中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多孔隙层或于荧光薄膜内设置多孔隙层,以提高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所产生第二光线的数量与亮度,并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该显示面与该背面彼此相对设置;以及
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光源;
一荧光薄膜,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该背面侧,其中该荧光薄膜包括多个第一量子点荧
光粉;以及
一多孔隙层,设置于该荧光薄膜与该显示面板之间,其中,该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孔隙层包括一孔隙度,介于20%
至80%之间,该孔隙度为1-W/(D×V),W为该多孔隙层的重量,D为该多孔隙层的材料密度,
且V为该多孔隙层的体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微粒子以及多个
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该微粒子设置于该孔隙中,且该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微粒子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
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且该反射片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
置,且各该开孔组包括多个开孔,其中各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
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孔
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孔径。
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该显示面与该背面彼此相对设置;以及
一背光模块,包括:
一光源;以及
一荧光薄膜,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该背面侧,该荧光薄膜包括一多孔隙层以及多个量
子点荧光粉,该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该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多孔隙层的该孔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荧光薄膜另包括多个微粒子,设置
于该孔隙中,且该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微粒子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
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射片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
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置,且各该开孔组包括多个开孔,各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
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
孔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孔径。

说明书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指一种利用多孔隙层提升量子点荧光粉的转换效率
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已广泛用于笔记型计算机、数字相机、行动电话或液晶电视等电子
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为非自发光性,因此需要藉助背光模块才具显示功能。

随着发光二极管元件技术水准的提升,具有小尺寸、低操作电流、低功率消耗、寿
命长与成本低等优点的发光二极管已逐渐取代冷阴极荧光灯(CCFL)作为背光模块的光源。
由于一般单一发光二极管仅能产生单色的光线,因此,欲以发光二极管取代冷阴极荧光灯
需同时使用红色发光二极管、绿色发光二极管以及蓝色发光二极管,以混合出白光。然而,
随着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越来越大,背光模块所需产生颜色与亮度均匀的白光的面积亦越
来越大,此种混光方式容易产生混光颜色不均、成本过高与功率消耗过高的问题。为此,业
界另发展出将蓝色发光二极管与荧光粉封装在一封装结构内,使荧光粉可吸收蓝色发光二
极管的部分蓝光,而产生黄光,进而将黄光与另一部分之蓝光混合,以产生白光。然而,为了
达到符合需求的白光,此种混光方式的荧光粉数量需达到一定数量,且发光二极管所产生
之蓝光需在封装结构内被回收照射在荧光粉上,让荧光粉能产生足够的黄光,使所混合出
白光的颜色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因此封装结构内的温度容易过高,进而影响发光二极管所
产生的颜色。尽管目前另发展出量子点荧光粉,以提升发光效率,但由于其粒径小于可见光
的波长,因光线容易经过量子点荧光粉之间的间隙,而不被吸收,使量子点荧光粉没有被充
分利用,进而产生非预期的光线颜色或颜色不均。再者,上述混光方式亦容易产生亮度不均
匀的面光源。有鉴于此,解决背光模块颜色不均、亮度不均、发光二极管温度过高与蓝光回
收率过低等问题,并降低制作成本实为业界努力之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颜色不均、亮度不均、
发光二极管温度过高与回收率过低的问题。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显
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显示面与背面彼此相对设置。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荧
光薄膜以及一多孔隙层(porouslayer)。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其中荧光薄
膜包括多个第一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设置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并覆盖荧光薄
膜,其中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

其中,该多孔隙层包括一孔隙度,介于20%至80%之间,该孔隙度为1-W/(D×V),W
为该多孔隙层的重量,D为该多孔隙层的材料密度,且V为该多孔隙层的体积。

其中,该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微粒子以及多个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该微粒子设置于
该孔隙中,且该第二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该微粒子中。

其中,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其中,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且该反射片
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置,且各该开孔组包括多个开孔,其中各
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小。

其中,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孔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
孔径。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
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以及一背面,显示面与背面彼此相对设置。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以
及一荧光薄膜。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其中荧光薄膜包括一多孔隙层以及多
个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多孔隙层之孔隙中。

其中,该荧光薄膜另包括多个微粒子,设置于该孔隙中,且该量子点荧光粉设置于
该微粒子中。

其中,该微粒子的数量小于该孔隙的数量。

其中,该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反射片,设置于该光源与该荧光薄膜之间。

其中,该反射片包括多个开孔组,各该开孔组对应各该发光元件设置,且各该开孔
组包括多个开孔,各该开孔组的该开孔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该发光元件的距离越近而越
小。

其中,各该孔隙包括一最大孔径,各该开孔包括一孔径,且各该孔径大于各该最大
孔径。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多孔隙层或于荧光薄膜
内设置多孔隙层,以提高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所产生第二
光线的数量与亮度,并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通过多孔隙层,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不仅
可有效地被均匀地散射,还可被均匀地混和,使背光模块可产生亮度均匀且颜色均匀的光
线,使所混合出白光的颜色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并且,由于荧光薄膜不与发光元件封装在同
一结构内,因此,本发明的混光方式可避免发光元件过热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上视影像图。

图4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一变化型。

图5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另一变化型。

图6绘示了当入射光射入多孔隙层的入射角不同时多孔隙层的出光强度与出光角
度的关系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放大示意
图。

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放大示意
图。

图10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1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示意图。

图11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中孔隙的放大示意图。

图12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微粒子的一变化型。

图13绘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4绘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5绘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6绘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7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18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放大示意图。

图19绘示了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0绘示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A、10B、10C、10D、10E、10F、10G显示装置

12显示面板

12a显示面

12b背面

14A、14B、14C、14D、14E、14F、14G、14H、14I、14J背光模块

16A、16B光源

18A、18B、18C、18D荧光薄膜

20A、20B多孔隙层

201孔隙

22发光元件

24电路板

26反射层

28第一量子点荧光粉

30膜层

32反射片

34开孔组

34a开孔

36平板扩散片

38微结构扩散片

40A、40B扩散粒子

401孔洞

42A、42B、42C微粒子

44第二量子点荧光粉

46扩散片

48导光板

50A、50B、50C第一阻障层

52第二阻障层

A孔径

C1、C2、C3、C4、C5、C6曲线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绘
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3绘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多孔隙
层的上视影像图。其中,为清楚显示显示装置,图1仅绘示对应单一开孔组与单一发光元件
的区域,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且显示装置可对应多个开孔组与多个发光元件。如图1至图3
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A包括一显示面板12以及一背光模块14A。显示面板包括一显
示面12a以及一背面12b,显示面12a与背面12b彼此相对设置。于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2可
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或其它需均匀背光源的面板,以通过背光显示出画面。背光模块14A设
置于显示面板12的背面12b,且用以产生一均匀的平面白光。

具体来说,背光模块14A包括一光源16A、一荧光薄膜18A以及一多孔隙层(porous
layer)20A。于本实施例中,光源16A设置于显示面板12的正下方,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背
光模块14A为直下式,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光源16A可产生一第一光线,具有一第一波长范
围。举例来说,光源16A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22以及一电路板24。发光元件22可呈一数组方
式排列于电路板24上,以通过电路板24将发光元件22电性连接至控制元件,例如驱动芯片。
光源16A可选择性另包括一反射层26,盖于电路板24上,用以将朝电路板24行进的第一光
线,反射朝显示面板12射出,以有效利用从发光元件22产生的第一光线。举例来说,发光元
件22可例如为发光二极管封装元件,其包括发光二极管芯片、支架以及用以包覆发光二极
管芯片的封装胶体,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荧光薄膜18A设置于显示面板12的背面12b的一侧,荧光薄膜18A实质上与显示面
板12具相同大小。具体来说,光源16A设置于荧光薄膜18A下方,也就是说,荧光薄膜18A设置
于显示面板12的背面12b与光源16A之间。并且,荧光薄膜18A包括多个第一量子点荧光粉
28,用以将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转换为第二光线,且第二光线的第二波长范围小于第一
波长范围。举例来说,发光元件22可为蓝光发光元件,用以产生蓝光,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
28所产生的第二光线可为黄光,使部分通过荧光薄膜18A的第一光线可与第二光线与可混
合出白光,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不同的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亦可产生不同颜色的第二光线,
例如:不同颜色的第二光线可分别为红光与绿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或者,发光元件22
可为紫外线发光元件,用以产生紫外线光,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可分别产生红光、蓝光与
绿光,以混合出白光。

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可包括一第一粒径,介于1奈米至10奈米之
间。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可包括例如硒化镉(CdSe)、硫化镉(CdS)、磷化铟(InP)、硫化锌
(ZnS)、硒化锌(ZnSe)、碲化镉(CdTe)、硒化镁(MgSe)或碲化锌(ZnTe),但不以此为限。各第
一量子点荧光粉28所产生的第二光线的颜色可通过其材质与第一粒径来调整,以产生所欲
颜色的白光。本实施例的荧光薄膜18A包括一膜层30,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均匀分散于膜
层30中。举例来说,膜层30包括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基
丙烯酸甲酯与苯乙烯共聚物(MS)、对苯二甲酸酯乙二酯(PET)、聚苯乙烯(PS)、环烯烃共聚
物(COC)、硅胶、环氧树脂(epoxyresin)或玻璃(SiO2)。

多孔隙层20A设置于荧光薄膜18A与显示面板12之间,并可覆盖荧光薄膜18A表面。
并且,多孔隙层20A包括多个孔隙201,由于孔隙201的存在,让第一光线在进入多孔隙层20A
之后可被反射,进而被回收。因此,多孔隙层20A可包括一第一穿透率(transmittance),介
于5%至50%之间,较佳介于20%至50%之间,使得通过荧光薄膜18A的第一光线的一部分
可被多孔隙层20A反射,使第一光线可被回收,进而被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吸收,以提高第
一量子点荧光粉28转换出的第二光线的数量。

于本实施例中,多孔隙层20A可包括一厚度T,且由于具有孔隙201,因此可另包括
一孔隙度(porosity),其中孔隙度系为1-W/(D×V),其中W为多孔隙层20A的重量,D为多孔
隙层20A的材料密度,且V为多孔隙层20A的体积。由于多孔隙层20A的孔隙度与厚度T均会影
响其第一穿透率,因此在第一穿透率符合5%至50%之间的情况下,孔隙度较佳介于20%至
80%之间,且厚度T较佳介于15微米至800微米之间,但不限于此。多孔隙层20A可包括PMMA、
MS、聚碳酸酯(PC)、PET、聚丙烯(PP)、聚乙烯(PE)、COC、聚环烯烃聚合物(COP)、玻璃或上述
任两者的混合。另外,各孔隙201包括一最大孔径,介于0.5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孔隙201随
着形成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最大孔径系指所形成孔隙201的最大直径。较佳
地,各最大孔径小于10微米,更佳地小于1微米。于本实施例中,孔隙201可通过拉伸并产生
破裂所形成,因此其形状可为条状,且孔隙201可均匀分布于多孔隙层20A中,但本发明并不
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孔隙201亦可通过于孔隙材料层中混合可溶解的粒子然后将粒子
溶解所形成。孔隙201的形状可为气泡状或块状,如图4与图5所示,但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
例中,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孔隙201的数量可随着与水平侧边或垂直侧边的距离越近而越多
或越少。水平侧边系分别对应显示面板所显示画面的上下侧边,垂直侧边则分别对应显示
面板12所显示画面的左右侧边。另外,本实施例的多孔隙层20A的下表面可与荧光薄膜18A
的上表面贴合,以有效地回收第一光线,本发明不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多孔隙层20A可
先设置于一基板上,使基板支撑多孔隙层20A,再将基板设置于荧光薄膜18A与显示面板12
之间。或者,多孔隙层20A可夹设于两基板之间。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多孔隙层20A的散射特性,请参考图6,其绘示了当入射
光射入多孔隙层的入射角不同时多孔隙层的出光强度(光通量(Flux)/球面度
(steradian))与出光角度的关系示意图。如图6所示,曲线C1、C2、C3、C4、C5、C6分别系表示
当入射角为0、10、20、30、40与50度时多孔隙层20A的出光强度与出光角度的关系。从图6中
可知,尽管入射光的入射角不同,但多孔隙层20A的最大出光强度(即曲线C1、C2、C3、C4、C5、
C6的顶点)均位于出光角度为0度附近,且各曲线C1、C2、C3、C4、C5、C6系呈朗伯分布
(lambertiandistribution)光型。换句话说,多孔隙层20A可有效地散射任何角度射入的
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使从多孔隙层20A射出的光线为均匀的面光线。因此,通过本实施例
的多孔隙层20A不仅可有效地将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均匀地散射,还可均匀地混和第一光
线与第二光线,使背光模块14A可产生亮度均匀且颜色均匀的光线。

于本实施例中,多孔隙层20A可包括一第一出光最大强度以及一第二出光最大强
度,荧光薄膜18A可包括一第三出光最大强度以及一第四出光最大强度,其中第一出光最大
强度与第三出光最大强度分别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50度时从多孔隙层20A与荧光薄膜
18A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且第二出光最大强度与第四出光最大强度分别为当入射光的
入射角为0度时从多孔隙层20A与荧光薄膜18A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第一出光最大强度
与第二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第一比值,第三出光最大强度与第四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第二
比值,且第一比值大于第二比值。较佳地,第一比值介于90%至98%之间,且第二比值介于
40%至85%之间。

请继续参考图1与图2,背光模块14A可选择性另包括一反射片32,设置于光源16A
与荧光薄膜18A之间,反射片32实质上与显示面板12具相同大小。于本实施例中,反射片32
包括多个开孔组34,各开孔组34对应各发光元件22设置,也就是说各开孔组34的中央系设
置于各发光元件22的中央的正上方。各开孔组34包括多个开孔34a,其中各开孔组34的开孔
34a的孔径随着与相对应的发光元件22的距离越近而越小,亦即于各开孔组34中,距离各开
孔组34之中央越近的开孔34a,其孔径越小。当第一光线遇到反射片32时,大部分的第一光
线会被反射片32反射并回收,直到第一光线从开孔34a穿越反射片32。举例来说,反射片32
可包括一第二穿透率,且第一穿透率大于第二穿透率。由于发光元件22系以一数组方式排
列,因此由发光元件22所产生的第一光线并非均匀的,通过反射片32的开孔设计,可有效地
均匀化不均匀的第一光线,使通过反射片32的第一光线可呈现较均匀的分布。进一步而言,
各开孔34a包括一孔径A,且各孔径A大于孔隙201的各最大孔径。

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4A可选择性另包括一平板扩散片36,设置于荧光薄膜
18A与反射片32之间,用以均匀扩散从反射片32射出的光线。平板扩散片36包括一第五出光
最大强度以及一第六出光最大强度,其中第五出光最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50度时
从平板扩散片36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且第六出光最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度
时从平板扩散片36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第五出光最大强度与第六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
第三比值,且第三比值小于第一比值。较佳地,第三比值介于40%至85%之间。

另外,背光模块14A可选择性另包括一微结构扩散片38,设置于多孔隙层20A与显
示面板12之间,用以收集从多孔隙层20A射出的光线,以提升光线利用率。微结构扩散片38
可包括复数条微结构(图未示),位于其上表面,微结构可例如为脊状结构,但不以此为限。
于本实施例中,微结构扩散片38可包括一第七出光最大强度以及一第八出光最大强度,其
中第七出光最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50度时从微结构扩散片38射出的光线的最大
强度,且第八出光最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度时从微结构扩散片38射出的光线的
最大强度。第七出光最大强度与第八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第四比值,且第四比值大于第一
比值或第二比值。较佳地,第四比值介于105%至160%之间。

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A通过可转换光线颜色的荧光薄膜18A与显示面板12
之间设置多孔隙层20A,以提高光源16A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18A
所产生第二光线的数量与亮度。藉此,相较于未设置有多孔隙层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背
光模块14A可在减少荧光薄膜18A中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的数量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的第二
光线的亮度,进而降低背光模块14A的制作成本。另外,尽管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的粒径介
于1奈米至10奈米之间,小于可见光的波长,但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A通过多孔隙层20A提
高第一光线的回收率,使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可被充分利用,进而产生符合预期的光线颜
色。再者,通过多孔隙层20A,第一光线与第二光线不仅可有效地被均匀地散射,还可被均匀
地混和,使背光模块14A可产生亮度均匀且颜色均匀的光线。由于本实施例的荧光薄膜18A
不与发光元件22封装在同一结构内,而是有间隙位于其间,因此本实施例的混光方式可避
免发光元件22过热的问题。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将继续揭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
或变化型,然为了简化说明并突显各实施例或变化型之间的差异,下文中使用相同标号标
注相同元件,并不再对重复部分作赘述。

请参考图7与图8,图7绘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8绘
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放大示意图。如图7与图8所
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显示装置10B。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B的荧光薄
膜18B包括多个扩散粒子40A,且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分布于扩散粒子40A内。
较佳地,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均设置于扩散粒子40A中。由于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不易分散
且易再聚团,因此较佳分散在扩散粒子40A内,且扩散粒子40A均匀分布于膜层30中。于本实
施例中,扩散粒子40A可为实心粒子,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分布于扩散粒子40A内,但不限
于此。扩散粒子40A可包括PMMA、M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聚苯乙烯(PS)、聚氨酯
(PU)、氧化物或上述任两者的混合,氧化物可包括玻璃(SiO2)、氢氧化镁(Mg(OH)2)、碳酸钙
(CaCO3)、硫酸钡(BaSO4)、氧化铝(Al2O3)或氧化钛(TiO2)粉末。此外,本实施例的荧光薄膜
18B可包括一第九出光最大强度以及一第十出光最大强度,其中第九出光最大强度分别为
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50度时从荧光薄膜18B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且第十出光最大强度
分别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度时从荧光薄膜18B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第九出光最大强
度与第十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第五比值,小于第一比值。较佳地,第五比值介于40%与85%
之间。

请参考图9,图9绘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具有第一量子点荧光粉的扩散粒子的
放大示意图。如图9所示,相较于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扩散粒子40B可为多孔粒子,且各
多孔粒子具有多个孔洞401,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分布于各多孔粒子的孔洞401内以及表面
上。

请参考图10与图11,图10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
11绘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示意图,图11A绘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多孔隙层
中孔隙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0、图11及图11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显示装置10C。相较于
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C的多孔隙层20B另包括多个微粒子42A以及多个第二
量子点荧光粉44,微粒子42A设置于孔隙201中,且第二量子点荧光粉44设置并分布于微粒
子42A中。微粒子42A可包括PMMA、MS、PC、PET、PP、PE、氧化物或上述任两者的混合,氧化物可
包括SiO2、Mg(OH)2、CaCO3、BaSO4、Al2O3或TiO2粉末,且微粒子42A可用于增强孔隙层20B的强
度与硬度。于本实施例中,微粒子42A包括一第三粒径,小于各孔隙201的最大孔径,使微粒
子42A可设置于孔隙201中。举例来说,第三粒径可介于1微米至10微米之间。并且,微粒子
42A的数量小于孔隙201的数量。本实施例的微粒子42A可为实心粒子,但不限于此。于另一
实施例中,微粒子42B亦可为多孔粒子,且各多孔粒子具有多个孔洞421,第二量子点荧光粉
44分布于各多孔粒子的孔洞421内以及表面上,如图12所示。于另一实施例中,微粒子42A、
42B亦可为扩散粒子。

请参考图13,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显示装置10D。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D系将荧光薄
膜与平板扩散片整合为同一膜片。具体而言,荧光薄膜18C包括一扩散片46。也就是说,膜层
为扩散片46,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均匀分散于扩散片46中。扩散片46包括一第三穿透率,
且第三穿透率大于第一穿透率。

请参考图14,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4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另一显示装置10E。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E为侧光式。换
句话说,背光模块14E另包括一导光板48,其中荧光薄膜18A设置于导光板48与背面12b之
间,且光源16B设置于导光板48的一侧。

请参考图15,其绘示了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5所示,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F另包括一第一阻障层50A与一第二阻障层52,
其中第一阻障层50A设置于多孔隙层20A与荧光薄膜18A之间,且第二阻障层52设置于荧光
薄膜18A的下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一阻障层50A与荧光薄膜18A的上表面贴合,且第二阻障
层52与荧光薄膜18A的下表面贴合,使第一阻障层50A与第二阻障层52可用于避免水气与氧
气影响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的转换效率。

请参考图16,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6所示,
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G另包括一第一阻障层50B与一第二阻障层52,
其中第一阻障层50B设置于多孔隙层20A的上表面上,且第二阻障层52设置于荧光薄膜18A
的下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一阻障层50B与多孔隙层20A的上表面贴合,且第二阻障层52与荧
光薄膜18A的下表面贴合,使第一阻障层50B与第二阻障层52可用于避免水气与氧气影响第
一量子点荧光粉28的转换效率。

请参考图17与图18,图17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且
图18绘示了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多孔隙层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
显示装置10F。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H的多孔隙层20C系整合至荧光薄
膜18D中。于本实施例中,荧光薄膜18D包括多孔隙层20C,且背光模块14H于荧光薄膜18D上
不额外包括多孔隙层。也就是说,荧光薄膜18D的膜层为多孔隙层20C。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
系设置于多孔隙层20C的孔隙201中。由于本实施例的多孔隙层20C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
此在此不多赘述。另外,本实施例的荧光薄膜18D可另包括多个微粒子42C,设置于孔隙201
中,且第一量子点荧光粉28设置并均匀散布于微粒子42C中。本实施例的微粒子42C可与上
述第四实施例相同,因此在此不多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荧光薄膜18D可包括一第十一出光最大强度以及一第十二出光最
大强度,第十一出光最大强度与第十二出光最大强度具有一第六比值,其中第十一出光最
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50度时从荧光薄膜18D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且第十二出
光最大强度为当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度时从荧光薄膜18D射出的光线的最大强度。第六比值
大于第二比值,且第三比值大于第六比值。较佳地,第六比值介于90%至98%之间。

请参考图19,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9所示,
相较于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I另包括一第一阻障层50C与一第二阻障层52,
其中第一阻障层50C设置于荧光薄膜18D的上表面上,且第二阻障层52设置于荧光薄膜18D
的下表面上。具体而言,第一阻障层50C与荧光薄膜18D的上表面贴合,且第二阻障层52与荧
光薄膜18D的下表面贴合,使第一阻障层50C与第二阻障层52可用于避免水气与氧气影响第
一量子点荧光粉的转换效率。

请参考图20,其绘示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0所
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显示装置10G。相较于第九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4J为侧光
式。换句话说,背光模块14J另包括一导光板48,其中荧光薄膜18D设置于导光板48与背面
12b之间,且光源16B设置于导光板48的一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多孔隙层或于
荧光薄膜内设置多孔隙层,以提高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所
产生第二光线的数量与亮度,并降低背光模块的制作成本。通过多孔隙层,第一光线与第二
光线不仅可有效地被均匀地散射,还可被均匀地混和,使背光模块可产生亮度均匀且颜色
均匀的光线,使所混合出白光的颜色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并且,由于荧光薄膜不与发光元件
封装在同一结构内,因此本发明的混光方式可避免造成发光元件过热的问题。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
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显示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显示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显示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显示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显示装置.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块。背光模块包括一光源、一荧光薄膜以及一多孔隙层。荧光薄膜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面侧,且荧光薄膜包括多个量子点荧光粉。多孔隙层设置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并覆盖荧光薄膜,其中多孔隙层包括多个孔隙。本发明的显示装置通过于荧光薄膜与显示面板之间设置多孔隙层或于荧光薄膜内设置多孔隙层,以提高光源所产生的第一光线的回收率,进而增加荧光薄膜所产生第二光线的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