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315688A43申请公布日20150128CN104315688A21申请号201410521633722申请日20140930F24F13/0620060171申请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地址710055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路13号72发明人高然鱼晟睿李桐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6代理人李郑建王芳54发明名称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口,包括壳体,壳体的出风端依次安装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壳体内部被四个隔板依次分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第四风道和第五风道;第一。
2、风口与第一风道连接,第二风口与第二风道连接,第三风口与第三风道连接,第四风口与第四风道连接,第五风口与第五风道连接;壳体的进风端各风道截面积之比等于与各风道对应的各风口的面积之比。该风口的送风孔口大小、角度及风量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对应投影面域进行确定的,通过不同的风口,能够达到针对人体不同身体部位进行定点定向送风,从而满足了人体各部位的舒适性要求,同时使送风达到最大效率。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4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9页附图4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315688ACN104315688A1/1页21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
3、化节能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进风端连接送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出风端依次安装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壳体内部被四块隔板依次分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第四风道和第五风道;第一风口与第一风道连接,第二风口与第二风道连接,第三风口与第三风道连接,第四风口与第四风道连接,第五风口与第五风道连接;壳体的进风端各风道截面积之比等于与各风道对应的各风口的面积之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所在面与壳体的出口端所在面平行,其余各风口所在面相对于第一风口所在面均有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
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且该水平线为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的风口长度依次为01454M、00506M、00151M、00202M和00186M;风口宽度依次为0102M、00678M、00323M、00288M和0131M;各风口对应的射流中轴线长度S均为08M;射流中轴线的倾角依次为0、18、31、42和5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风口的风口风速U0均为2M/S。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进风端口设置有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送风装置吊装于房顶或者水平固定于墙壁内侧。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顶端为曲面。权利要求书CN104315688A1/9页3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暖通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背景技术0002长期以来,人们主要采用混合通风或置换通风等方式来控制室内环境参数。对于混合通风系统,其产生的新风在到达人员呼吸区之前通常已经在房间内受到污染。同时,为了保证人员的热舒适而使全房。
6、间的空气温度降低,在非人体活动区域,会造成无谓的冷量耗费。相对而言,置换通风环境下,房间内的空气分层使得靠近地面区域的空气较洁净,温度也较低。然而,由于人体下半部对空气流动比较敏感,置换通风环境下人们易产生冷吹风感,且当污染源集中在房间下部时,这种送风甚至会恶化空气品质。0003由以上,目前人们研究了个性化送风装置,将风口布置在工作台周围,采用风口对着人员身体整体直吹的形式进行送风。该装置在满足使用者自由调节需求的同时也改善了局部热环境,并且提高了人们吸入空气的质量,因此,个性化送风装置成为当前送风末端装置中的新宠。现阶段的个性化送风技术多种多样,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00041、个性化送风调节方。
7、法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6102005467,该方法中,当空调的使用者对自己周围空调环境的舒适性不满意时,可通过调节或转动空调末端送风装置上的机构,减少吹向自己的空调送风量,改变微环境参数从而满足自己的舒适要求,末端装置送出的总风量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00052、变风量型个性化送风装置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05100116526,该装置包括引风入口、变风量风机、直立可弯曲的送风管段和末端风口,它们依次连接为一个整体,该装置整体安装在空调对象的工作位置。针对不同个体对送风的偏好不一而设计的新型送风装置,同时解决传统混合通风能耗大,置换通风容易产生局部不舒适感等问题。00。
8、063、个性化送风末端装置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0205520315,该专装置通过新风风量调节阀、回风风量调节阀、手动调节旋钮或电动执行器、风量调节阀拉杆组成。实现了按照使用者的舒适要求设置调节各自房间的送风温度这一目的。0007上述个性化送风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却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上述个性化风口若要满足送风需求,通常需要距使用人员有一定距离,此种情况下,送风覆盖面域较大,在非人员身体的空间仍旧存在大量的能耗浪费;2上述技术均满足了人体整体区域送风需求,但没有实现人体不同位置的舒适性的兼顾,送风整体舒适性差。发明内容0008针对上述现有的个性化送风技术的缺陷或不足。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0009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说明书CN104315688A2/9页40010一种用于睡姿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的进风端连接送风管,所述壳体的出风端依次安装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壳体内部被四块隔板依次分为第一风道、第二风道、第三风道、第四风道和第五风道;第一风口与第一风道连接,第二风口与第二风道连接,第三风口与第三风道连接,第四风口与第四风道连接,第五风口与第五风道连接;壳体的进风端各风道截面积之比等于与各风道对应的各风口的面积之比。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口所在面与壳体的出口端所在面平行。
10、,其余各风口所在面相对于第一风口所在面均有夹角。0012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该水平线为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线。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口、第二风口、第三风口、第四风口和第五风口的风口长度依次为01454M、00506M、00151M、00202M和00186M;风口宽度依次为0102M、00678M、00323M、00288M和0131M;各风口对应的射流中轴线长度S均为08M;射流中轴线的倾角依次为0、18、31、42和52。0014进一步的,所述各风口的风口风速U0均为2M/S。001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进风端口。
11、设置有固定部件,用于将所述送风装置吊装于房顶或者水平固定于墙壁内侧。001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顶端为曲面。0017与现有的个性化送风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由多个风口组成,每个风口的送风口大小、送风角度及送风量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对应投影面域进行确定,能够达到针对人体不同身体部位进行定点定向送风,从而使对人送风达到最大效率达到更加节能,以及保证人体舒适性的目的。附图说明0018图1是本发明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送风装置所对应的睡姿人体分区示意图。0019图2是本发明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送风装置连接风管的结构示意图。0020图3是本发明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4是本发明的用。
12、于睡姿的个性化送风装置的正视图。0022图5是本发明的用于睡姿的个性化送风装置的侧视图。0023图6是本发明的各风口射流边界示意图。0024图7是本发明的各风口有效射流边界示意图。0025图8是本发明的各风口中心点确定原理图。0026图9是本发明的人体分区送风投影对比图。0027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说明。具体实施方式0028本发明的主要思路是根据本领域的人体分区理论、射流基础理论,结合人体舒适性的约束条件进行个性化送风装置的设计,即通过设计风口的大小、风口的倾斜角度、风口送风量的大小,实现送风装置的五个风口对应睡姿的整个人体的五个分区送风,完成以下说明书CN104315。
13、688A3/9页5几项任务1、以组合风口的形式,使得送风区域正好满足睡姿人体各个分区,解决现有风口不节能的问题;2、对各个风口加以不同的倾斜,在较短距离内对睡姿状态的整个人体均匀送风。3、照顾人体不同分区部位的敏感程度,在满足人体所需风量的前提下,充分照顾人体第三、四、五分区的舒适性。0029本发明用于对睡姿人体的正面进行送风。0030一、基本理论和设计依据00311、人体分区0032根据GB1000088中国成年人体尺寸中的人体尺寸对人体进行分区,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和宽度,自下而上以宽度接近为原则划分为同一区域,再对划分好的区域进行校核。对于划分好的分区,其高宽比不宜小于12,若小于,增。
14、加分区的长度。而长宽比大于31的分区,则需要对该分区再次划分。这样划分的目的是使得每个分区尽量接近矩形,使得为每个分区送风的对应风口较为规整,不易产生风量不均匀或浪费。0033综上,本发明对睡姿状态下的人体划分5个分区,如图1所示,自头到脚分别是第一分区、第二分区、第三分区、第四分区及第五分区。每个分区的高、宽度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二分区对气流的适应性较好,第三、四、五分区对气流的适应性较差,对气流较为敏感。针对人体的五个分区,本发明的送风装置上设置了五个风口对应送风。00342、射流基础理论0035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工作时,如图2所示,气流在送风管中被分流,同时进入第一风道7、第二风道。
15、8、第三风道9、第四风道10和第五风道11,气流穿过各风道后分别对应进入第一风口1、第二风口2、第三风口3、第四风口4和第五风口5,为了使各风口的出风对应到达各个人体分区,风口宽度D0、射流轴心速度UM以及射流宽度D应满足亚音速等温自由射流关系式,即公式1、2和3003600370038D68ASD030039通过1、2和3得到00400041说明书CN104315688A4/9页600420043其中,0044D射流截面上任意点X至中轴线的距离,M;0045D射流截面上任意点X所在射流截面上的射流宽度,即射流宽度,M;0046UX射流截面上任意点X点的速度,M/S;0047UM射流截面上任意。
16、点X所在射流截面上轴心线的速度,即射流轴心速度,M/S;0048S风口距射流截面上任意X点所在射流截面的距离,即射流中轴线轴心线长度,M;0049A湍流系数;对于轴对称收缩喷管,A取00660071,湍流强度小者取小值,大者取大值,无量纲;0050U0风口风速,M/S;0051D0风口宽度,M。00523、基于人体舒适性的约束条件0053射流截面上的风速从轴心速度逐渐衰减,射流边界的风速趋于0M/S,即处于无风状态。由于射流边界不稳定,且无风状态无法满足人体需求,故取风速从轴心线衰减至01M/S的射流截面为有效射流截面,如图6所示,有效射流截面即射流截面上任意一点风速不低于01M/S的区域。为。
17、了使人体分区都处于有效射流截面内,以保证人体舒适性要求,故本发明设计风速时遵循的第一个舒适性约束条件7。0054UX01M/S70055根据第二版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19章第二节舒适性和舒适性方程的记载,ISO7730标准针对舒适区的建议值,气流速度应小于025M/S,过大的风速容易产生“吹风感”,但风速也不宜过小,过小无法满足人体所需风量。0056基于人体分区敏感程度的考虑,人体的第一、二分区敏感度较弱,第三、四、五分区较为敏感,故应当保证第三、四、五风区满足ISO7730舒适性标准要求。在射流截面上,射流轴心的风速最大,若轴心速度不高于025M/S,截面上任一点风速就不高于025M/S。。
18、为了使人体敏感分区气流风速都不高于025,故本发明设计风速时遵循的第二个舒适性约束条件8。0057UM025M/S800584、个性化送风装置的风口设计要求0059在不同的送风距离指风口距人体的垂直距离下,为了满足送风需要,所设计风口的大小都不相同。故在设计风口时,应首先根据实际需求确定风口的送风距离S0,从而确定射流中轴线距离S。0060由于个性化风口装置的形状宜整齐规范,且兼顾节省材料,故限定各风口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如图7所示。另外,本发明是组合多个风口的送风装置,在确定各个风口位置的过程中,也要兼顾各个风口的气流不被其它风口阻挡。说明书CN104315688A5/9页70061。
19、为了满足近距离送风,风口和人体必然存在较大的长度差,因此一些风口需要设计一定的倾斜角度来满足有较大长度差情况下的送风。本发明中,第一风口所在面与壳体6的出风端所在面平行,其余各风口与第一风口所在面均有夹角。0062一般的室内个性化风口的风速在13M/S,在本发明中,风口风速取2M/S,湍流系数A取0071。00635、射流截面上任意点X至中轴线的距离D的取值0064风口宽度D0可通过公式6进行计算,为了满足舒适性约束条件7,射流截面上的任意点X必须在有效射流截面。假定射流截面上的任意点X即为人体分区的边界,只要射流截面上的点X满足人体舒适性条件7,则人体分区满足舒适性要求。所以对于第一分区而言。
20、,由于其正对风口,可将射流截面上的任意点X距中轴线的距离D分别取分区的长度H和宽度L,在满足舒适性条件7的情况下,第一分区人体就满足舒适性要求。0065对于二、三、四、五分区而言,由于对应风口、射流中轴线存在倾角,射流截面并非竖直方向,在计算过程中,不能将睡姿状态下的对应分区长度、宽度直接代入射流截面上的任意点X距中轴线的距离D,具体计算方法见下文。0066二、风口及风道设计0067一风口宽度、长度以及风口中心位置设计00681、根据分区情况,可知人体第一分区的长度H和宽度L,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风口距人体的送风距离S0;由于第一风口正对第一分区,该风口的送风距离S0即为射流的中轴线长度S,风口风。
21、速U0取2M/S,湍流系数A取0071。00692、本发明风口形状选择矩形风口;第一分区中,由于第一风口正对第一分区,可将射流截面任意点X距轴心线的距离D分别取第一分区长度H和宽度L,根据公式6得到风口的长度公式9和宽度公式10;在满足约束性条件7的情况下,使得风口宽度和长度尽量小以节省材料。如此可求解出第一风口的长度、宽度的最优解;007000710072在满足舒适性约束条件7的前提下,风口的长度、宽度最小即为最优解,即有效射流截面刚好满足对应人体分区的大小。00733、根据已知的射流中轴线长度,通过公式3可得出射流宽度D,以此来确定风口对应的射流域指气流从风口吹出后所能达到的范围,如图6所。
22、示。00744、在上一风口中心水平方向的右侧,暂定下一风口的中心位置。此暂定的风口中心位置在计算风口大小后要进行校核校核过程详见下文,且在满足校核的情况下,使得说明书CN104315688A6/9页8各风口间距尽量小以节省材料,对暂定风口中心位置进行约束。0075对于倾斜风口,其射流截面与风口倾角相同。通过暂定的风口中心位置以及对应的人体分区,可确定出中轴线倾角、射流中轴线长度S,以及倾斜的射流截面的尺寸。如图8所示,首先,连接风口中心点以及对应分区的两个竖向边界点得到两条边界线,并做出两条线的角平分线,从分区的上边界点向该角平分线作垂线,则角平分线与边界线共同确定的平面的面即为射流截面;可测。
23、的垂线长度为R。由于该图中射流域刚好覆盖住分区的情况,故该射流域应为有效射流域即射流域内风速01M/S的区域,如图7。此后。可测得该风口的射流中轴线长度S以及中轴线倾角。由于风口存在倾角,所以射流截面也存在倾角,在计算风口长度时,不能如第一风口中将分区长度H作为射流截面任意点X距轴心线的距离D,应当将2R作为射流截面任意点X距轴心线的距离D来计算风口的长度。00765、通过公式6、7,将射流截面任意点X距轴心线的距离D取为分区宽度L,根据已知的风口风速U0,中轴线长度S,可求解出分区对应风口的宽度最优解方法同第一风口。0077再将射流截面任意点X距轴心的距离D取为2R,根据已知的风口风速U0、。
24、中轴线长度S,可求解出分区对应风口的长度最优解方法同第一风口。0078根据求出的风口的长度、宽度及倾角,在之前暂定的风口位置进行作图布置、校核。校核该风口是否干扰了上一风口的射流域,如图6所示。0079若校核结果表明风口大小没有干扰上一风口的射流域,则说明暂定风口位置合理。可继续缩小第二风口暂定点与第一风口的距离,重复第4、5步的计算和校核,直至满足校核的情况下两风口中心距离最小。0080若校核结果表明风口干扰了上一风口的射流域,则说明暂定风口位置不合理,此时需要增大该风口暂定点与上一风口的距离,重复第4、5步的计算和校核,直至满足校核要求时为止。0081通过上述步骤15确定了第一、第二风口大。
25、小和风口位置后,重复第3、4、5步来确定第三、第四、第五风口的大小及位置,依次类推,直至所有分区对应的风口全部确定完为止。0082二风口风量设计0083在确定了各个风口大小、风口中心位置以及风口的倾斜角度后,由于各个风口风速一致,都为U0,各风口的风量计算公式如下0084Q3600AU0110085式中,Q为风口风量,M3/H;A为风口面积,M2;U0为风口风速,M/S。0086通过计算可得出每个风口所需风量的大小,通过叠加可得风管总风量;通过总风量来选取风管的尺寸,根据暖通空调动力2009版技术措施,选取的风管需满足风速在5M/S之间。由于送风装置有多个风口,需要在风管中加入对应的隔板,以分。
26、隔出对应不同风口的风道为各风口送风。0087三风道分隔方法00881、通过公式11计算出各个风口所需风量,叠加后可得送风装置总风量,可算得各风口风量占总风量的百分比。00892、根据各风口风量占总风量的百分比,确定对应壳体的进风端各风道截面积百分说明书CN104315688A7/9页9比,从而划分风道。若从风管长度方向划分,宽度保持一致,则划分依据就是各风口风量百分比。00903、由于各风口的中心点在一条水平线上,各风口依次水平或横向布置,对应的风道也应对应水平或横向依次布置。00914、将分隔好的风管按照对应次序连接风口,形成完整的风道。0092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工作时,风管输送的风量通过隔板。
27、进入各个风道,通过不同风口扩散至对应的人体区域,从而满足人体各部位的舒适性要求。由于本发明是基于人体分区作为有效送风区域设计的,如图6、7所示,图6是实际射流边界宽度的覆盖区域,图7是有效风速下01M/S射流覆盖区域。0093综上分析,得到本发明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其结构如图25所示,包括壳体6,壳体6的进风端连接送风管,送风管用于向壳体6内送风;壳体6的出风端依次安装有第一风口1、第二风口2、第三风口3、第四风口4和第五风口5,壳体6内部被四个隔板依次分为第一风道7、第二风道8、第三风道9、第四风道10和第五风道11;第一风口1与第一风道7连接,第二风口2与第二风道8连接,第三风口3与第三。
28、风道9连接,第四风口4与第四风道10连接,第五风口5与第五风道11连接。0094第一风口1、第二风口2、第三风口3、第四风口4和第五风口5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条水平线上,该水平线为壳体的宽度方向的中线。第一风口所在面与壳体6的出口端所在面平行,其余各风口所在面相对于第一风口所在面均有夹角。壳体的进风端各风道截面积之比等于与各风道对应的各风口的面积之比。0095如图2所示,工作时,气流通过风机送到送风管,送风管将气流送入壳体6,在隔板的分流作用下,不同风量的气流通过不同风道输送至对应风口,再吹向人体。而各个风口对应人体的不同分区,有不同的舒适性效果,在满足边界风速不小于01M/S的情况下,人体的第。
29、三、四、五分区轴心风速不大于舒适性要求的025M/S。0096三、实施例0097本发明的个性化节能送风装置能够针对人体工程学中人体分区定向送风,具有良好的节能性。为了验证本发明的送风装置的节能效果,发明人给出以下实施例并对其进行节能试验。0098首先,如图2所示,将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吊装在房顶或者水平固定于房屋侧面墙壁上,固定时通过设置在壳体6的进风端口的固定部件进行安装;如果是吊装,则保持第一风口1所在面为水平面且各风口面向下方,各风口中心位置距离使用者垂直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如果送风装置水平固定于墙壁内侧,则使第一风口1所在面为竖直面且其他风口均朝向处于睡姿的人体。0099为了发挥本发。
30、明的短距离节能送风的作用,暂定第一风口距人体送风距离S0为08M。故根据上文各个风口确定方法,对于第一分区来说,其射流中轴线长度S为08M。同时设定风口风速U02M/S,湍流系数A0071,各风口对应射流中轴线长度S及射流中轴线倾角依次确定,第一风口的SS0。射流中轴线倾角是指射流中轴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计算表格如下0100表1各分区对应风口的参数0101说明书CN104315688A8/9页100102通过表1可以看出,所有射流面域内满足风速大于01M/S,且第3、4、5分区风速范围在01M/S025M/S之间,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即舒适性约束条件7、80103根据得到的风口大小,通过计算得。
31、出每个风口所需风量Q的大小,从而得知送风管所需总风量。各风道设计宽度不变,长度根据不同风口的风量比例来设计,从而确定风道的布置方案,如下表所示0104表2各风道相关计算数值01050106对于连接送风装置的风管可以有诸多的规格和尺寸,宜选取与送风装置尺寸接近的送风管,且风速不宜过大,风管风速5M/S。本实施例中选取200高200宽单位MM的风管作为连接风管,对于本发明所需的总风量,送风管风速有065M/S,满足标准。0107根据各风口风量百分比,确定其风道的设计长度,送风管总长为02MM,故第一风道为13628200MM,第二风道为3152200MM,第三风道为446200MM,第四风道为53。
32、4200MM,第五风道为224200MM。通过风道设计尺寸,在送风管中加入隔板,最后使各风道与对应风口连接,形成完整的风道。0108如图9所示,通过计算得到的对应不同分区的风口大小,计算出不同风口的射流边界,如图9所示,通过1、2、3、4、5风口的射流边界域的加和,与一般个性化风口的射流边界域相比,其射流面域仅有一般风口的42,节能达到58。0109在满足整个人体区域舒适性的情况下,本发明所需风量为1567M3/H,一般个性化风口单风口需要较大的风口,以及较大的距人体距离,才能保证有效射流宽度覆盖住整个人体区域,例如图9中右图,在这种情况下送风区域风速较大,人体会十分不舒适。此说明书CN104315688A109/9页11类风口若要达到与本发明同样的送风效果,根据公式123计算可得,距人体距离需达到4M,风口大小为0303,届时轴心风速达到083M/S,人体边界风速才能保证011M/S,所需风量为030323600648M3/H。由此可见,在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个性化风口风量节省了756。说明书CN104315688A111/4页12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315688A122/4页13图3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315688A133/4页14图6图7说明书附图CN104315688A144/4页15图8图9说明书附图CN104315688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