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6337740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921361.4

申请日:

2015.12.12

公开号:

CN105540831A

公开日:

2016.05.04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C02F 3/28申请日:20151212|||公开

IPC分类号:

C02F3/28; C02F101/16(2006.01)N

主分类号:

C02F3/28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李冬; 赵世勋; 关宏伟; 张艳辉; 曾辉平; 张杰

地址:

100124 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代理人:

刘萍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级资源化领域。其步骤为:在滤柱反应器中装填滤料。基质从底部进入,使滤柱保持0.05~0.2m/h的滤速,接种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从滤柱中部进水口注入反应器。首先循环进水挂膜,随着滤料对污泥的截留,出水悬浮固体颗粒物不断降低,污泥被稳定截留在反应器中;随后在低负荷条件下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随着接种污泥对滤柱反应条件不断适应,反应器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最后进入高负荷培养阶段,采用保持进基质浓度不变、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的方式来提高进水负荷,提高反应器处理能力。本发明加速了滤柱挂膜的过程,提高了接种滤柱菌种的存活率,缩短了反应器的启动时间。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在滤柱反应器中装填滤料;基质从底部进入,滤柱中保持0.05~
0.2m/h的滤速;接种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从滤柱中部进水口注入反应器,
在此过程中保持厌氧氨氧化污泥注入流量小于基质流量,污泥全部进入
反应器后关闭中部进水口;采用合成废水作为基质,浓度为
30~100mg/L,浓度为30~100mg/L,基质pH通过NaHCO3调节在
7.6~8.2之间;
培养过程根据进水负荷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I为循环进水阶段:污泥全部从中部打入反应器后,底部进水,
滤池出水收集并作为进水,循环进水挂膜,保持0.05~0.2m/h的滤速,
直到滤柱出水悬浮固体颗粒物浓度持续1d小于10mg/L,滤料挂膜成功;
阶段II为低负荷运行: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滤速控制在
0.1~0.3m/h;反应器连续7天以上总氮去除率超过80%时,认为微生物
已经适应了反应器的水力条件,滤柱初步启动成功;
阶段III为高负荷运行:基质浓度保持不变,将水力停留时间HRT
缩短为1~2h,滤速为0.2~0.6m/h;反应器连续7天以上总氮去除率大
于80%时,厌氧氨氧化滤柱启动成功。

说明书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及资源化领域。具体涉及在滤柱形式的反应
器中启动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方法。适合于高氨氮、低碳氮比的污废水
处理。

背景技术

厌氧氨氧化(ANAMMOX)是一种全新的生物脱氮工艺,突破了
传统生物脱氮局限。与较传统脱氮工艺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具有不
需外加碳源,节省62.5%的曝气量,污泥产量少等优点。将厌氧氨氧
化工艺应用于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对于降低污水厂能耗,减少碳
排量,改善水环境等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该工艺符合低碳、高效、
可持续的污废水处理理念,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新工艺。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艺形式主要包括活性污泥工艺、生物膜工艺
和颗粒污泥工艺等。尤其是基于生物膜的厌氧氨氧化滤柱,由于截留
性能好,操作简便,耐冲击负荷强,总氮去除负荷高,受到了广泛的
关注。近年来,邱文新、田志勇、曾涛涛等诸多研究者采用滤柱生物
膜的形式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工艺。

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工艺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就是启动时间长,一方
面是由于厌氧氨氧化菌倍增时间长达14d,从普通活性污泥中富集困
难;另一方面是由于挂膜困难,接种菌种存活率低。传统上向流厌氧
氨氧化滤柱的启动接种方法将厌氧氨氧化菌从进水口打入,由于水流
和产生气流的共同作用,易造成污泥沉底和漏出的现象,沉底污泥和
滤层漏出的污泥均难以存活,降低了接种污泥的存活率。整个启动过
程中,污泥沉底和滤料漏泥的现象会导致接种微生物的死亡,而在底
部上升流速的作用下,厌氧氨氧化污泥稳定分布在滤柱中部,避免了
这两种现象的发生,加速了滤柱挂膜的过程,提高了接种滤柱菌种的
存活率,缩短了反应器的启动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下步骤:

在滤柱反应器中装填滤料。基质从底部进入,滤柱中保持0.05~
0.2m/h的滤速。接种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从滤柱中部进水口注入反应
器,在此过程中保持厌氧氨氧化污泥注入流量小于基质流量,污泥全
部进入反应器后关闭中部进水口。采用合成废水作为基质,浓
度为30~100mg/L,浓度为30~100mg/L,基质pH通过NaHCO3
调节在7.6~8.2之间。

培养过程根据进水负荷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I为循环进水阶段:污泥全部从中部打入反应器后,底部进
水,滤池出水收集并作为进水,循环进水挂膜,保持0.05~0.2m/h的
滤速,直到滤柱出水悬浮固体颗粒物浓度持续1d小于10mg/L,滤料
挂膜成功。

阶段II为低负荷运行:反应器改为定负荷运行,初期采用低负荷
运行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滤速控制在0.1~0.3m/h。
反应器连续7天以上总氮去除率超过80%时,认为微生物已经适应了
反应器的水力条件,滤柱初步启动成功。

阶段III为高负荷运行:基质浓度保持不变,将水力停留时间HRT
缩短为1~2h,滤速为0.2~0.6m/h。反应器连续7天总氮以上去除率
大于80%时,厌氧氨氧化滤柱启动成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通过控制滤柱中
的滤速,使中部进入的污泥保持在反应器中部,减少了污泥沉底和漏
出现象的发生,提高了接种污泥的存活率,缩短了反应器的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具体实例的滤柱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具体实例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时进出水氮素的
变化图

图3是本发明中具体实例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时总氮去除率及
总氮去除负荷的变化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

本发明采用的反应器由有机玻璃精加工而成,总容积15L,有效
容积5L,内径8cm。承托层高5cm,滤料高80cm,有效体积5L,内
部装填直径5~10mm的火山岩填料。反应器采用上向流,底部设有曝
气装置和布水装置,整个反应器置于32℃的水浴中。

试验用水为人工合成废水,以(NH4)2SO4和NaNO2为基质,
和浓度均50mg/L,投加NaHCO3250mg/L使pH控制在7.8~8.2
之间,接种污泥为高纯度的厌氧氨氧化菌。各培养阶段操作运行条件
见表1。反应器运行时的1~3d挂膜,4~35d低负荷运行,第36d将水
力停留时间从3.33h降低为1.67h,36~44d高负荷运行。

表1厌氧氨氧化滤柱各阶段运行工况


第I阶段为循环进水阶段,基质从底部进入,基质流量为7.5L/h,
滤速为0.15m/h,出水收集并作为进水,循环进水挂膜。接种污泥从
中部进入反应器,污泥流量为1.0L/h,接种污泥全部进入反应器后关
闭中部进水口。运行到第3d时,出水悬浮固体颗粒物浓度持续小于
10mg/L,认为滤料初步挂膜成功。

第II阶段为低负荷运行阶段,反应器改为定负荷运行,初期采
用较低负荷运行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滤速控制在
0.1~0.3m/h。第4,5,6d,反应器有较高的氮素去除,是由于循环
进水阶段后期,反应器中基质几乎被耗尽,从循环进水转向定负荷运
行时,进水基质浓度高,滤料会对基质有吸附作用,因此有较高的氨
氮去除率和亚氮去除率。到反应器运行到第7、8天时,不适应环境
的细菌死亡,内源反硝化,氮素的去除率较高,出水硝氮较低。随着
反应器的运行,厌氧氨氧化菌适应滤柱环境,细菌增殖,总氮去除率
和总氮去除负荷不断提高。直到35d时,总氮去除率已稳定7天在
80%以上,说明反应初步启动成功。

第III阶段为低负荷运行阶段,第36d将水力停留时间从3.33h
降低到1.67h,进水总氮负荷提高一倍,滤速为0.48m/h。第36,37d
时,起初由于条件的改变,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降低,总氮去除率从
80%降低到33%。随后的运行中,厌氧氨氧化菌活性逐渐提高。反应
器运行到52d时,总氮去除率已连续7d在80%以上,厌氧氨氧化滤
柱启动成功。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的方法属于污水处理级资源化领域。其步骤为:在滤柱反应器中装填滤料。基质从底部进入,使滤柱保持0.050.2m/h的滤速,接种的厌氧氨氧化污泥从滤柱中部进水口注入反应器。首先循环进水挂膜,随着滤料对污泥的截留,出水悬浮固体颗粒物不断降低,污泥被稳定截留在反应器中;随后在低负荷条件下启动厌氧氨氧化滤柱,随着接种污泥对滤柱反应条件不断适应,反应器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最后进入高负荷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