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及应用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本发明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110340418.3,申请日:2011
年11月1日,发明名称:触控面板及应用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的分
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应用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且特别是涉
及一种含有透明导电膜的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式电子装置不断推陈出新。其中触控面板为科技发
展上的一项重要里程碑。电子装置搭载触控面板可以让使用者直觉地进行各
种操作,例如点选画面上的元件、写字、绘图等等。各种搭配触控面板的软
件及硬件设备不断因应而生,俨然已成为资讯产业的重要革命。
目前发展的触控面板种类相当的多,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触控面板内部的
互电容是影响触控感应的反应时间的一项重要因素。互电容的影响已成为触
控面板发展上的一项瓶颈。
再者,触控面板经常搭载于各种电子元件上,例如是显示器、机壳。在
搭载触控面板时,无疑的将增加显示器或机壳的厚度。因此研究人员均致力
于研究如何缩减其厚度,以符合「轻、薄、短、小」的趋势。
此外,触控面板通常是设置于电子装置的最外侧,且其表面为平面状态,
而容易产生光线反射现象以及表面雾化现象。因此,如何改善光线反射现象
以及表面雾化现象也是研究的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应用其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器,
其利用具光学功能的光学调整膜的设计,来提高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
示器的抗反射与抗雾化等光学效果,并可缩小厚度、改善互电容现象、减少
制作工艺步骤与减少制作工艺不良的变异。
为达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一种触控面板。触控面板包
括一第一透明导电膜、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及一光学调整膜。光学调整膜设置
于第一透明导电膜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一种触控显示器。触控显示器包括一显示
面板及一触控面板。显示面板用以显示一画面。触控面板设置于显示面板之
上。触控面板包括一第一透明导电膜、一第二透明导电膜及一光学调整膜。
光学调整膜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及第二透明导电膜之间。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各种实施例,并配合所
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触控显示器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光学透明胶及触控面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光学透明胶及触控面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三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光学透明胶及触控面板的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触控显示器
110:透明保护板
120:光学透明胶
130、230、330:触控面板
131:第一透明导电膜
131a:第一透明基板
131b:第一导电层
131c:第一导电线路
132:第二透明导电膜
132a:第二透明基板
132b:第二导电层
132c:第二导电线路
133、233、333:光学调整膜
1331、2331、3331:光学调整层
13311:偏光层
13312:相位延迟层
1332:第一粘着层
1333:第二粘着层
140、160:偏光板
150:显示面板
23311:抗反射层
33311:抗雾化层
D1、D2、D3:厚度
L1、L3:外界入射光
L2、L4:反射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提出各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其利用具光学功能的光学调整膜的
设计,来提高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器的抗反射与抗雾化等光学效
果,并可缩小厚度、改善互电容现象、减少制作工艺步骤与减少制作工艺不
良的变异。然而,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发明欲保护的
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附图省略部分元件,以清楚显示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其绘示触控显示器100的示意图。触控显示器100包括一
透明保护板110、一显示面板150及一触控面板130。透明保护板110用以
保护触控显示器100,以避免触控显示器100受潮、刮伤或受到撞击。显示
面板150用以显示一画面,例如是一液晶显示面板(LCDDisplay)、一有机
发光二极管面板(OLEDDisplay)或一电子纸显示面板(ElectronicPaper
Display)。在本示意图所示的触控显示器100中,显示面板150以一液晶显
示面板为例作说明。触控面板130用以感测使用者接触的信号,例如是一电
容式触控面板或一电磁感应式触控面板等。
触控面板130设置于透明保护板110及显示面板150之间。触控面板130
与透明保护板110之间由光学透明胶(OpticallyClearAdhesives,OCA)120所
黏合。显示面板150则设置于触控面板130的后侧。
请参照图2,其绘示第一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110、光学透明胶(OCA)
120及触控面板130的放大示意图。触控面板130包括一第一透明导电膜131、
一第二透明导电膜132及一光学调整膜133。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包括一第
一透明基板131a、一第一导电层131b及一第一导电线路131c。第二透明导
电膜132包括一第二透明基板132a、一第二导电层132b及一第二导电线路
132c。第一透明基板131a及第二透明基板132a例如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酯(PET)基板。第一导电层131b及第二导电层132b的材质例如是包括铟
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ITO)或铟锌氧化物(indiumzincoxide,IZO),
且第一导电层131b与第二导电层132b具有不同轴向。第一导电线路131c
及第二导电线路132c的材质例如是金属,第一导电线路131c及第二导电线
路132c用以传递信号。光学调整膜133包括一光学调整层1331、第一粘着
层1332及第二粘着层1333。光学调整层1331用以调整入射于触控面板130
的外界入射光L1,外界入射光L1由外界向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入射至触控
面板130,以降低外界入射光L1所产生的反射现象,或者因温度差所产生
的雾化现象。第一粘着层1332设置于光学调整层1331的一表面,用以与第
一透明导电膜131黏合。第二粘着层1333设置于光学调整层1331的另一表
面,用以与第二透明导电膜132黏合。也就是说,光学调整膜133本身即具
有粘性,而不需另外贴附粘着材料。
光学调整膜133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之间。
光学调整膜133的光学调整层1331具有光学功能,并非一般的介电层或光
学透明胶(OCA)。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调整层1331包括一偏光层(polarizer
layer)13311及一相位延迟层(retardationlayer)13312。偏光层13311位于
靠近第一透明导电膜131之处,且相位延迟层13312位于远离第一透明导电
膜131之处。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显示器100更包括二偏光板140、160,设
置于采用液晶显示技术的显示面板150两侧。也就是说,触控面板130的光
学调整膜133(绘示于图2)设置于透明保护板110及偏光板140之间。当
外界入射光L1射入触控显示器100而投射至偏光板140时,外界入射光L1
的反射光L2将仅具有一固定偏振方向。此反射光L2反射至触控面板130
的光学调整膜133后,光学调整膜133的相位延迟层13312及偏光层13311
将阻挡反射光L2穿越,而无法射出至外界,或者,可减少反射光L2穿越至
外界的光量。因此,外界入射光L1射入触控显示器100的反射现象将大幅
减少。
再者,外界入射光L1射入触控显示器100的过程中,不同材料的穿越
都可能产生反射光。本实施例的光学调整膜133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膜131
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之间,其位置相当靠近于触控显示器100的外侧。大
部分的反射光L2都在此光学调整膜133的内侧产生,这些反射光L2均会被
此光学调整膜133阻挡而无法射出至外界。
此外,光学调整膜133的偏光层13311及相位延迟层13312的导电系数
(conductivity)低于10-8S/cm。也就是说,光学调整膜133具有绝缘性,其
可良好隔绝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以避免发生短路的
现象。其中,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之间除了光学调整
膜133以外,并没有夹杂其余介电层。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调整膜133的厚度D1约为180微米(μm)。
此一厚度D1使得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可以维持于一
定距离,以降低互电容,进而大幅降低触控感应的反应时间。
此外,触控面板130的各层材料是通过一滚轮由一侧边滚压至另一侧边
来完成贴合制作工艺。贴合制作工艺需特别注意气泡与对位,以避免产生难
以复原的不良现象。本实施例的光学调整膜133本身即具有第一粘着层1332
及第二粘着层1333,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贴合制作工艺来贴合任何粘着胶
膜。如此一来,减少了触控面板130的贴合制作工艺的次数,可大幅减少气
泡或对位不准等现象的发生。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其绘示第二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110、光学透明胶(OCA)
120及触控面板230的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230与第一实施例
的触控面板130不同之处在于光学调整膜233,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
述。
如图3所示,光学调整膜233的光学调整层2331包括一抗反射层
(anti-reflectionlayer)23311,例如是一多层折射材料结构、一渐层折射材
料结构或一蛾眼结构。当外界光线射入触控面板230时,外界光线经过抗反
射层23311时,通过抗反射层23311的特性,大部分的外界光线均会向内部
折射,而使反射现象将大幅减少。
此外,光学调整膜233的抗反射层23311的导电系数(conductivity)低
于10-8S/cm。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学调整膜233也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其可良好隔绝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以避免发生短路
的现象。
再者,本实施例采用抗反射层23311的光学调整膜233的厚度D2约为
150微米(μm)。此一厚度也可使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
维持于一定距离,以降低互电容,进而大幅降低触控感应的反应时间。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4,其绘示第三实施例的透明保护板110、光学透明胶(OCA)
120及触控面板330的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330与第一实施例
的触控面板130不同之处在于光学调整膜333,其余相同之处,不再重复叙
述。
如图4所示,光学调整膜333的光学调整层3331包括一抗雾化层
(anti-fogginglayer)33311。通过抗雾化层33311的特性,当温度改变或使
用者以手指接触时,不容易产生雾化的现象。
此外,光学调整膜333的抗雾化层33311的导电系数(conductivity)低
于10-8S/cm。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光学调整膜333也具有良好的绝缘性,
其可良好隔绝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以避免发生短路
的现象。
再者,本实施例采用抗雾化层33311的光学调整膜333的厚度D3约为
125微米(μm)。此一厚度也可使第一透明导电膜131及第二透明导电膜132
维持于一定距离,以降低互电容,进而大幅降低触控感应的反应时间。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器是利用具
光学功能的光学调整膜的设计,来提高触控面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器的抗
反射与抗雾化等光学效果,并可缩小厚度、改善互电容现象、减少制作工艺
步骤与减少制作工艺不良的变异。
综上所述,虽然结合以上各种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
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
范围内,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
要求所界定的为准。